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合集下载

教研活动案例初中地理(3篇)

教研活动案例初中地理(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这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以“城市与乡村”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城市与乡村的特点,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1)教师团队共同研讨,确定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

(2)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城市与乡村的图片、视频、文献等。

(3)设计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

2. 活动实施(1)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城市与乡村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城市与乡村的差异。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城市和乡村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市和乡村,通过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城市与乡村的实际情况。

(4)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考察结果进行整理,以PPT、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3. 活动总结(1)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活动做好准备。

四、活动效果1.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提高,对城市与乡村的认识更加深入。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3.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关注乡村发展的意识得到提高。

五、活动反思1. 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实地考察环节,要确保学生的安全,并做好组织工作。

3. 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活动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乡村公益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绘制学校平面图”教学案例设计人:XXX一、案例背景:《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学生的研究方式”,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更多地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地理知识的掌握以及地理技能的运用,地理教师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地理,即带着地理知识走进生活,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走进地理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地理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地理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

初中地理课程的开设仅在初一、初二,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研究兴趣需要激发,研究方法需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需要锻炼,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

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应定位在:(一)不能太难、太高;反之,使学生产生畏难情趣,丧失研究地理的信心。

(二)不能太简单;反之,使学生“嚼之无味,弃之可惜”,调动不了研究地理的兴趣。

(三)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应以家庭、校园和社区为中心。

为此,在研究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

二、案例描述:老师在上课时,出示预先准备好的《河流中学鸟瞰图》和《河流中学平面图》(见附录一),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讨论如何绘制学校平面图。

学生们的讨论要解决以下问题:⒈确定绘图范围和图幅大小:如学校平面图的范围以校园为主,可适当兼顾学校附近的门路及周边的主要建筑物;图幅大小可定为16开纸等。

⒉用什么工具:指南针(罗盘)、卷尺等⒊一幅完整的平面图应绘制的内容:如比例尺、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⒋确定工作计划:(一)明确分工:分小组进行实地丈量并记录实物名称、方位和距离。

初中地理教研典型案例(3篇)

初中地理教研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我校地理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本文以一次初中地理教研活动为例,探讨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二、案例概述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活动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教学观摩教研组成员共同观摩了一节由我校地理教师王老师执教的初中地理课《世界的气候》。

课后,教研组对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2. 交流讨论教研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有哪些?(2)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3)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课题研究教研组确定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并分工合作,进行深入研究。

三、案例实施1. 教学观摩王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

(2)课堂提问缺乏针对性,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

2. 交流讨论教研组成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针对重难点进行深入讲解。

(2)优化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课题研究教研组围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进行了以下研究:(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2)分析我校地理课堂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

初中地理教育叙事案例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个初中地理教育的叙事案例。

初中举办了一次以“世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题的地理教育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实地观察和调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一开始,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全球变暖这一大自然问题,并告诉学生全球变暖是由于人们大量排放温室气体所导致的,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接着,老师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相关主题,如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等。

其中一个小组负责调查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这个小组的成员由5名学生组成,他们制定了调查计划。

首先,他们先收集了一些有关气候变化和植被的资料,了解到气候变暖导致了植物生长季节的提前,一些适应寒冷环境的植物可能会受到威胁。

然后,他们决定实地观察一些公园内的植被变化情况。

在公园中,他们观察到夏季原本茂密的草地上出现了不少杂草,而原本生长在森林里的植物却减少了很多。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的分布范围发生了改变。

接着,他们还在公园内调查了一下是否有人工种植的植物。

他们发现,公园内有一些植物是非本地植物,这些植物对本地植被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通过这次实地观察和调查,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预。

活动的另一个小组负责调查森林砍伐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这个小组的成员由4名学生组成,他们选择了一片附近的森林进行调查。

他们首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了解到森林砍伐会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然后,他们在森林内设置了几个观测点,并利用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些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

他们观察到,这片森林里原本生活着许多种类的动物,如鹿、松鼠、野兔等等,但是由于近年来这片森林频繁被砍伐,许多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数量明显减少。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一、学好初中地理的重要性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学好初中地理,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地理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地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存能力。

在中考中,地理学科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学好初中地理对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地球与地图、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知识;人文地理方面,学生需要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知识。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本情况,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三、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地理时,要关注地理现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地图意识。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工具,要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图,培养地图意识。

3.强化记忆。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知识点,需要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四、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思维导图法。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地理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的梳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比较法。

通过对地理现象、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的地理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中考备考技巧1.梳理知识点。

对照教材,梳理地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2.强化练习。

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应试能力。

3.模拟考试。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检验学习成果,发现并弥补知识漏洞。

六、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地理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

2.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开展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篇)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实践篇)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

(实践篇)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案例1. 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育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我们以某初中学校为实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地理教育教学实践。

本案例将详细介绍我校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

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学内容1. 课程设置:结合我国地理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单元,如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

2. 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地考察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测、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有趣的地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典型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5. 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提问、讨论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地理知识测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6. 实践成果1. 学生地理素养得到提升,地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2. 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积极性较高。

4.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方法更加丰富多样。

7. 反思与建议1. 继续深化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与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

地理与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

地理与环境教育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享地理教育在初中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本文将分享几个地理教学案例,旨在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灵感,以激发教师们在地理和环境教育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一:城市规划之旅简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城市规划示范区,引导他们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观察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

具体步骤:1. 提前联系当地城市规划部门,预约参观城市规划示范区。

2. 组织学生参观示范区,让他们亲身体验城市规划的成果。

3. 导师、工作人员或学生自己准备一些问题,观察和思考城市规划的优点和不足。

4.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并就如何改善城市规划提出具体建议。

5. 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业。

案例二:生态保护海报设计简介:通过海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具体步骤:1. 组织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要求学生分组进行海报设计比赛,内容围绕生态保护展开。

3. 提供必要的素材和工具,鼓励学生使用图表和文字来表达他们的观点。

4. 给予学生足够的创作时间,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5. 组织评选,并在学校或社区展示优秀的海报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案例三:地理实地考察简介:通过组织地理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调查能力。

具体步骤:1. 选择合适的地理实地考察地点,如湖泊、山脉、河流等。

2. 在考察前,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调查方法。

3. 抵达目的地后,让学生观察和收集实地数据,如水质、土壤特征等。

4.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观察,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找寻答案。

5. 回到学校后,帮助学生整理和分析数据,并让他们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结语:地理与环境教育在初中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和环境方面建立坚实的基础,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教学案例设计(3篇)

地理实践力教学案例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以XX城市为例,设计了一堂地理实践力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2. 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XX城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提问: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它们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位组长。

2. 每组选取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如:生物、非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3.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了解所选要素的特点、功能及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实地调查1. 指导学生选择XX城市的一个区域进行实地调查。

2.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调查一个区域,如:公园、商业区、住宅区等。

3. 学生观察、记录所调查区域的生态系统要素,分析其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1. 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各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3. 小组讨论,提出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活动,强调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

2. 实地调查:评估学生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数据分析与讨论:评价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了解学生对地理实践力的认识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本案例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与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观察我身边的月亮
一、本年度综合实践课活动目标
1 .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
2 .培养通过观察法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3.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初步的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4 .培养同学养成坚持不懈观察的毅力,热爱科学、寻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5.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6.热心参与研讨,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一)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

2.通过描绘月相的形态,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3.分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 地理词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三) 活动工具与资料:
1.工具:绘图纸、记录本、铅笔。

2.资料:课本、书、报刊等。

(四) 活动过程:
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教师在活动前再次向学生讲清楚月相的的基本知识,如月相的概念、月相的成因、月相变化的规律,利用月相计量时间、确定地理方位等,指导学生根据有关图表完成表一:
同时将各个不同时期的月相图片(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再次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将每个教学班级分成十个小组,成立“月相观测”小组,并推荐一名学生为组长,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表二、表三进行观测。

再次教师要求学生在观测的同时完成下列任务:
①每个小组在观测的时间里准确的绘出月相在空中某位的简图并附上月相的名称。

②每个小组说明在观测时间里看到月相不同的原因(重点说明日、月、地三者位置关系。


③第1-5小组把傍晚时观测到的月相放到一起组成一幅在农历上半月傍晚时,月相随每天而变化的动态图;第5-8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在农历下半月日出前月相随每天而变化的动态图。

④第9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下弦月不同时间月相位置的变化图;
第10小组把观测到的月相图粘贴在一起组成一幅上弦月不同时间月相位置的变化图。

表一
二、观测阶段
这一阶段安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观察时要认真思考
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长可组织学生讨论,并整理记录,
绘制简单图形。

月相的观测时间较长,要从农历每月月初坚持到月底,时间长达一个月。

观测分为两个阶段:
1、上半月的观测,即从月初到满月的月相观测,多在
太阳刚下落的时候进行,让同学们根据所观测到的月相进
行记录和描绘。

2、下半月的观测,即从满月到月底的月相观测,多在
太阳升起之前进行观测,同样进行记录和描绘。

、四、
活动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待10小组全部观测完成后进行,教师可利用
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先可请各小组派出代表一人按小组顺
序汇报观测结果(即回答思考题内容),边汇报边将“月
相简图”展示给全体同学。

教师在学生汇报过程中,点拨
学生的思维,纠正错误,归纳出规律。

如任务③可归纳出:上半月(从朔到望)月亮的月面朝西面,下半月(从望到朔)月亮的月面朝东面。

任务④可归纳出上弦月、下弦月
在不同时间月相变化规律:上弦月在西边天空,上半夜上
弦月月面朝西(上西上上西);下弦月在东边天空,下半
夜下弦月月面朝东(下东下下东)。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案例
池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