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生活与哲学》知识框架(全部)

4、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材 料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的?
5、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1)能动地认识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遵重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6、怎样保持实事求是的品质:
答出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41页)
7、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分歧之三 根本分歧
全面的观点 片面的观点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承认矛盾, 主张用 否认矛盾, 孤立 根本观点 联系的、发展的、 地、静止地、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片面地看问题
唯 物 辩 证 法
树立 创新 意识
普遍性
联 客观性 系 多样性
条件性
构
内
成
容
实质和核心 矛 盾
马克思 主义哲 学
是什么
考点5
考点6
为什么
考点7、8、9
唯物主义
划分
(分歧)
两个对子
唯心主义
考点10、11
产生 考点12
基本特征 考点13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点14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哲学解决 什么问题
哲学的 变革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客观 普遍
世界的 物质性
要 求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 变;
质变
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
长或优柔寡断
知识结构
同一性 含义 方法论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唯 斗争性 关系 要求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
物 辩 证 法 实
矛盾的 事事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 事物发 普遍性 时时有矛盾 要求 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展的源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分析

5、 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 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D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6.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 科学研究之母,这就是说: A.哲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 D.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 明的学问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⑴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 (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A、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
观是对世界的总看法,把这一总看法用来分析问题, 就转化为方法论。如世界是物质的,这是世界观, 转化为方法论就是承认客观实在性,实事求是、一 切从实际出发;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对立统 一的,这是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就是矛盾分析 的方法,等等。 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的统一。世界上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 一,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综 合 探 究
哲学的主要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2)高考热点预测:
考点 热点预测 哲学与文化、经济和 ①党的十七大报告 政治的关系 指出,“繁荣发展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 哲学社会科学,推 进学科体系、学术 华 观点、科研方法的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 创新,鼓励哲学社 用 会科学界为党和人 哲学的主要功能 民事业发挥思想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作用。” 要性 ②历史上思想家的 名言,有代表性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典型观点、趣闻典 的重要意义 故等;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核心知识体系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展开的。
本原
先后
决定
唯物主义
物质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常见观点
古代 朴素 唯物 主义
五行说: 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错误的。 ) (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家才不至于在研究活动中迷失方向。
)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基 本 问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题
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注意:判断(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 (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发展
形而上学
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片面
孤立
静止
3
( 3)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与方法Leabharlann 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二者不可分割,没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也没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第二课:讲哲学的派别(哲学的具体形态) 哲学的派别是对哲学问题(含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形成的。 哲学的派别主要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 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 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具有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 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 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我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 (此点分为 ________________ )
6.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分为三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_______决定 _______,意识是物质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 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 分为三类: 自然科学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思维科学知识。 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
学问。
(2)联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B区别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B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B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为什么是基本问题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定稿)《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哲理

高二《生活与哲学》哲理全书结构:第一单元结构:《辩证的唯物论》——关键字:物质、意识、规律知识结构哲理(共8个)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重点掌握】1、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唯心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意识能动作用【重点掌握】【原理内容】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原理: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3①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②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生活与哲学知识结构梳理

《生活与哲学》部分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知识梳理】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知识梳理】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知识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单元综合探究【知识梳理】走进哲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生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正确思维指导社会实践【知识梳理】物质的概念世界的物质性探究世界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基本要素的客观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运动是有规律的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知识梳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人脑特有的机能物质决定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梳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在实践中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发展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知识梳理】_______________世界统一于物质把握思维的奥秘客观存在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作用物质和意 识的辩证 关系要发挥 主观能 动性衣据 求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追求求理是务实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梳理】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知识梳理】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知识梳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梳理】T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对立统一的观 点看问题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综合探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 持 唯 物 亠、亠辩 证 法反 对 形 而 上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结构】【知识梳理】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发展的规律【知识梳理】实现人生的社会历史的主体第四单元综合探究:坚定理想,铸就辉煌【知识结构】立场。
《生活与哲学》思维导图(人教版)

《生活与哲学》-【口袋书】2022年高考政治思维导图
全册
《生活与哲学》-【口袋书】2022年高考政治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一般概论
第一至三课哲学基本思想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构建网络]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构建网络]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 _________________有机统一 义哲学的 _________________有机统一 基本特征 _________________三者统一 三个“统一”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 了“两个有机统一”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辨证和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 历史唯 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物主义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
性;②意识具有主观 能动性。
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 思想智慧
唯心主 义形态
基
本
观
点
主观唯 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 意志、感觉、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 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 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 观精神。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实践性
其革命性就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 在于它是 的基本的观点。(自然界、 “改变世界” 人类社会、思维三大领域中 的科学、指 导人类解放 实践都起决定作用) 的科学。
科学性
革命性
其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于实践, 统一于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产生条件
毛 泽 马克思主义 东 思 和中国革命、 想 建设实践相
单元知识整合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与存在有没有 同一性问题,即思 维能否正确认识存 在的问题。
可知论: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 的,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 能性、至少彻底否认认识世界 的可能性。思维不能正确认识 存在。
主要内容 四者关系
第一要义是 发展, 核心是以人 为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都是马克思主 义和中国具体 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都是马 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发展,四 者是与时俱进 又一脉相承的 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相关内容 包含的哲学思想
毛泽 东思 想 邓小 平理 论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历史地位、 精髓、 活的灵魂 历史地位、 主题、 基本内容 历史地位、 基本内容、 本质、 作用
根本对立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 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 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 义形态
基本观点
局限性或优点
古代朴 素唯物 主义
①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 只是一种猜测,没有 ②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科学根据。把物质归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 ①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 具有机械性,形而 而上学 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 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 唯物主 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 义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从生活实践看: 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 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从哲学发展看: 贯彻哲学发展的始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 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的辩证法 和 辩证的唯物论。既承认物质 辩证法 决定意识;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唯物主义 对 对 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立 立
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 与革命性是有机统一的
其科学性 就在于其 全部理论 来源于 实践、又 在实践中 检验、完 善。
主要贡献
指导中国革命和建 设取得胜利。
主要内容
活的灵魂:实事 求是、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精髓:实事求是。
四者关系
结合的产物。
邓小 平理 论 马克思主义同 当代中国实践 和时代特征相 结合的产物。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落 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 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客观唯 心主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辨证法:联系的、发 唯物主义 展的、全面的观点 孤立的、 形而上学: 两 静止的、片面的观 大 点 阵 营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从属 于唯 物主 义和 唯心 主义
哲 学 的 两 个 派 别
唯 物 主 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就是气、 表 火、水、土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现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 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观点: 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 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 表现 的,决定的 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是由某种神灵或某 种不可捉摸不定的绝对观念创造决定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史 上 的 伟 大 变 革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的产生
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 自然科学基础:____________ 理论来源:_______________
主题: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 义
“三 个代 表” 重要 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 是面向21世纪的中 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认识。
本质: 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
产生条件 科 学 发 展 观
从新世纪新阶 段的实际出发, 适应现代化建 设需要,努力 把握发展的客 观规律,汲取 人类关于发展 的有益成果, 着眼于丰富发 展内涵、创新 发展观念、开 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提出来的。
主要贡献 是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 重要指导方 针,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 坚持和贯彻 的重大战略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