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

合集下载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从无为到全盛
“无为而治”与“文景之治” 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躬修节俭 轻徭薄赋 轻刑慎罚
未 央 宫 遗 址
19
四、儒表法里统治思想之确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能与汉初东西异制的政治格局相适应的政治学 说,只有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之术。……实现 文化统一是当时历史的趋势,也是汉王朝的历 史使命。……在此背景下,黄老道家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儒家学派则起而代之,担负起为汉 政寻找出路的任务。
4
5
6
7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 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 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 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 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 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 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 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国者,天方藉其力以成混一, 固不能一旦扫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矣。于是秦皇尽灭六 国,以开一统之局。使秦皇当日发政施仁,与民休息,则 祸乱不兴,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惟其 威虐毒痛,人人思乱,四海鼎沸,草泽竞奋,于是汉祖以 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 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 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2. 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 次则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 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 泗水卒史;傅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 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 徒。樊哙则屠狗者,周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 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 局。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2011高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2011高三)

二、吴楚七国之乱 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分封制的弊端, 分封制的弊端,容易形成地方
淮南王刘长,直呼文帝“大兄”,擅杀 淮南王刘长, 割据势力; 割据势力; 直呼文帝“大兄” 大臣,自作法令。 大臣,自作法令。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封地过小,起兵造反, 济北王刘兴居,不满封地过小,起兵造反, 后被平定。 后被平定。 铸铁…… 铸铁…… ——转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转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转引自傅乐成
⑶结束法家治政。黄老思想,“与 结束法家治政。黄老思想, 民休息” 民休息”,省刑约法 结果: 重建大一统帝国,文景之治; 结果:①重建大一统帝国,文景之治; ②豪族膨胀。 豪族膨胀。
汉初的疆域
秦始皇的兼并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秦始皇的兼并六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为 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 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历史术语: 历史术语: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中央官制、 郡县制。 郡县制。 重建中的变革:⑴郡国并行制度 重建中的变革: 郡国并行制度——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结束“世卿世禄制度” ⑵ 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形 成“布衣将相之局” 布衣将相之局”
这件陶仓模型出土时 内盛鲜黄稻穗4 内盛鲜黄稻穗4束,汉 墓葬中曾多次出土类 似随葬物品。 似随葬物品。
汉墓出土的陶制仓廪
汉承秦制: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汉承秦制: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 原因:借鉴秦朝“孤立而亡” 原因:借鉴秦朝“孤立而亡”,分封同姓诸侯王 危害:削弱了中央集权, 危害: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地方分离因素 后果: 后果:吴楚七国之乱 起源: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 起源:齐国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杂糅 儒、法等主张 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 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 无为而治 表现: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省刑约法。 表现: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省刑约法。 西汉初年一度盛行 影响:恢复发展生产, 文景之治” 影响:恢复发展生产,出现 “文景之治”; 积聚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豪族势力膨胀等) 积聚很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豪族势力膨胀等) 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的大变革, 根源: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社会的大变革, 战国变法冲击世卿世禄制 过程 秦末起义冲破身份限制 汉初布衣将相掌权形成 影响:结束世袭贵族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影响:结束世袭贵族统治,推动社会进步; 有利于推行“与民休息” 有利于推行“与民休息”政策

第8课 大一统帝国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1、汉朝继承秦制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 方郡县制 2、汉朝对秦制的发展: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 和封国并行局面, 结果: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思考: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 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承秦制 二、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布衣将 相之局的形成 1、形成——西周:世卿世禄 2、破除——战国:商鞅变法, 3、深入人心——秦朝末年:王侯将相宁有种 乎的概念深入人心 4、基本结束——汉朝初期:布衣将相之局形 成,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
• 一、汉承秦制 1、汉朝继承秦制的内容: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2、汉朝对秦制的发展: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和封国并行局面, 3、结果: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二、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结束——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 1、形成——西周:世卿世禄 2、破除——战国:商鞅变法, 3、深入人心——秦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概念深入人心 4、基本结束——汉朝初期:布衣将相之局形成,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 时代结束 •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黄老之学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 “清静无为”的境界。 2、汉初统治者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 (1) 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迎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 的意愿。 (2) 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 要恢复发展。 (3) 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 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 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 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 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课8第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知识与技能知道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汉初政治”,懂得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无为而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布衣将相之局”,懂得国君将相不必贵胄的道理。

通过学习“‘清静无为'政策”,懂得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的利益。

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汉承秦制”、“汉武帝”、“光武帝”、“分裂”、“统一”等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光武帝重振国势,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演化为分裂局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和的推进又使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汉承秦制1.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指出:西汉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汉统治者删繁就简,承袭秦制。

分析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如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此外还承袭了秦朝的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

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2。

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1,从辩证的视角分析,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

分析汉不完全承秦制:其一,汉初的政治体制虽承袭秦朝,但政令施行则宽简舒缓,与秦朝之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其二,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

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义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文景之治内容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 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 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 田租;废除秦朝族诛、 田租;废除秦朝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等一系列 措施。 措施。 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汉初的统治布衣将相之局
名家史论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其次则 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 张苍,秦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次则萧何,沛主 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 吏掾;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泗水卒史;傅 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 宽,魏骑将;申屠嘉,材官。其余陈平、王陵、陆贾、 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周 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 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 勃则纤薄曲吹箫给丧事者,灌婴则贩缯者,娄敬则輓车 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者,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赵翼《廿二史札记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无为而治
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奉黄老之学, 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奉黄老之学,努力推 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黄老之学主张“ 行清静无为的政治方针。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 这一原则应用于政治范畴,就是强调少有 为”,这一原则应用于政治范畴,就是强调少有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烦扰民, 使社会生活在自然 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的状况下得以安定。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 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可以发现, 政治成功往往有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可以发现, 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 在某些历史背景下,中国带有原始朴素色彩的 “重柔者吉”的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其实 重柔者吉”的辩证法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应用于政治生活中 有时可以表现出更有效的作用。 有时可以表现出更有效的作用。汉初政治的成功 就是例证之一。 就是例证之一。

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分析

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分析

出身 县吏
曹参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太尉
布贩
——王思德《中国历史》教师用书88页
一、布衣将相之局
• 1、演变过程:
西周—— 世卿世禄制 战国—— 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秦末—— 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汉初—— 形成布衣将相之局
2、意义: 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 影响:积极:
消极
汉代千秋万岁瓦当
晁错
汉景帝时采取“削藩”建议,
直接诱发“七国之乱”。
周亚夫
汉武帝时,全面解决王国问题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老子》
汉初黄老思想
人民厌战、渴望和平;
• 背景: 统治者朴实敦厚;
政治初定、百废待兴
• 起源: • 特点: 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 • 主张: 守道尊法、礼法并用、清静无为
……(秦)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也。
道莫大于无为。
——《新语·无为》
除三族罪、妖言令,除诽谤,除肉刑法……
——《汉书》
思考:西周的政治体制是什么?有何意义? 秦统一后又采用了什么地方制度?有何意义?
刘邦在建国初期,实行 “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 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 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 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 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 国的国王自行治理,让他们 充当中央政权的屏障。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异姓王的被翦除
狡兔尽、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谋臣亡.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课件 (共20张PPT)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一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课件 (共20张PPT)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老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
重安民心 >重立治术 >无为而治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秦始 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 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繁而天下 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 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 刑罚太极故也。
——贾谊 《治安策》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 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
——晁错《削藩策》
重安民心> 汉初社会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 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 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班固 《汉书》
重安民心 >黄老思想
重统四方>郡国并行 >分封同姓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8.2921.8.29Sunday, August 2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0:15:0810:15:0810:158/29/2021 10:15:08 AM
明人绘汉高祖像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 高 祖
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 景 帝
西 汉
重建制度 >重建中央 :汉承秦制
重振皇权
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史记·叔孙通列传》
重建制度>重建中央>中央官僚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3、目的: 目的:
巩固统治, 巩固统治,恢复经济
4、文帝、景帝的政策 文帝、
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具体内容: 具体内容: 特点:轻徭薄赋, 特点: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5、作用: 作用:
(1)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 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的社会影象,史称(文景之治) 的社会影象,史称(文景之治) 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 (2)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 凸显。 凸显。
2、形成: 形成: 3、意义: 意义:
标志世袭贵族政治基本结束; 标志世袭贵族政治基本结束; 有利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 有利于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
三、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1、含义
黄老之学 道家(为主)儒家、法家思想(兼采) 道家(为主)儒家、法家思想(兼采) 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主张) 清静无为(达到境界) 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主张) 清静无为(达到境界)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易中天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胜利,先后分封异姓功臣七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争取胜利,先后分封异姓功臣七 分封异姓 人为王。由于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因此, 异姓诸侯王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 人为王。由于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因此, 在他登上帝位的第二年( 201),就逐个清除异姓 ),就逐个清除异姓王 在他登上帝位的第二年(前201),就逐个清除异姓王。 汉高祖刘邦又以为秦祚短促的原因在于无同姓王国的屏藩, 汉高祖刘邦又以为秦祚短促的原因在于无同姓王国的屏藩, 秦祚短促的原因在于无同姓王国的屏藩 于是在清除异姓诸侯王以后,又建同姓王国 王国。 于是在清除异姓诸侯王以后,又建同姓王国。先后建立九个同姓 王国,异姓王国则只留有长沙一个。 王国,异姓王国则只留有长沙一个。 这时汉朝版图的大部分都为十个诸侯王国所有, 这时汉朝版图的大部分都为十个诸侯王国所有,皇帝直接管辖 汉朝版图的大部分都为十个诸侯王国所有 的郡只有十五个。 的郡只有十五个。 这些诸侯王国虽受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 这些诸侯王国虽受中央节制,但又相对独立。诸侯王拥有 相当大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是“自置吏” 相当大的权力,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项:一是“自置吏”,可以 自行任命二千石以下官员;一是“得赋敛” 自行任命二千石以下官员;一是“得赋敛”,可以向本王国臣 民收取赋税。这些王国一般都辖有数郡之地,封域辽阔, 民收取赋税。这些王国一般都辖有数郡之地,封域辽阔,户口 众多,实力雄厚, 众多,实力雄厚,实际上成为能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独立王 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知识与技能知道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汉初政治”,懂得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无为而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布衣将相之局”,懂得国君将相不必贵胄的道理。

通过学习“‘清静无为’政策”,懂得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的利益。

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汉承秦制”、“汉武帝”、“光武帝”、“分裂”、“统一”等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光武帝重振国势,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演化为分裂局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和的推进又使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汉承秦制1.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指出:西汉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汉统治者删繁就简,承袭秦制。

分析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如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此外还承袭了秦朝的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

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2。

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1,从辩证的视角分析,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

分析汉不完全承秦制:其一,汉初的政治体制虽承袭秦朝,但政令施行则宽简舒缓,与秦朝之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其二,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

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义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此外,他们还利用控制盐、铁等资源,减免百姓赋税,与朝廷争夺民户。

平日,他们还豢养了不少宾客,为其出谋划策,通过各种方法与朝廷分庭抗礼。

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与打击其势力的增长。

结合“知识链接”,指出: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将支郡削去,收归中央,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侯王制造了“吴楚七国之乱”。

可以拓展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原因的相关知识:第一,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一旦出现反叛,就无人拱卫中央政权。

刘邦不愿重蹈秦短命的覆辙,于是便大规模地分封同姓诸侯王,以便有足够的屏藩中央政权的力量。

第二,由于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很短,人们对这一制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人误将秦的暴政与郡县制的实行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反对推行郡县制,但同时又认为分邦建国体制也不错,同样有存在的必要,两种制度可以同时实行。

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刘邦,于是他采取了封邦建国体制与郡县制的混合体。

在诸侯王国之下,依然有郡县,这些属于诸侯王国的郡被叫作支郡,名义上虽属于中央政权,实际上在诸侯王的直接管辖之下。

还可以拓展西汉封邦建国体制与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异同点,指出:两者在内容上大体相同,但后者有所发展。

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特点是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分封给受封者。

土地、人民皆为封君世袭占有。

战国时代,赵、秦、齐等国的分封已有所不同。

当时的封国需奉行国君统一的法令,封君在封国内只有征收租税的特权,封国执政的“相”,也由国君所派遣。

西汉承继了秦时分封列侯的制度,又在列侯之上加上诸侯王一级。

所封的诸侯,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布衣将相之局1.结合课文小字,分析布衣将相之局的形成过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列为主要内容,军功授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的现象开始出现;秦末战乱、楚汉战争进一步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度;至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人人心,贵族政治行将结束。

2.结合课文小字和“名家史论”,介绍布衣将相之局的内容,指出这是秦汉时期的一大变局,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评价布衣将相之局的影响: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对其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以后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其保持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不那么森严,注意选拔人才,提倡节俭等。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1.黄老之学原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介绍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指出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60年代齐桓公当政时期,大约存在150年。

宣王时代臻于鼎盛,前来游学者达上千人,被赐为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人,孟子、荀子等著名学者曾在学宫中教学、研究。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创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提倡学术自由,宽待学者。

它的存在促进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典范,显示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

提问:汉初实施黄老之学的原因,结合“练习与测评”l指出:西汉初年接秦之弊,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渴望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反映了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吻合,这也是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因此,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主张“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以此突出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利益的观点。

再结合课文小字,让学生解释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2.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以农为本,减轻田租废除族诛、连坐。

分析黄老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辩证地评价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的作用,指出: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可结合“读图学史”),但一味因循,也易积聚社会矛盾。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可举例说明,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1.知识链接 r使学生了解西周、战国、西汉三个时代分封制的特征,进而理解随着诸侯王政治、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中央集权政府受到严重威胁。

2.读图学史显性信息:粮食的充裕、稻是主食;制陶技术的高超、仓廪建筑的形制、审美观念;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隐性信息:宗教信仰的凸显、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重农思想、人们生活的富裕、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3.练习与测评l汉承秦制。

这是因为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删繁就简,仿效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监察制度、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基本承继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汉又不完全承继秦制。

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但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

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4.练习与测评2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人口-散亡,作业穷困,财政匮乏,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渴望休养生息。

黄老思想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以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它反映了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吻合。

因此,汉初君主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但凡事一味因循,不做积极的应对,也易积聚社会矛盾。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5.练习与测评3小论文基本思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秦末的陈胜、昊广大泽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表明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行将结束。

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为我国历史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1.汉承秦制西汉建立之后,在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上承继了秦朝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主要包括:(1)中央职官制度采用秦制。

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在皇帝之下,设置十余个主要的朝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等,这些大臣的职掌也与秦制相同。

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所说的秦汉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并不确切。

“三公”是天子之下最高官吏的称呼,以至于战国以后,人们习惯上把“三公”当作“天子之相”的代名词。

所以,秦时在习惯上仍称中央最高官吏为“三公”。

但秦汉并没有实行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并称并不能说是并列三公,御史大夫虽是副相,但与丞相的地位相差甚远。

“三公”真正成为法定官名,那是东汉成帝时的事。

同样,西汉的“九卿”也是习惯上的称呼,并非固定官制。

汉代丞相、御史大夫之下的一级,为中二千石,史书上称之为“诸卿”,也即众卿的意思,数量上也不止是9个,彼此也没有等级之分。

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始于新朝。

(2)地方政区实行郡县制。

汉代地方政区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以郡辖县,县辖乡,最基层的组织是编户齐民的什伍之制。

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实行上计制度,上报地方户口、垦田、赋税等数字,作为对郡县长官的成绩考核。

郡县制保证了朝廷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朝廷政令的下达和施行,对巩固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秦汉之间的政区体制,还有很大差别。

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秦王朝的政区体制是单一的郡县制。

李斯反对分封秦始皇的诸子为王,这是继承商鞅以来秦国的传统做法,主张有功劳受封赏,“诸子功臣以公赋税赏赐之”。

所以,秦虽也有分封,但所封的“列侯”只有在封地之内的征收赋税特权,并无封地内的行政权和兵权。

汉初,刘邦先封异姓王7人,诸侯王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

汉初异姓王的封域约占汉疆域的一半,实际上是郡县制与封国制度的并行。

刘邦在消灭异姓王之后,又大封同姓王,以作朝廷屏藩。

到高祖晚年,子弟同姓王者9人,占据35郡,再加上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个异姓王(长沙国),共l0国,l0国地域连成一片,总封域占西汉疆域一半以上,而朝廷直接管辖的仅为l5郡,地域更比汉初缩小,施行的也是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政治机构和政区体制,虽然承继了秦朝的制度,但汉初的基本国策和政令施行却与秦大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