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二物理功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功的优质课教学设计

初二物理功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二物理功”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点:(1)理解功的定义及公式;(2)学会计算各种简单物理情景下的功;(3)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如力、位移等基本概念。

此外,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简单物理问题;(2)学会运用功的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功的问题,如计算力在物体上所做的功;(3)了解影响功大小的因素,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位置等;(4)能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并分析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尊重科学规律;(3)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类利用物理规律改造世界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5)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到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即在教学难点和复杂概念面前,不急于直接传授答案,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梯度性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11.1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案: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第1节“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功的概念:介绍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3. 功的应用:探讨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克服摩擦力做功、重力做功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中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日常生活例子,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功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展示相关动画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关于功的计算问题,如力和位移方向相同、相反和垂直的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如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课本和练习册上的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力与位移的夹角对功的影响七、作业设计a) 用力提着物体上升10m,力的大小为10N。

b) 用力推车前进5m,力的大小为15N。

2. 题目二: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力作用,移动了10m,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30°角,求这个力做的功。

答案:1. 题目一:a) 功= 10N × 10m = 100Jb) 功= 15N × 5m = 75J2. 题目二:功= 10N × 10m × cos30° = .6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案《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案《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优秀教案《功》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概念及公式;(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及公式;(2)功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对功概念的理解;(2)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概念及作用;(2)提出问题:力是如何对物体产生作用的?2.探究功的概念(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的拉力;(2)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在物体上产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3.讲解功的计算方法(1)介绍功的计算公式:W=Fs;(2)讲解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及单位;(3)通过例题,演示功的计算过程。

4.巩固练习(1)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2)讲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纠正学生的解题思路。

5.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四、课后作业1.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完成课后练习题;3.收集生活中与功有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讲解、巩固练习、小组讨论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教案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1章第1节,内容为: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功的概念,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功。

2. 掌握功的单位,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 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功的故事,如“拉车爬坡”。

2. 讲解功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例题讲解:用课本上的例题讲解功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5. 单位换算:讲解功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单位及换算七、作业设计(1)拉力为10N,移动距离为5m的木箱。

(2)重力为15N,上升高度为3m的物体。

答案:(1)50J(2)45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单位换算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教案二至教案五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上述的教案中,教学难点与重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这些难点和重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部分也需要重点关注。

这部分详细列出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灵活调整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的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力与运动》第三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1节和第2节,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 功的计算方法:功等于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即W=Fs。

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的实例。

2. 技能目标: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分析物体受力情况下的功。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和性质。

难点:理解功的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功的计算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直尺、小车、斜面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名学生沿斜面向上推小车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推小车?力对小车做了什么?2.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力F=1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5m时,力所做的功。

解:W=Fs=10N×5m=50J(2)分析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5N和F2=10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2m时,各力所做的功。

解:F1的功:W1=F1s=5N×2m=10JF2的功:W2=0(因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垂直)3. 随堂练习:(1)一个物体受到力F=15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3m,求该力所做的功。

(2)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F1=8N和F2=6N,分别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水平方向,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时,各力所做的功。

4. 知识拓展:介绍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中力的功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方法:W=Fs3. 功的性质:标量,有大小无方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力F=20N,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4m,求该力所做的功。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教学设计
例如:
-小明用50牛的力推一辆自行车,使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移动了20米,求小明对自行车所做的功。
-一名学生爬楼梯,每层楼高3米,他爬了5层楼,假设他的体重是500牛,求他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3.探究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功的物理意义和实际作用。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调查生活中的一些节能措施,讨论它们是如何通过减少无功或负功来提高效率的。
2.基本概念:讲解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方向、位移方向与功的关系。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
4.知识拓展: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效率、能量转换等。
5.应用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总结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计算公式,即W=F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位移。结合实例,让学生学会使用公式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做的功。
3.正功与负功:通过生动的比喻,如“助力”和“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4.功的单位:介绍功的国际单位焦耳(J),以及常用单位千瓦时(kW·h)等。
教学设想:运用生动的比喻,如“助力”和“阻力”,帮助学生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认识到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形象地展示功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物理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会使用电能表正确读数,能结合实例理解电功。

2.经历对电功的探究,体会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提高思维变通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节约用电的意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电功的概念难点:对电功的理解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场景:思考家庭中一个月需要交多少电费?由学生的回答引出交多少电费的依据——供电部门通过电能表来计算电费。

提问学生对电能表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课题——电能表与电功。

环节二:新课讲授教师介绍电能表的概念,并实际展示电能表,引导学生思考电费的多少表示什么?电费的多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结合电子式电能表,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图,思考表上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

教师介绍含义并强调额定电压和基本电流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电能表的读数,介绍电能表的计量单位,学生总结供电部门计算电费的依据。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家庭中交的电费不一样,引出电功。

教师可以列举点亮的小灯泡、给电热器通电、给小电动机通电、给电视机通电等例子,让学生思考电能转化为哪些能。

学生总结是因为电流做了功,所以才有了能量的转化,即电能的消耗,得出电功的概念。

教师讲解电功的表达式,强调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并补充它的推导公式,即通过欧姆定律得到的变形公式,注意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越多,灯泡就越亮)设计并进行实验:1.将两个电阻不等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压表的示数;2.将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比较两个灯泡的亮暗和两只电流表的示数。

实验分析:串联时,通过灯泡的电流相等,电阻较大的电压越高,灯泡越亮;并联时,通过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电阻较小的电流越大,灯泡越亮。

介绍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符号为J,1J = 1VAs;常用单位:千瓦时,符号为kW·h,1kW·h=3.6x106J。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1篇)初中物理《功》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贡献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二、新课教学(一)物理学中的功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

(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二)功的计算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W = F 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功的.单位是:“牛·米”专业名称为:“焦耳”1J=1N·m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用具
锤子、钉子、多媒体
四、新课引入
1.起重机吊着建筑材料上升,什么力对物体的向上移动作出了“贡献”?
2.马拉着雪橇前进,雪橇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雪橇的前进做出了“贡献”?
在物理学中,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有了贡献。

在物理学中,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就是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当然在物理学中功还有它特殊的含义。

五、新课讲解
(一)力学中的“功”
1.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分析叉车举高货物、锤子锤钉子的过程:货物(钉子)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3.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哪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里所说的做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强调:“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分析火箭发射的过程,马拉车过程,起重机吊起重物的过程,有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4.分析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人使出很大的力推石头,但没推动,人做功了吗?
②网球在光滑地面上滚动,有力对网球做功了吗?
③手提行李箱沿水平方向行走,人对行李箱做功了吗?
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不做功:
(1)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也就是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即“有力无距离,不做功”。

(2)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即“不受力,不做功”。

(3)手对行李箱的拉力竖直向上,行李箱水平匀速移动,拉力的方向与货物移动距离的方向相互垂直,也就是说行李箱在拉力的方向上并没有移动距离,拉力没有对行李箱做功,即“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即:功=力×距离。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2.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那么,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J=1N·m。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统一单位。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J。

知道1J的大小。

3.例题:在水平地面上,一位同学用50N水平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10m,求推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举箱子的同学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解:同学的水平推力对箱子做的功为:
150N10m500J
W Fs
==⨯=W1=F·s=50N×10m=500J;
匀速举高箱子,箱子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向上举的力F',F G
'=,该同学向上举的力做功为:
2100N15m150J
W F h.
='=⨯=;
答:同学的水平推力对箱子做的功为500J,同学向上举的力做功为150J。

六、课堂小结
1.力学里的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表达式:W=Fs
3.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功
(一)力学中的“功”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公式:W=Fs,单位:焦(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