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一、春节,即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开始,也是全家团圆的时刻。

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此外,中国人还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给长辈拜年,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祝福。

二、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时刻。

在清明节,人们会前往坟墓扫墓,献上鲜花和食物,祭拜祖先。

此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和清明祭祀仪式等。

三、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它始于中国的战国时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份故事。

在端午节,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挂艾草和汲龙水。

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瘟,祈求安康。

四、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庆祝丰收和团圆的日子。

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和剥核桃等。

此外,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孩子们灌“艾草汤”,这是一种保平安的方式。

五、重阳节,又称华诞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老人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足,祭拜祖先,并且吃一种特殊的食品——重阳糕。

重阳糕是由多种谷物制成的糕点,寓意吉祥幸福。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习俗。

这些节日既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只有通过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中国传统节日的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国旗下讲话:继承传统节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国旗下讲话:继承传统节日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土圭法测定出冬至日来了。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然而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文化相互交汇的今天,冬至这一传统节日及其内涵逐渐被许多人淡忘,其实不仅仅是冬至,中国许多传统节日也逐渐被我们忽略,许多人反而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我想说,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之一,千百年来绵延不绝。

中华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凝聚着历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极其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

它已经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征,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统一的重要纽带。

为什么人们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人们无限的亲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

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从远古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

它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象征。

在这些传统节日里,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唤起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我们从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节日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同学们,让我们在与家人共度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里,继续去传承饱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体会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取向,体会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的温馨与和谐,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

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习俗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这些节日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承介绍:1.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的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拜年等。

传承方面,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象征着亲情、友情和家庭的和谐。

2.清明节: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以纪念先人。

习俗包括踏青、放风筝、祭祖等。

传承方面,清明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孝顺父母的美德。

3.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

传承方面,端午节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4.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

习俗包括观星、祈愿、赏月等。

传承方面,七夕节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强调了真挚感情的珍贵。

5.中秋节: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俗。

传承方面,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6.重阳节:重阳节是尊老敬老的节日,习俗包括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传承方面,重阳节强调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

7.腊八节:腊八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习俗包括熬腊八粥、祭祀等。

传承方面,腊八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农业文明的尊重和对丰收的期盼。

8.除夕:除夕是春节前一天,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

习俗包括团圆饭、守岁等。

传承方面,除夕强调了家庭和谐、亲情的重要性。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部分习俗和传承,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富有特色的文化节日。

这些节日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这些节日的传承和弘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习题及方法:1.习题:春节的习俗包括哪些?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春节习俗的了解。

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然而,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源于古代农耕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习俗和仪式,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祖先和神灵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二、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家庭观念、道德伦理、礼仪礼节等。

通过庆祝这些节日,人们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观。

三、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和学校等渠道,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保护和传承传统习俗。

加强对传统习俗的保护和传承,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

同时,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习俗的传承中来。

3、推动创新发展。

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注重创新发展。

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创新理念,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传统节日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方式。

四、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继承古老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得以保护的重要手段。

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美德和价值观,并促进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共处。

同时,这种思想理念也为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及不竭支持。

总之,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保护和传承传统习俗,推动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演讲稿范文(精选16篇)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演讲稿范文(精选16篇)

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演讲稿范文(精选16篇)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演讲稿范文【篇1】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

历法。

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

《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

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

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

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

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

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11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11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11篇)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珍惜传统节日,弘扬传统美德。

五千年的斗转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历史的背影虽已渐行渐远,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传承至今,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

然而,一个严峻的现实正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洋节热”现象层出不穷,而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有些冷漠,了解甚少。

11月2__日,韩国成功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但同时也为我们敲响了抢救中国传统文化的警钟。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节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情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结。

__月__日,是今年的清明节,国家将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意义并不是简单的放假休息,而是通过扫墓、祭拜等活动来追忆祖辈,传承文明,弘扬美德,从而使我们更加珍惜先辈已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心怀感恩,继往开来,奋力拼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给予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不要等它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

今年春节以来,中国大江南北都在发起“光盘”行动——吃“光”你“盘”子里的东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南中学子更应多了解传统文化,并有责任坚守传统文化的阵地,时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为此,我号召全体师生: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爱护公物,用实际行动来弘扬祖国的传统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俭以养德”。

最后,让我们以男生公寓楼的对联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双,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谢谢大家!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演讲稿2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节日传承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丰收、祭祖敬神的重要节点,更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平台。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学习和传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并将其传递给后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的重要意义。

一、春节——寄托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是农历新年的开始,象征着辞旧迎新、迎接春天的到来。

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每到这个时候,中国人都会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乐。

春节期间,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例如放鞭炮、贴年画、舞狮子等,这些活动既有助于人们繁忙一年后放松身心,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清明节——缅怀先人,传承家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对祖先的一种致敬和尊重,也是传承家风的时刻。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不仅仅会瞻仰墓地,还会进行祭祀仪式,向先人们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通过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时刻,家族的爱、亲情和文化得以传递和弘扬。

三、端午节——追忆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端午节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楚国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划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这些活动都与屈原的故事息息相关。

通过庆祝端午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记忆也得以激发。

四、中秋节——月圆人团圆,叙说思乡情怀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一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寄托着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文化传承的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的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时刻,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递思想与情感的桥梁。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文化传承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传统节日实现文化的传承。

一、春节——中华文化的象征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代表着团圆与希望。

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龙舞狮、放鞭炮和贴春联等。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舞龙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驱邪祈福仪式,如今已成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舞龙舞狮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舞蹈动作,展示了中华民族勇敢、智慧和团结的精神。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另一个传统活动。

据说,放鞭炮可以驱走邪恶的神灵,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尽管现在放鞭炮的规模有所减小,但这一传统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写成的对联,上联写在门楣上,下联贴在门框上。

春联通常表达着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同时也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智慧。

二、端午节——传统文化的守望者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一个古代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龙图腾崇拜和屈原的故事。

赛龙舟不仅考验着参与者的力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团结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一种食物,象征着对屈原的纪念和祭奠。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口味和包法,但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挂艾草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

艾草有驱邪避灾的寓意,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屋内,以祈求平安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 喜遇重阳》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 王守仁《元夕二首》
立春
•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 . • 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 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 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 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 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 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 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 春牛的盛况。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 “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除夜》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 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 便是平头六十人。
春节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 元日(宋)王安石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习俗 •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元宵节
•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 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 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 直沿用至今。 •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 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 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腊八节
时间:农历腊月初八 •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 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 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 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 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人们所忽视与淡忘。 取而代之,“圣诞节”、“愚人 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我 国却愈加盛行。这种现象在广大青 少年中尤为常见。
我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 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的传统节日,对外来节日要 借鉴和包容,适当的合理的 融入到本民族文化当中。在 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把我们 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融入 到国际社会,从而发扬光大。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 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 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 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 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中 秋 节 八 月 十 五
重 阳 节 九 月 初 九
农历 正月 初一
4月 5 日左 右
除夕
•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 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 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 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 习俗 •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 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 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 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守 岁.
寒食节
•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 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 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 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 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 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 俗。
《立春日》【南宋 陆游】 日出风和宿醉醒,山家乐事满系龄。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唆春郊已遍青。 菜细簇花宣薄饼,湖村好景吟难尽。 酒香浮蚁泻长瓶,乞与侯家作画屏。
《立春》 [唐 杜甫]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清明节
• 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那一天)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 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 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 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 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 气氛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 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 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 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 习俗: •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 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中秋节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 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 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 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 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 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 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 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 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 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 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习俗: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 吃粽 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
• •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 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 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 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 候。 • 习俗 •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方国家的 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 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迢迢牵牛星》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 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 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 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 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 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重视中国传统节日,正确对待外来节日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元节
•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地区是七月十五) •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 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 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 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 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 “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 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 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 习俗: •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 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