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渭渠《雪国》译本的赏析
【赏析】川端康成《雪国》

【赏析】川端康成《雪国》川端康成:《雪国》内容梗概天寒地冻的一个夜晚,岛村第二次坐火车去北方“雪国”的温泉客栈。
斜对面座位上,一个少女殷勤地照料着躺在身边的病人,姑娘的美使岛村的心灵为之震颤。
姑娘叫叶子,病人是驹子的师傅的儿子行男。
他们在同一车站下了车。
驹子记得岛村第一次到雪国是在半年前满山新绿的季节。
驹子原先被卖到东京一家酒馆当女招待,后被教三弦的师傅赎出学艺,有时也到温泉客栈陪客。
在东京闹市区长大的岛村,从小喜欢歌舞伎和传统舞剧,现在正写些介绍西方舞蹈的文章,也勉强算是个文人墨客。
他喜欢驹子的美丽和脱俗。
当晚,驹子找他,他欲行非礼,被驹子拒绝,次日岛村回了东京。
这次岛村来到雪国,驹子也常来找他。
他们同去洗澡,并眺望星空,畅叙人生。
天亮时驹子钻出被窝,系好腰带,对镜梳妆,岛村从镜里看到,在雪景的衬托下,她的脸颊绯红,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在深厚的积雪中,岛村应邀到驹子家作客。
在这里,他又见到了在火车上使他神魂颠倒的叶子。
听按摩的盲女人说,驹子为给未婚夫治病,自愿当了艺妓。
岛村认为驹子这样做是徒劳的,同时也感到,她非常纯真。
驹子给岛村弹唱《劝进帐》等三弦曲子,那都是她凭着意志苦练出来的,岛村佩服不已。
秋季,岛村第三次来雪国。
驹子已搬到一家小食品店居住。
她爱岛村,但岛村因心里空虚,老把这种爱视为一种美的徒劳。
行男死后,叶子到客栈帮忙,岛村又被她吸引住了。
一次叶子替驹子送便条给岛村时,要他好好照顾驹子,并要求去东京当岛村家的侍女。
驹子尽管心里爱着岛村,但总觉得前途渺茫。
她表示,要是叶子被岛村带走,受到宠爱,她自己即使在山里过一辈子,也是愉快的。
报火警的钟声突然响起,温泉附近一个临时用作影院的蚕房突然失火,驹子和岛村跟着人群去救火,看到叶子从二楼上摔落下来,不省人事。
烧着的木头,打在叶子的脸上,燃烧起来,驹子冲上去抱起叶子,岛村企图靠近叶子,不料被人推到一边去。
岛村抬头望去,银河好象哗啦一声,向他的心坎上倾泻了下来。
叶渭渠《雪国》译本中“了”的误译分析—以“了”的体态功能为例

叶渭渠 《 雪国》 译本 中 “ 了 ” 的误译 分析
以 “ 了” 的体 态功能为例
文/ 周容
摘 要 :本文以叶渭渠 1 9 8 1 年 、1 9 9 6 年、 2 0 0 6年和 2 0 1 0 年这四个 《 雪国》 译本 为研 究对象,从理论语 言学的角度 出发 ,以汉语 “ 了”的体 态功能为例 ,对叶渭渠的四个 《 雪国》 译本 中的误译译文进 行 了考察分析 ,并初 步探 讨 了汉语
“
一
/一 f夕 夕、夕 1 1/ 1 1/夕 廿 ( 寺村 1 9 8 4: 1 2 3 ) 下面 ,我们简 单介绍 与本 文相关 的 r一 于/ f , J 、 r一于 7 J 的意义和用法 。 r 一于/ f , j形有很多意义 ,其最基本 的意义是 表持续 。因 r 一于 J的意义与动 词 的类 型密 切相关 ,在此 ,我 们来 看下 金 田一 春彦 ( 1 9 5 0 ) 关于 日语动词的四分类。 金 田一 ( 1 9 5 0)将 日语动词 分为状 态动词 、持续 动词 、瞬间动词 和 第 4类动词 。其 中,持续动词 和瞬 间动词都 是表示 动作 、作用 的动词 , 且 双方都 能使用 r 于 , L , 形j 。但其 区别 在 于,持续 动词 接 r 于 彳, 形 J表动作正在进行 ,而瞬间动词接 r 于0, 形j 表结 果残存 。例 如 : ( 5 )雨 降 , ) 为。( 动作进行中 ) ( 金 田一 1 9 7 6 : 8 ) ( 6 )人力 死尢 0 、 否。( 结果 残存 ) ( 金 田一 1 9 7 6 : 8 ) 另外 ,寺村 ( 1 9 8 4)主张 ,作为原 动词 的 r; / 7 j 的用 法有很 多 ,但其共 同意义 为 “ 完 了” 。r ~于 7 J除 了可 以表 示 “ 完 了” 意义之外 ,也可以表示某 种悲 伤或遗憾 的心情 ,同时也可 以表示 “ 心理 上 的 完 了 ” 意义 。 3 . 调 查及 其 结 果 我们将 四个译 本中 “ 了” 的使用不同的译文与其相对应的 日语原文 全部抽出 ,其中误译译 文共计 1 2例 ,其 中表示 r 灭 夕 I - j 的用 例 1 O例。以下,我们将对误译例句进行详细分析 。 , L ,
《雪国》比喻句的翻译比较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12 Jan. 2016 MAGAZINE 本文以川端康成代表作《雪国》作为该论文的基础,选取了全文中有典型性的比喻句作分析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译文,来分析两位译者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艺术性。
一、日本式意识流手法之《雪国》对于川端康成的文学之路,我认为可以分为学习期与定型期。
川端的前半生是学习的过程。
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国内外书籍并从中学习,接受了西方近代文学并大胆尝试了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
在创作过程中,川端是不断钻研与探索的。
但此时还不能说形成了川端文学。
在其后半生,他有意识的将从小扎根于心的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学的思潮相融合,使其发生了质变,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
也为其后期极力追求向世界展现日本传统的“悲美”垫定了良好的基础①。
《雪国》正是川端文学定型期的开山之作。
《雪国》中比喻表达贯穿全文,从开篇第二次雪国之旅,到高潮雪中火灾。
比喻无所不在。
它巧妙的展现了人物的所思所感以及作者的表达思想。
二、《雪国》比喻句的翻译比较分析例1: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②。
叶译: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一片白茫茫③。
高译:穿过县界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大地赫然一片莹白④。
分析:这是《雪国》开篇第一句话。
开篇作者就运用了比喻。
火车到雪国的时候,已到了晚上。
大地一片银白。
但川端却说“夜の底”变白了。
如此说法顿时使整个句子增加了唯美的境界。
而“底”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是火车底部,也可以以空间为整体,说大地是底。
可见作者给读者留了很大想象的空间。
叶氏说成“夜空下”这样模糊的译法,巧妙地回避了“底”的具体意思。
高氏补充说明“大地”。
其实这句的意思是一目了然的。
然而此景后意境的描绘,不同译者的文字会产生不同的气氛。
例2:冷たく遠い光であった。
小さい瞳のまわりをぽうっと明るくしながら、つまり娘の眼と火とが重なった瞬間、彼女の眼は夕闇の波間に浮ぶ、妖しく美しい夜光虫であった。
浅析《雪国》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以叶渭渠版本翻译为例

次。 在对作 品的理解上 , 不得不承认 中译 本不及 英译 本 ,因为叶渭渠译本完成之 时川端康成 已经去世 , 译 者 也并未实地考察 , 不能真正理解作 品的 内涵 , 这 也 造 成 了译 者 对 《 雪 国》 这 部 作 品 的理 解 有 着 些 许 偏 差 。
三、 译者主体性在 《 雪国》 翻 译中的体现 译者 的翻译风格 一般是指译 者在长 期的翻译 实 ( 2 0 0 3 )总而言之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整个翻译过 践 中表现的创作风格 ,主要 由译者 自身语言能力、 审 程, 从翻 译文本的选择 、 对文本的理解 、 文本的译语再 美标准 、 文化取 向、 思想意识等决定。 译者在转换两种 现、 翻译 策略等各 个过程都 是译者根据 自身主体性来 完 成 的 二、 《 雪 国》 的作 者 与译 者 中日两 国地理位置上相近 , 历史上两国有着深刻 而深远 的交流 , 但是受多种 因素影响两国文化有着较 不 同语 言时, 不得不 面临两种文化 的转换, 这就促使 译者要发挥 主体性, 做 出合 适的选择 。 笔者 以《 雪 国》 的 叶 渭 渠 版 本 翻 译 为 例 分 析 译 者 主 体 性 在 文 学 翻 译
往 缺 少 相 关 理 论研 究 。 提 及译 者 主 体 性 的 定 义 就 要 先 清 楚 “ 翻 译 主 体 性” , 许钧认为“ 审 美要求 ’ ’ 和“ 审美创造 力” 是翻译主 体 的核心 ( 许钧 , 2 0 0 3 : 9 ) 。 与之 相对 关 于“ 译 者 主体 性” 查明建和 田雨认 为译者主体性体现 在“ 翻 译主体 自觉地文化意识 、人文品格和文 化、审美创 渠 的版本早 将近二十年 。 甚至得 到“ 不 可 制原作 , 而是在 原作的基础上再创造 成新文 本, 也就 能有超过塞登斯特卡教授 的名译 ’ ’ 这样高的评价翻 。 叶 是说译者是独立而不依附原作作者 的。 相 比较 西方翻 渭渠译本和英译本 的最 大区别在于英 译本译者 和川 译研究 的进程 , 我 国翻 译研究相对 比较 滞后 , 而且往 端康成本人有着多次的交流, 并前往 《 雪 国》 中汤泽三
《雪国》解读

《雪国》解读《〈雪国〉解读》《雪国》这部小说就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用文字勾勒出了一个清冷又迷人的世界。
那雪国是个啥样的地方呢?就好像是我们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脑海里幻想出来的一个极致寒冷又纯净的角落。
那里的雪啊,就像棉絮一样,不停地飘落,把整个世界都给包裹起来了。
房子啊、树啊,都像是穿上了厚厚的白色棉衣。
这雪国里的人物,就像在这白色世界里游荡的精灵。
小说里的驹子,她就像一朵在雪地里倔强盛开的梅花。
生活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她身处那样的环境,有着无奈的命运。
可她就没有被打倒,她努力地活着,有着自己的追求。
她对岛村的感情,很复杂,就像是一团乱麻。
有时候觉得她的爱很纯粹,就像那雪一样洁白,不掺杂太多世俗的东西。
她把自己的感情毫无保留地给了岛村,这多像一个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就拼命去抓住的人呢?她就像在冰天雪地里寻找温暖的小火苗,哪怕那火苗可能会烧伤她。
岛村呢,他有点像个旁观者。
他来到雪国,就像一个游客走进了一幅画里。
他看着雪国的一切,看着驹子,可他的心好像总是飘着的。
他就像一片在风中飘荡的叶子,没有真正地扎根在雪国的土地上。
他对驹子的感情,模模糊糊的,不像驹子那么热烈。
他是不是有点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对很多事情都不太上心,只是在旁边看看的人呢?他在雪国的经历,就像是一场梦,他在这个梦里徘徊,却又好像随时都能醒来,然后离开这个梦境。
再说说叶子吧,她就像一个虚幻的影子。
她的美是那种很空灵的美,就像雪山上的一抹月光。
她的存在好像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气息。
她和驹子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像是两条有着不同轨迹却又在某个点相交的线。
她的死亡就像是那雪地里突然熄灭的一盏灯,让人觉得很突然,又好像是在这种清冷的世界里一种必然的归宿。
《雪国》里的描写啊,那真是一绝。
就像一个顶级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在描绘着每一个场景。
那雪落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就像轻微的叹息。
那些描写雪的句子,让我们感觉自己就置身在那漫天大雪之中,冷得打哆嗦,可又被那景色给迷住了。
《雪国》之“译海求疵”

然 而令人遗憾 的是 , 现在 市 面上 流行 的几个 《 雪 国》 译 本并不是完美元瑕 , 在笔者看 来 , 译 者们 作为 一个个 主观 的 客体 , 在对书中人 物的 心理 捕捉 上难 免还 是 会 出现 一 些偏 差。以叶渭渠先生的译本 为例 , 众所 周知 , 他是 日本 文学研 究 大家 , 可很少 有人 了解 , 《 雪 国》 其 实是其 研究 日本 文学 的
2 0 1 3年 l O月 第3 2卷第 l O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l f o n  ̄ i a n g C o l l e g e f o E d u c a i t o n
Oc t . 2 0 1 3
V 0 1 . 3 2 N o . 1 0
受 是 , 心 仪的男人却拜托 自己为其 找 女人 , 这对驹 子而言 , 元疑是一个打击 。从 她的话 语 中, 我们
已经 可以看 出驹子 心生 怨气 了 , 而单 词“ 求 、 ” 也 正好将 驹子这 时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 出来 。其次 , 动作路径 的省
略。驹子 因为生气 , 愤 然起 身走至 窗边 , 这个极 能体现驹 子 心情 、 对人物性格刻画极其 重要 的一笔 , 在叶老 的译本 中被
抹去了 , 笔者认为这是极 其可惜 的 , 未 能将 “ 求 ” 这 个词
所包 含的信息量完全表达 出来 。
[ 试译 ] . . …・ 她 愠怒 地站 起身 来走 至窗边 , 眺 望起县 界 上的重 山叠峦 , 不觉间脸颊绯红 了。……
有规律 、 规规矩矩 J 。
[ 原文 ] r 、 扬托 之。私 乏尢 二 赖 圭札 否 c 壹萝
I :宅思 枣圭世 L 扫。 J 艺、 女c 土 求0 、 窑 立 一 )
《雪国》读书有感

《雪国》读书有感《雪国》(叶渭渠译版)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经典之作。
之前我曾表示对日本文学不太感兴趣,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作品可能存在矫揉造作的问题。
但这部作品却让我对日本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真正领略到了其中的美妙之处。
相较于日本其他文学作品,《雪国》所呈现的“物哀”之美让我为之着迷。
川端康成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把控、对景物诗意而纯净的描绘,以及贯穿全书的淡淡的哀绪,都令我格外喜欢这部作品。
这部小说的开篇就引人入胜。
男主角岛村坐在从东京前往雪国乡村的火车上,听到了一个名叫叶子的女生与火车站站长的对话。
叶子那凄美的声音,让岛村顿生好感。
与此同时,叶子对病重的行男温柔备至的照料,也让岛村心动不已。
透过车窗玻璃的反射,岛村观察着叶子的眼睛,他发现叶子是如此美丽动人,不禁暗生情愫。
岛村此次前往雪国乡村的主要目的,是与女主角驹子幽会。
而驹子与叶子以及行男之间的关系,似乎颇为微妙,令人难以捉摸。
岛村听闻驹子与病重的行男是未婚夫妻,驹子之所以成为艺伎,是为了给行男治病。
然而,行男临终前渴望见驹子最后一面,无论叶子如何恳求甚至逼迫,驹子都坚决拒绝,并否认与行男之间的关系。
这种种迹象都让三人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书中,驹子和叶子是两位美丽的女性角色,但她们的美却都带着深深的悲哀与“徒劳”。
驹子的美充满了光芒与温暖。
这种美来自于她对生存的渴望,对东京都市生活的憧憬,尽管其中隐藏着深深的绝望。
同时,驹子性格中淡淡的可怜与不幸,以及她对岛村热烈而真挚的爱,都让她的形象更加立体。
特别是她对岛村的爱,虽然明知无果,却依然炽热而强烈。
驹子为了赚钱,不得不频繁地与客人应酬,但她总会在深夜抽出时间去寻找岛村。
她对岛村的爱如此纯粹,令人心疼。
这份爱以“徒劳”为底色,却美得令人心碎。
她就像在寒冷黑夜中燃烧的篝火,虽然终将熄灭,但却燃烧得如此灿烂。
相比之下,叶子的美则是冷峻而含蓄的。
书中对叶子身世的描写并不多,我们只知道她有一个弟弟。
翻译鉴赏与批评(2)

译者简介
• 叶渭渠(1929~2010)广东东莞人。1929年出生于越南湄公河畔的 华人聚居区,1952年归国。上世纪70年代末,叶渭渠和唐月梅才 真正开始日本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这个时候家庭负担也是最繁 重的时候,家里一双未成年儿女,还有重病在身的婆婆。“我们 只能在杂物间支起一张小书桌,轮流工作。老叶习惯工作到深夜, 我则凌晨四五点起床和他换班,要休息时就睡在过道支起的行军 床上。”正是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中,两人完成了《伊豆的舞女》、 《雪国》、《古都》等重要作品的翻译工作。 • 高慧勤,1934年生,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19高慧勤的译著文 体风格贴近原著,译文典雅优美,选词炼句精益求精,堪称翻译 精品,在国内外译坛享有很高声誉。
不思議に思いながら、鼻につけて匂いを嗅いでみたり していたが、ふとその指で窓ガラスに線を引くと、そ こに女の片眼がはっきり浮き出のだった。
• 私:他一边觉得奇异,一边时不时的闻着那个味道,不觉得用那 手指在窗户上划道,突然一只女孩的眼睛就清楚的浮现在眼前。 • 叶:他想着想着,不由得把手指送到鼻子边闻了闻。当他无意识 地用这个手指在窗玻璃上划道时,不知怎的,上面竟清晰地映出 一只女人的眼睛。 • 高: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时时把手指凑近鼻子闻闻。无意之中, 这个指头在玻璃窗上画了一条线,上面分明照见女人的一只眼睛。 • 这可能与当时发表文章的小标题有关
• 主语
デジタル大辞泉の解説 たより‐な・い【頼り無い】 [形][文]たよりな・し[ク] 1 たよりにならない。あてにならない变化的。心もとない。靠不住,心里 没底「―・い返事」「―・い人」 2 たよりになるものがない。 [派生]たよりながる[動ラ五]たよりなげ[形動]たよりなさ[名] 「由縁(ゆかり)の人を失い、―・き身となりしにつ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渭渠《雪国》译本的赏析
摘要: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新感觉派的代表性作家,《雪国》是其经典代表作,其文风细腻、抒情、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
《雪国》同样在中国也有着不俗的影响力,所以笔者译本鉴赏也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本文主要从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即目的性、连贯性以及忠实性三个部分来对《雪国》的译本进行批评与赏析,进而探讨翻译中所需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雪国;译本;鉴赏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论目的论由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汉斯?弗米尔所提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以原文为基础而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即翻译应能在目的语情境和文化中,按目的语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原则,即译文必须语句连贯,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忠实性原则是指忠实于原文,但是并非完全照搬原文,而是忠实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译文赏析
1、目的性
例1:原文:「?k?Lさん、?k?Lさん」
译文:“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赏析:“さん”在日文中表尊称,“先生”在中文中也表对人的尊称,但在原文语境中,此表达并非完全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语感稍重,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可以在人物的职务前面加上姓氏即可充分表达文意,但文章中未提及“站长”姓氏,中文中以职位称呼某人则暗含尊敬的意味,所以笔者认为“站长”足以表达文意,且不显失礼。
例2:原文:しかも人物は透明のはかなさで、?L景は夕?のおぼろな流れで、その二つが融け合いながらこの世ならぬ象?栅问澜绀蛎瑜い皮い俊?
译文: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
赏析:原文极具美感,颇富哲理,而译文中充分还原了原文的美感与哲理性,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但是在个别词的用法上,笔者认为仍需斟酌。
“融け合い”的动词原形为“融け合う”,意为“融合”,译者将其译为“消融”笔者认为不太合适,“消融”是指“雪原、冰川、海冰等形态上的雪、粒雪或冰的损耗,或指物体消失、融化”,笔者对原文的理解是“人物和景物交相呼应,融为一体”而非“两者都渐渐
消逝”之意,所以笔者认为此处可直译为“融合”,“融合”是指“融为一体”,所以此处采用“融合”更为得体。
2、连贯性
例1:原文:「はあい」と、?k?Lが声をり上げた。
译文:“行啊!”站长大声答应。
赏析:“行啊”虽表达的是肯定之意,表示答应对方所提出的要求,但笔者看来此处的“行啊”译成“好的”较为合适,“行啊”与“好的”虽然在意味和语法上皆符合原文,但是从上下文的衔接以及语感上的心理经验来看译为“好的”更流畅自然,译文中的“行啊”略显呆板不连贯。
例2:原文:「今夜ですか」「今夜だ」
译文:“今天晚上?”“是今天晚上。
”
赏析:原文属于两人对话,但是译文在两人的一问一答中显得不流畅,上文问“今天晚上”,此句笔者认为译文没有问题,但是在回答“是今天晚上”一句作者认为不符合中文日常对话习惯,虽然是肯定句,但是在情感表达方面略显不足,笔者认为应译为“对,就是今天晚上”或者“没错,就是今天晚上”,“对”和“没错”表示“意见、判断或程序上正确”,因为上文中对方属于和岛村进行确认,那么,首先要先给对方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样更符合中文用语习惯和逻辑而并非只是使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虽然笔者译法有意译的成分在,但是此情此景此地,加上“对”或“没
错”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3、忠实性
例1:原文:冷たく?hい光であった。
小さい瞳のまわりをぼうっと明るくしながら、つまり娘の眼と火とあ重なった瞬?g、彼女の眼は夕?の波?gの浮ぶ、妖しく美しい夜光?xであった。
译文: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围。
她的眼睛同灯火重叠的那一瞬间,就像在夕阳的余晖里飞舞的妖艳而美丽的夜光虫。
赏析:文中划线部分译者采用直译,但此句笔者认为缺少主语,按译者的句型进行分析的话,“她眼睛的周围”是整句话的宾语,“照亮”是谓语动词,由此可见,全句主语应该是“寒光”,按照译者的句型结构,分句“这是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是主语,而该分句本身是一个判断句,不能做主语,所以笔者认为译者如此翻译使全句缺少主语,由此看出可省略译文中的“这是”,将其变为“一束从远方投来的寒光”更加合适。
在笔者看来,译文中此句话过于忠实于原文,较为不妥。
例2:原文:その?Lいはずれの訾吻?り角に、裾を冷え冷えと?\光りの板の上へ?冥菠啤⑴?が高く立っていた。
译文:在长廊尽头帐房的拐角处,婷婷玉立地站着一个女子,她的衣服下摆铺展在乌亮的地板上,使人有一种冷冰
冰的感觉。
赏析:本句中,译者采用调换语序的方式呈现原文,个别词汇属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虽未直译,却是传神,将女子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译者将“女が高く立っていた”点出后面一系列形容词的形容对象,“婷婷玉立”是指“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不仅与原文“高い”相对应,更显得句子生动形象,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贴切、合理。
三、结语
通过对以上例句的分析,笔者认为好的翻译不能单纯地拘泥于直译或者意译,而是采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也就是说译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追求更有品质的翻译。
参考文献:
[1]万莉,康琦.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2]百度百科>翻译目的论
[3]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张悦(1990.8.13?C)男,汉族,河北省,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笔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