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要点

合集下载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现代科技概论第⼀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引论第⼀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含义⼀、现代科学技术的概念社会上俗称⾼新技术,诞⽣于20世纪40年代的⼀个⾼新技术群。

是以材料、能源和信息科学技术为三⼤⽀柱,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兴起的世界新技术⾰命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新科学技术群。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1.⾼新技术群2.发展创新速度快:如:1904年发明真空⼆极管到发明晶体⼆极管⽤了44年。

3.科学和技术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关系明显加强,各种新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出现了众多边缘学科或交叉技术。

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集成电路⼜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4.影响⼤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事记1.能源科学技术领域2.信息科学技术领域3.空间科学技术领域4.⽣物⼯程领域5.其它领域第⼆节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命对⼈们,社会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命的主要特点、⽅向和研究⽅法1. 主要特点:带头技术是电⼦科学技术、带头产业是信息产业,以知识和技术⾼度密集形态出现,不只出现在企业⽽且出现在⾼等学校、研究所与企业协同作战,对世界、国民经济的影响⾯⼴。

2. 主要⽅向3. 研究⽅式三、各国对现代科学技术⾰命的反响1. 制定发展⾼科技计划:863⾼科技发展计划、“⽕炬”计划2. 制定各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优惠政策和措施3. 增设科研机构,⼤⼒培养和吸引⼈才,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4.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励风险投资,吸引外资四、⾼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的实⽤化和商品化。

特征:⾼风险、⾼难度、⾼速度、⾼知识、⾼资⾦、⾼竞争、⾼效益、⾼功效。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研机构、⼤专院校与企业三位⼀体的新型组织形式。

以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为⽬标,促进科研、教育和⽣产相结合,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基地。

我国⼤陆最早1985年的深圳科技⼯业园。

第⼆章⾃然科学基础学科⾃然科学分段古代⾃然科学(16世纪以前)近代⾃然科学(16—19世纪)现代⾃然科学(20世纪以后)六⼤分⽀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学、地球科学、⽣物学第三章材料科学技术第⼀节基础知识⼀、材料科学技术中的⼀些基础名词:晶体与⾮晶体;机械性能(强度,硬度,刚度,塑性等);热处理(淬⽕,回⽕等);化学热处理;相及相变等.⼆、材料科学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显微结构的研究,热⼒学的研究等三、研制材料的新⽅法、新⼯艺1、新⽅法: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研究;表⾯处理的研究;破坏过程的研究;计算机的介⼊凑试法2、新⼯艺:快速凝固、离⼦注⼊四、材料的发展第⼀代天然材料:存在于⾃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物质第⼆代烧炼材料:烧结材料和冶炼材料第三代合成材料:化⼯合成,特种合⾦和超铀元素(原⼦序数⼤于92的元素的统称)第四代可设计材料:如复合材料第五代智能材料:如记忆合⾦五、材料的分类1的来源分类:天然材料(矿物,动物和植物材料)和⼈⼯材料(陶瓷、玻璃、合⾦)2:结构材料(利⽤⼒学性能承受⼀定负荷的材料)和功能材料(利⽤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材料)3:传统材料和新兴材料4:⾦属材料,⽆机⾮⾦属材料和有机⾼分⼦材料注意:⾦属陶瓷属于复合材料第⼆节材料科学技术的地位⼀、材料科学技术的概念材料:专指⼀些有⽤的物质.材料科学技术:是以⼒学、固体物理学、热⼒学、化学、晶体学等为基础,结合冶⾦、化⼯等技术科学,从总体上研究材料的种类、功能、基本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的科学。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复习提纲

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科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技术黑箱方法系统功能分析法技术黑体基因信息技术酶工程超导材料核能人工智能风能非晶态金属空间技术太空轨道控制论方法宇宙纳米材料局域网二、简述简述玻尔模型与卢瑟福模型的差别。

简述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简述空间技术的核心内容。

简述激光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深化经历了哪些时期?近代科学突破的标志是什么?简述哥白尼的日心部和哈维血液循环的基本观点。

简述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简述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源于英国的原因。

牛顿的无限宇宙模型存在哪些难以克服的矛盾?简述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简述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关系?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四大证据。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简述古代阿拉伯国家对科学技术特殊贡献。

简述氢作为新能源的优点。

简述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科学)。

简述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产生的基础。

简述海洋能开发利用新技术的主要内容。

简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简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简述近代物理学理论的三次大综合。

简述高技术的主要特征。

简述现代科学的五大基本模型。

简述现代科学的四大基本理论。

三、综合论述题联系实际,论述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现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请应用你所学的知识论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高新技术应用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技术创新的模式有哪些?我国应采用哪种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转基因农产品,转基因农产品是否能大规模推广?为什么?农业高新技术都有哪些?请分别举例说明其应用情况。

请从技术变革的角度谈谈我们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一、科学的基本概念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

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完整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要点

(完整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复习重点要点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一、科学的基本概念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

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

现代科技概论重点考试范围:三至十章1.材料的发展(p52):1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人们对石器进行加工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用粘土烧制的陶器—公元前5000人类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进入铁器时代—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得到大量应用,铝镁钛相继问世,—直至20时世纪,金属材料在工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中叶以后,新材料(发明之母、产业粮食)出现了跨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问世及应用(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功能高分子材料)其次是陶瓷,20世纪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由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转变。

(1)第一代天然材料(2)第二代烧炼材料(烧炼材料是烧结材料和冶炼材料的总称,其中制瓷技术的发展为原始的冶金技术打下基础,而冶炼技术始于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发明的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金属铜的技术)(3)第三代合成材料(包括化工合成、超铀元素和特种合金,其中化工合成出现在20世纪初,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已广泛应用;超铀元素指原子序数大于92的元素的统称,是人工方法制造出的一些放射性元素;特种合金是钢铁中加入一些特殊元素如镍等使之有一些特异性能)(4)第四代可设计材料(复合材料属于这一类)(5)第五代智能材料注意:上述五代材料并非淘汰制而是并存制。

(p53)2.材料的分类:P53-54(给出材料名称判断类别)(一)根据材料来源:天然材料(直接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和人工材料(以天然材料为原料,通过人为加工制造出的材料,如陶瓷、玻璃、合金)(二)根据材料的用途和性能:结构材料(利用其强度、韧性、弹性等力学性质以承受一定负荷的材料,是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的物质基础)和功能材料(利用物质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发展起来的材料,如导电材料、绝缘材料、半导体材料、固体激光器中的红宝石棒)(三)根据材料的成熟程度:传统材料(指发现或发明比较早,开采和制造的技术比较成熟,已大批量生产,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和新兴材料(已研制成功,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尚未大批量生产,未能广泛普及应用的材料)(四)根据材料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五)根据材料的领域:建筑材料、电力工业材料、信息材料、航空航天材料、能源材料(六)根据晶态:多晶材料、单晶材料、非晶材料3.材料科学技术的概念(p54):材料科学是以力学、固体物理学、热力学、化学、晶体学等为基础,结合冶金、化工等科学技术,从总体上研究材料的种类、功能、基本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的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提纲第二章到第四章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提纲第二章到第四章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提纲第二章1.现代物理学包括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与基本粒子理论。

2.两朵乌云:第一朵是黑体辐射问题;第二朵是关于光速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

3.牛顿力学把绝对空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称为“惯性系”。

4.爱因斯坦采取的态度是:先确定宇宙中相互联系的基本过程——光速,这是一个宇宙常数,然后定义异地时间。

5.时间间隔与空间距离的相对性:两事件的时间间隔相对性、空间距离的相对性。

6.广义相对性原理:惯性系与非惯性系不可区分。

7.等效原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无法区分。

8.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把广义相对论称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这个理论的立论基础如此简单与完美,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引起了人类思想的全面变革。

9.霍金与广义相对论:他被认为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专家和宇宙论家,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10.霍金代表作《时间简史》11.黑洞面积:随时间增加,面积不变12.相对论的意义(论述)13.如果说迈克耳逊-莫雷实践等引起的光速之谜导致了相对论的提出,那么,关于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则导致了量子力学的创建14.所谓“绝对黑体”指的是百分之百吸收照射到其上的物体15.绝对黑体内高于某一频率的无限多的驻波,其能量总和将必然是无限的!这就是著名的“紫外灾难”16.老三论:世界系统结构的科学(解释名词)●信息概念与信息论●“可能性空间”与控制论●整体性与系统论17.申农的“最小努力量原理”——人们总是力图用最小的力量来完成既定事件18.传播信息的通道称为信道。

某一信道1秒内能够通过的信息量(比特)是信道的传播速率,称比特率19.用信息论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理解事物和改造事物的方法,称为“信息方法”20.控制论的最基本的思想要素是“可能性空间”。

维纳—“可能性空间”21.负反馈(课本71页图)22.“新三论”又称“自组织理论”23.耗散结构理论—普利高津、哈肯的协同学理论、艾根的超循环理论。

江苏自考28041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江苏自考28041现代科学技术概论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28041适用江苏)速记宝典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答:1)高速化2)综合化3)社会化考点2:简述大科学的基本特征。

答:1.科研规模巨大2.创造性的集体研究3.巨额的科研投资4.科研设备庞大、复杂5.社会化高效的科学组织管理考点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一、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结合的历程1)古代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作用是深层、隐蔽的、间接的,甚至是微乎其微的。

2)近代弗兰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

3)19世纪第一次显示了科技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4)二战后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完全确立。

二、马克思关于科技与生产力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一,从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阐明了科学是生产力;第二,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分析了科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科技是生产力的动因的思想。

第三,从资本主义生产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三、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1988年9月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命题;2.命题的内涵首先,科技是生产力变革的第一位决定因素;其次,科技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再次,科技是现代经济最强大的动力;最后,确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念。

四、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

社会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基础。

考点4:简述高科技对现代社会的积极与负面影响。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

现代科技概论复习

名词解释:1.科学P1:1. 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

2.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3.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2.计算机网络技术P148:是指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利用因特网把分布于不同地理位置的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数据库、存储器和软件等资源连成整体,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为用户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

3.生物技术P157:利用生物体系,应用先进的生物学和工程学技术,加工或不加工底物原料,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技术。

4.黑箱方法:P137就是在尚未了解的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运动细节的情况下,通过人为地对黑箱系统施加作用(即输入),观察和记录其输出,找出输入和输出关系,由此研究黑箱的整体功能和特性,并推断其内部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5.核能:又称原子能或原子核能,它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发放出的能量。

6.风能:它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运动产生的动能。

7.非晶态金属:又称为“金属玻璃”,它是采用现代尖端冶金技术工艺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金属。

8.空间技术:也称航天技术,它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同样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

9.太空轨道:人们通常把离地面100-200千米以外的空间叫做外层空间,而把发射到外层空间轨道上的飞行器称作航天器。

航天器在空间运行的路线轨迹叫轨道。

10.控制论方法:是指研究各种物质系统中的控制过程的规律性和实现控制过程的一般方法。

11.宇宙:1. 宇宙就字面意义而言是指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2. 今天科学上所谈的宇宙是指时间尺度为200亿年,空间直径为200亿光年的总星系。

12.纳米材料:指粒子平均粒径在100纳米以下的材料。

13.局域网:P151它的连接距离一般在几千米到十几千米的范围以内,是处于同一建筑物,同一厂区,校园或方圆几千米地域内的专用网络。

14.系统功能分析法:是从分析系统与要素、结构、环境的关系来研究系统功能的系统科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一、科学的基本概念1、科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活动,即知识生产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智力活动;2、其次,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3、第三,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

科学不仅是知识生产活动和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

科学作为实践力量,通过被人们掌握、利用而发展着,起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二、技术的基本概念1、狭义的理解,只把技术限制在工程学的范围内,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建筑技术等;2、广义的理解,则把技术概念扩展到社会、生活、思维的领域。

人类在为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调节、控制、改造的知识、技能、手段、规则方法的集合。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内在的联系也有重要的区别,从本质上看,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是利用客观规律,创造人工事物的过程、方法和手段,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二者既有原则性的区别,又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1、科学与技术的内在联系现代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科学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科学,它们互为前提、互为基础。

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表现在:A、现代科学是高技术之母,是技术的先导和发源地,科学为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开辟了新的技术研究领域,为技术创新作好了各种知识准备。

B、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探索手段,科学研究成果通过技术应用物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2、科学与技术的区别A、科学与技术的构成要素不同科学的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

技术的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

B、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揭示自然界的新现象、新规律;技术的任务是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物。

C、科学与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技术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D、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过程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有较大不确定性,往往难以预见在未来会作出什么发现,也难以计算出作出某种新发现需要多少时间,付出多大代价;技术开发虽然也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新产品的研制、新工艺的开发还是有既定的目标的,有较明确的步骤和经费预算,技术开发工作的计划性比较强。

E、科学与技术的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自由度要大些,个体性较强;技术开发活动虽然必须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但是,其活动的集体性较强。

F、科学与技术的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它的价值主要在于深化人类认识,增加人类知识宝库;技术开发的成果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设计方案、技术装置,它的价值主要在于实用性、经济性和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推动作用。

考点二、科学研究及其类型科学研究是创新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过程。

科学研究工作可按其性质、目的和过程进行分类,一般按过程分为基础研究——基本目标是推动科学认识的发展,是比较纯粹的科学研究,是国家科学潜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应用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新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

是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开发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计划性和保密性,成功率高,是产品设计的基础,标志一个国家或企业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考点三、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指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一、物质对象二、1、实物对象与非实物对象2、天然对象与人造对象:3、现实对象与潜在对象:二、物质运动物理运动-----------物理学化学运动-----------化学生命运动-----------生命科学地球运动-地学宇宙天体运动-------- --天文学考点四、自然科学的特征与属性一、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客体的结构和运动形式。

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科学必须从事实出发,按世界的本来面貌反映世界,不允许毫无根据的臆造和假设。

二、科学认识形式的抽象性科学虽然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但它并不停留在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阶段。

它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进而发现规律。

为此,就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过程,并以概念、范畴、原理等形式确定下来。

三、科学内容的无阶级性自然科学是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产物,它的内容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要求没有什么关系。

四、科学劳动的探索性既然科学是对自然界运动规律的反映,而自然界又处于永不休止的变化之中,所以,科学活动总是处于积极探索的过程之中。

科学大厦的建设,是一项永远不会完结的工程,人类总得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而不会穷尽“终极真理”。

五、科学理论的解释性科学来源于实践,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科学要对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解释。

科学理论的目标就是提供系统的、严密的、有根据的解释。

六、科学理论的预见性人们一旦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够预见它的发展进程和结局。

科学预见是人们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类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的前提。

考点四、三大发现X射线的发现(1895 伦琴):原子有着复杂的结构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贝克勒尔):原子也存在内部结构,原子可变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孙):明确地揭示了原子是可分割的考点五、原子结构模型1661年英玻意耳提出元素概念1803年道尔顿原子学说实心球模型1811年意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概念1860年意化学家康尼确立原子分子论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903年汤姆逊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1911 卢瑟福模型轨道模型1913 玻尔分层排布模型行星模型1916年索末菲电子云模型(1)电子的发现J.J.汤姆孙 (1856-1940):英国剑桥大学实验物理学家,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年4月30日,汤姆孙在英国皇家学会演讲时宣布发现了电子。

1899年汤姆生正式把这种微粒叫做“电子”。

电子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为十九和二十世纪之交的三大发现之一,汤姆生被誉为“电子之父”。

发现电子的意义是:1. 肯定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2. 揭示出原子内部含有带正电的部分和带负电的部分;(2)原子结构探索A 葡萄干蛋糕模型“电子浸浮于均匀连续正电球体中”模型( 1904 )原子是一个小球体,内部充满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的流体,球内液体中掺杂有若干电子,这些电子等间隔地排列在与正电球同心的圆周上,并以一定的角速度作圆周运动而发出电磁辐射。

原子光谱反映的即是这些电子的辐射频率。

电子的总电量与液体的总电量等值反号,原子对外显电中性。

模型成功之处在于: 解释了原子电中性;解释了原子为什么会发光;据此模型可以估计原子的大小为10-8cm得出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结论讨论了电子在原子内的分布模型缺陷所在: 关于正电荷在原子内的分布情况的猜测B 原子有核模型此模型建立在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原子内部并非是充满的,它的大部分空间是空虚的,它的中间有一个体积很小质量较大的带正电的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它99%以上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则以某种方式分布于核外的空间中。

模型成功之处在于:解释了a粒子散射实验,揭示了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存在。

模型缺陷所在: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无法解释原子的线状光谱;对电子位置、核外电子云之谜所引起的佯谬束手无策。

C 玻尔模型N-玻尔(Niels Bohr 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因发展量子理论并用于原子结构、原子辐射研究的成果获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3年玻尔建立在原子有核模型基础上核外电子只能在原子内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行,并且在这些轨道上运行时,电子不辐射能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能量值模型成功之处在于:解释了原子的稳定性;说明了原子的线性光谱。

模型缺陷所在:不能说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和氢光谱的精细结构;对能级的描述很能粗略,只有一个量子数;不能解释原子核形成分子化学键的本质。

玻尔理论虽引入了量子概念,但没有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是经典理论加上量子条件的混合物。

D 电子云(Electron Cloud)索末菲(1916年)1. 电子轨道是椭圆形而不是圆形的,核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 电子运动的轨道不应当在同一平面上,应推广到三维空间;3. 提出空间量子化的概念。

波粒二象性与电子云1. 玻尔理论提出十年后,人们认识到原子里面的电子就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来讲,完全不同于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电子同其他微观粒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微观粒子的运动轨道我们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只能知道它们在核外某区域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电子像“云”一样地存在于核外的空间中形成“电子云”,根本没有“轨道”的概念。

考点六等离子态和超导态1、等离子态---物质的第四态。

1)组成:电离的气体,由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以及中性离子组成的物质状态.特性:超气体,能流动,无确定形状、导电率高、电磁场耦合作用强。

分布:自然界中的等离子体:高空的电离层、闪电、极光等等。

人造的等离子体:日光灯、水银灯里的电离气体应用:导体;制造光源显示器;高分子材料;军事规避、探测系统,武器飞机隐形2、超导态超导态是在低温条件下表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物态。

(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昂纳斯)特性: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低温)下失去电阻;完全抗磁性;约瑟夫效应----在两块超导体中夹入薄绝缘体而形成低电阻,绝缘体会变成超导体。

应用:输电;受控热核聚变;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电子计算机考点七、核反应1、重核聚变------把重核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时,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叫做核裂变.(1)发现1939年12月,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他的助手斯特拉斯曼发现,用中子轰击铀核时,铀核发生了裂变。

(2)、自持式链式反应---由裂变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反应一代接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3)应用:原子弹、核反应堆和核电站、核动力2、轻核裂变-------某些轻核能够结合在一起,生成一个较大的原子核,这种核反应叫做聚变。

受控热核反应---把原子核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使其发生聚变反应应用----氢弹考点八、生命的基本特征(1)生命表现为化学成分的同一性和复杂有序的物质结构构成的基本物质都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碳、氢、氧、氮、磷、硫、钙等元素,以游离态或化合态的形式构成了具有生命的生物体,而这些成分单独存在时并不具有生命,只有建立了有序的结构,形成细胞,才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