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古诗1号观沧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临碣( jié )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dan)澹,山岛竦( sǒng )峙(zhì)。 (3)秋风萧瑟( sè),洪波涌起。 (4)幸甚(shèn)至哉(zāi), 歌以咏志。
三、重点字形
碣石(碣是石字旁,意思是碣石是山名) 澹澹(都是三点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前者立字旁,后者山字旁,意思是耸立) 萧瑟(萧是草字头) 幸甚(幸,意思是幸运)
2、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
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 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注音
(1)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
)澹,山岛竦(
)峙(
(3)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幸甚(
)至哉(
), 歌以咏志。
观察的对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
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
等待我们去发现。
D.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述了一幅随着一阵萧瑟的风,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
澜的画面。 【解析】A项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没有直接写人。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 如“沧海”“洪 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 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 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课外延伸
补充诗人写的其他同类型的乐府诗或者是建安诗人的诗。 短歌行
思相近的是: _秋___风__萧__瑟___,_洪__波__涌___起___。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实写眼前所看到的大海的壮观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实写大海壮观景象时,有动有静,其中静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由眼前之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幅大海吐纳天地的壮观景象,其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2、诗人实写眼前所看到的大海的壮观景象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诗人实写大海壮观景象时,有动有静,其中静景是“山岛辣峙”“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诗人由眼前之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幅大海吐纳天地的壮观景 象,其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全诗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举例
古诗,古风 登幽州台歌
律诗,绝句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 龄(绝)
一、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 《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 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 《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短歌行》等。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实战演练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直陈其事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直接写人,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
__树__木___丛__生__,百___草__丰__茂____。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_日___月__之__行___,_若__出__其__中____; 星__汉___灿__烂____,若__出__其___里____。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
《观沧海》
认识古诗词: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 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 称它为“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 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动静结合, 相互映衬。
五、名句赏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
五、名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
五、名句赏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景描写。海水荡漾,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 阔和威严;
七、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 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六、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以神奇的想象,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许多远观、宏大之景,苍凉中又有慷 慨,展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八、思考探究一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 的特点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想象请人设计 意图:此题意在结合四言诗的体裁特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 作的景物描写,体认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__东__临___碣__石__,_以__观__沧___海___。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_水__何__澹___澹___,_山__岛___竦__峙___。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三、重点字形
碣石(碣是石字旁,意思是碣石是山名) 澹澹(都是三点水,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前者立字旁,后者山字旁,意思是耸立) 萧瑟(萧是草字头) 幸甚(幸,意思是幸运)
2、乐府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
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 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注音
(1)东临碣(
)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
)澹,山岛竦(
)峙(
(3)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幸甚(
)至哉(
), 歌以咏志。
观察的对象。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
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
等待我们去发现。
D.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述了一幅随着一阵萧瑟的风,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
澜的画面。 【解析】A项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没有直接写人。
参考答案:(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 如“沧海”“洪 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 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 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课外延伸
补充诗人写的其他同类型的乐府诗或者是建安诗人的诗。 短歌行
思相近的是: _秋___风__萧__瑟___,_洪__波__涌___起___。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实写眼前所看到的大海的壮观景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实写大海壮观景象时,有动有静,其中静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由眼前之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幅大海吐纳天地的壮观景象,其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2、诗人实写眼前所看到的大海的壮观景象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诗人实写大海壮观景象时,有动有静,其中静景是“山岛辣峙”“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诗人由眼前之景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幅大海吐纳天地的壮观景 象,其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全诗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举例
古诗,古风 登幽州台歌
律诗,绝句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 龄(绝)
一、文学常识
1、《观沧海》选自 《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 的第一章。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 《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 《蒿里行》 《观沧海》 《龟虽寿》《短歌行》等。
年代: 【魏晋】 作者: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实战演练
2.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直陈其事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直接写人,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
__树__木___丛__生__,百___草__丰__茂____。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_日___月__之__行___,_若__出__其__中____; 星__汉___灿__烂____,若__出__其___里____。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
《观沧海》
认识古诗词: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 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 称它为“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 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动静结合, 相互映衬。
五、名句赏析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 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抱负。
五、名句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 虚。
五、名句赏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是实景描写。海水荡漾,是动 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 阔和威严;
七、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 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六、中心内容和思想感情
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理结合,以神奇的想象, 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许多远观、宏大之景,苍凉中又有慷 慨,展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八、思考探究一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 的特点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想象请人设计 意图:此题意在结合四言诗的体裁特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 作的景物描写,体认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常考句子及问法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__东__临___碣__石__,_以__观__沧___海___。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_水__何__澹___澹___,_山__岛___竦__峙___。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