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品味文言的韵律美,熟读成诵,增强文言语感。

2.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3.学习诸葛亮的修身智慧,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静”的内涵,理解君子所需具备的核心品质,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嘱托。

教学难点感受传统文化家书的魅力,感悟家风文化及家风传承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环节【导入】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历史故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鲁迅笔下“多智近于妖”的诸葛亮是“古今第一贤相”,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

同时,他也是教子的千古典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言辞恳切的教诲。

讲解题目,“诫”意为”告诫,劝诫”,“书”意为“信【创设情境】出示资料: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日「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一《三国志•诸葛瞻传》核心任务:学完课文,请代八岁的诸葛瞻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任务一为你读“书1.读准字音夫(fU)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Gnb6)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i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dO)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i)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Iii),将复何及!全班齐读,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

老父亲对幼子的劝勉,语气平稳深沉。

2.读好节奏出示不带标点符号的竖排文段,自由练读,理清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段,全班齐读。

根据句意划分节奏,其中四字短句大都是“一三”节奏。

发语词、否定词、实词读重音,节奏感更强烈。

出示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男生读上句,女生读下句。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6《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诫子书》全文。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 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中的哲理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感悟父爱的伟大。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修身养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1. 理解《诫子书》的主旨,把握文中的教诲精神。

(二)文言文的句式分析1. 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三、教学难点(一)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1. 正确翻译文中的疑难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二)课文哲理的感悟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哲理,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智者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由一位古代智者写给他儿子的信。

这位智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的名字叫做诸葛亮。

你们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吗?2. 激发兴趣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他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虽然只有短短86字,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爱。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封信,感受诸葛亮的智慧和情感。

(二)课文朗读1. 朗读前的准备(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诸葛亮吗?"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和《诫子书》的写作缘由,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正音练习,确保发音准确在正式朗读前,教师应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特别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发音和语调,如“夫”字的声调、“俭"字的发音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模仿。

2. 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韵律(1)全班齐读教师引导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诫子书》,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5.《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掌握诸葛亮教育儿子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功用:学生需要理解《诫子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导子女遵循道德准则,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解读文本:学生需要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以及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3.分析现实意义:学生应该能够将《诫子书》中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古代文献的理解:由于《诫子书》是古代文献,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词语的推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和拓展。

2.抽象的道德观念:《诫子书》中涉及到了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如忠诚、孝顺、贞操等,对于学生而言可能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3.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由于《诫子书》是古代著作,学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诫子书》的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历史地位;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们对诸葛亮有何了解?你们对《诫子书》了解多少?二、讲解《诫子书》的内容和背景(20分钟)通过介绍《诫子书》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诫子书》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强调《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重点字词句的探究1.“淫"字的理解与积累,可以补充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即可理解“在富贵中不能放纵自己"。

2.重点敲打文中反复出现的“静”字。

(1)说文解字:板书繁体字“靜"。

左边“青”,表示纯净;右边“爭",是全力以赴,力争让自己保持内心纯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诸葛亮创作的一篇家书。

全文通过告诫子女要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以此来表达作者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诫子书》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句子结构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家庭、亲情、孝道等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迷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将课文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学会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理解修身养性、勤学不辍、珍惜时光的重要性,将这些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主旨。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课文节奏。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参考资料: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2课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素养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懂得立志、惜时、勤学。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掌握重点词句;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教辅材料】希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前置学习1、导入新课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

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2、素养目标出示___ _________ ——汉·赵歧3、预习检查1、作者2、字词二、文本学习1、自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自译文章,不会的交由小组解决;2.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决。

三、素养提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这封信的内容。

2、尝试背诵全文四、盘点收获五、作业布置基础组:理解、背诵默写第一层;提升组:自主疏通第三层文义。

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第一层背诵默写情况抽查出示【课时目标】1、在理解翻译第三层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句,归纳文意。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懂得立志、惜时、勤学。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这是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等奖赛课第1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与简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①读得流畅、自然。

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

(静以修身)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俭以养德)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

(非淡泊无以明志)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非宁静无以致远)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

(夫学须静也)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

(才须学也)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

(非学无以广才)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语言简洁而深刻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看看他是如何教导儿子修身养性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教师: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2. 背景介绍教师: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

北伐前写下了《出师表》和《诫子书》。

当时,诸葛瞻8岁左右,同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出示字词:夫(fú) 、淡泊(dàn bó)、淫(yín) 慢、励精、险躁(zào) 、遂(suì)、穷庐(lú)。

教师强调:“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读“fú”; “淡泊"的“泊”读“bó"; “淫慢”的“淫"不要读成“yíng”; “遂"读“suì”, 不要读成“suí"。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明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两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对文言文的一些常用字词句的解释有了一些掌握。

三、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成诵。

4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5.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四、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五、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播放课文录音4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合作探究: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集体探究:
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惜时: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

互背。

齐背。

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