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熟练掌握关于泉城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泉城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泉城的地理位置介绍。

2. 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3. 学生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泉城的好奇心。

教师可以用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们知道泉城是指哪个城市吗?”或者“泉城有什么特别之处?”来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步:介绍泉城的地理位置(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泉城的地理位置,如泉城所在的省份、邻近的城市等。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的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泉城的地理位置。

第三步:探索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如商代、秦汉时期、明清时期等)作为研究对象,了解该时期泉城的发展情况、有名的建筑和历史事件等。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调查,并整理成报告或展示。

第四步:小组合作活动(30分钟)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展示讨论,相互交流各自研究的内容。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如:“泉城为什么被称为泉城?”或者“泉城的历史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等。

第五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让学生思考泉城对他们的意义和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泉城的历史文化对你们有何启发?”或者“你们在学习泉城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和收获?”等。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泉城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并鼓励学生多使用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学辅助工具:1. 投影仪、地图和图片等展示工具。

2. 书籍、互联网等调查资源。

3. 笔记本、纸张等写作工具。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调查报告和展示情况。

2. 学生对泉城的观点、思考和表达能力。

《泉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泉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泉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泉城的基本情况和特色;2.学会使用地图标注泉城的位置;3.掌握相关地理名词的用法和发音。

二、教学准备1.课件和投影仪;2.地图或地理软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将泉城的图片展示在课件上,并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对泉城有初步的了解。

2. 介绍泉城(10分钟)•老师通过PPT介绍泉城的基本情况,包括泉城所在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

3. 地图标注(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张地图。

让学生使用地理软件或者手绘,标出泉城的位置,并写上泉城的名称。

老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地理名词学习(15分钟)•老师介绍和解释一些与泉城相关的地理名词,如山东省、济南市、泉水、丈母娘山等,并教授正确的发音。

5. 练习与巩固(20分钟)•学生在课本上完成与泉城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内容。

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与交流。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老师对本课时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与泉城相关的练习题;2.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参考资料,了解泉城文化的更多内容,并整理出一份报告。

五、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地图标注和地理名词学习环节有助于学生把抽象的地理概念具体化,并且让他们了解到泉城的地理环境。

练习与巩固环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泉城的基本情况和特色,也提高了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泉城》的教案优秀5篇

《泉城》的教案优秀5篇

《泉城》的教案优秀5篇《泉城》教案设计第二课时篇一教学目标:1. 会读剔啸昼,学会10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首尾两个自然段。

3.理清课文脉络,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多与水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与优美,想像画面,适当借助视频与音乐,体会泉城的泉多与水美,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师:是啊,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你一定去过或通过阅读身临其境游览过许多地方,下面老师考考大家,知不知道这是哪儿。

2.逐个出示图片,师表述:这里鲜花盛开,四季如春,被称为中国的春城,这里是中国的(生答:昆明)这里有连绵不绝的山脉,整个城市依山而建,被成为山城,这里是(生答:重庆)这里是板桥故居,被成为梦里水乡,这是(生答:兴化)3.你们知道兴化为什么被成为梦里水乡吗?(兴化河道众多、纵横交错)4.师板书:济南师: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泉城)5.板书课题,学生伸出小手齐写,读题。

二、初读课文1.师:济南为什么被成为泉城呢?课文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生自由读文。

2.生读句交流,出示第六自然段: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城济南为泉城。

板书:天下闻名,理解并读好这个词。

指读这句话。

设疑:为什么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她到底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要求:大声读文,借助课本注音与字词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读课文。

4.检查。

(1)出示生字,练读,指读,齐读。

济(jǐ)南约(yuē)一亩见方忽断(duagrave;n)忽续悬(xuaacute;n)崖洞穴(xueacute;) 占(zhagrave;n)冒(magrave;o) 三堆(duī)白雪(2)出示文中难读词语,练读,指读,齐读。

白浪翻滚晶莹剔(tī)透明珠散(sagrave;n)落银花盛开虎啸(xiagrave;o)狮吼秋雨潇(xiāo)潇昼(zhograve;u)夜不息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完成填空。

《泉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泉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名称:《泉城》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泉城》,使学生了解泉城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地理和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1. 泉城的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

2. 泉城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四、教学难点:1. 泉城独特地理环境形成的原因。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弘扬泉城文化。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泉城的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泉城》课文,了解泉城的基本情况。

【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播放泉城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泉城的美丽景色。

2.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对泉城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泉城》,了解泉城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课堂讲解】1. 讲解泉城的地理特点:泉水、山峦、植被等。

2. 讲解泉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等。

【课堂互动】1. 小组竞赛:各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泉城知识问答竞赛。

2.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泉城的理解和感悟。

【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泉城的风景画。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互动活动,对泉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播放泉城的自然风光、历史建筑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泉城的美丽景色。

2.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对泉城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泉城》,了解泉城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泉城的地理特点:泉水、山峦、植被等。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泉城其次课时教学设计(通用2篇)泉城其次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了解珍宝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的位置和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三、四、五自然段,能够背诵。

3、仿照课文介绍方式,描写校内内的一处景点。

教学重、难点:在学习其次段的基础上,抓住位置、特点的不同,自学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说话、写话训练。

教具预备:小黑板、投影教学过程:一、复述。

1、说说你对泉城的初步了解。

2、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最闻名的要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了。

二、学习。

(一)重点学习其次段。

1、自读其次段了解珍宝泉。

2、读后说说你对珍宝泉的了解。

3、说话:"位置'"特点'4、填空: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

5、句子训练:比较: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似乎一串串珍宝。

a、瀑布从山上冲下来,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指导朗读。

背诵。

(二)自学第三、四、五段。

1、自学。

要求: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特点?(用"'画出主要词语)2、沟通。

三、说话。

你喜爱哪一个泉就多读几遍,预备一下,做小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四、写话。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式,抓住位置和特点,用一段话介绍校内内的一处景点。

如文化长廊、喷水池、汉白玉雕塑、校风碑等。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通用13篇)《泉城》第二课时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词品句中感受济南泉水的特点。

3、在朗读表达中内化文本语言,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词句,感受济南泉水的特点。

2、有感情朗读甚至背诵,激发学生乐于表现、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小旗子、导游证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词语。

2、出示课题,齐读。

说说泉城指哪个城市?(济南)为什么称这个城市为“泉城”?(用上“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3、出示最后一节: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齐读。

4、理解“天下闻名”。

设疑: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二、自读自悟,感受济南泉水的特点。

1、浏览全文,感悟济南泉水的特点。

2、组织交流:济南的泉水为什么天下闻名?板书:泉多泉美泉清3、泉水怎么多?(板书:七十二泉)课文都写了吗?选了其中的四大名泉重点介绍。

这四大名泉是――(板书: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其中什么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趵突泉)三、细读课文,感悟济南泉的美与清。

1、泉水如何美呢?请同学们找一找总写七十二泉形态与声音句子。

2、出示句子: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齐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师相机引导学生想象“白浪翻滚”“银花盛开”“晶莹剔透”“明珠散落”的景象和“虎啸狮吼”“秋雨潇潇”的声响。

3、小结:七十二泉形态各异,如银花,如明珠,让赏心悦目;声响高低不同,声高,气势大;声低,柔和,多么奇丽的泉水呀。

怪不得说到济南,济南人无不自豪地会向你提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听――――4、创设情境:(师扮演导游)。

四(1)班的同学们,非常欢迎你们来到济南。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生接读句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泉城》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泉城》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泉城》教案设计第二课时1. 教学目标•了解泉城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了解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泉城的名胜古迹;•培养学生对泉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教学准备•讲义:包含泉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古迹介绍;•幻灯片或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内容。

3. 教学过程3.1 导入与预习(10分钟)•向学生介绍泉城的概念,询问学生对泉城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泉城的地理位置以及可能的特点。

3.2 地理位置与特点介绍(15分钟)•展示幻灯片或使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泉城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泉城的自然特点,例如山水如画的风景、多样的泉水等。

3.3 历史文化背景介绍(20分钟)•向学生讲解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泉城的历史渊源、重要事件等;•引导学生思考泉城历史文化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和重要性。

3.4 名胜古迹介绍(30分钟)•分组让学生自愿选择一个泉城的名胜古迹进行介绍;•学生利用讲义中的资料,结合互联网进行查找,撰写名胜古迹的介绍,包括其历史、特点和重要性等;•分组展示名胜古迹介绍,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提问。

3.5 总结与小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泉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名胜古迹;•鼓励学生对泉城保持热爱和保护意识。

4. 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布置课堂练习:编写一篇题为《我眼中的泉城》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泉城的印象和感受;•布置课后作业:查找并了解其他著名泉城,进行比较分析。

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泉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了解泉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名胜古迹。

通过分组展示和讨论,学生还能够培养对泉城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泉城的了解和认知。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

泉城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泉城的介绍和历史。

二、教学目标1.了解泉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了解泉城的历史;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泉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学生能够了解泉城的历史。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教学资料;2.学生准备笔和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泉城是哪个城市吗?”学生回答:“是济南。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济南的特点,然后出示PPT,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呈现教师使用PPT介绍泉城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包括:•济南位于中国东部,是山东省的省会;•济南有许多天然的泉水,因此被称为泉城;•济南市区有72个泉眼,其中以“趵突泉”最为著名;•泉水是济南人的饮水源头,也是济南的标志性景点。

3.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济南的景点进行介绍,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个景点是哪个泉眼?•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这个景点的历史有哪些故事?4. 合作表演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所选的景点,进行合作表演,模拟导游和游客的对话。

每个小组的表演时间为3分钟。

教师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5.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济南的文章,介绍济南的特点和历史。

要求文章不能少于200字,并且要包括所选择的济南景点的介绍。

作业可以使用Markdown格式提交。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呈现、讨论和合作表演等。

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同时,布置作业也可以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取得积极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案例分析)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2.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了解各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的
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教学准备:
关于著名的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趵突泉的多媒体图片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2谁知道" 泉城" 指什么地方? 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 泉城"呢?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 1 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
共有几句话,每句告
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指名读第一句。

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

(这句话有 4 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
(有的……有的……)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

(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 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 著名" 是什么意思?(有名)
(三)练习
1.朗读课文
2.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
的……有的……"
(四)学习第 2 自然段。

自由读第2 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

(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

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

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
" 拧" 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

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

2.自学第3, 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3, 4 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 _____ "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

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3.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
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

" 七十二泉之首" 是什么意思?
"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 说明什么?(泉池大)那句话描
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泉城的景色多美呀! 是什么创造这奇迹?对,是大自然。

让我们再次细细朗读课文,欣赏那一幅幅如画的风景吧!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
2. 以导游的身份,向家人介绍泉城——济南。

案例分析《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课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

我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到: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在要求学生把握全段内容的基础上,重
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写泉的 4 个分句。

第一、第二两个分句,作者用了“好像银花盛开”与“好像明珠散落”两个比喻来绘形; 第三、第四两个分句,作者又用“如虎啸狮吼”与“如秋雨潇潇”两个比喻来摹声。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默读课文,想象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

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

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仍采用第一自然段的教
学思路:通读全段,感知主要内容; 品读词句,理解主要内容; 诵读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时,要让学生充分读书,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通过“清澈见底”、“往上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到了水面上”等词语体会珍珠泉的神奇; 通过“石头雕成”、“喷吐”、“水声喧腾”、“昼夜不息”等词语体会黑虎泉的气势; 通过“开阔”、“水很清”、“往上冒”、“三堆白雪”等词语体会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缘由。

在对课文进行充分品读之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谈谈自己品读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