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驱邪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驱邪祛湿康复之方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驱邪祛湿康复之方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驱邪祛湿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
当人体遭受骨伤时,不仅骨骼和筋肉受到损伤,体内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导致邪气入侵、湿气凝滞。
若不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病理因素会阻碍骨伤的愈合,甚至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邪气,在中医理论中,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
当骨伤发生时,人体正气受损,卫外不固,邪气极易乘虚而入。
风邪善行数变,可能导致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凝滞收引,会使气血瘀滞,加重疼痛和肿胀;暑邪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影响身体的恢复能力;燥邪干涩易伤津,不利于伤口的愈合;火邪炎热燔灼,可能引发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湿气,在骨伤康复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湿性重浊黏滞,一旦侵入人体,往往缠绵难愈。
骨伤后,肢体活动受限,气血运行不畅,水湿代谢失常,容易导致湿气内生或外湿入侵。
湿气停聚于伤处,会使肿胀难以消退,关节屈伸不利,肌肉酸痛无力。
而且,湿气还容易与其他邪气相互勾结,如湿与寒合为寒湿,与热合为湿热,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
针对骨伤后的驱邪祛湿,中医有着丰富的治疗方法和康复策略。
首先是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方剂。
例如,对于寒湿凝滞型的骨伤,常用的方剂有独活寄生汤,其中独活、桑寄生、细辛、秦艽等药物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作用;对于湿热蕴结型的骨伤,则可选用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等药能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除了内服中药,外用中药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熏洗就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法,通过将具有驱邪祛湿、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煎煮后,利用其蒸汽熏蒸患处,再进行浸泡,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祛湿通络。
常用的熏洗中药有艾叶、红花、伸筋草、透骨草等。
针灸治疗在骨伤康复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阴陵泉、血海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疏通经络,祛湿除邪。
正合丸通过调理气血扶正驱邪

正合丸通过调理气血扶正驱邪原文出自随便活官网随便活吧推出的正合丸之所以这么短的时间之内就征服了新老用户的心,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对人身体健康最起作用的提升元气这个方面做得好,只要有效果,那就不会是只体现在简简单单的一两个方面,一提升就是全面的提升。
千年古医经典六朝宫廷秘方正合丸的名字和它的保健调理机理一样,是以奇胜,以正合的理论,所起的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调合内脏,尽早扶正,而这一理论最大的支撑点,就是元气理论,有了元气的支撑,人们的身体里面时常都是正气在守护,邪气都无法入侵,这个时候的状态就是正向和谐的状态,人的身体机能就能够平稳健康地发挥作用,这些理论的最初,都是源自我国千年古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正是有了他们的五脏调合的理论支撑,才有了正合丸跨越六个世纪的宫廷应用,而现在正合丸的穿越与再度现身,和随便活吧挖掘我国传统医学宝藏,古为今用的努力无法各自而论。
名贵中药材精妙配伍四两拨千斤正合丸调理亚健康所用的名贵药材,各个都是中医领域的强将,人参,自古以来就是调理气血的良品,本草纲目对人参的评价是无不可用,也就是说在任何的一种病症当中,人参都会起到作用,全面是其最大的特性,而生地黄也是去消血脂,调节胆固醇的能手,正合丸中的茯苓去血毒,能对净化血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五味子是平衡五脏的代表,各个部分都会有所照顾,温而不伤,缓冲缓释,大量进补少量冲击。
更不用说那选料精考的蜂蜜了,那可是消炎去痛,提供氨基酸最全面的,酸枣仁也不用说了,软化血管都是有它独到之处的,还原功能至今医学界还在继续发掘,没有做不到,只有还没研究到。
黄帝内经也说了,元气是身体健康的统帅,而气血从来都是相伴而行的。
血象好了,那么面相肯定好,元气也就上来了。
元气与血症是正合丸调理的主战场表面看正合丸是将人身体的元气给调理起来了,起到的防病的目的,而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正合丸,操作的最根本着力点是和五脏筋脉相连的血液,只要将血象调理平顺了,人的身体内脏自然会调合平顺,血象与内脏平衡之间常常会有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内脏不协调的时候,往往血液会出现问题,而如果能够将血液出现的问题调理好,反过来会将出问题的内脏给滋养平衡。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驱邪扶正的理论施治

中医皮肤科如何从驱邪扶正的理论施治中医皮肤科在治疗各类皮肤疾病时,常运用驱邪扶正的理论来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理论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中医智慧。
驱邪,即祛除病邪,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以及痰饮、瘀血、积食等内邪。
正,指人体的正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抵御病邪的能力。
在皮肤科疾病中,常见的病邪有风邪。
风邪善行而数变,许多皮肤病如风疹、荨麻疹等,都与风邪侵袭有关。
对于风邪致病,治疗时多采用疏风止痒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荆芥、防风、蝉蜕等,能疏散风邪,缓解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
湿邪也是导致皮肤病的常见因素。
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常与湿邪有关。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点,病情往往缠绵难愈。
治疗时要利湿祛湿,常用的药物有茯苓、泽泻、薏苡仁等,以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轻皮肤的渗出、肿胀等症状。
热毒也是常见的病邪之一。
例如痤疮、疖肿等,多因热毒内蕴所致。
治疗时需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能清除热毒,消退红肿热痛。
除了驱邪,扶正同样重要。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如果人体正气虚弱,抵御病邪的能力下降,就容易患病。
在皮肤科中,一些慢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等,往往与正气亏虚有关。
对于正气亏虚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扶正。
如果是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自汗等,可使用黄芪、党参等补气药物来增强正气。
如果是血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心悸等症状,可选用当归、熟地等补血之品。
若是阴虚,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表现,可用麦冬、生地等滋阴药物。
而阳虚者,常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可给予肉桂、附子等补阳之药。
在实际治疗中,驱邪与扶正并非孤立进行,而是相互结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
比如,对于急性发作的皮肤病,病邪较盛,应以驱邪为主,兼以扶正,防止正气在驱邪过程中过度损耗。
而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多因正气亏虚,无力驱邪,此时应以扶正为主,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兼以驱邪,使邪去正安。
端午节驱邪去病

端午节驱邪去病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许多人所熟知。
传统上,端午节的庆祝包含了许多不同的仪式和活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驱邪去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了解端午节驱邪去病的背景、意义和相关的习俗。
背景驱邪去病这个传统的仪式和活动源自民间的信仰和医学理论,据说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驱赶恶鬼,排除疾病和不幸的灾祸。
这个仪式和活动通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中的驱邪去病仪式通常包括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放鞭炮、舞狮子、打龙舟、喝雄黄酒等。
意义驱邪去病在民间的信仰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民间传说中,人们相信在端午节这一天,恶鬼会出来捣乱和传播疾病,因此需要进行各种仪式来保护自己和家人。
在传统医学中,驱邪去病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式。
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在某些时候会受到外来的恶势力的影响,从而导致疾病和不幸的发生。
通过驱邪去病的仪式,可以使这些影响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习俗端午节驱邪去病的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1. 纳福安神这是驱邪去病的第一步。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或窗口贴上各种符号、花环和的士香,以驱除恶魔、保佑吉利。
2. 佩香囊佩香囊也是端午节驱邪去病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人们通常会用丝绸或布料等材料制作一些香囊,里面装有雄黄、茯苓、白芷等一些能够驱邪的物品。
3. 闹鬼驱恶这是端午节驱邪去病的一个很有趣的活动。
人们会制作一些恶鬼面具放在路边,然后在竹子或木板上写上“请勿靠近”等警示语,并用鞭炮、石子等工具骚扰它,以求驱邪、去病。
4.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个很重要的活动。
据说这个活动源于古代时代的一名爱民的官员,他根据太湖里鱼的习性而制造出了“龙舟”,逐步演变成了一项全民参与,具有竞技性和团体形象的活动。
人们在赛龙舟时,会唱着歌曲、打着鼓、扔着赛龙舟,以驱除邪恶。
5. 喝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驱邪去病的一种重要的饮品。
中医扶正祛邪对人体的增强体质与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中医扶正祛邪对人体的增强体质与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秉承着“扶正祛邪”的理念,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和中气的流通为核心,已经数千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中医的疗效不仅显著,而且具有增强人体体质和提高免疫力的独特功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扶正祛邪对人体的增强体质与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1. 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中医强调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当人体阳气不足或阴气过盛时,易导致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
而中医的治疗方法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阴阳之气达到平衡状态,从而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 活化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如果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体质虚弱和免疫功能低下。
中医扶正祛邪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草药的运用,促进气血的流通,活化人体的气血循环系统。
当气血运行顺畅时,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供应,从而提高体质和免疫力。
3. 强化脏腑功能中医强调脏腑的健康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脏腑功能失调会导致体质差、免疫力低下。
而中医的扶正祛邪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草药的应用,调节脏腑的功能,强化脏腑的代谢和解毒功能,从而提高体质和免疫力。
4. 增强阳气中医认为阳气为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阳气充足则体质强健,免疫力较强。
而中医草药中的一些温补药材可以通过补益阳气的作用,增强人体的体质和免疫力。
例如,人参被认为是最具补益阳气之药,常用于提高体质和免疫力。
5. 调节免疫系统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方式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中医认为人体的免疫力主要源自于免疫系统的健康状态,而中医草药中的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草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6. 提供抗氧化物质和养分中医扶正祛邪草药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和养分,这些物质可以有效地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氧化反应的发生,并提供养分给身体使用。
这些抗氧化物质和养分的摄入可以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因为它们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增强细胞的功能和活力。
老中医: 拍打身体八虚,清除五脏之邪

人体有八个大窝窝,又称八虚,
它们是双腋、双肘、双髀(bì)和双腘(guó)。
“虚”就是薄弱环节的意思,
衣裳最容易沾灰的地方多是叠折处,
人体的八虚就好比这些地方,
五脏之邪就喜欢藏匿于这些拐弯之处。
①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肘窝部位,刚好是心经、心包经、肺经
三条阴经通过的地方。
每日早起,四指并拢轻拍肘窝处,
左右各10分钟,一天一次,
微微出痧即可,可拍散心肺邪气病气。
②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
两腋主要走四条经脉:
肺经、心包经、胆经和心经。
平时可在腋窝正中轻轻地按揉和拍打,
左右各10分钟即可。
③
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两髀位于大腿内侧与小腹交接处的腹股沟部位,
即两胯;
拍打两髀能加速气血运行健脾胃。
直立,用双手轻轻拍打两腹股沟,
逐渐加力,直至两髀微微发热为止。
每天拍打两到三次,每次3~5分钟。
④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两腘就是两膝关节后面的窝窝。
平时拍打两腘可补肾养肾。
每天拍打五分钟。
下午申时(15:00~17:00)膀胱经旺,
此时拍打效果更佳。
火运低人的避邪方法

火运低人的避邪方法
欲避邪,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心境平静:保持心态平和、积极向上的心境,不给邪气可乘之机。
2. 清洁卫生:保持身体环境的清洁,保持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受到病菌、病毒的侵害。
3. 常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公共场所后要及时洗手,以防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
5. 忌讳忌口: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过期或不洁的食品,尽量少吃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6. 阳光照射:适当晒太阳,让身体获得足够的维生素D,增强自身抵抗力。
7. 注意穿戴: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到寒邪或暑邪侵袭。
8. 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疲劳和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9. 忌讳和尖锐物品接触:避免接触尖锐物品刺伤皮肤,以免感染细菌。
10. 回避阴暗潮湿的环境:避免长时间待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以防湿邪侵袭。
总之,避邪的方法主要是从调整心态、保持卫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以免受邪气侵害。
撞邪怎么破解方法

撞邪怎么破解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撞邪。
撞邪是指人体受到邪气的侵害,导致身体不适甚至生病。
那么,当我们遇到撞邪的情况时,应该如何破解呢?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破解方法就是通过驱邪。
驱邪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仪式或者祈祷来驱赶邪气,让身体恢复正常。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驱邪的习俗和方法,比如燃香、挂符、念咒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排除身体内的邪气,恢复健康。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物品来破解撞邪。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使用一些特殊的符咒或者护身符来保护自己免受邪气侵害。
此外,一些草药和香料也被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比如艾叶、辛夷等。
将这些物品放置在家中或者身上,可以有效地避免撞邪的发生。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身体锻炼来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减少受邪气侵害的可能性。
比如,经常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让身体更加健康。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受邪气侵害的机会。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调节来破解撞邪。
心理因素在撞邪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情绪低落、压力过大等都会让身体更容易受到邪气的侵害。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愉快的情绪,也是破解撞邪的重要方法之一。
总的来说,破解撞邪的方法有很多种,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无论是通过驱邪、使用物品、进行身体锻炼还是调节心理,都可以帮助我们破解撞邪,让身体更加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远离邪气的侵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体驱邪我们的探究与发现在这个阶段已经临近结束了,让我们放平身心,在极为祥和的心态中回顾一下我们对《黄帝内经》所做的探究与发现。
《黄帝内经》这部中华传统医学经典,其出发点是养生学,从现代意义上讲,就是健康学。
养生学、健康学是《黄帝内经》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在这中间所讲的大量医学内容,都是为了祛除疾病,恢复健康。
在《黄帝内经》中,医学是养生学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重要手段。
任何人都能时时感到《黄帝内经》那统观天地人的养生学、健康学眼光。
具体到养生学本身,《黄帝内经》中最重要的原则如下: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从养生学、健康学的意义上,首先要善于预防任何病邪侵入体内。
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一个人要健康,必须使自己相对处在一个恬淡虚无的状态之中。
如果使用现代意义的语言,那么,无论我们进行什么样的生活内容,都应该保持对待生活的适度距离感,那种从容,那种自然,那种洒脱,那种没有贪急浮躁的心平气和,那种淡泊于名利的平常心、平常态,那种在一切繁华喧嚣的生活中都心态清静的定力,这些都是养生学、健康学特别重要的原则。
结合现代人的生存实际,当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带有所谓的责任和义务时,我们想说,《黄帝内经》所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感觉,依然可以寻找到。
那就是万事道法自然,那就是做事依照规律,那就是张弛有度,那就是做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那就是一切都有很好的分寸感,那就是随能任使,随心所欲。
三,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独立守神,呼吸精气。
这是从养生学角度对“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更积极、更有实践意义的注释。
不管在生活中如何烦恼,不管要应付天下万种事端,不管在入世意义上有多少繁喧的应对和周旋,永远处在精神内守的状态之中,永远处在独立守神、呼吸精气的状态之中。
这种状态应该在我们的气功修炼中体验到,在我们安静休息的时候体验到,在我们工作、交际的时候也体验到。
永远使自己神体合一,永远使自己神守舍,永远使自己神魂意魄志各守五脏,永远使自己的精神不涣散,永远用自己的神观照自己的身体,永远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动。
神永远不惊不扰,不浮不躁,不飞不散,神永远处在内守的状态之中,如此,我们就是健康的人。
一旦发生神走病入的情况,也要及时醒悟,及时把神收回来,及时安神、定神、养神、守神。
那么,在相当的意义上,疾病可以不治而愈,或者是一治而事半功倍。
四,提挈天地,把握阴阳,积精全神,和于阴阳。
这是对独立守神、精神内守的一个更加具体化的、带有修炼意义的注释。
当我们进入真正的养生修炼时,当我们想使自己的养生状态、健康状态进入更高水准时,我们精神内守,我们独立守神,我们积精全神。
要和于阴阳,要把握阴阳。
关于和于阴阳、把握阴阳的丰富含义,在前面的文本中已经做了充分论述,往下的总结中也还将继续概括到。
五,治神。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是从事医疗实践,还是从事其他的实践,我们做万事万业,都要从治神入手。
这样,就把做事和健康、养生结合在一起。
也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才可能把医学以及各种工作做好。
我们要进入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的状态,要能够敏锐地把握天下各种事物(包括人体)阴阳的变化,把握好时机。
在这种状态中就能够更好地做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修炼。
六,通达求和平。
这是养生学、健康学的一个原则。
我们的恬淡虚无,我们的精神内守,我们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我们的治神,就体内的具体状况而言,就是通达而求和平。
要使我们的气血、脏腑、经络都通达,通达而实现全身心的和平状态。
和谐而又平气,这是养生学、健康学对人体具体状况的一个高度概括。
到治疗疾病时,就转化为我们的治疗准则。
走出心灵的地狱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的时候需要急如风雨、迅猛、喧嚣、跳跃的节奏;有的时候又需要缓和与柔静。
只有兴奋、跳跃、燃烧,生命过于紧张劳累。
只有柔静、缓和,生命过于沉闷。
需要两个偏性的相克,一个有兴奋、有抑制、有跌宕起伏、有从容缓和的平气状态。
我们有时需要晴朗的天空,需要旺盛的白昼,需要张扬旗帜,开阔胸怀,拓宽眼界,发展视野。
有的时候又需要凝重的黑夜,需要安静,需要休息,需要等待,需要沉思,需要冥想,需要睡梦,需要恍恍惚惚。
只有旺盛的白昼,生命处于阳盛;只有黑夜,生命阴盛阳衰。
我们需要阴阳的平衡。
有的时候,生活需要运动、变动、活动,需要曲线;有的时候,又需要不变,需要静止,需要安定,需要平稳。
只有运动,将导致劳损;只有静止,将导致窒息。
需要动静结合,需要阴阳平和。
有的时候,需要紧张,需要扩张,需要声张,需要种种张力,需要张扬;有的时候,需要松弛,需要迟缓,需要迟懈,需要收敛。
只有张,没有弛,不可以,会折断,会劳损,会失去弹性,会变形。
只有弛,也不可以,会毫无生气,会软弱无力,会萎靡不振,会死气沉沉,会丧失生命力。
这个世界到处是张弛有道和张弛无道的对比。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自古以来,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身心锻炼。
身体锻炼最基本的奥秘,就是一张一弛。
在运动中,不同部位肌肉在张弛变换之中,运动与休息的连接是整体状态的张弛结合。
没有张弛结合,就失去最普通而方便的锻炼身体的法门。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劳和逸适度的结合,正是张弛结合的最好体现。
劳,为张也,需要有适度的紧张,适度的兴奋,从神经到体力的一定运动、活动;而逸,就是弛也,就是松弛,就是迟缓,就是安静,就是静止。
只劳不逸不行,那是死亡之道;只逸不劳不行,同样是死亡之道。
所以,天下最合理的事情不是只劳,天下最好的养生也不是只逸;最好的事情,最好的养生,都是适度的劳逸。
人有饮食和不饮食之分别。
没有饮食不行,人需要饮食,没有饮食就没有生命力。
但是人又需要不饮食,需要饮食的空歇,需要饮食的停顿。
就人的消化系统而言,饮食乃为张也,不饮食乃为弛也。
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劳也,不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逸也。
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动也,不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静也。
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昼也,不饮食乃为消化系统的夜也。
饮食乃为生活的燃烧、迅猛、兴奋也,不饮食乃为生活的熄灭、抑制、柔静也。
只有饮食,不行,我们的五脏六腑会劳损,会胀破,是灭亡之道。
不食,就一般人来讲,也不行。
因为绝对的不食,且不要说周身没有营养,五脏六腑的活动也将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不用则废,它也会衰亡。
食与不食也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那么,一定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是需要的。
七情活动是情绪的一种张力,一种运动,一种劳动,一种消化;没有七情,没有情绪,那是一种松弛态,一种休逸,一种肠胃的不消化状态,一种厌烦。
一定的七情变化,一定的情绪上的紧张,是对心理的一种锻炼,是心理的一种活动,相应而言,也是脏腑的一种活动,因为情志入脏腑;一定的情绪松弛是心理的休息,也是脏腑相关联的休息。
从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情绪活动,没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个人就是死人。
但是,情绪活动过分,也是要疾病,要死亡的。
所以,平和状态,一张一弛,既有情绪激动、活动的程度,又有情绪从容、和缓、调整、平静的时候。
张弛有道,平气状态而已。
那么,一个比较高级的状态,躁静平和,昼夜平和,动静平和,张弛平和,劳逸平和,饮食、不食平和,情绪活动(张力)与情绪静止(松弛)平和,这是自然取之。
一切生活的节奏,心理的、生理的各种节奏,各种思想,各种情感,都如流水一般,如水面上的波浪一般,动静由它。
我们还有一个生命的本来,还有禅宗意味上的本心,它很安静。
所谓本心即是神中之神。
人的神情、神志是一个整体结构,然而,它有更核心和更外围之分。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神情最外围的部分,各种各样的思想活动也都是外围的活动,真正的神是那观照一切的本来存在。
它安安静静把握着生命,观照着生命活动,观照着情绪活动,观照着生理活动。
把神放安定,把心放安定。
我们或许在古人这种修身养性、修禅顿悟的语言后面,真正领会到生命的奥秘,领会到什么意义上的以平为期才是真正透彻的以平为期。
破译疾病密码疾病是大自然对人的作用,疾病是文化对人的作用,疾病是社会对人的作用。
疾病是作用的累积,也是遗传对人的作用。
疾病是对人的教训,因为贪图急躁,拿得起放不下,利欲熏心,苦恼不已,自我折磨。
疾病又可能是对不堪重负的解脱,疾病可以免除很多责任,可以推卸很多义务,可以使人在人生最困难、最紧张、最恶劣的时候,合理逃遁。
疾病还是人类社会的罪恶基因。
人类社会中所有不合理的现象、不合理的文化、不合理的结构、不合理的制度、不合理的生活、不合理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不合理的经验知识,都将化为某些人身上的疾病。
疾病还是一个图画,它是人们所有压抑的潜意识的显露,是所有压抑的情感和情绪的显露,是所有痛苦不安的显露,是所有罪恶感、歉疚感的显露,是所有梦的显露。
疾病还是一种艺术。
这种对潜意识的显露,是那么婉转,那么曲折,那么令人惆怅,那么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令人关心,令人安慰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诉说着自己的痛苦,诉说着自己的不平衡,诉说着自己从小到大的种种遭遇,诉说着自己现在的种种心理情结。
当一个人在世界上不能用语言表达内在的心理时,不能用其他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最后一种艺术登台了,那就是疾病。
疾病作为一种生理图画,作为一种生理相貌,作为一种生理表情,作为一种生理言语,作为一种生理雕塑,作为一种生理绘画,作为一种生理乐曲,作为一种生理小说,一幅一幅作品,摆在大千人文世界中。
当我们超越人类的文化看待这些疾病时,它又是自然中的一幅自然图画。
五脏六腑,气血经络,整个体表,面貌,五官,都有一个疾病的图画摆在那里。
疾病又是人类的一个巨大的梦。
人在梦中可以诉说清醒时不能诉说的语言,人在梦中可以实现在清醒时不能实现的幻想,人在梦中可以释放在理智时不能释放的情绪,人在梦中可以解决在白昼无法解决的现实尖锐矛盾。
疾病是一个巨大的、曲折的、整个人类都在运用、同时又隐蔽、无人可以透视的梦。
人人都在运用这个梦,人人都在用疾病实现着什么,释放着什么,解决着什么。
用疾病解决家庭矛盾,用疾病解决自己面临的社交环境矛盾,用疾病解决自己的人际关系矛盾,用疾病解决自己的种种感情冲突。
用疾病战胜他人,战胜环境,用疾病惩罚别人,诅咒别人,教训别人,折磨别人,困扰别人,报复别人。
最终用死亡作为疾病的最强烈手段抱怨别人,报复别人,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
疾病是死亡的种子,疾病是生命的限度,疾病是对生命力的抑制、克制。
疾病是生命的现象,又是生命的对立。
疾病从生命的第一天开始,就表明它隐隐的存在,直到死亡的时候,方大功告成。
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疾病是一个巨大的事实。
可以说,疾病记录着人类和大自然相厮磨、相斗争、相磨合的状态与历史,疾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全部不合理因素,记录着社会的各种扭曲,记录着文化的全部罪恶方面。
疾病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记录着贫困,记录着腐败,记录着战争,记录着混乱,记录着动乱,记录着政治上的平庸与无能,记录着经济上的困顿与停滞,记录着民族的纠纷,记录着社会的种种不通达,记录着社会上所有的淤滞,记录着社会上所有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