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组成与性质
石油产品基础知识—石油的外观性质与元素组成(石油加工课件)

链烷烃 C6H14 C10H22 C14H30
H/C 2.33 2.20 2.14
环烷烃
H/C 2.00 1.80 1.71
芳香烃
H/C 1.00 0.80 0.70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
在石油加工过程中,馏分越重,氢碳原子比就越小。
石油馏分的H/C原子比
液化气
汽、煤油
柴油
燃料油
沥青
石油焦
~2.8
2.1~2.4
我国主要油田的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85以上,属于偏重的 常规原油。许多石油都有不同程度的臭味,这主要是因为含有硫 化物的缘故。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
碳
碳和氢
氢
硫、氧、氮
1~5%
微量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பைடு நூலகம்
83~87% 11~14%
95~99%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
氢碳原子比是一个与化学结构相关的参数 ➢ 同系物中,分子量越大,H/C比越小 ➢ 不同系列中,分子量相近,H/C比次序为 烷烃 >环烷烃 >芳香烃
二、石油的元素组成
我国原油较为典型的元素组成特点
低硫
高氮
高镍
低钒
思政小课堂
中国曾经戴过一顶“贫油国”的帽子。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国家汽车用的汽油、 点灯用的煤油,都被老百姓称为“洋油”。 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指导地质 工作者找到了储量丰富的大油田,结束了 中国“贫油国”的历史。
石油的外观性质与元素组成
一、原油的一般性状
➢ 石油是一种黑色、褐色或黄色的流动或半 流动状的黏稠液体。
➢ 石油的颜色与其所含胶质、沥青质的多少 有关,胶质,沥青质的含量越高,特别是 沥青质的含量越高,石油的颜色越深。
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二、石油烃类的组成表示方法 1.单体烃组成 单体烃组成表明了石油馏分中每一种烃的含量数 据。由于原油及其馏分中单体烃化合物数目十分 繁多,馏分越重,单体烃种类和数目越多,目前 还仅限于阐述石油气及汽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优点:具体、直观 缺点:适用范围很窄,只适用于气体、溶剂油和 汽油
不同原油的各馏分含量差别很大。与国外原油相
比,我国主要油田原油中>500℃的减压渣油含量
都较高,<200℃的汽油馏分含量较少(一般低于
10%)。 原油中的汽油馏分含量低、渣油含量高是我国原 油馏分组成的又一个特点。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称为碳氢化合 物,简称为烃 一、石油中烃类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石油中的烃类主要有烷烃、环烷烃和芳烃 原油中一般不含烯烃,炔烃更少
性状 颜色 影响因素 常规原油 特殊原油 我国原油
胶质和沥青质含量越 多,石油的颜色越深
胶质、沥青质含量多, 石油的相对密度就大 常温下石油中含蜡量 少,其流动性好 含硫量高,臭味较浓
大部分石油是黑色, 也有暗绿或暗褐色
一般在0.80~0.98之 间 一般是流动或半流动 状的粘稠液体
显赤褐、浅黄色, 甚至无色
原油名称 大 胜 孤 辽 华 中 新 庆 利 岛 河 北 原 疆
<200℃
200~350℃ 350~500℃
>500℃
11.5 7.6 6.1 9.4 6.1 19.4 15.4 20.7 31.5 29.0
19.7 17.5 14.9 21.5 19.9 25.1 26.0 24.5 30.6 27.6
石油及石油馏分的烃类组成
凝析气田天然气:凝析气田气采出后可分为气 液两相,液相称为凝析油或天然汽油。主要成分 以甲烷为主,而乙烷、丙烷、丁烷的量明显增加, 还含有少量戊烷和己烷,一般为湿气。
第六章-石油化学及炼制PPT课件

2024/10/26
.
24
综上所述,在常压系统关键是控制好温度在
温度发生波动时,最主要的调节手段是改变回流
比;在减压系统操作中,蒸汽压力的变化时造成
真空度波动的关键因素,必须注意调节。
2024/10/26
.
25
四 延迟焦化
绝大多数原油经过常减压蒸馏后,只 能提供30%左右的汽油、煤油和柴油等轻 质油品,必须采用化学加工的方法进行处 理。按化学加工过程有无催化剂存在,可 分为:热加工过程和催化加工过程。
主要特点:
A. 轻质油收率高,可达70~80%,比热裂解和延 迟焦化都高。
B. 气体产率为10~20%,其中主要是C3 、 C4, 烯烃含量可达50%以上,是优良的石油化工 原料和生产高辛烷值组分的原料。
2024/10/26
.
29
C. 汽油产率为30~60%,安全性好,辛烷值较 高。马达法辛烷值约70~80,高于直馏汽油、 热裂化汽油和焦化汽油。
的硅铝酸盐。通常用硅酸钠和偏铝酸钠在强碱水溶 液中合成的晶体,其主要成分为金属氧化物、氧化 硅、氧化铝和水。
2024/10/26
.
38
目前工业上应用的分子筛硅酸铝催化剂,
一般只含5~15%的分子筛,其余是硅酸铝载体。
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裂化活性和氢转移活性高,
选择性好,稳定性高和抗金属能力强等优点。
中毒: 暂时中毒
1 反应原理
加氢裂化的技术关键是催化剂,目前工业上使 用的加氢催化剂以分子筛或硅酸铝为担体,以Ni 、 W 、Mo 、 Co或Pt 、 Pd为加氢组分的催化剂。 油品在H2和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化、加氢和异 构化反应。
2024/10/26
.
石油及石油产品性质

2、沥青质
• 沥青质是一种深褐至黑色的、无定型脆性固体。 相对密度略大于1.0,VPO法分子量约3000~ 10000。加热不熔,300℃以上时会分解及缩合。
• 沥青质能溶于苯、二硫化碳、四氯化碳中,不溶 于石油醚。
• 沥青质无挥发性,全部集中在渣油中。 – 胶质和沥青质的存在使渣油形成一种较稳定的 胶体分散体系。
⒋立方平均沸点TCU (K):
Tcu
n
3
viTi1/ 3
i1
Ti : i组分的沸点 (K) vi: i组分的体积分率 用途:求油品的特性因数和运动粘度。
5.中平均沸点tme(℃):
tme=(tm + tcu )/2
用途:求油品的氢含量,特性因数,假临界压力,燃 烧热,平均分子量等。
石油及石油产品性质
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及油品的物理化学性质 石油产品的分类及使用性能要求
石油的一般性状
颜色:绝大多数为黑色 相对密度:大多数介于 0.8~0.98之间 气味:特殊气味 流动性:流动或半流动的粘稠液体 石油的外观性质与其化学组成有关
石油的元素组成
1.碳和氢
占96~99%
碳:83~87%
⒉质量平均沸点tW(℃):
n
tw witi i 1
ti: i组分的沸点℃ wi: i组分的质量分率 用途:求取油品的真临界温度。
⒊实分子平均沸点tm(℃):
n
tm xiti i1
ti: i组分的沸点℃ xi: i组分的摩尔分率 用途:求烃类混合物或油品的假临界温度和偏心因 数
趋势:含硫化合物在石油馏分中的分布一般是随着 石油馏分沸程的升高而增加, 其种类和复杂性也随着 馏分沸程升高而增加。汽油馏分的硫含量最低,减 压渣油中的硫含量最高,我国大多数原油中约有 70%的硫集中在减压渣油中。
石油综述第二章石油的组成及性质

第二章油气的组成及性质第一节油气在地层中,油气则是指原油与天然气混合形成的矿藏能源。
油气的组成则是要把原油的组成与天然气的组成分开讲解。
原油即石油,也称黑色金子,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
习惯上称直接从油井中开采出来未加工的石油为原油,它是一种由各种烃类组成的黑褐色或暗绿色黏稠液态或半固态的可燃物质。
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
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其主要组成成分是烷烃,此外石油中还含硫、氧、氮、磷、钒等元素。
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按密度范围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不过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差别。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剂、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原油是一种黑褐色的流动或半流动粘稠液,略轻于水,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就其化学元素而言,主要是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多种碳氢化合物,统称“烃类”。
原油中碳元素占83%一87%,氢元素占11%一14%,其它部分则是硫、氮、氧及金属等杂质。
虽然原油的基本元素类似,但从地下开采的天然原油,在不同产区和不同地层,反映出的原油品种则纷繁众多,其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别。
原油的分类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第二节原油的组成及物理化学性质原油的性质包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个方面。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粘度、凝固点、溶解性、发热量、荧光性、旋光性等;化学性质包括化学组成、组分组成和杂质含量等。
密度原油相对密度一般在0.75~0.95之间,少数大于0.95或小于0.75,相对密度在0.9~1.0的称为重质原油,小于0.9的称为轻质原油。
粘度原油粘度是指原油在流动时所引起的内部摩擦阻力,原油粘度大小取决于温度、压力、溶解气量及其化学组成。
石油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

正己烷
0.6572
2,2,4-三甲基戊烷
0.7033
正丙基环己烷
0.7933
己烯-1
0.6740
正辛烷
0.7037
正丙苯
0.8613
甲基环戊烷
0.7503
辛烯-1
0.7193
环己烷
0.7780
乙基环己烷
0.7908
-甲基苯乙烯
0.9110
苯
0.8774
邻二甲苯
0.8847
烷烃、环烷烃、芳烃密度比较
气体
汽煤柴油
润滑油基础油
石蜡
脱沥青油
沥青
焦化汽油、柴油、蜡油
焦炭
元素组成:C、H、O、S、N、微量元素 石油的化学组成 烃类组成: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S、N、O化合物
单体烃: 用于石油气及低沸点石油组分 烃类组成 族组成: 仪器气相色谱(GC) 轻馏分 填充柱冲洗 中间馏分和重馏分 结构族组成 : 一般用易测的物理性质关联 如n-d-m法,B—L法
01
原油
电化学脱水脱盐
常 减 压 蒸 馏
汽油馏分
异构化
汽油调和组分
航煤馏分
柴油馏分
催化重整
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
精制与脱蜡
航空煤油
液体石蜡
加氢或化学精制
柴油调和组分
常压渣油
减 压 蒸 馏
减压馏分油
减压渣油
催化裂化
加氢裂化
润滑油生产
脱沥青
延迟焦化
催化裂化汽柴油
72.15
0.330
己烷
0.6594
简述石油的结构组成。

简述石油的结构组成。
石油是一种晶体状的有机物质,其结构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子结构、组分结构和性能结构。
其中,分子结构是石油最基本的组成,也是影响石油性能的重要因素;组分结构是指石油中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其中主要成分包括烃类、蜡类、芳烃类、硫化类、醇类等;性能结构是指石油具有的特定性质,其中包括石油的熔点、沸点、粘度、蒸气压等特性。
石油分子结构石油是一种液体状态的有机物质,其分子结构是由苯环和碳碳键组成的。
苯环结构可分为四种:单苯环、双苯环、三苯环和四苯环。
石油中苯环的密度越高,其热值也越高。
碳碳键是石油分子结构中最主要的,其分为三类:单键、双键和三键。
单键的分子量较小,热值也较低,而双键和三键的分子量较大,热值也较高。
石油组分结构石油由多种物质组成,而且组分结构各不相同。
组分结构可分为烃类、蜡类、芳烃类、硫化类和醇类五大类。
烃类是石油中最普通的主要成分,其中包括二元烃(如乙烷,丙烷等)、三元烃(如甲烷,甲基环戊烷等)和多元烃(如辛烷、芳烃等)。
蜡类是指由碳和氢组成的烷基成分,其中主要成分包括硬质蜡类和软质蜡类,它们是改善石油性能的重要组分。
芳烃类是指由碳链及其他不饱和环结构组成的有机物质,其中主要成分包括芳香烃和芳香炔。
芳烃类成分可以改善石油的抗结膜和抗氧化性能。
硫化类主要成分是硫化物,它们可以改善石油的抗聚合和抗污染能力。
醇类是指由羟基、醇基及其他氢键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是醇类烷烃,它们可以改善石油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
石油性能结构石油性能结构是指石油具有的特定性质,而性能结构对石油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其中,石油的熔点是指石油液体状态下的温度,一般熔点越低,石油的滞粘性和粘度也越低;沸点是指石油的蒸气在一定压力下的温度,一般沸点越高,石油的挥发性和抗氧化性也越强;粘度是指石油的流体特性,一般粘度越高,石油的搅拌性和滞粘性也越强;蒸气压是指石油蒸气在固体或液体状态下的压力,一般蒸气压越高,石油的挥发性也越强。
石油知识化学知识点总结

石油知识化学知识点总结1. 石油的组成石油是一种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和少量氮、硫、氧等元素组成。
石油中的碳氢烃是其主要成分,大约占总质量的80%以上。
除了碳氢烃外,石油还含有一些杂质,如硫化合物、氮化合物和氧化合物等。
这些杂质会对石油的性质产生影响,如硫化合物会导致石油的酸性增加,氮化合物则会降低石油的热值。
2. 石油的分类根据石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可以将石油分为原油和石油产品两种。
原油是指地下储存的未经加工的石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会因地域而异。
根据API重度度数,原油通常被分为轻质原油、中质原油和重质原油。
石油产品是指通过炼油加工得到的各种产物,如汽油、柴油、煤油、天然气等。
3. 石油的提炼石油的提炼是指通过加热和蒸馏等方法将原油中的各种成分分离出来的过程。
原油中的各种碳氢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沸点和蒸馏温度,因此可以通过蒸馏的方式将其分离。
炼油厂通常会将原油经过初步加工得到石油产品,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和精制得到符合要求的产品。
4. 石油的用途石油产品在工业、交通、农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中,汽油和柴油是石油产品中使用最广泛的两种产品,它们被用于汽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燃料。
煤油和液化石油气也是常见的石油产品,它们被用于采暖、照明和烹饪等用途。
5. 石油的化学性质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属于烷烃、烯烃和芳烃三类,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具有不同的性质。
烷烃是碳链或环上没有双键的碳氢化合物,通常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烯烃是含有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它们比较活泼,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芳烃是由苯环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也具有一些特殊性质。
6. 石油的处理和利用石油的处理和利用是石油化工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石油的处理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催化剂、溶剂、萃取剂等化学品。
此外,石油化工工艺中还涉及到石油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
石油产品的利用也需要考虑到环保和节能等因素,石油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如何处理这些废物也是石油化工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ljohnson53de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石油的组成与性质
2007-6-21 13:46:03 国际石油网 网友评论 石油又称原油,是从地下深处开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体.石油是古代海洋 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与煤一样属于化石燃料.石油的 性质因产 地而异,密度为 0.8  ̄ 1.0 克/厘米 3,粘度范围很宽,凝固点差别 很大(30  ̄ -60°C),沸点范围为常温到 500°C 以上,可容于多种有机溶剂, 不溶于水,但可与水形成乳状液.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氢(11%  ̄ 14%),其余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等).由碳和 氢化合形成的烃类构成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 95%  ̄ 99%,含硫, 氧, 氮的化合物对石油产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应尽量除去. 不同产地的石油中,各种烃类的结构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属于烷 烃, 环烷烃, 芳香烃三类. 通常以烷烃为主的石油称为石蜡基石油; 以环烷烃, 芳香烃为主的称环烃基石油;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中间基石油.我国主要原油的特 点是含蜡较多,凝固点高,硫含 量低, 镍,氮含量中等,钒含量极少.除个别 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馏分较少,渣油占 1/3.组成不同类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 别,产品的性能也不同,应当物尽其用.大 庆原油的主要特点是含蜡量高,凝 点高,硫含量低,属低硫石蜡基原油.
能源基础知识
2007-6-7 15:22:16 国际石油网 网友评论 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能源 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 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根据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再利用能源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 石油, 天然气资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 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 生物能以及核 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而电力,煤气, 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其次根据能源 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 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 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最后根据 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 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 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 石油, 天然气等资源. 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 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 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 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 类科学技 术的不断进步, 专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 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 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 有很多尚未被 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黑金- 黑金-石油的秘密
2007-6-7 15:15:13 黑金的诞生 过去 20 年来在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下, 对于石油成因的了解已经大有 进展,石油的生物成因说已近不争的事实.虽然无机(非生物)成因的油气也可 能存在, 但属少量.生物成因说的重要证据是生物指标,也就是石油中残留的 生物分子仍具有生物体的分子构造或特性,是生物体中原有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在石油形成过程 中残留下来,一般可用来判别石油前身的生物种类,年代和沉 积时的环境. 此外,从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也不利于无机成因说的可能性,因为油气和生 物相似,含有比无机碳较少的 碳-13 同位素(C13).地球上的石油绝大多数 产在含有生物有机物的盆地中,也支持生物成因说.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利用生物 成因说的准则,成功地预测石油 的产量和分布.石油成因的研究不仅是学理上 的研究,也有实际上的功用. 石油是古代生物遗骸经由很复杂的生物和化学作用转化而成的, 据估计大约 只有千分之一或更少的生物 体,有机会经过很快的掩埋与氧隔绝避免腐烂,并 转化成石油的前身油母质.油母质是一种大分子的有机地质聚合物,以固态存在 于页岩或碳酸岩的颗粒间,它的成 分很复杂,含碳,氢和少量的氮,硫,氧. 油母质的形成一般认为是由生物聚合物例如蛋白质等先分解成单分子体, 再重新 聚合成油母质. 湖里沉积物中的
油母质多数来自藻类,细菌孢子,花粉或树脂等,以产生液 态石腊系的碳氢化合物石油为 主.海里沉积物中的油母质多数来自浮游生物, 藻类,细菌和少量陆上植物,以产生液态石油为主,天然气为辅.陆上沉积物中 的油母质多数来自高等植物的木质 素,以产生天然气为主.因此了解生油岩中 油母质的来源,可以预测所产出石油的成分和油与气的比例. 国际石油网 网友评论
油母质的形成多数在沉积掩埋的早期,当时的地温多不超过摄氏 50 度.大 约经历几千万年,沉积物越埋越深,地温越高(约摄氏 100-150 度),油母质 的成熟度达到一定范围(油窗)就转化成液态石油或天然气. 石油的生成是受化学动力控制的不可逆反应,就像我们煮食物一样,温度高 所需时间短,温度低得慢慢 熬.油母质转化成石油一般认为符合反应速率的准 则.石油地球化学家以实验模拟,把油母质在压力锅中加热观察石油的产生并测 量其反应速率和参数,再从地层中 已知生油岩掩埋的深度或其相当的地层温度 和地层掩埋的时间(约千万年),去估计石油生成的量. 埋藏在深处的石油分子经过长期地热的煎熬(约摄氏 150-200 度),逐渐 裂解成天然气和焦沥青, 终究有机会以气态再度移栖到浅处成为天然气藏,或 以固态的天然气水合物隐藏在深海底,或逸出地表.石油裂解过程如同石油的生 成一样是不可逆反应,甲烷和石 墨为其最终产物. 黑金的流浪生涯 石油从油母质产生后,起初多被残留的油母质所吸收,当石油的量超过油母 质所能吸收的最大量时,就进 入生油岩地层的孔隙间.当石油越生越多,地层 内压力升高将油气由生油岩排出到周围孔隙度高的地层中, 有时生油岩地层压力 高过岩层的强度则发生破裂,因而加 速油气从生油岩中排出(初次移栖). 当油气进入高孔隙的地层中,由于孔隙大,毛细阻力小,油气可通过浮力快 速沿着此运载地层往浅处移动,这是二次移栖.当油气在移栖途径中遇到不透油 的地层(封阻)受阻而停留下来,慢慢由上而下汇集在此封闭地层中,封闭内的 石油越聚越多,就形成所谓的油藏. 倘若油的来源不断,继续汇集,一直到此封闭地层被油气所填满,如果有油 气再补充进入,则由下方溢口 溢出,经由其它途径再向浅处移栖.除了少量油 气有朝一日为人类服务,多数残留在地层内的油气终究难逃被细菌吞噬的命运, 因细菌生化作用大大改变石油的成分 和性质,使其变重而多硫,并不为人类所 喜欢. 石油探勘者如果能准确地定出石油移栖的途径和方向, 就可在沿途按图索骥 探寻可能存在的油藏.我们如 何知道石油移栖的途径和方向呢?石油地质学的 研究告诉我们, 石油二次移栖的途径和方向与地下地质断层构造和运载地层的特 性或连续性有密切关系.地球物理学 家利用震波探测技术和地质学家研究地层 的变化与构造,提供我们详细的地下地质轮廓,让我们了解油气最可能移栖的地 层或断层,以及能够封阻油气的盖层和封 闭. 地球化学家从石油中的生物指标或碳和氢同位素, 告诉我们油藏中的石油是 从哪个生油岩地层来的,并追 踪生油地层和石油移栖的方向,就如同刑事警探 利用指纹和 DNA 追踪罪犯一样.有些生物指标的特性和含量可告诉我们油母 质是否已成熟,石油是否已生成.此外,因为石油中的极性有机分子在移栖途中 易被地层中黏土矿物吸 附,所以它的含量随移栖距离增加而减少,也因此可告
诉我们石油移栖的远近. 黑金的归宿 石油在地下汇集到油藏封闭,就如同河水在地表汇集到湖泊,池塘,水库或 海洋一般.不同的是石油的流 动(移栖)是由下往上浮升,倘若地下移栖通道 顺畅,石油终究要漏出地表而消散.所幸地下经常存在着渗油性很低的地层,如 颗粒很细的泥岩,页岩,或很致密含 石膏盐类的蒸发盐岩等.这些岩层受挤压 而形成背状或帽型的构造(背斜),成为良好盖层,倘若盖层下的岩层是孔隙大 的岩石如砂岩,碳酸岩等,则这些地层中的 岩石孔隙就成为容纳石油的空间. 在储油层中, 油, 气, 水由于比重不同, 是成层状存在的, 天然气层在上面, 其次是油层,最下面是水层,但有时候天然气与油可以单独与水共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