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唐)杜甫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________。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词句理解赏析(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词句的理解赏析【考点】:1炼字、虚词(新题型)2 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知识梳理】:鉴赏古诗文中的字词(炼字)、名句是中考的必考内容。

炼字可以从字意、修辞的角度着手分析。

一般赏析的句子都有以下特点:情感积极向上,具有警示激励作用;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巧用修辞,意蕴深刻;融情(理)于景,情思幽深;用词精练传神等等。

名句赏析考察最多的角度是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其次还有写景、句式、哲理等。

【炼字】答题思路:1 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如果该字(词)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要点明;2 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进行分析;3 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格式:“×××”意为······,(在这里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地思想感情。

易失分点:①使用的修辞手法没有点明;②分析时表达的内容、情感、意境等空洞,泛泛而谈,应侧重于要求的字词来分析。

【句子理解与赏析】答题思路:1 判断该句是否使用了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若有,要先点明此修辞或表现手法。

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互文、设问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融情于景、用典、铺垫、衬托等等,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该修辞或表现手法;2 结合全诗或文本指出该句的作用,表达的情感等。

答题格式: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手法,写出了······,表达了······(情感、哲理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赏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之一。

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中,学生将有机会欣赏和研究众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

以下是一份古诗词赏读文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花影
花影下,人影千,映水共清烟。

行舟可怜失,无鸟独遗留。

这首诗通过描绘花影下的美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优美。

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行舟的离去,留下一片静谧的景象。


绿色的草地,唤醒大地。

它们柔美而坚韧,随风摇曳,似乎在与天地间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和力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戍鼓声为引子,再现了快要离开家乡的边塞士兵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带出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述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追求卓越的向往。

通过不断攀登,诗人希望能够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全册古诗词的一些赏析。

通过细致地品味和感受这些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提高对语言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美和智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20《游山西村》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

然而在南宋有这样一个人,他既是文人之中的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他是谁呢?他就是——陆游。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诗歌——《游山西村》。

二、目标1、了解有关陆游的常识及相关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含义。

3、体会诗中蕴涵的哲理,面对人生中的困境能树立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原文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四、注释《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校注》卷一。

山西村: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

浑,浑浊。

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

豚,小猪,诗中指猪肉。

山重水复:指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春社: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五、诗意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又浑,在丰收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

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六、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富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而又开朗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

(完整版)2019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完整版)2019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师版)

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 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二、《春夜洛城闻笛》1。

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2、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3、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逢入京使》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2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

“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5。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

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分)2。

思念故乡亲人. 3、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5、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晚春》(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参考答案::6。

(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竹里馆》(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 提示: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 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二、《春夜洛城闻笛》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它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感情2、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3、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逢入京使》1.“龙钟”是什么意思?第二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2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泪流满面或者泪流纵横;夸张(2分)2.思念故乡亲人。

3、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4、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5、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晚春》(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3分)(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分)参考答案::6.(1)(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五、《登幽州台歌》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答案(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六、《望岳》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的形象。

(2分)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

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2分)3.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4.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5. .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⑵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⑵.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3.B 4.D 5.B七、《游山西村》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从诗体上看,这是一首诗,全诗紧扣一个“”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

3、一个“”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一个“”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4、从“丰年待客足鸡豚”能够看出村里人的特点,全诗表现的气氛。

5、这首诗赞美农村风光和,流露出诗人的情感。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7.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分)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游山西村》答案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七言律游 3、足疑 4、热情好客热烈或和谐5、淳朴的民俗热爱和留恋农村生活6、(1)艺术:采用对偶句的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或: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7、( 2 分)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看到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好像没有了去路,(忽然)出现了柳色深绿、花光红艳的山村。

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8.示例: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

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2分),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八、《己亥杂诗》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人名)。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答案1.龚自珍(有错不给分)2.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2分)。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2分)3.(3分)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答出比喻修辞方法给1分,答出表达的思想感情给1分,答出总体评价给1分,言之成理即可)4.诗人以落红自喻,以落红护花生动形象地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意思对即可。

2分)九、《泊秦淮》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答: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1.唐李商隐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1分)。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D十、《贾生》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②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贾生》阅读答案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

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十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 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3. 这首七言绝句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赚”“空”“放”“拦”等词语也可看出。

试分析其表现力。

1.比喻:为了生动证明“下岭便无难”的错误理解,作者用“正入万山圈子里”作比,揭示了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的道理。

拟人:“一山放过一山拦”,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生动形象。

2.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3、一个“空”字突出表现“行人”“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

十二、《约客》1.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早春B.暮春C.夏季D.秋季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