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说情节结构
高一语文学习中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高一语文学习中如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在高一语文的学习中,小说是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文学体裁。
而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对于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小说的情节结构。
简单来说,情节结构就是指小说中故事情节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它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
在开始分析之前,我们要先进行整体的阅读。
阅读时,不要过于着急,要静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小说所营造的世界中去。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手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比如记录下主要人物的出场顺序、关键事件的发生时间等,这有助于我们后续的分析。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开端入手。
开端往往是故事的起点,它会为整个故事奠定基础。
在这个部分,作者通常会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主要人物等信息。
我们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引入这些元素的,是通过直接的描述,还是通过一些巧妙的铺垫?比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开端就通过“我”回到鲁镇的所见所闻,引出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同时也展现了鲁镇的社会环境。
然后是情节的发展。
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主体,各种矛盾和冲突会逐渐展开。
我们要注意情节的推进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的逻辑性。
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遭遇一步步升级,从被陷害发配,到看守草料场,再到最终的反抗,每一个情节的发展都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高潮部分是小说中最紧张、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是矛盾冲突最尖锐的地方。
在分析高潮部分时,我们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营造紧张氛围的,以及高潮情节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揭示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以《项链》为例,当女主人公得知自己辛苦多年才还清的债务,只是因为一条假项链时,这就是故事的高潮,这个情节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荣和浮华。
结局则是故事的收尾部分,它可能是圆满的,也可能是悲剧性的。
我们要思考结局是否符合故事的发展逻辑,是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结构

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结构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情节的发展和结构是构成小说的两个重要方面。
小说的情节发展必须具备连贯性、紧凑性和合理性,结构必须有机、完备,而且要贯穿整个小说的内容。
本文将分析小说情节发展与结构的关系,讲述如何优化小说的情节发展和结构,为读者提供更加优秀的阅读体验。
一、情节发展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不仅能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还能吸引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从而引起共鸣。
情节的发展必须连贯、紧凑、合理,要达到既不显得牵强附会、也不显得过于简单的效果。
1.构思情节在构思情节之前,作家必须清楚小说的主题、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必要的信息。
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构思情节。
构思情节时需要突出主线,使完整的情节统一且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过多的副线和无关的情节。
2.情节的设计情节的设计要遵守以下原则:合理性、连贯性、生动性。
小说的情节要合理,避免突兀、牵强附会;情节之间要连贯,不要有跳跃感;情节要生动,有情感色彩,丰富情节的内涵。
例如,《红楼梦》中情节的设计非常精妙,情节之间错综复杂,却不会让读者感到繁琐,情节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有条理。
情节推动了人物的成长和主题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3.掌握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指如何将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读者。
掌握叙事技巧可以提高小说的阅读体验。
例如,小说的情节可以通过对话或者描述等多种手法展现出来。
作家可以运用这些手法,使情节生动、形象,并且让读者感同身受。
二、结构小说的结构必须有机、完备。
结构是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且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体验的基础。
1.完备性小说的结构需要是完备的,它应该有明确的起点、核心和结尾。
同时,结构还应该给读者提供足够的信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韵律性韵律性是指小说结构的节奏感。
小说的节奏感需要合适,不宜过快或者过慢。
结构应该是有规律的,遵循节奏感的规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故事情节。
例如,《鲁滨逊漂流记》的结构节奏感非常好,整个故事进行起来像是一首长诗般优美。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分析

小说的情节与结构分析小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情节和结构构成了小说的核心部分。
情节是小说叙事的主线,是组成小说的故事情节。
结构是小说情节组成和展现形式的组织方式。
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
本文将分析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一、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故事的主线和脉络。
情节的设置应该既真实又引人入胜。
小说情节的好坏决定了读者阅读的兴趣程度和体验。
情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唯一性:每部小说都应该有其自己独特的情节设置,不能和其他小说雷同。
2.情节曲折:小说情节需要跌宕起伏,不能平淡无味。
3.情感矛盾:好的小说情节需要有扣人心弦的情感矛盾,引人入胜。
4.节奏鲜明:小说情节要有明显的节奏感,让读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5.悬念:好的小说情节应该设置悬念,增强读者的阅读欲望。
6.主题明确:小说情节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精神内涵。
二、结构分析小说的结构是小说情节构成和展现形式的组织方式。
好的小说结构需要合理、紧凑、有序。
小说结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起承转合:小说结构需要有起承转合的过程,才能引人入胜。
2.逻辑清晰:小说结构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性,需要让读者能够理解。
3.细节丰富:好的小说结构需要有细节丰富的情况,才能营造气氛。
4.形式多样:小说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叙述、对白、描写等。
5.带有启示性:好的小说结构需要有启示性,在小说结束后能够给读者有所启示。
6.节奏明显:小说结构要有明显的节奏感,让读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三、情节与结构互动小说的情节构成和展现的根本是小说结构的安排和运用,只有情节和结构有良好的互动和融合,小说才能够更好地获取读者的认可和欣赏。
小说情节和结构的互动包括以下方面:1.情节服从结构:小说情节需要紧密围绕着结构展开,保证整部小说有完整的结构和逻辑。
2.情节推动结构:好的小说情节可以促进小说结构的推进,使得小说更加引人入胜。
3.结构展现情节:小说结构需要有清晰的表现形式才能更好的展现小说情节,凸显出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构与情节分析

小说的结构与情节分析小说是一种以故事情节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文学体裁,它的结构和情节是构筑整个故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小说的结构和情节,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将对小说的结构和情节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
一、小说的结构分析小说的结构是指故事的布局和组织方式,它包括开头、发展和结尾三个部分。
不同的小说可能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贾宝玉等人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王朝衰落的历史图景。
该小说的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前传、正传和后传。
前传主要通过贾雨村等人的故事揭示贾家的兴盛和日后衰落的因果关系;正传则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为主线,讲述了一系列的爱情纠葛和宫廷斗争;后传则围绕贾母和平儿的故事,反映了贾府的衰败和家族的终结。
这种三段式结构使整个故事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引发读者对命运和爱情的思考。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经典小说,以南部小镇发生的一桩种族歧视案件为故事背景。
该小说的结构采用了回忆录的方式,将主人公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童年回忆、案件的发生以及解决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结构使故事跳跃性强,增强了悬念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突出了人物内心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指故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它是故事发展的主线。
情节影响着整个故事的节奏和张力,它可以有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
《红楼梦》的情节复杂多样,涉及了爱情、争斗、人生哲思等各个方面。
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婚姻矛盾、宝玉对贾母的孝心等都是故事的重要情节。
这些情节之间相互交织,使整个故事丰满而有张力。
作者通过描写细腻的情节,展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家族的衰败,同时也揭示了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的紧密关系。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情节则紧紧围绕着种族歧视案件展开,通过描写菲茨杰拉德的童年经历、全镇居民对案件的不同反应以及律师阿提卡斯的辩护过程,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

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一、引言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故事情节为核心,通过人物的行动和事件的发展,展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观点。
情节是小说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元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体验和理解。
二、情节结构的定义情节结构是指小说中故事情节按照一定顺序展开和发展的方式。
它包括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等各个环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等要素。
情节结构的合理性和紧凑性能够影响读者的情感投入和阅读体验。
三、线性情节结构线性情节结构是最常见的一种情节结构形式。
它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展开,故事从开始直到结束,以直线或弧线的方式推进。
典型的线性情节结构包括小说开始引入背景和人物,逐步展开故事,达到高潮,最后结束。
这种情节结构简明直接,容易引导读者进入故事,例如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四、环形情节结构环形情节结构是一种情节回环的组织形式。
故事情节以环状的方式展开,通常起点和终点相连。
环形结构常常用来强调循环轮回、寓意生生不息的主题,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五、交替情节结构交替情节结构是指小说中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情节线索交替出现的结构形式。
这些情节线索之间可能在时间、空间或主题上相互关联,也可能完全独立。
交替情节结构可以增加小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例如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六、并行情节结构并行情节结构是指小说中两个或多个相互独立但平行进行的情节线索。
这些线索之间可能在时间、空间或主题上存在某种联系,也可能完全独立。
并行情节结构使得读者能够同时关注不同角度的故事发展,例如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
七、倒叙情节结构倒叙情节结构是指故事的展开顺序与时间的前后顺序相反。
小说从终点或高潮开始,通过回溯的方式逐渐向前展开,直至故事的起点或结束。
倒叙情节结构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和紧张感,例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小说阅读——情节结构分析

3.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情节作用分析题
审题要关注以下几点: :
①审出所给文字的特点: 它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等,弄清文字特
答案: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 性格特征;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 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 理。 2013全国课标2《峡谷》(见《五三》第245页)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 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忽的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 了 ③“那鹰有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 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题型解说二:情节结构特点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①××情节,有××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答时要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情节,做出具体说明。
高考真题与题型解说
(2014年·辽宁卷) 《数学家的爱情》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帐,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再生波澜)②使女 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丰满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
②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如《水浒传》中写武松打虎,安排哨“棒被打断,手中的一半也 被武松扔在一边,武松两手揪住老虎头皮,按在地上,提起铁锤般的 拳头,打得老虎眼、口、鼻、耳七窍流血”的情节,有力地彰显了武 松徒手打虎的英雄本色。
分析小说结构的方法有哪些

分析小说结构的方法有哪些
分析小说结构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时间线分析: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将小说中的事件和情节按照时间轴进行排序,从而了解小说的时间结构和故事发展过程。
2. 空间位置分析:按照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场景,将小说中的事件和情节按照空间位置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了解小说的空间结构和叙事环境。
3. 章节分析:分析小说的章节划分和组织方式,观察每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和篇章布局。
4. 角色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包括他们的性格、动机、关系等,通过角色的发展和变化,揭示小说的故事结构和主题。
5. 主题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主旨,探讨作者希望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理解小说的故事架构和意义。
6. 符号象征分析:分析小说中出现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作用,从而解读小说的隐含结构和意义。
7. 叙事技巧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手法和结构安排,包括描写、对话、回忆、
夹叙夹议等技巧的使用,从而探讨小说故事的结构和叙述效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分析小说结构的方法,不同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读小说的结构与内涵。
小说情节分析与评析

小说情节分析与评析小说情节是构成小说故事的核心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引发对故事发展的思考和思想交流。
本文将从情节的定义、类型、发展与评析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析。
一、情节的定义情节是小说中故事发展的线索和核心内容,它由一系列相关事件和情节构成。
情节既包括主线故事,也包括支线故事,通过一系列有机联系的事件展开,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二、情节的类型1. 线性情节:线性情节是最常见的情节类型,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并按照逻辑关系推动故事发展。
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情节的发展,从而获得对故事的整体把握。
2. 反转情节:反转情节是通过转折、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情节常常让读者感到惊讶、震撼或悲伤,从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3. 并行情节:并行情节是指拥有多个主要情节并行展开的情节类型。
这些情节相对独立,但在某些关键点上会有联系或交汇。
并行情节可以增加故事的层次感,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是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合理有序地安排情节的推进,可以使故事更具张力,增加读者的阅读欲望。
1. 引入:情节的引入是让读者对故事发展产生兴趣的重要环节。
通过引人入胜的开篇,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2. 发展:在情节的发展中,作者不断推动故事发展,构建紧凑的情节结构。
在故事的不同阶段,可以适当进行悬念设置、冲突呈现等,以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
3. 高潮:高潮是情节的最高点,也是读者期待已久的部分。
通过紧张刺激的情节推动,将故事推向高潮,可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体验。
4. 结局:情节的结局是整个故事的收尾和总结,也是读者对故事的评价关键之一。
一个精心构思的结局可以给读者以满足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情节的评析情节的评析是对小说整体质量进行评估的重要环节。
通过评析情节,我们可以客观地从情节设置、故事性、合理性等方面来评价小说的可读性和艺术性。
1. 情节设置的合理性:情节设置要符合故事的逻辑和人物的特点,不应出现离谱或不合理的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情节作用题
1.审题
(1)常见提问方式有:
①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内容对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
③某事物、某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要关注以下几点:
①审出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②审问法a.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b.是问的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段落中的某处文字 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11题第 (2)问: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请简要分析。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读 者等方面作用),问的是小说开头的细节描写作用,不是小说开头 的作用。
技法突破 第一步:梳理情节
1.从情节的叙述顺序梳理
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 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 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因此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叙述手法)。明确了叙述的顺序后,抓住主要事件 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 能迅速理清结构层次,从而理清情节。
第二步: 概括情节
1.叙述角度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模板加以概括, 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环节中有时要包括 “原因、经过、结果”。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 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 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常用答题模板:某 人做了哪些事。
④卒章显志式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 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 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 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 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题技法突破
技法一 情节概括
该考点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对概括小说情 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 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部分和各 个方面之间的联系。从各省市的考查情况来看,有的省市要 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有的省市直接要求考生概 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技法二 情节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 叙述人称; 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过程中运用的技巧。
一、叙述人称题解题方略
1.明确叙述人称的内涵及分类
叙述人称指作者叙述的观察点、立足点, 也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 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根据作者与 所叙述对象的关系,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 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知道叙述人称 的分类就能根据题干个方面: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 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 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括,应按照“何时、 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 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 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叙述手法)分为以下五种: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 (2)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 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 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 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 更加充实丰富)。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 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对上文内容加以 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 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代事件起讫的时 间)。 平叙的方式: 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 两边都交代清楚。 ②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 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 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考点三 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
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 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 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 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 生动性。
考点二 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小说情节的结构除去情节本身,还有以下要素:
1.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 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 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 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 两种。
有时指全文的线索人物,如鲁迅《祝福》中的“我”。
第一人称叙述的优点:便于抒情,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更真实亲切。
(2)、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即叙述 者站在旁观角度,把“他”或“他们”的经历或 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者无所不知,不受 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和读者情感交流。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小说结尾方式:
①出人意料式结尾。结构上,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 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结尾。能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 再创造。
③补叙式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 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一般来说,寻找线索应重点关注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 心词。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根问底, 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塑造, 点明文章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足。 (3)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 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 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 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 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 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 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用来作铺垫”,而应具体地 答出“用什么内容作铺垫”。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 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章实现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 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3)注意使用术语
①指向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情节; 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铺垫 或提供依据。情节说明要具体,不能笼统地说。
②指向人物: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 表现人物心理。
③指向主题:点明或深化主题。
特别提醒
• 1、要牢记情节的作用。
• 2、明白情节的一般构成规律。
2.寻找小说线索来梳理 (1) 事物线索。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 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2)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 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等。
一篇成功的小说,有时是几个线索的交融。 3.抓住场面,梳理情节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 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就可用此法梳理: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看 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分析时既要 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①悬念式开头。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 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开头。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2.明确各类叙述人称的作用(好处)
(1)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叙述的事件都
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解题时要注意,小说 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
这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的主人公,如鲁迅的《一件小事》 中的“我”——车夫;
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次要人物,如鲁迅的《孔 乙己》的“我”——酒店里的小伙计;
2.答题 (1)要对所给文字细读,把握内容和表达特点 (2)答题模式
分析情节作用也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的, 具体来说:
①结构作用
a.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b.照应前文; 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e.线索,贯穿全文。 ②内容作用
a.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b.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性格, c.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答题时可采用这样的形式:××情节(内容)在文 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二、情节结构手法题解题方略
1.掌握常用的情节结构手法的内涵
(1)线索。
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暗线是指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 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 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 加突出。但需注意的是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 来连接。如鲁迅小说《药》中“华家故事”和“夏家故事” 的连接点就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