《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之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中国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相当于圣经2.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习惯上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学学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义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4.与别国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

”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就叫“超道德的价值”,也就是哲学的价值,中国人对超道德价值的追求,体现在哲学里。

5.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中国哲学认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圣人,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认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而相反,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哲学所谓“入世的哲学”。

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700字1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

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

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

《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

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

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

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

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

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

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

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读书笔记如下: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2.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
3.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 (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4.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5.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

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溃痈”。

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

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6.“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7.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8.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 (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9.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10.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11.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篇1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的中国哲学史的学者冯友兰先生的作品。

这本书是冯友兰的先生1946-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客座教授,给国外的大学生讲中国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首先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后面才翻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的。

正因为是给国外的学生讲课而写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并不是特别的专业难懂,反而非常的通俗明畅。

对于想了解中国哲学历史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入门书。

经常会有人问,中国古代有哲学吗?这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

一方面哲学一词本身就是舶来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才出现哲学这个概念,在晚清以前中国历史并不哲学更无哲学家的说法。

另外一方面,哲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定义。

所以冯友兰在本书开篇就给哲学作了定义“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从这个定义出发,儒家、道家等中国古代思想都可以归属于哲学的范畴,因为他们都是我们古代的先哲们对于他们的人生做出系统性的思考的结晶,虽然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或者思想家。

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的特点,中国没有如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但中国却有和《圣经》一样被广泛阅读和传播的儒家经典,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熟读《四书五经》。

所以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职的哲学家,但人人都是在学习和实践哲学。

所以冯友兰指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精神成就在于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

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精神境界,圣人就是达到精神境界的人。

西方宗宗教只在于给人以超乎现世,而科学逐渐瓦解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的哲学解决是入世与出世如何统一的难题,因而中国哲学提供给人类发展一个未来的方向。

冯友兰指出,学习哲学不仅仅是知道他它,更重要的是去体验它。

学习哲学并不是为了成为某种人,而是为了人成为人。

但中国哲学有他固有的弱点,首先他的思想体系并不是非常的系统,思想大多杂落在浩瀚的古籍之中。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国哲学简史》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

本书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从先秦到近现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历程。

以下是对本书的摘抄笔记。

二、先秦哲学1. 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仁爱”、“礼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孟子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3)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礼法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2. 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庄子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思想,提出“逍遥”的人生观,强调追求精神自由。

3. 墨家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和奢侈,提倡节俭。

4. 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权威,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三、汉代哲学1. 新儒家思想(1)董仲舒思想: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与人相互感应,人要顺应天意,实行仁政。

(2)王充思想:王充反对神学和迷信,主张理性思考,提出“自然无为”的观点。

2. 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先秦,汉代得到发展,主张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四、魏晋南北朝哲学1. 玄学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清谈”,探讨宇宙的本源和人生的意义。

2. 佛教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道家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哲学。

五、隋唐哲学1. 儒家思想(1)韩愈思想: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佛教和道教,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李翱思想:李翱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发挥善良的本性。

2. 道教思想道教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道派。

3. 佛教思想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多个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

六、宋明哲学1. 儒家思想(1)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提出“天理”概念,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本源,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天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在《中国哲学小史》读后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在《中国哲学小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先生亦曾言“今欲求中国哲学史, 其主要工作之一, 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 将其可以西洋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之”。

由此可以看出,冯友兰走的是以西释中的道路,即以西方哲学为框架——知识论,认识论和宇宙论——叙述中国哲学史。

出于以中国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为基础的哲学史观,冯友兰先生明确的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隐者”阶段的杨朱,以“避”为其核心;以老子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尝试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再到以庄子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宇宙为我,我亦宇宙”。

对于什么是中国哲学和核心观念,冯友兰先生在第一章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它既入世而又出世。

有位哲学家讲
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

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

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

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

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以冯友兰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中一直是两种传统所并行的,即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出世”态度。

正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探寻一种平衡,完善了中国人和精神内核: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

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

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

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


从这个关于中国哲学精神核心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的冯友兰已经完成了他本人新儒学思想的构建。

表面上看,这个表述是基于贯穿中国思想史历程的儒道两家的互补作出的综合评价,然而冯友兰随后提到。

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

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
但是并不肤浅。

这里提到的宋代的新儒家,恰恰是冯友兰自身“新理学”体系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于“入世”和“出世”和平和与统一的追求,既是中国哲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冯友兰先生在将程朱理学继承改造之后对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内圣外王”终极追求的演进。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小史》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和表达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同情之了解”,而是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融于其自身“新理学”的体系中后作出的风格更趋统一的再现。

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中,冯友兰先生提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经典论述:
冯友兰先生对于人生境界的划分来自于“觉解”。

“觉”就是自觉,“解”则是了解。

这种自觉的了解首先是知识的。

在这里,哲学的三条主线——即认识论、知识论和宇宙论被统一到了一种自我了解和反思的层次中去,这恰恰和开篇第一章中所提出的核心哲学观相对应,即“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国哲学的作用或任务就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冯先生看来人的精神境界有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
值。

读完《中国哲学小史》一书,仿佛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思想海洋中畅游了一番。

耳边时时回荡着先哲们对于事物的认知与表述,或睿智机辩,或大巧不工,无不展示了在漫漫时间长河中中国人的思考与追求,引人遐思。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小史》固然是中国哲学史著中的精品,然而若不能知人论世,上溯冯先生执笔之时的精神面貌,便信以史书为史实,而全然不知作者于其中灌注的精神和风骨,岂不谬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

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非日能之,愿学焉。

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


然而先生如此大才,历经文革坎坷之后所著之《中国哲学史新编》,自称是写“自己在现有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竟而将一部中国千年思想史变成了一部阶级斗争史,将一部皇皇巨著弄得满目疮痍,岂不可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