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实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潘慧红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12期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然而,在不少学生的写景类习作中,无论是景物的描绘,还是情感的融入都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景语精彩起来呢?具体做法如下:展开想象,让景语生动起来《三亚落日》是描写自然景象的课文,它语言清新,想象丰富,采用一系列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个快乐、顽皮、可爱、活泼,充满生机的太阳,读来似乎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
于是,在梳理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这样一段教学:师: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为什么?生:我最喜欢“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然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
” 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太阳。
生:我也喜欢这段话,它把夕阳比作快乐的孩子,你看“歪着”、“抖落”、“溅出”……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它的顽皮、可爱。
生:还有“毫无倦态”、“潇潇洒洒”也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它的活泼。
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出色吗?生:因为作者能留心观察,细心观察。
生:我想还因为作者拥有一颗诗意的心,善于从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师:是呀,如果我们也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文字也会在我们笔下流淌……(《秋日的私语》音乐响起,播放虞山剑门观日出的录像,春日的中午阳光洒在湖面、透过树梢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展开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
《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此片段的教学,着力引导学生感悟比喻、拟人的精妙,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声像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其想象的潜能,实施“写”的迁移,让学生的景语生动起来。
“景”、“人”相融,让景语丰盈起来《烟台的海》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分别写了冬日的海“凝重”、春日的海“轻盈”、夏日的海“浪漫”、秋日的海“高远”,这四个自然段不仅都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构段方式相同,静动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内容丰富,表现力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课前交流: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苏轼少年科举成名的故事,苏轼与佛印参禅悟性的故事。
(上课前了解到,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
)一、积累实词,提炼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出示PPT: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这个“户”,我认为是“门”的意思。
师: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我想深入地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月色照入到门里。
师:对,“户”可以解释为“门”,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呢?我们要注意积累的方法,其实我们七年级学过《木兰诗》,其中有一句叫生:木兰当户织。
师:这个“户”就是“门”的意思,当然讲得再精准一点,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
第二个,你来。
生:“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这个我们也学过,在朱自清的《春》一课中,有一句话叫生: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是的,我们既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积累词语的方法。
下一个?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根据后面的意思,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玩取乐。
师:“想念”“想念”,“念”就是“想到”的意思。
再比如“自从”“自从”,“自”就是“从”的意思,这也是积累词义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相与”是“一起”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师:根据前后文语境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方法,不过注解已经写明了“相与”的意思。
所以学会看注解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空明”是“澄澈”的意思,注解已经注明。
生:我认为“交横”是交错在一起的意思。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的方法来积累词语的意思,“交”是“交错”的意思,“横”是“纵横”的意思。
古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双音节词。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本单元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都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古诗三首》从诗人描绘的情景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不畏艰难、守边卫国,同情、愤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
《青山处处埋忠骨》让我们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军神》用深情的笔墨高度歌颂了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清贫》一文主要表现方志敏在生死关头仍能坚守革命信念,这种舍己为公的高尚情操使人心潮难平。
习作以“他________了”为主题,通过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
语文园地从“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几个板块入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2.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通过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重点1.认识本单元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中,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3.通过文中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难点1.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练习习作,尝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古诗三首》3课时《青山处处埋忠骨》2课时《军神》2课时《清贫》1课时习作:他________了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9古诗三首《从军行》这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一首爱国主义诗篇,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被罢斥归故乡的陆游,仍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精品教学设计方案模板4篇典型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供大家阅读。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一切情语皆景语意思
情语皆景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情感的表达形式要以自然环境中的景物来表现,以此来唤起感受,也是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情感。
人们可以从景物中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也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比如,一片绿草,可以使人感觉清新,一片碧波,可以使人感觉宁静,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到醉人,一片枫叶,可以使人感觉温暖,一片森林,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莫测,一片云雾,可以使人感到神秘而又神秘。
景物的美丽,可以唤起人们的各种情感,比如喜悦、惊讶、感动、伤感等等,人们可以从景物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而表达自己的内心深处。
一片湖水,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澈甜美,使人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一片蓝天,可以提醒人们永远憧憬着未来,一片白云,可以让人感受到随心所欲,一片绿叶,可以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思念,一片花海,可以让人体会到无尽的美丽。
景物的美丽,可以表达人们的各种情感,也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一片海洋,可以使人感受到宽广的情怀,一片森林,可以让人感受到清新的凉爽,一片湖水,可以让人体会到柔和的温
馨,一片落日,可以使人感受到温柔而温暖,一片枫叶,可以让人感受到温暖而美丽。
情语皆景语,每一处景物都拥有它独特的魅力,可以带给人们无尽的欢乐与快乐,可以带给人们无穷的情感与感动,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让情感得到释放,让心灵得到升华。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古诗三首之《浪淘沙》(其一)教学设计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会写生字“涯”,理解本诗中“曲”“簸”等关键字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种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理解诗歌,掌握方法,能结合注释或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适度拓展,领略诗歌的磅礴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体会刘禹锡诗词的特点。
教学策略:1、生字教学本课要求会写的 2 个生字,可结合文中注释理解识字。
书写时,注意“簸”是上下结构;教学“涯”的书写时,强调右边外部是“厂”,不要多加一点。
2、阅读理解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想象,以丰富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感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1、预习单(1)结合注释理解“簸”字,有感情地朗读《浪淘沙》(其一)。
(2)查找黄河的相关资料。
(3)查找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
1、同学们,你学过的写景的古诗词有哪些?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板书课题;浪淘沙)《浪淘沙》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黄河)《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
浪淘沙,是唐代的曲名。
3、播放“黄河”的相关视频:呈现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
(1)现在你能尝试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描述视觉、听觉、想象、感觉……中的黄河吗?(波澜壮阔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惊涛骇浪、胆战心惊……)(2)拓展延伸:同学们,黄河以它雄浑奔放,壮阔豪迈的气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很多文人墨客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名句。
你读过哪些?(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语文新课标下:四上第一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标下:四上第一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解读自然美景,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部编版教材几乎每册都有单独的自然主题单元。
本单元围绕“自然之美”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观潮》《走月亮》是精读课文,《现代诗二首》《繁星》是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之外,本单元还编排了“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的话题、习作的内容与文本阅读都是统一于“自然之美”这一人文主题之下,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们与环境”,这个话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是课文主题的延伸,从话题导语中就能发现这种联系。
习作是“推荐一个好地方”,也和“自然之美”有一定的联系。
“语文园地”中,除了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理、巩固,还有提升、迁移,从词语想象画面、古诗《鹿柴》想象画面等。
从这个单元的选文来看,课程内容上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这个学习任务群在第二学段提出的“学习内容”要求包括:“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提示”中提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比如……第二学段‘饮水思源’‘珍爱自然’‘童年趣事’……”“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
”描写自然之美的文本,通过文字展现的当然是自然中的美丽景象,读者阅读这样的文本,只有通过文字结合已有经验展开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自然景观的画面,感受到自然多姿多彩的美。
因此,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重点读写目标之一,就顺理成章地定位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阅读写景类文章,边读边想象,并不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与此相关的阅读训练要素汇总如下:二年级,在学习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时,就提出了“读诗句,想画面”的要求。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明确提出“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那个单元的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描写的都是自然之景色、物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实录
师: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
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师: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
师:我们联系之前学过的一些生物知识说一说
生: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师:说的非常好
生:老师能不能解释得清楚一些呢
师: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师: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
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生:陶渊明、王维
生:王维不算吧
师:大家都很踊跃。
师: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
大家说说我们学过的这类的一些文章生:《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
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
师:王国维曾说过一句怎样的有关于情与景的话语?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是的
师: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
师:同学们说说他的特点?
生: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说得对
师:看看《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思考:这首诗诗人心情如何?
是如何表现这心情的?
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师:注意联系诗歌本身分析
生: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
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
这是乐景写乐情。
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师:分析得不错,比较到位。
师: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思考: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生: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
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
生: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对情与景的关系掌握得可以。
师:借物喻理,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
某景物,
思考感悟到某“理”。
师:看看《题西林壁》(苏轼)
生:老师可以分析一下吗?
师:托物言志作品,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师: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师:大家说说《石灰吟》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
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师;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
生: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