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健康--用五味滋养五脏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味调补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味调补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保健的五味调补原则是什么中医养生保健源远流长,其中五味调补原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与人体的脏腑、气血、阴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运用五味进行调补,可以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酸入肝,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酸味食物如山楂、乌梅、五味子等,对于肝虚所致的自汗、盗汗、久泻、遗精等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在春季,肝气旺盛,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肝气,防止肝气过盛。

但酸味食物食用过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满等症状。

苦入心,能清热、泻火、燥湿。

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莲子心、苦苣等。

夏季炎热,心火容易亢盛,此时食用苦味食物有助于清心泻火,缓解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然而,苦味食物多性寒,过量食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虚寒,出现食欲不振、胃脘冷痛等问题。

甘入脾,具有补虚、缓急、和中的功效。

像山药、大枣、蜂蜜等甘味食物,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等有良好的调养作用。

长夏时节,湿气较重,脾胃易受困,适量食用甘味食物可以健脾祛湿。

但甘味食物过量,容易滋腻碍胃,导致消化不良、痰湿内生。

辛入肺,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生姜、葱、蒜、辣椒等辛味食物,能驱散风寒、调理肺气。

秋季气候干燥,肺气容易受伤,适当食用辛味食物可以宣发肺气。

不过,辛味食物多性燥,食用过多容易耗气伤津,出现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

咸入肾,能软坚、散结、润下。

海带、紫菜、海蜇等咸味食物,对于肾阴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冬季是养肾的好时节,适量食用咸味食物可以补肾助阳。

但咸味食物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损伤肾脏功能,引起水肿、高血压等疾病。

五味调补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季节变化和病情进行灵活运用。

例如,体质偏热的人,应少吃辛辣、温热的食物;体质偏寒的人,应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

春季宜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夏季宜少吃苦味食物,多吃辛味食物;长夏宜少吃甘味食物,多吃淡味食物;秋季宜少吃辛味食物,多吃酸味食物;冬季宜少吃咸味食物,多吃苦味食物。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

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中医养生讲究“五味调理”,即通过饮食摄入不同的食物,使五脏得到滋养和平衡。

这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五味调理算法和常见食物的分类。

1. 酸味酸味食物具有收敛、收敛和涩肠胃的作用。

适合于肝脾不足、腹泻和出汗过多的人群。

常见的酸味食物包括柠檬、醋、酸奶、葡萄柚、山楂等。

2. 苦味苦味食物可清热解毒、通便利水。

适合于有火热体质、消化不良和便秘的人群。

常见的苦味食物包括苦瓜、苦荞、黄连、莴苣等。

3. 甘味甘味食物补血养气、益脾胃,对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人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常见的甘味食物包括红枣、蜂蜜、山药、糯米等。

4. 辛味辛味食物可发散风寒、理气、开胃。

适合于寒性体质、口腔溃疡和胃寒的人。

常见的辛味食物包括辣椒、生姜、大蒜、葱姜蒜等。

5. 咸味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润燥利水的作用。

适合于水肿、便秘和食欲不振的人。

常见的咸味食物包括海带、虾皮、酱油、咸鱼等。

通过合理地安排不同味道的食物摄入,可以平衡五脏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情况不同,对于不同体质的调理也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调理之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的建议。

另外,中医养生也强调饮食的节制和均衡。

除了五味调理外,还需要注意食物的品种、烹制方法和饮食习惯。

以粗细搭配、荤素搭配、热熟搭配等,都是中医养生注意的方面。

总之,中医养生的五味调理是一种调整身体平衡和维护健康的方法。

通过合理地摄取和搭配不同味道的食物,可以达到滋养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但是,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五味调和饮食法益补肾脏调理腰膝

五味调和饮食法益补肾脏调理腰膝

五味调和饮食法益补肾脏调理腰膝肾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肾脏被认为是人体的“根本之本”,主要掌管生长发育、生殖、骨髓、脑髓等方面的功能。

肾脏虚损往往会导致腰膝酸软、性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为了保护肾脏和调理腰膝,采用五味调和饮食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五味调和饮食法的理论基础中医学认为,食物味道的不同对于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五味指的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都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药理作用。

在中医调理中,五味调和是以平衡五脏六腑功能为核心的一种方法。

对于肾脏来说,滋补肾脏需调和五味,以保持体内的平衡状态。

二、酸味对肾脏的益处酸味食物可以收敛肾气,增加肾脏的精气。

常食用酸味食物如酸梅、酸枣、柠檬等,可以滋补肾脏、增强肾脏功能,对于改善腰膝酸软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三、甘味对肾脏的益处甘味食物具有滋补肾脏的功能。

常食用枸杞、黑豆、红枣等甘味食物,可以养阴补肾、强肾壮阳,对于调理腰膝酸软有一定的帮助。

四、苦味对肾脏的益处苦味食物有疏肝利胆、祛湿退热的功效。

常食用苦瓜、黄连等苦味食物,可以清热解毒、通络降火,对于肾脏阴虚火旺引起的腰膝酸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五、辛味对肾脏的益处辛味食物具有温阳祛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常食用姜、葱、大蒜等辛味食物,可以温补肾阳、活血化瘀,对于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有一定的帮助。

六、咸味对肾脏的益处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通便润燥的功效。

常食用海带、海鱼等咸味食物,可以软坚散结、润燥通便,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综上所述,五味调和饮食法是一种有效的肾脏调理方法。

在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和肾脏的状况,选择适当的饮食搭配。

例如,对于肾阳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温热的食物,如海鳗鱼、龙骨煲等;对于肾阴虚的人,可以多吃一些滋阴补肾的食物,如乌鸡、黑豆粥等。

此外,还需注意避免过度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以保护肾脏和腰膝的健康。

五味对应五脏?四季五味助养生

五味对应五脏?四季五味助养生

五味对应五脏四季五味助养生
一切食味都具有其不同的特点,味辛的有发散作用,味酸的有收敛作用,味甜的有缓和作用,味苦的有坚燥作用,味咸的有软坚作用等。

《内经》上说:'天以五气(风暑湿燥寒)滋养人,地以五味(酸苦甘辛咸)护育人。

五味和则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

'
春--省酸增甘以养脾
春季肝为主脏,酸与肝相应,可增强肝脏的机能,但如果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

肝属木,脾属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太过则伤及脾脏。

所以春季应适当少吃酸味食物,而多吃甘味食物以助养脾。

夏--省苦增辛以养肺
夏季心为主脏,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

但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

心属火,肺属金,五行之中火可金,太过则伤及肺脏。

所以夏季应适当少吃苦味食物,而多吃辛味食物以助养肺。

秋--省辛增酸以养肝
秋季肺为主脏,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

但如果食辛太多很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

肺属金,肝属木,五行之中金克木,太过则伤及肝脏。

所以秋季应适当少吃辛味食物,而多吃酸味食物以助养肝。

冬--省咸增苦以养心
冬季肾为主脏,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如果食咸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

肾属水,心属火,五行之中水克火,太过则伤及心脏。

所以冬季应适当少吃咸味食物,而多吃苦味食物以助养心。

五味适量方能养五脏

五味适量方能养五脏

2019.0142祝您健康吃出健康五味适量方能养五脏有些人的饮食习惯过于偏食,对于酸甜苦辣咸各有偏爱,有的是无辣不欢,有的是嗜甜如命,还有些人从不吃苦。

殊不知,在任性满足自己味蕾的同时,五脏也可能受伤。

中医认为,酸、甜、苦、辣、咸,对应的是肝、脾、心、肺、肾,各有其作用。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强调:“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说明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过量则会打乱人体平衡,对脏器造成损伤。

在日常饮食中要掌控好平衡,杜绝偏食,有助于五脏健康,保健养生,延年益寿。

◎ 酸味养肝,多吃伤脾肝虚血枯者宜食酸味食物,如青梅、山楂、橘子、葡萄、芒果、石榴、西红柿、酸奶、酸菜、食醋等,均有开胃、收敛、固涩的作用,能克制肝火、滋补肝阴。

但酸多易伤脾。

进食过多的酸味食物会引起肝气偏胜,克犯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多食酸,而肉胝皱而唇揭。

”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因此,消化功能不好、饭后胃胀、大便溏稀、言语低微等脾虚症状的人,要少吃酸味食物。

◎ 甘味补脾,多吃伤肾脾胃虚弱的人可适当多吃些甘甜的食物,如南瓜、大米、小麦、红薯、土豆、山药、大枣、胡萝卜、黄瓜、冬瓜、梨、香蕉、西瓜、鸡肉、糖、蜂蜜等,都是补养脾胃、调和气血的好帮手。

中医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生津润燥、补充热量、解除疲劳等作用。

但过食甜腻之品会引起脾气偏胜,克伐肾脏,使头发失去光泽、脱落,出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肾虚症状,易导致肥胖、高血脂、高血糖的疾病。

因此,要适当控制甜食的摄取量。

◎ 苦味清心,多吃伤肺很多人都不太喜欢吃苦味食物,但是中医认为,苦味入心,具有清心健脑、降火补气、除湿润燥、清热解毒、利尿通便等作用。

常吃苦瓜、苦菜、莲子心、苦荞麦、苦杏仁、芹菜叶、莴苣叶、茶叶等,能清热泻火,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口干舌燥、心悸心慌、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

用食物的5种味道,助你调理身体、滋养五脏!“食养”一直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意在治病过程中,除了用药并严格掌握用药法度外,就是要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分治病七分养”,可见治病过程中“食养”的重要性。

而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气五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食物中的“五味”分别有什么功效?在食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药食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另外还有淡、涩、滑等比较特殊的味道,由于这类味道的食物或药物都比较少见,所以通常就用五味来概括所有的味道。

《黄帝内经·素问》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口味的偏好并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直接影响着我们五脏六腑的健康。

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对饮食五味的调节,如果药食五味过偏,就会变成致病因素。

而中药治疗就是利用五味之偏,以纠正偏性的脏气,从而起治疗疾病的作用。

酸入肝:补肝收敛“酸入肝”意为某些酸味食物或中药有补肝的作用,且主要是补益肝之阴血。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酸枣仁可补肝血,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白芍养肝敛肝,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另外,酸性的食物如梅子、柠檬、菠萝、桑葚等都可以滋养肝脏。

注意:酸味可以收敛,但外感病邪气侵犯人体时,如果吃酸性食物,就会把邪气留在体内,不利于疾病的痊愈,中医谓之“敛邪”。

辛入肺:宣发肺气“辛”即为辛辣,“辛入肺”意为某些辛辣的药物或食物善入肺,以宣发肺气。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五味调和饮食法滋阴养肺润肠胃

五味调和饮食法滋阴养肺润肠胃

五味调和饮食法滋阴养肺润肠胃人们常说“饮食为天”,吃得好不仅能够满足身体的需求,更能够维护身体的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五味调和饮食法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法,可以滋阴养肺润肠胃,保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五味调和饮食法的原理、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五味调和饮食法的原理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中医认为,五味与五脏相应,每一种味道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功效。

调和五味的饮食法,可以使五脏得到平衡,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1.酸味:能够收敛、固涩,入肝脏。

适当摄入酸味食物,可以调理肝脏,增强肌肉的收缩和弹性,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提高免疫力。

2.苦味: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入心脏。

适当食用苦味食物,可以疏散心火,降低血压,增加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改善睡眠质量。

3.甘味:能够补益脾胃,入脾脏。

适量摄入甘味食物,可以补充体力,增强免疫力,提高食欲,缓解疲劳。

4.辛味:具有发散、散寒的作用,入肺脏。

适当食用辛味食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功能,提高免疫力,缓解咳嗽和鼻塞等呼吸道疾病。

5.咸味:有软坚敛涩的作用,入肾脏。

适度食用咸味食物,可以补充体液,促进水盐代谢,增强肌肤弹性,缓解疲劳。

二、五味调和饮食法的应用五味调和饮食法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需要进行调配。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具体的应用。

1.滋阴养肺:可以将苦味、甘味和咸味食物作为滋阴养肺的主要选择。

比如可以选择山药、银耳、莲子等具有滋阴养肺功效的食物,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量。

2.润肠胃:可以将酸味和甘味食物作为润肠胃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可以选择酸奶、梨子、柿子等具有润肠胃功效的食物,适度食用。

3.平衡饮食:五味调和饮食法强调饮食的平衡,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

在每日的饮食中,应该尽量包含五味的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的摄入,达到身体的平衡。

三、五味调和饮食法的注意事项尽管五味调和饮食法对身体有益,但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的调味方式也有所不同。

五味五色养五脏

五味五色养五脏

五味五色养五脏食物的“五味”和“五色”与人体的“五脏”相互滋养。

不同颜色和味道的食物,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尽相同的。

在挑选食物时,需五味五色搭配,才有利于健康。

一、五味与阴阳五味阴阳之分,当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所言“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为气,阴为味”为据。

味属阴,趋向下窍;气属阳,趋向上窍。

五味中,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阴中之阳。

味厚的有泻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

气薄的能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

1、辛、甘为阳辛甘味药物药性主要入腠理经络,汗尿于外,外为阳。

“辛甘发散为阳”,辛甘发散清阳之气于皮肤腠理以为汗,气为阳,表为阳,此是辛甘味为阳之道理,主要是从“气化”的角度来分析的。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

这种升发,向上,相对来说是比较阳的方面,所以辛属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能治疗虚证,而自身也具有偏正偏阳的属性,所以甘属阳。

二、酸、苦、咸为阴酸苦咸三味药物药性主要入脏腑三焦之里,里为阴。

“酸苦涌泄为阴”,酸、苦入脏腑三焦,上涌以吐污秽,下泄以通大便,污秽、大便皆为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为阴,无形之气为阳,且脏腑三焦为里,里为阴,外为阳,是以酸、苦为阴;“咸味涌泄为阴”,咸亦能催吐促泄,道理通于酸、苦,是以咸亦为阴。

此时酸苦咸三味为阴之道理,三者主要是从“浊阴”的角度来讲的。

另外,五味可影响到阴阳的盛衰,从阴阳属性上分,气属阳,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薄者为阴中之阳;从五味运动转化而言,辛甘发散属阳,酸苦涌泄属阴,咸味涌泄属阴。

二、五味与五脏《黄帝内经》曰:“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换言之,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

说明五味对于五脏各有所归,即在同等条件下,药物优先分布于所宜的脏腑且浓度较大,其次按相宜性大小顺次分布于其他脏腑且浓度较小。

由此而形成药物在机体各脏腑配布的时间和量上的差异,以保证相宜性大的脏腑具有较高的药物浓度,以便发挥选择性治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香菜 • 苦瓜 • 萝卜叶 • 丝瓜 • 葫芦 • 瓠子夜开花
《干鲜果品》
•杏 • 杏仁 • 五味子 • 茡荠
• 黑枣 • 莲子蕊 • 柚子 • 薄荷叶
《饮料》
• 咖啡 •茶 • 啤酒
加糖的甜食需控量
• 红糖(性温、健脾暖胃、祛 风散寒)
• 白糖(性平、健脾入肺经、 润肺生津)
• 冰糖(滋阴的功效)
脾开胃 • 增强肝脏功能
常见的酸味水果
• 木瓜 • 酸枣 • 妹子 • 樱桃 •桃
• 草莓 • 蓝莓 • 番茄 • 柠檬 • 菠萝
夏天:吃点“苦”最养心
• 夏季易发生味觉减退、消化 不良、食欲不振等;
• 吃点“苦”味,刺激脾胃消 化功能,增进食欲,提神醒 脑,舒适轻松。
《蔬菜和野菜》
• 莴苣叶 • 莴笋 • 生菜 • 芹菜 • 茴香 • 苦瓜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 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 助心脏治理全身
• 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 气虚,易患感冒和其他呼 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
• 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
• 肾的精气强弱 ,与脾胃是否健 康,能否提供充足的一样滋养 肾脏有关
• 长期脾胃虚会导致肾虚(心烦 热、易盗汗、或畏寒怕冷、手 足冰凉)
五味养生
要根据体质、时令、 选择最合适的味道 养脾胃就是养元气, 养元气就是养生命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
• 心脏病要从脾胃治 • 脾负责统筹人体气血,供
养心脏 • 脾有问题,不能益气生血
→心血失调→心脏疾病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
• 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问 题(肝郁气滞)
• 脾胃消化食物功能欠佳, 意向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脂肪肝)
பைடு நூலகம்
十种食物最伤胃
• 薄荷(薄荷茶、薄荷糖和薄荷 口香糖等)
• 汽水和果汁(含较多的果糖) • 豆类(含低聚糖) • 咖啡(刺激胃分泌过多的胃酸) • 西兰花(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低
聚糖)
• 番茄(刺激胃分泌过多的胃酸) • 乳制品(乳糖不耐症)
• 油腻食物(增加泛酸和肠易激综 合征)
• 冷饮 • 巧克力(可可碱使食道?肌放松)
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 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疲劳 • 脾胃怕生、怕冷、怕撑 • 硫酸亚铁、氨茶碱会刺激肠胃;阿
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会诱发 胃肠溃疡、出血;板蓝根、六神丸 等,对虚寒体质者不宜久服;
• 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 • 春夏秋冬各有养法
春天:酸味的鲜果能护肝
• 肝居木,春养肝,酸入肝 • 时令鲜果,促进食欲,健
秋天:“味儿冲”的食物可养肺
• 辛入肺,辛味食物可以养肺 • 辛味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
加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血液循 环,祛风散寒,舒经活血
• 秋天,肺、皮肤、大肠等部位 出现,以“燥”为特征的疾病。
祝您健康
谢谢
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