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概括能力题的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概括教案

中考语文概括教案教案名称:中考语文概括教学目标:1.了解中考语文概括题的基本要求和解题技巧。
2.掌握概括题目的常见类型和解题方法。
3.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答题技巧,帮助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
教学内容:1.什么是中考语文概括题:概括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一类题型,要求根据所给的文章或图画,概括出主题、中心思想或要点。
2.概括题的基本要求:要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或图画的主题、中心思想或要点,同时表达清晰、简明扼要。
3.概括题的解题技巧:a.首先阅读文章或观察图画,理解内容。
b.注意抓住关键信息,如主题词、核心词汇等。
c.进行思维整合,归纳总结出概括的内容。
d.精练语言表达,要求准确、简练。
e.检查检测,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4.概括题的常见类型:a.概括短文的标题:根据短文的内容,概括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b.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从短文的篇幅、内容出发,概括出一句能够概括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
c.概括图画的主题:通过观察图画,概括出图画所表达的主题。
d.概括段落要点:根据段落的内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主题。
教学过程:1.复习概括题的基本要求和解题技巧。
2.布置概括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换批改。
3.分析练习题解题思路和答案,讲解解题方法和技巧。
4.继续讲解概括题的常见类型和解题思路,进行例题分析和讲解。
5.练习题的批改和讲解。
6.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巩固性的训练。
7.布置相关作业并检查。
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通过分析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概括题的规律和解题技巧。
2.演示教学:通过讲解例题和解题思路,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1.中考语文真题和练习题。
2.教材和参考书籍。
评价方法:1.练习题的批改和讲解。
2.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3.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4.学生中考成绩的提升情况。
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做更多的概括题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解题技巧。
中考情节概括题如何审题

中考情节概括题如何审题在中考语文科目中,情节概括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为了做好这种题型,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审题技巧。
本文将介绍七个方面的审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此类题型。
一、明确时间地点在阅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情境,为后续的概括打下基础。
二、抓住人物在故事中,人物是核心要素之一。
学生应该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身份、性格和关系。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三、关注事件事件是情节的核心,因此学生应该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和情节发展。
在阅读时,要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注意细节细节是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往往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转折。
因此,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故事中的细节描写,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五、辨别线索在故事中,线索是引导读者理解情节的重要因素。
学生应该注意辨别故事中的主要线索,并跟随这些线索理解情节的发展。
同时,还要注意线索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六、判断主题主题是故事的灵魂,因此学生应该注意判断故事的主题。
在阅读时,要注意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细节描写,从中提炼出主题的内涵和意义。
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
七、注意设问方式在审题时,学生还应该注意题目中的设问方式。
不同的设问方式要求不同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有些题目要求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有些题目则要求根据给出的细节判断故事的主题。
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设问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和概括。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3 文意理解与概括

第二步:确定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与文中内容进行对 比。
一找:找出原句。第一遍阅读时勾画出选项原句或与 其表达意思相似 的语句,并锁定位置。
二比:咬文嚼字。反复阅读,认真对比关键词句和选项 句子,看看表 达意思是否有偏差。
目
教材设问学考点
录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信息筛选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 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 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名称
建造时间
1
A
约282年
2 赵州桥
约605年
3
C
1189—1192年
【参考答案】主要原因是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民,才能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 开采出各种石料,并且 在施工中施展巧妙绝伦的技术。我国石拱桥必将 取 得更加辉煌成就。
中考链接及方法总结 考向4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3考:2019年17题;2015年16题;2013年16题) 【中考常见设问】 2019昆明17题: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 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2015昆明16题: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请结合选 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2013昆明16题: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水刀”可能在 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的原因。(说出三点即可) 2019河北13题: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4 江东桥
E
5
G
1961年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
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
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
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
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 。
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
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方法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了体验感悟,赏析品味的考查内容,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考查标准的提升,这一部分应成为备考的应对重点。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看文章题目;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a.从概括到具体;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
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第05讲 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知识梳理+对点训练】-2022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原卷版)

第05讲记叙文之概括类题目【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文概括类题目常考题型:①内容情节概括②人物形象概括③心理、情感概括④原因概括题⑤主旨概括2.掌握记叙文概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
【互动探究】揭开害羞之谜①当绝大多数人都和谐地融于社会交往中时,害羞者似乎就成了异类。
研究表明,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
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jiān默。
②人们一般认为,害羞就是一个人性格内向造成的。
但是科学家通过行为研究、大脑扫描甚至是基因测试,逐渐了解到,害羞是一种复杂的状态。
③为了寻找害羞的原因,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小学生。
让小学生们先回答调查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害羞程度分了小组。
之后,又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画,上面画的是表示高兴、生气和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要求小学生识别这些脸。
结果显示,害羞程度高的小学生,一直不能顺利地解读表示生气的脸。
④当研究者用脑电图扫描的方式记录小学生的大脑活动时,他们又发现在那些羞怯指数较高的孩子的大脑中,掌管人情世故的皮层活动能力较弱,而负责焦虑及警惕情绪的扁桃体部分则颇为活动。
所以,在参加社交活动时,一般的孩子能根据别人的面部表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反馈;而那些害羞的孩子很可能不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无法做出相应的反馈,当他们面对难以辨识的表情时,就会变得很警惕,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⑤害羞孩子的大脑是如何被塑造成这样的呢?心理学家接着收集了这些小学生们的唾液样本,对其进行DNA分析,结果发现,害羞的孩子的基因中与大脑化学物质5-羟色胺有关的基因有一两个比别人更短,使得他们大脑内5-羟色胺浓度过低,导致他们交往不畅,最终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比如焦虑,惊恐,最严重的就是抑郁情绪,而这样的人通常比较害羞。
因此,由于基因的差别,有些人生来就害羞。
⑥心理学家曾对一批具有羞怯性格倾向的2岁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他们发现,那些最初有羞怯倾向的人,虽然有2/3的人长大后仍是这种性格,但仍有1/3的人通过努力克服了这种害羞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解析

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之概括类题目分析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去准确表达出阅读材料指定内容的大意。
阅读中出现概括题的频率很高,它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也是一种“大众化”的题型,几乎无卷不在,非常适用于语文读写能力的检测。
一般而言,关于概括类题目的正面出题往往出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包括以下几种题型:(1)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2)概括文段、文章的主要内容;(3)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5)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答题模板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概括议论文或说明文文段的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一般说来,议论文、说明文的段意是通过中心句来表现的。
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个文段的开头(起提领作用),或在结尾(起总结作用)有时也在中间。
3.简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此类题经常出现在说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点,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进行提取加工。
首先要分析文章结构,注意段中的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几点特征。
另外,在找到一点特征后,还要看看下面几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隐含在那里,看分值答题,注意不要遗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语句处附近。
可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对提取出来的关键词进行加工。
鉴赏类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1)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明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概括能力题的
答题技巧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考语文概括能力题的答题技巧
黄松海
一、考点内涵解说
综观近两年中考针对阅读语段的考查, 在概括能力方面重点考查:
1.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2.对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3.对段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与分析;
4.对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
5.感受人物形象、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6.对文章的结构特征、思路线索、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准确归纳。
中考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能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以此来掌握文章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对象特点、把握论证观点、领会文章主旨。
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反复地精读文章,做到胸中有文,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高度的概括。
二、答题技法点拨
对于概括能力的试题,首先要辨其文体, 再根据文体特点从如下方面进行整体突破:
1.阅读记叙文以“分清要素、理清层次、认清主旨”为主;
2.阅读说明文以“确定对象、识别方法、归纳内容”为主;
3.阅读议论文以“找准论点、看清论据、分析论证”为主。
以上三点可以使考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着眼点和方向。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研读上下文,从整体入手进行宏观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
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并且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高度概括。
同时,概括能力试题还突出了对个性化表达的考查,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文与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准确剖析等,给考生联系、想像的空间非常大,答题时,要认真揣摩题意,结合文章内容,调动生活积累,进行简洁明晰地表达。
【提高训练】
阅读《心中的紫苏》,回答后面问题
心中的紫苏
彭晓玲
在老家,谁也不会特意种紫苏,只是任其年年岁岁野野地生满院子。
紫苏清秀的秆儿泛着点点幽光,举着片片紫紫的叶儿,叶儿是极具情韵的圆弧,其上爬了些瘦瘦的叶脉,叶之边缘圈着密密的细齿,浪漫地柔柔地起伏。
于是,原本世俗的农家小院,因有了紫苏,便平添了细密的情趣和意韵。
其时,我并不了解紫苏,但我却固执地认为我与紫苏定有什么前世渊源。
我发现不光我喜欢紫苏,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喜欢。
总是挑一个晨光初露的早上,母亲挎着精致的小竹篮,领着我缓缓走向团团的紫苏,此时,紫苏泛着神秘的金紫的光晕。
母亲弯下腰,轻轻地掐住嫩嫩的紫苏尖。
我痛心了,赶紧背过身去。
母亲看到我无奈的眼神,笑了笑, 说:“傻女,妈这不是只掐紫苏尖么”回过身看了看,那可爱的紫苏仍巧笑倩兮,我才略略好过些。
尔后,母亲用清清的井水濯洗那满满的一篮紫苏,沾染着泉水灵性的紫苏愈发可爱, 其懒懒的神情,又似娇柔的婴儿。
再尔后,一枝枝紫苏尖,舒缓地躺在竹盘上,浮着幽幽的紫亮。
其时,金黄色的阳光,斜斜地笼在紫苏上,似有泛泛的紫光升腾。
夕阳西下,母亲带着微微的笑,轻柔柔地将干紫苏捡到一只粗瓷蓝花碗里。
接着,放上红红的辣椒粉,咕嘟咕嘟倒上白白的醋,撒上少许黄黄的甘草粉,拌了拌,紫苏便复活了。
不一会儿,母亲又端来已晒好的李子干, 倒入紫苏碗里,又拌了拌,山野的清香便弥漫而来。
我仍气愤愤的,万般无奈,才拈起一根紫苏尝尝。
刹时,有一种清清的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酒的醇味,潜移默化在紫苏的味道中了。
真太奇怪了。
先前的不快一扫而光, 在那清贫的童年,能尝到预示着人生滋味的紫苏,连日子都有了回味。
院子里,紫苏仍旁若无人地亭亭玉立,渐长渐高,长成了一棵棵紫苏树。
到了秋天,紫苏树上有了一串串紫色的花,紫紫的花蕾细细碎碎,紫色的叶瓣却更见深沉。
秋天快过去时,母亲将紫苏连根拔起,在院子里拍打了一番,再将紫苏晾在屋檐下,在纷纷扰扰的日子里,任其不时牵起人们一种因时光飞逝而带来的淡淡的伤感。
如果运气好,碰巧有一条小鱼,母亲一定会做紫苏焖鱼。
好在这次,只是摘了几瓣紫苏叶,轻巧地丢入滚滚的白嫩嫩的鱼汤里。
随着夜色渐浓渐黑,紫苏的香气混合着鱼肉的鲜气愈来愈浓。
而晕黄的灯光下,那青花瓷碗特别诱人,碗里盛着紫苏焖鱼。
鱼汤,稠稠地白,紫苏,更紫更嫩了,就那么优雅地浮在鱼之侧汤之上。
还没吃,嘴里就一片清凉了。
于是乎,童年再枯黄的日子也会变得有枝有叶。
许多年后的一个春日,我回到了故园,就是冲紫苏而去的。
山冲里仍然唱着古老的童谣,紫苏仍悠闲地长在院子里,仍浸润着紫紫的意蕴。
走近紫苏,在其周围不停地辗转,仿佛间,一棵棵紫苏正在向着蓝天舒展自己的色泽,紫得忧郁,紫得风骨,勃勃的生命力汩汩流淌。
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会顽强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灵性只有紫苏能告诉我,紫苏那不屈的茎杆, 那五味的叶尖。
(选自《文学报》2002年12月) 【基本层级练习】
1.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紫苏怎样的情感 (简洁概括)
2.文章可划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准确归纳)
3.文中哪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紫苏的情感(准确归纳)
【发展层级练习】
4.作者为何在文中反复地提起清贫的童年呢这与写紫苏有何联系(概说文章写法)
5.作者借紫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主旨)
6.本文妙用了大量的叠词,请找出三个品析一下妙处。
(深刻的体会)
参考答案
1.怜爱、赞美之情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一部分介绍紫苏第二部分怜爱紫苏第三部分赞美紫苏
3.不忍心掐紫苏不忍心吃紫苏晾紫苏的伤感
4.我是在紫苏菜肴中长大的,在童年,我的生命与紫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清贫的童年泛起了紫苏的清香。
5.紫苏的顽强,使我的生命茁壮地成长。
6.如“淡淡的伤感”中“淡淡”一词, 写出了“我”对紫苏的怜爱之情;“汩汩流淌”中的“汩汩”一词写出了紫苏顽强的生命;“清清的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这些叠词写出了紫苏的鲜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