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美术岭南社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肌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岭南社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肌理与应用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岭南社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肌理与应用教学设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会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生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了解各种制作肌理的方法,通过动手尝试过程,学会制作技巧和体验创作的乐趣。

2学情分析
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对肌理特别感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肌理的方法、步骤.
教学难点:学生制作肌理时的创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
1)教师演示一笔写出本课标题及闭眼画画的魔术?(图略)
2)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些画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揭题《肌理与应用》
2【讲授】发现探索
1、摸一摸(触觉感受):
我这里有几件东西,想叫一位同学用手触摸一下,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感来说出物体的名称(海螺、贝壳、树叶、石头、布、陶瓷等)。

2、说说触摸的感受,导出肌理的概念。

师: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的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是肌理。

肌理(质感):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

那些纹理是随机的,。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中国世界遗产之美》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有关世界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标准,并记住一定数量的世界遗产名称。

二、教学重点: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学会从审美角度描述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世界遗产的关注与审美兴趣。

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说明:可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本,并为上课做好材料和评论方面的部分准备。

老师:课件、相关网站的网址、挂图等教学资料。

学生:学生收集自己亲自到访过的或熟悉的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图片及文字材料。

2、课堂导入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老师:展示中国地图,教师分享自己参观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感受,让同学们猜猜说的是哪个地方,再展示图片。

学生:与教师交流,欣赏图片感受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3、课堂发展说明:广泛联系学生生活中到过的地方,引发学生的共鸣。

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现状,加深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视点及深层次的美术欣赏评述能力。

引发学生关注时事,激发学生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老师:(1)、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并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认识。

(2)、列出我国各省份的世界遗产,阐明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多而且丰富的特点。

师生共同总结世界遗产的相关定义和分类。

(3)、结合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定义指导学生多角度欣赏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美。

提问:请举例说明欣赏世界遗产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有哪些方法?(4)、让学生选感兴趣的中国世界遗产谈谈它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原因。

有何美感特征及价值?请各个小组汇报。

(5)、观看一段有关丹霞山申遗的新闻报道视频,问:从视频中你有什么启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呢?请对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意见。

学生:(1)、小组分享:根据所得信息欣赏与交流,说说对中国世界遗产的认识。

(2)、师生互动,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概况和特点。

(3)、小组合作:结合课本和自己收集的资料,从多角度召开欣赏,探究欣赏世界遗产的方式方法。

美术初中岭南版教案

美术初中岭南版教案

美术初中岭南版教案课题:《校园风景》年级:七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校园风景的基本绘画技巧,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校园的美景。

2. 培养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发现校园之美,培养学生的热爱校园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掌握校园风景的绘画技巧。

2. 能够表现校园风景的特色和美感。

教学难点:1. 对校园风景的观察和理解。

2. 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校园风景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校园风景的图片和绘画作品。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如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校园风景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 学生分享对校园风景的印象和感受。

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校园风景的绘画技巧,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

三、实践(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校园风景的绘画实践,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进行描绘。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

四、展示和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校园风景绘画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校园风景绘画的技巧和经验。

2. 学生反思自己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绘画其他校园风景,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2. 学生可以参与校园风景摄影比赛,展示自己的摄影才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校园风景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发现校园之美。

在绘画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校园的美景,展示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通过实践和评价,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校园风景绘画的技巧。

同时,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收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整体来看,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绘画技能和审美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总课题:世界遗产之旅(欣赏、评述)单元总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包括四步学习活动,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题:世界遗产之旅——中国世界遗产之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欣赏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对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2、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含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图片的欣赏,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的数量、所在地、艺术和历史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所在地、艺术的美,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二、不同种类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一)、世界文化遗产(26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二)、世界自然遗产(8处)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

自然景观:1、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 、中国南方喀斯特3、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山(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最新岭南版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点与线的魅力》教案

最新岭南版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点与线的魅力》教案

《点与线的魅力》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撑握点、线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设计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从生活出发,设计具有美观和独特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运用美术术语和文字从设计的角度进行评述表达自己某种审美情感,感悟点、线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点、线构成的形式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表达一定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相关图片,作品实例。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展示生活中点、线、面构成的图片,体会当中的美感。

揭示课题:点与线的魅力。

2、从标志蕴含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遗产包含了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也是保护的象征。

二、课堂发展:1、活动一: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特征。

请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与大家分享探究的成果。

2、师生对小组课前的调查进行评价。

3、欣赏范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教材内容展开讨论,归纳平面构成的要素,加深对点与线的理解。

4、教师归纳点与线的特征。

5、活动二:欣赏与探索点与线的构成规律。

设问:你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感悟到点与线所构成的美吗?理解平面构成的定义。

6、展示图例作品,让学生找出构成规律,归纳、分析出几种基本的构成形式:重复、特异、渐变、发射。

7、手绘草图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知识进行服装图案的设计,表达一定的情感。

分小组确定正稿,用剪贴的方法完成一件服装图案制作。

8、评价:请学生对作品自评与互评。

教师点评部分有特点的作品。

请同学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具体的美术知识,有什么感受!三、课堂练习:手绘草图创作:运用所学的构成知识进行服装图案的设计。

四、课后延伸:要求学生完善设计作品并思考:探索平面构成中的色彩应用。

点与线的魅力-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点与线的魅力-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点与线的魅力-岭南社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与线的形态、属性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学习如何运用点与线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和气氛。

3.掌握使用不同方式的线条和点的组合进行创作的技巧。

4.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点的形态和属性1.点是最基本的图形,通常用来表示事物的轮廓、顶点、中心、兴趣点等。

2.点具有大小、形状、位置等属性,不同的点可以分为实心点、空心点、多边形点等。

2. 线的形态和属性1.线是由点连接而成的,是由一系列点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2.线具有长度、宽度、弯曲度等属性,不同的线可以分为实线、虚线、直线、曲线等。

3. 点和线在美术中的运用1.点和线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轮廓,如表现建筑物的细节和线条,描绘静物、风景等。

2.点和线可以用来对比明暗、形成色调,表现空气的通透感和物体所在的空间关系,如表现水面和树木。

3.点和线可以用来表现情感和气氛,如表现悲痛、欢乐、轻松愉快等情感和气氛。

4. 点和线的创作技巧1.点和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如使用交叉线条、流线和曲线,形成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

2.点和线的运用要注意构图、比例、线条的粗细等,创作过程中应该多加思考和练习。

3.基础的点和线练习可以通过几何图形、静物、风景等进行创作。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点和线的印象和认识。

2.分享一些与点和线相关的艺术作品,比如几何图形的艺术创作、切尔诺夫的发条机械等。

2. 点和线的属性1.明确点和线的基本属性,分析不同类型的点和线的特点。

2.鼓励学生通过手绘点和线的形态进行练习,培养对点和线的敏感度。

3. 点和线在美术中的应用1.展示不同类型的点和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分析其表现特点和技巧。

2.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创作品,探讨点和线的使用方式,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

4. 点和线的创作技巧1.分析艺术家的作品,观察点和线的运用方式,结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实践。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第一单元教案(岭南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单元教案设计总课题:世界遗产之旅(欣赏、评述)单元总目标:1.通过本单元的欣赏、评述活动,能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发现与描述美术作品某些层次的深层意蕴。

2.通过欣赏、评述活动,能初步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能进行判断、交流与评价。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包括四步学习活动,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第1课时课题:世界遗产之旅——中国世界遗产之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欣赏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对人类共有的世界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2、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含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图片的欣赏,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的数量、所在地、艺术和历史价值,保护的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所在地、艺术的美,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感受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培养对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和强烈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欣赏图片、影像资料等。

教学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引导阶段:教师通过投影展示我国“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中国风景名胜,让学生欣赏感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精湛绝伦的文化艺术杰作,前人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推动了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濒于消亡,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要保护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熟悉它们。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板书课题:《中国世界遗产之美》发展阶段:一、世界文化遗产定义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美术3《点和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岭南版七年级下册美术3《点和线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图片引入:教学资源:点、线元素构成的图片实例。

老师活动:上课一开始,我先展示了从网上下载的各种点与线的图片,并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各种点与线构成的实物呢?学生活动:学生纷纷说出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产生思考,体现“美术无处不在”,以此达到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目的。

(生活中的点与线的例子)二、课堂发展:活动一:1、老师活动:聆听三段音乐,分析他们的不同,如果用点或线来描述应该如何?2、学生活动:①每个小组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片段来分析,说说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并把它画在美术本上。

②分析音乐作品如何用线条来巧妙的进行创作。

③让一位学生上台来绘画线条。

3、老师小结:做绘画的启发引导。

音乐之中都蕴涵线条说明生活中处处体现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参与到“欣赏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来。

活动二:1、老师活动:从网上搜索欣赏一些大师的美术作品,从中领悟美术作品中的点与线以及如何找到其中的音乐元素(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提高)。

2、学生活动:分组说出自己对于美术作品中的点与线构成的画面的感受,并分析这些画面是如何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造型?是旋律?(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将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线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音乐符号)活动三:1、老师活动:聆听三段音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尝试用点与线构成的画面去表达音乐的情感、节奏与旋律。

2、学生活动:进行小组创作,分工合作。

按照先构思再创作的步骤进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合作性。

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制作,并在同龄人的作品感染下激励学生的信心,在前面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选择的音乐片段来运用点与线构成画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活动四:1、老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展示评价表。

2、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派代表说出自己组的作品的特点或者对其他组作品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初中美术教案
了解圆雕造型的基本特点,运用雕塑语言欣赏、评述圆雕作品,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技的素养。

2、技能目标:
运用雕塑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并能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处理和评述,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领。

3、审美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古今中外圆雕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圆雕的艺术特征,感受圆雕艺术的美。

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雕塑语言去欣赏、评述圆雕作品。

解决难点的措施:
1、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圆雕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教师及时的启迪和补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述方法。

兴趣点: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天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在生活社区、校园、公园和一些城市广场)。

驻足观赏之余,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这正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

六步教学内容五处问议
1、导入(4分钟)
我们深圳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

那么大家想一想,你在深圳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深圳的城市雕塑,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
(1)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____(省、市、区、县)政府门前的《艰苦岁月》、《拓荒牛》(完全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

)(2)老东门墙面上《老东门墟市图》(浮雕起伏比较平缓,扁扁的,只能从正面观赏的。


引出两种形式的雕塑。

2、新授(36分钟)
(1)出示石膏头像雕塑原作,师生共同分析雕塑,找出圆雕和浮雕的共性和特性:
让学生仔细观察、触摸、对比、讨论与我们平时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

(联系以前学过的美术的分类和相关知识,由此引出雕塑的概念。

)小组讨论的问题:
①绘画和雕塑使用的工具和制作的方法有何不同?
初中美术教案
③绘画和雕塑存在的形式有何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最后归纳出雕塑的定义:
雕塑: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用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

(2)出示课件,欣赏范例作品:
要求:通过欣赏,了解雕塑的种类,使用的材料和雕塑的功能与作用,领会作品蕴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①欣赏《广州解放纪念碑》(圆雕)和《九龙壁》(浮雕)等,通过对比找出圆雕和浮雕的区别和联系,引出雕塑的分类:
a、按材料:石雕、木雕、竹雕、泥雕、金属雕、冰雕、沙雕等。

b、按空间形制(形态):圆雕、浮雕。

圆雕——是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观赏的、完全立体的一种雕塑。

(如邓小平雕像、拓荒牛、秦始皇陵兵马俑、大卫、米洛的维纳斯、思想者等)还有一类圆雕,并不是为四面观赏的:如寺庙的佛雕,只重视一个面或三个面观赏,这种圆雕佛像往往与背景相结合,构成一个审美整体,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等。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半立体的雕塑。

如同将形象压缩处理,是只有一个观赏面的雕塑形式。

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纪念碑、纪功柱、纪念性建筑、陵墓、凯旋门等、华表等)。

如巴黎凯旋门浮雕《马赛曲》、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的大理石浮雕《虎门硝烟》、《武昌起义》等。

c、按功用和所放的位置: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等。

浮雕与圆雕的区别:在于它相对的平面性与立体性。

它的空间形态是介于绘画所具有的二维虚拟空间与圆雕所具有的三维实体空间之间的压缩空间,故多采纳和利用绘画及透视学中的虚拟与错觉来达到表现目的,多按照绘画原则(构图、题材和空间)来处理空间和形体关系。

比如事件和人物的背景与环
境、叙事情节的连续与转折、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复杂多样事物的穿插和重叠等。

平面上的雕凿与塑造,是浮雕可以综合雕塑与绘画的技术优势,保持手法上的多样性和多样化。

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是浮雕的塑造语言比其他雕塑尤其是圆雕,具有更强的叙事性的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

②欣赏《艰苦岁月》(圆雕)
回忆三年级学过的课文“艰苦的岁月”,点出这个雕塑作品表现的内容,作品题为“艰苦岁月”,作者通过哪些地方来表现生活的艰苦?
条件那么艰苦,老红军和小红军有没有愁眉苦脸?
试说说作品怎样表现小红军的思想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