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口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含答案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人口容量(解析版)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人口容量(解析版)

专题07 人口考点03 人口容量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①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①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1.C 2.D【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C正确。

实施生态移民需考虑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移民意愿,但不是首要因素,ABD错误。

故选C。

2.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①①均错误,即ABC 错误。

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①正确,即①①正确,D正确。

故选D。

城市可持续发展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随着大型城市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电力供应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

图为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型城市人口增长预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丁城市是()A.深圳B.广州C.上海D.北京4.图示四城市后期人口规模保持稳定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B.基础设施条件滞后C.人口迁入政策收紧D.受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5.四城市缓解用电紧张的共同有效途径有()①淘汰所有高能耗企业①加快发展新能源①实施北煤南运工程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3.A 4.D 5.D【解析】3.在图中可以看到丁城2018年人口规模较小。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真题练习含答案选择题[2024·江苏南通如皋中学段考]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最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A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于内陆,B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C错误;总体来说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C.地区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B错误;地区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D.加强经济扶贫,优化资源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措施。

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其他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B、C错误,D 正确。

[2024·北京海淀一模]人口空间均衡是指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区域间人口净零迁移的理想状态,即区域间人口迁入与迁出量相等。

有学者依据某种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均衡人口数量进行研究。

该研究显示,上海均衡人口数量超过3 000万,居长三角地区之首。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人口》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广州高三一模]下面图甲示意陕西省1月平均气温、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乙示意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与①地区人口密度关联较小的因素最可能是()A.地形B.矿产资源C.科技水平D.对外开放程度答案:B解析:结合图甲中的城市分布可知,①地区为陕西省省会西安市所在地,该地区位于关中平原,地形较平坦,交通便利,A不符合题意;西安经济发展水平较省内其他地区高,教育、科技较发达,C不符合题意;西安为古都,历史发展悠久,对外开放程度较高,D不符合题意;该地区矿产资源较少,其人口密度与矿产资源关联较小,B符合题意。

故选B。

2.为增加②地区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②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陡坡开荒,多种小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图中②地区位于陕北地区,年降水量400 mm左右,气候较干旱,位于牧区到农耕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为增加②地区人口容量,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恢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提高资源利用率,②③正确。

大规模开采煤炭资源和陡坡开荒种小麦,会造成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①④错误。

故选B。

[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大都市区的人口就业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以距离市中心远近,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四大都市区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其中第一、二圈层为中心城区,第三、四圈层为外圈城区。

如图示意四大都市区不同圈层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密度。

据此完成3~4题。

3.从第一圈层看,“职多住少”现象最显著的大都市区是()A.伦敦B.纽约C.东京D.巴黎答案:C解析:“职多住少”现象应体现为居住人口密度小,就业人口密度大。

读图中第一圈层数据可知,纽约、巴黎第一圈层居住人口密度和就业人口密度都较大,“职多住少”现象不显著,B、D错误;伦敦和东京第一圈层居住人口密度都较小,就业人口密度都较大,但两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差异不大,就业人口密度东京远大于伦敦,因此从第一圈层看,“职多住少”现象最显著的大都市区是东京,C正确,A错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分布一、选择题下图示意我国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人口数量众多C.人口稠密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2.该河流很可能是()A.淮河 B.珠江 C.海河 D.雅鲁藏布江3.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能资源分布 B.矿产资源分布 C.交通通达度D.取用水方便程度下图为我国某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密度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4.图示区域()A.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B.人口密度分布差异不大C.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 D.城镇化水平整体呈南高北低5.影响该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交通 B.地形 C.水源 D.气候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与城镇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制约塔里木盆地人口与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热量 C.土壤 D.水源7.图示区域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的地形(地貌)类型是()A.峡谷 B.山地 C.冲积扇D.高原读世界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图,完成下面小题。

8.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 D.欧洲9.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C.集中于沿海地区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读“中国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因素排序(1978—2018年)”,完成下面小题。

10.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是()A.东南多西北少 B.南部多北部少 C.西部多东部少 D.东北多西南少11.对我国三大区域人口密度影响均位列前三的因素是()①城镇化水平②工业化水平③交通便利度④对外开放程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2.“交通便利度”是影响西部地区人口密度最重要因素,原因是()A.道路沿线自然条件更优越B.可以便利获取外部水资源C.修建道路会带来就业机会D.交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下图为20世纪中期提出的“人类大陆”示意图,即在地图上隐去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口密集的地区,随着时间推移,“人类大陆”在持续变化中。

高考地理-人口(讲)-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讲)-专题练习有答案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口(讲)考向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问题【例1】(2016天津卷)读下图,回答第1题。

人(万人、flstxtn 人口tHt如屁②曲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I1/*'阡丹20町出旧那咼么".;%1W- 1卩吗21啊出:|A U【例2】(2015?福建卷)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 • 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8 .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例3】(2015?广东卷)4 .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At i»ftktAtA .人口性别比B •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 D .少儿人口比重A. a方案较合理B. b方案较合理C. c方案较合理 D .均不合理人um&r1咖19052000酗用抄Ml 201S年(tJ* JU1 塔国家中国印度德国美国人口数(百万人)1 3381 15582307 比重(%171384.5*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C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 .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例4】(2014 •江苏卷)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9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10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18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 A .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 .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C. 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 .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三讲典例】【例1】(山西临汾一中、忻州一中、长治二中等五校高三第三次五校联考)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0~14岁低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 16.5%, 比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降低 0.1个百分 点,远低于世界平均 26的水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项训练—人口(含答案解析)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净增人口数量创下60年来(1962年以来)的新低为48万人,下表为2011年到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1. 由材料信息可知( )A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B .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C .2017年到2018年出生率变化率最大D .儿童抚养比呈下降趋势2. 关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B .出生率变化与人口惯性无关年份 出生人口 201117852012197320131776 20141897 2015 1654 2016 1883 2017 1765 2018 1523 2019 1465 2020 1200 20211062C .生育成本提高,生育水平下降D .新冠肺炎疫情有一定影响2022年末,我国人口总数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其中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近三年的新冠疫情对人口增长影响极大。

下表为四国人口出生率及人口数量。

完成下面小题。

3. 2022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约为( ) A .5.37‰ B .6.77‰ C .7.37‰ D .8.97‰4. 中国与四国出生率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为高出生率B .经济越发达人口出生率越低C .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生率都有所下降D .韩国因人口少导致出生率低 5. 以上各国应对人口增长问题,措施合理的是( )国家2022年出生率‰人口数量(千万)巴西 12.62 21.4 日本 6.17 12.6 意大利 6.33 5.9 韩国5.515.1A.巴西应鼓励生育B.日本、意大利应控制人口增长C.中国应保持低生育水平D.韩国实施奖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辽宁三模]据统计,2023年末,吉林省人口跨省净迁入4.34万人,实现自2011年以来的人口净迁入,并保持增长势头。

据此完成1~2题。

1.2023年吉林省实现人口净迁入,说明该省份()A.高等教育领先,科技人才众多B.营商环境改善,产业集聚发展C.旅游景点多样,吸引人们迁居D.夏季凉爽宜人,生活环境良好答案:B解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就业,一直以来吉林省便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先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夏季的凉爽更具有长期性,A、C、D错误,唯有近年来营商环境的改善,产业的集聚发展,就业机会的增多,才能够吸引人口的迁入,B正确。

故选B。

2.吉林省人口拉力最大的城市可能是()A.长春市B.吉林市C.辽源市D.延吉市答案:A解析: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聚集了全省优质的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高,人口拉力最大。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4·辽宁辽阳模拟预测]流动人口在进入首次流入地后,会进一步在不同流入地、同一流入地的不同空间之间流动。

下图示意我国流动人口初次流动阶段和当前流动阶段空间流向。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丁表示的地区是()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D.东北地区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甲地在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阶段,均是最大的流入地,推断甲地应具有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较大,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应为甲地;乙地初次流动流入(0.5)略大于流出(0.3),当前人口净流出(0.9),总体人口流动少,且乙地人口少量流入甲地,推测乙地经济衰退,为我国东北地区;丙地流动人口多,初次流动,主要流入甲地(初次流动35.1、当前流动36.5),同时发生本地流动(初次流动7.5、当前流动5.4),根据我国四个区域的分布,丙地距离甲地东部地区相对较近,因此为中部地区;丁地为人口净流出区(初次19.6+0.3、当前流动19.3),但是流动人口的量小于丙地,推测其为西部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人口(讲)
考向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问题
【例1】(2016·天津卷)读下图,回答第1题。

1.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例2】(2015•福建卷)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例3】(2015•广东卷)4.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