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生培养计划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2篇)

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引言:地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应用性广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物质组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壳和地下岩石的工程性质和变形规律。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地质工程人才,以满足我国地质工程事业的发展需求。
本文以2024年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为例,介绍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地质工程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科研人才;3. 培养具备较强综合素质、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的工作环境中胜任各类地质工程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人才。
二、培养方案1. 专业学科基础教育: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地质和岩土力学理论基础,掌握地球科学、地质工程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知识和工程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地质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
3. 科研能力培养:通过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能够从事地质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 综合素质教育: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个阶段。
1. 基础课程阶段:地球科学基础、地质学、岩石与岩土力学、地球物理学、数学、物理等。
2. 专业核心课程阶段:地质工程学、工程地质学、岩土工程、地下水工程、地震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等。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本科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本科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获得土木工程师(岩土)、建造工程师基本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工程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和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技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在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地铁、隧道与桥梁、基坑)、水利工程、边坡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1. 知识要求(1)工具性知识:①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
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①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③了解当代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实际工作中以化学的观点观察物质变化的规律。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岩土与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并能利用其解决岩土体稳定性问题。
2. 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岩土工程方面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3)创新能力:具有岩土工程方面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同济大学本科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

一、学制五年制本科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具备建筑师职业素养,并富于创新精神的国际化高级专门人才及专业领导者。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室内设计工作,也可从事建筑学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
三、基本要求1.德育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与法治意识以及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坚持既勇于探索创新、开拓进取又勤恳实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优良学风。
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观念。
2.智育(1)公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
●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法律与法规。
●了解国防基本知识。
●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
●了解计算机技术与文化,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语言及方法。
●了解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
●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程序的操作应用技能和方法。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画法几何和阴影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建筑物理声、光、热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
●了解建筑给排水、电气、空调等相关建筑设备的基本知识及在建筑设计中的综合运用方法。
●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了解人类文化及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
(2)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等。
●掌握建筑设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建筑画的基本理论和技法。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外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了解当代中外主要建筑流派和思潮的理论和影响。
●掌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学习年限4年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道路桥梁工程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
三、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接受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运用本国语言的文字表达能力。
2、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
3、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工程制图、计算、实验、检测、文献检索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了解道路工程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熟悉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及桥梁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测量的基本技能。
5、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6、通过专业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
四、专业主干课程结构力学、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质学与土力学、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钢结构原理及设计、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基础工程、桥梁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结构抗震设计。
五、毕业合格标准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七、学期教学进程表1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方向)学期教学进程表学期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考核 学分学时分配总学时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周学时第 一 学 期C1061081 工科数学分析B √ 5.0 84 84C1061020 代数与几何 √ 4.0 64 64C1140010 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 √ 3.0 34 30 4C1050011 大学英语 √ 3.0 70 70C1200011 体育 1.0 32 26 6C1000001 国防教育 3.0 3周T1120010 土木工程概论 1.0 16 16T1130021 工程图学A √ 3.5 60 60小计 23.5 360+3周 350 10 24.0第 二学 期 C11400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 22 20 2C1050012 大学英语 √ 3.5 90 90C1200012 体育 1.0 32 26 6C1061082 工科数学分析B √ 5.0 84 84C106103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0 48 48C1100011 大学物理A √ 4.5 72 72T1120020 土木工程制图 2.0 32 32T1120140 理论力学A √ 5.0 80 80小计 26.0 460 452 8 25.2第 三学 期 C2050011 大学英语限选 1.0 30 30C11400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 40 40C1200013 体育 1.0 32 26 6C1100012 大学物理A√4.5 72 72C1040010 计算机实用基础 2.0 32 20 8 4C1040020 C语言程序设计√4.5 72 42 10 20E1100011 大学物理实验A 2.0 30 30T1120130 材料力学A√5.0 80 72 8T1120030 土木工程CAD 2.0 40 20 20C1080070 工科大学化学 3.0 48 30 18C1140051 形势与政策 1.0 10 10小计 29.0 486 362 74 6 44 26.02期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考核 学分总学时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周学时第 四 学 期 C1200014C1140040C2050012T1121011T1121020T1121070E1121020E1100012C1140052T1120040体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限选结构力学Ⅰ测量学工程地质与水文测量实习大学物理实验A形势与政策有限元分析软件及应用√√√1.06.01.04.03.52.02.02.01.02.03266306456322周301040266030644432102412306616小计 24.5 360+2周 290 48 12 16 21.2第 五 学 期 T1121012T1121040T1121050E1122030T1010120T1121150E1121030T1010100T1120050结构力学Ⅱ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质学与土力学交通工程基础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结构概念与体系√√√√√4.02.04.53.52.54.52.03.51.56432725640722周5424643272443048461210248小计 28.0 414+2周 336 54 25.9第 六 学 期 S1121030E1010130S1122020T1121090S1121010S1122070E1121070E1122060S1122050S1121050工程项目管理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钢结构设计原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桥梁基础工程钢结构课程设计桥梁基础课程设计桥梁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2.52.03.54.02.02.52.01.03.53.0402周606432402周1周604840606432406036 12小计 26.0 344+5周 332 12 24.634八、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类 别 学分 实践训练 国防教育 3.0 3周 桥梁软件应用 1.5 1.5周 课程设计 11.0 1.0周 测量实习 2.0 2周 桥梁工程实习 1.0 1周 毕业实习 2.0 2周 毕业设计 18.0 18周 大学物理实验A4.0 60学时 总 计42.538.5周+60学时九、课程设置及学时比例表类别 学分 %学时 %上机(学时) 实验(学时) 习题(学时)公共课C69.5 47.4 1106 46.8 2436 36 技术科学基础T 51.5 35.2 84235.6 36 74 专业课S 25.5 17.4 416 17.612 总计141.0 1002364 1006012236期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 考核 学分总学时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 周学时 第 七 学 期 S1122010 T1120060 E1122110 E1122050 E1122080 E1122070 S1121040 E1122020 E1120101 道桥工程技术专题阅读与翻译桥梁工程实习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路面工程课程设计路基工程课程设计结构抗震设计桥梁软件应用毕业设计√1.51.01.02.01.01.02.51.54.024201周2周1周1周401.5周4周242040小计 15.5 84+10.5周84 11.2 第 八学 期E1120102 E1120110 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14.0 2.014周2.0周小计 16.016周5十、课外安排与要求1、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等活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在选拔推荐勉试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政策中也予以加分。
同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计划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专业(含室内设计方向)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建筑系,源自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由这些校系合并而成。
1986年以来发展成为由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等组成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其中建筑系是各系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系。
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自创建以来,建筑学人一贯崇尚理性务实,革故鼎新,不跟风、不随流,在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建筑思潮面前,始终有着冷静观察、独立思考、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和胸襟,从而使同济建筑学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性格和传统。
建筑系设有建筑学和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两个本科专业;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和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可招收博士后,并可招聘长江学者。
拥有本科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门。
建筑学专业每年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含室内设计专门化方向)约120名。
其中外国留学生比例约10%。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13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5-30名左右。
二、学制四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
三、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具备建筑师的职业素养、突出的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富于创新精神的新领域的开拓者以及本专业领域的专业领导者。
四、专业培养标准表1专业标准方面内容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知识与智力能力1、数学知识2、自然科学知识3、人文科学知识4、专业知识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6、有关当代的知识(国内外)1、熟练掌握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选:高等数学C。
2、掌握基本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工程地质与测量、生态环境保护等自然科学知识,选: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
同济2023级培养方案

同济2023级培养方案咱来唠唠同济2023级的培养方案。
这就像是给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定制的一个成长路线图呢。
一、课程设置。
1. 通识课程。
这些课程就像是大杂烩里的各种调料,虽然看起来杂,但每一种都有它的味道。
有文学、历史、哲学之类的课程,让你这个工科生也能有点文艺范,或者让文科的同学也能懂点科学思维。
就像你本来是个只知道盖房子的小工匠,学了文学通识课,突然就想给房子来点诗意的设计了。
还有外语课程,这可不仅仅是为了让你能过个四六级。
它是要把你打造成能在国际舞台上溜达的人。
说不定哪天你就去国外跟人家交流建筑设计或者环境规划了,一口流利的外语那是必备技能。
2. 专业课程。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秘籍”。
像土木工程专业,那专业课程就是教你怎么把大楼盖得又稳又漂亮,从基础的力学原理到复杂的结构设计,一步步来。
感觉就像是学武功,从扎马步开始,最后能设计出摩天大楼这种“绝世武功”。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呢,那就是在数字的世界里带你遨游。
从编程语言到算法设计,让你能跟电脑对话,指挥那些0和1干各种神奇的事儿,像开发个超酷的软件或者搞个智能系统啥的。
3. 实践课程。
这部分可太重要了。
理论学得再好,不实践就像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实践课程有实验课,你可以亲手摆弄那些仪器设备,在土木的实验室里,你能看到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是怎么测试的,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能调配出各种奇妙的溶液。
还有实习,不管是去企业还是去一些工程项目现场。
你就像是一只刚出巢的小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如果是建筑专业去实习,看到那些建筑大师的作品在现实中呈现,说不定能给你带来一堆新的灵感。
二、能力培养。
1. 创新能力。
学校就希望同学们能像一群充满创意的小魔法师。
在培养方案里有很多鼓励创新的措施,比如有创新项目可以参加。
你可以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搞个新的发明或者提出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
要是你能想出一种超级环保又省钱的建筑材料制作方法,那可就牛了。
还有各种创新竞赛,这就像是一场场创意的大比拼。
同济土木工程培养方案

同济土木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化眼光和国际化竞争力,能够在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设置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课程设置充分展现了其高水平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包括土木工程学基础、土木工程学专业课、工程实践课、科研实践课等。
1.土木工程学基础课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土木工程学专业课程土木工程学专业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概论、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利工程、岩土工程、建筑材料、工程测量等课程,涵盖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专业知识。
3.工程实践课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工程实践课程包括实习、设计课程、工程实习等,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培养实践能力。
4.科研实践课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注重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学校、实验室的科研项目,锻炼科研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
三、实践教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技能。
1.实习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组织学生进行暑期实习,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外著名的建筑施工公司、设计院、科研院所等进行实习,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项目,了解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
2.设计课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设置了多门设计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了解工程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3.工程实习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还组织学生进行工程实习,学生可以通过工程实习参与实际的建筑工程项目,了解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培养工程管理和施工技能。
四、科研活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高度重视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科研平台和机会,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地质工程专业是地质学科与工程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工程技术能力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地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勘查与工程地质勘察设计、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质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勘察设计院、地质矿产开发企业、地方政府等单位。
二、专业课程设置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应包括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质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救援与应急管理、地质灾害地质工程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专业课程。
1. 地质学基础地质学原理、地质构造与变形、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2.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原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地基基础工程、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等。
3.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预测与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地震地质学、山地灾害与防治工程、坡地、岩体与地下空间灾害防治等。
4. 地下水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地下水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地质勘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环境地质工程治理与修复等。
5. 地质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与资源评价、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地质遥感技术等。
三、实践教育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育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
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岩矿鉴定与鉴定实验、地球物理勘探模拟实验、地质灾害模拟实验等;实习实训主要包括企业生产实习、地质灾害防治实训、地质灾害救援实训等;毕业设计主要是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独立完成专业设计任务。
四、专业实践环节地质工程专业本科生应该开展专业实践环节,如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工程地质调查与设计、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治理等,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本培养计划主要从知识与智力能力、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培养:(1)在知识与智力能力培养方面,能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相关知识;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其他方面知识及其应用前景;了解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政治、法律、伦理、社会学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其中的若干方面有较深入的修习;熟练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基本原理以及项目管理一般过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掌握结构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和试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掌握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的技术和方法;了解给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建筑设备、土木工程与交通规划、土木工程与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动态,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2)在能力培养方面,引导学生能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计算机)查询资料、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和理解知识,并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正确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导师制进行个性化培养与训练,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并根据现场条件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处理,具备应对工程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协调能力;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基础实验、工程原理实验、工程试验具有初步设计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应用技术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谈判和妥协的技巧;熟练掌握通用技能,包括掌握通用办公软件和技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管理能力,协调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立志成为建设行业的引领者。
(3)在人格培养方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遵守职业操守,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考与包容、合作与竞争能力;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团队中很好地发挥作用。
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培养计划主要从知识与智力能力、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在知识与智力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相关知识;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其他方面知识及其应用前景;了解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政治、法律、伦理、社会学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其中的若干方面有较深入的修习;熟练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掌握工程结构构件的力学性能和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和组织的基本原理以及项目管理一般过程、技术经济分析方法;掌握结构选型、构造的基本知识,掌握典型结构体系的力学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现代施工技术、工程检测和试验的基本方法,掌握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基本原理及一般方法,掌握工程结构全寿命维护的技术和方法;了解给排水、供热通风与空调、建筑电气等建筑设备、土木工程与交通规划、土木工程与环境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熟练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初步建立系统性法律知识;了解我国理论法学、部门法学的最新进展和立法现状,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实践案例研判方法,具备基本的法律抽象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证据的固定、收集和整理;学习和掌握谈判和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学习和掌握基本司法文书的写作和表达;了解司法诉讼的基本程序,具备起诉和应诉的基本法律素养;掌握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动态,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2)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计算机)查询资料、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和理解知识,并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正确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导师制进行个性化培养与训练,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具有法律思辨能力、规则适用能力和敏锐的社会问题意识,具备创造性解决法律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并根据现场条件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处理,具备应对工程突发事件和法律案件的处理和协调能力;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基础实验、工程原理实验、工程试验具有初步设计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应用技术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谈判和妥协的技巧;熟练掌握通用技能,包括掌握通用办公软件和技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具有卓越的组织、领导、管理能力,协调组织任务、人力和资源,立志成为建设行业的引领者和法律行业的精英。
(3)在人格培养方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法律观念和正义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遵守职业操守,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考与包容、合作与竞争能力;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团队中很好地发挥作用。
地质工程本培养计划主要从知识与智力能力、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在知识与智力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相关知识;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其他方面知识及其应用前景;了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伦理、社会学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其中的若干方面有较深入的修习;熟练掌握工程力学、基础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原理、土力学、岩体力学、水文地质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土体工程地质、不良地质处治、岩体工程地质、地下水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中英文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规程,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动态,能正确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2)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计算机)查询资料、获取信息,自主学习和理解知识,并能够不断拓展知识领域、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正确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导师制进行个性化培养与训练,具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系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具有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的初步能力;能够适应现场工作,并根据现场条件做出分析、判断和决策、处理,具备应对工程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协调能力;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具有实验室工作的能力,能有效进行实验设计、现场操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具有应用技术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谈判和妥协的技巧;熟练掌握通用技能,包括掌握通用办公软件和技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
(3)在人格培养方面,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工程素质和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遵守职业操守,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考与包容、合作与竞争能力;富于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团队中很好地发挥作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培养计划主要从知识与智力能力、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1)在知识与智力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知识,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方面知识和应用前景;了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伦理、社会学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对其中的若干方面有较深入的修习;熟练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工程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原理和工程制图的基本方法;掌握工程地质、土力学B、水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弹性力学、工程水文学、海岸地貌学、海岸动力学、水运工程概预算与经济分析、水信息采集与处理水利工程概论等专业基础课;掌握河流动力学、河口治理工程、航道工程学、港口规划与布置、港口水工建筑物等专业知识;了解港口管理、水运工程施工、海岸防护与围海工程、防洪工程、桩基设计与计算、地基处理、港口CAD、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环境水力学、城市安全与防灾、城市水务等专业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