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第四章
合集下载
分析化学(第二版)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1 2 3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步骤 分析方法的分类
4
分析化学的步骤
一、缓冲溶液作用原理
二、缓冲溶液的pH计算
配制缓冲溶液时,可以查阅有关手册按配方配制,也可 通过相关计算后进行配制
三、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缓冲容量 2.缓冲范围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① 缓冲溶液对分析过程没有干扰 ② 缓冲溶液的pH应在所要求控制的酸度范围内 ③ 缓冲溶液应有足够的缓冲容量 2.缓冲溶液的配制
(1)一般缓冲溶液
(2)标准缓冲溶液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1 2 3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步骤 分析方法的分类
4
分析化学的步骤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与溶液pH的关系
4
计算示例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标定 (1)用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用基准物草酸标定
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
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标定 (1)用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标定
三、滴定方式和应用
② 甲醛法
四、计算示例
Thank you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1 概述
2 缓冲溶液
3 酸碱指示剂 4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步骤 分析方法的分类
4
分析化学的步骤
一、缓冲溶液作用原理
二、缓冲溶液的pH计算
配制缓冲溶液时,可以查阅有关手册按配方配制,也可 通过相关计算后进行配制
三、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缓冲容量 2.缓冲范围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1.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
① 缓冲溶液对分析过程没有干扰 ② 缓冲溶液的pH应在所要求控制的酸度范围内 ③ 缓冲溶液应有足够的缓冲容量 2.缓冲溶液的配制
(1)一般缓冲溶液
(2)标准缓冲溶液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四、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1 2 3
分析方法的分类 分析化学的步骤 分析方法的分类
4
分析化学的步骤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1.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与溶液pH的关系
4
计算示例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标定 (1)用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
一、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用基准物草酸标定
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配制
二、HCL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标定 (1)用基准物质无水碳酸钠标定
三、滴定方式和应用
② 甲醛法
四、计算示例
Thank you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1 概述
2 缓冲溶液
3 酸碱指示剂 4 酸碱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分析化学第四章

精品资料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由于氢离子与Y之间的副反应,使EDTA参加主反应的能力 (nénglì)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酸效应。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可用酸 效应系数αY(H)来衡量:
αY(H)表示在一定pH下未与金属离子配位的EDTA各种形 式(xíngshì)总浓度是游离的Y浓度的多少倍。显然,αY(H) 是Y的分布分数δY的倒数。即
反应物M或Y发生副反应,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 反应产 物MY发生副反应, 则有利于主反应进行,但这些混合配合物 大多不太稳定,可以忽略不计。下面主要讨论对配位平衡影响 较大的酸效应和配位效应。
1.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上式中KMY是描述在没有任何副反应时,配位反应进行的 程度。当Y与H发生副反应时,未与金属离子(lízǐ)配位的配 位体除了游离的Y外,还有HY,H2Y,…,H6Y等,因此未与 M配位的EDTA浓度应等于以上七种形式浓度的总和,以[Y′] 表示:
重点与难点 配位(pèi wèi)滴定法的原理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配位(pèi wèi)滴定的应用
精品资料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概述(ɡài shù) 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亦称络合 滴定法。 在化学反应中,配位反应是非常普遍的。但在1945年氨羧配 位体用于分析化学以前,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却非常有限,这是由 于:许多无机配合物不够稳定,不符合滴定反应的要求;在配位 过程中有逐级配位现象产生,各级稳定常数相差又不大,以至滴 定终点不明显。自从滴定分析中引入了氨羧配位体之后,配位滴 定法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氨羧配位体可与金属离子形成很稳定的、而且组成一定的配 合物,克服了无机配位体的缺点。利用氨羧配位体进行定量分析 的方法又称为氨羧配位滴定。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定许多种元素。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由于氢离子与Y之间的副反应,使EDTA参加主反应的能力 (nénglì)下降,这种现象称为酸效应。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可用酸 效应系数αY(H)来衡量:
αY(H)表示在一定pH下未与金属离子配位的EDTA各种形 式(xíngshì)总浓度是游离的Y浓度的多少倍。显然,αY(H) 是Y的分布分数δY的倒数。即
反应物M或Y发生副反应,不利于主反应的进行。 反应产 物MY发生副反应, 则有利于主反应进行,但这些混合配合物 大多不太稳定,可以忽略不计。下面主要讨论对配位平衡影响 较大的酸效应和配位效应。
1.EDTA的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上式中KMY是描述在没有任何副反应时,配位反应进行的 程度。当Y与H发生副反应时,未与金属离子(lízǐ)配位的配 位体除了游离的Y外,还有HY,H2Y,…,H6Y等,因此未与 M配位的EDTA浓度应等于以上七种形式浓度的总和,以[Y′] 表示:
重点与难点 配位(pèi wèi)滴定法的原理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配位(pèi wèi)滴定的应用
精品资料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概述(ɡài shù) 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亦称络合 滴定法。 在化学反应中,配位反应是非常普遍的。但在1945年氨羧配 位体用于分析化学以前,配位滴定法的应用却非常有限,这是由 于:许多无机配合物不够稳定,不符合滴定反应的要求;在配位 过程中有逐级配位现象产生,各级稳定常数相差又不大,以至滴 定终点不明显。自从滴定分析中引入了氨羧配位体之后,配位滴 定法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氨羧配位体可与金属离子形成很稳定的、而且组成一定的配 合物,克服了无机配位体的缺点。利用氨羧配位体进行定量分析 的方法又称为氨羧配位滴定。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定许多种元素。
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章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定义: 以酸碱反响为根底的滴定方法
4 -1 酸碱平衡的理论根底
• 在无机化学中学过的酸碱理论 • 1、阿累尼乌斯〔S.A.Arrhenius)的电离理
论; • 2、富兰克林〔E.C.Flanklin)的溶剂理论; • 3、布朗斯特德〔J.N.Bronsted 〕和劳莱
〔T.M.Lowry〕的质子理论; • 4、路易斯〔G.N.lewis〕的电子理论; • 5、软硬酸碱理论等。 • 分析化学中主要应用酸碱质子理论。
HAc 、Ac- 分布系数与溶液pH值的关系曲 线
δAc随pH 增高 而增大; δHAc随pH增高 而减小;
pH= pKa时, δHAc=δAc;
pH< pKa时,
主要为HAc
pH> pKa时,
主要为Ac-
二、二元酸溶液 以H2C2O4为例
H2C2O4
HC2O4Ka2= H2C2O4
H++HC2O4-
例2 c mol·L-1 弱酸HB溶液
大量存在并与质子转移有关的是HB,H2O
HB +H2O H2O +H2O
H3O+ +B H3O+ +OH-
H3O+
HB H2O
B- OHPBE [H3O+ ] = [OH-] +[B-] or [H+] = [OH-] +[B-]
例3 c mol·L-1 Na2HPO4溶液
H++C2O42-
[H ][ HA ]
Ka1= [H 2 A] [ H ][ A 2 ] [ HA ]
2H++C2O4 2-
Ka1Ka2[=H[H]22[AA]2 ]
C H2C2O4= [H2C2O4] +[HC2O4- ] + [C2O42- ] 以下推导均想方法用[H2C2O4] 即[H2A]表
定义: 以酸碱反响为根底的滴定方法
4 -1 酸碱平衡的理论根底
• 在无机化学中学过的酸碱理论 • 1、阿累尼乌斯〔S.A.Arrhenius)的电离理
论; • 2、富兰克林〔E.C.Flanklin)的溶剂理论; • 3、布朗斯特德〔J.N.Bronsted 〕和劳莱
〔T.M.Lowry〕的质子理论; • 4、路易斯〔G.N.lewis〕的电子理论; • 5、软硬酸碱理论等。 • 分析化学中主要应用酸碱质子理论。
HAc 、Ac- 分布系数与溶液pH值的关系曲 线
δAc随pH 增高 而增大; δHAc随pH增高 而减小;
pH= pKa时, δHAc=δAc;
pH< pKa时,
主要为HAc
pH> pKa时,
主要为Ac-
二、二元酸溶液 以H2C2O4为例
H2C2O4
HC2O4Ka2= H2C2O4
H++HC2O4-
例2 c mol·L-1 弱酸HB溶液
大量存在并与质子转移有关的是HB,H2O
HB +H2O H2O +H2O
H3O+ +B H3O+ +OH-
H3O+
HB H2O
B- OHPBE [H3O+ ] = [OH-] +[B-] or [H+] = [OH-] +[B-]
例3 c mol·L-1 Na2HPO4溶液
H++C2O42-
[H ][ HA ]
Ka1= [H 2 A] [ H ][ A 2 ] [ HA ]
2H++C2O4 2-
Ka1Ka2[=H[H]22[AA]2 ]
C H2C2O4= [H2C2O4] +[HC2O4- ] + [C2O42- ] 以下推导均想方法用[H2C2O4] 即[H2A]表
分析化学--第四章 酸碱滴定

混合指示剂的配制方法有二:一是由两种 指示剂按一定比例混配;另一种是加入一种 颜色不随pH值而变色的惰性染料作背衬。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基本反应为: H++OH- ===H2O
例: 0.1000mol/L NaOH滴定 20.00mL 0.1000mol/L HCl
第四章 酸碱滴定
(acid-base titration)
第四章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 :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强酸 滴定 强碱 或 强碱 滴定 强酸
强酸 滴定 弱碱 或 强碱 滴定 弱酸
滴定 强酸
多元弱碱
或
强碱 滴定 多元弱酸
第四章 酸碱滴定
第一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一、质子酸碱理论(复习内容) ◆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 ◆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
6
6.25 ·
4
4.30
·
2
酚酞8.0~10.0
0
10
20
百里酚酞9.4~10.6
30 Vb(mL)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一元弱碱(被滴定物质)的滴定
例:
H
NH 3
H2O
NH
4
H2O
1、滴定突跃区间
pH
14
pH=6.25~4.30
12
2、指示剂的选择
10
NH3
8
3、影响滴定突跃区
入甘油后可生成Ka= 8.4×10-6的甘油硼酸,就可 以准确滴定。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一元弱碱(被滴定物质)的滴定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基本反应为: H++OH- ===H2O
例: 0.1000mol/L NaOH滴定 20.00mL 0.1000mol/L HCl
第四章 酸碱滴定
(acid-base titration)
第四章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 :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 强酸 滴定 强碱 或 强碱 滴定 强酸
强酸 滴定 弱碱 或 强碱 滴定 弱酸
滴定 强酸
多元弱碱
或
强碱 滴定 多元弱酸
第四章 酸碱滴定
第一节 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一、质子酸碱理论(复习内容) ◆酸碱定义和共轭酸碱对 ◆酸碱反应 ◆共轭酸碱对的Ka和Kb的关系
6
6.25 ·
4
4.30
·
2
酚酞8.0~10.0
0
10
20
百里酚酞9.4~10.6
30 Vb(mL)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一元弱碱(被滴定物质)的滴定
例:
H
NH 3
H2O
NH
4
H2O
1、滴定突跃区间
pH
14
pH=6.25~4.30
12
2、指示剂的选择
10
NH3
8
3、影响滴定突跃区
入甘油后可生成Ka= 8.4×10-6的甘油硼酸,就可 以准确滴定。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2.一元弱碱(被滴定物质)的滴定
分析化学_第四章_酸碱滴定法

MBE [H3PO4]+[H2PO4-]+[HPO42-]+[PO43-]=c CBE [Na +]=c (1) (2)
[H+]+[Na+] =[H2PO4-]+2[HPO42-]+3[PO43-]+[OH-],
• 为了消去式(2)中的非质子转移反应产物[Na+] 和[H2PO4-],将式(1)代入 式(2),整理后既得出PBE: • [H+]+[H3PO4] =[HPO42-]+2[PO43-]+[OH-]
酸的电离,其反应式严格地讲都应按(4.1)式的模式来书写,
但为了简便起见,有时仍把弱酸(HB)的电离简写成: HB 中所起的作用。 H+ + B-
但要注意,这仅仅是简式而已,切记溶剂水在弱酸的电离
23:10:02
例2 NH3在水中的离解 NH3接受H+的半反应 H2O给出H+的半反应
H& H2O
总量(mol)一定等于各种碱所获得的质子的总量 (mol) ;
根据这一原则,各种得质子产物的浓度与各种失质子产物 的浓度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用得质子产物和失质 子产物的浓度来表示酸碱反应中得失质子相等的关系式称 为质子平衡方程简称质子平衡或质子条件。
23:10:03
例 浓度为c(mol/L-1)的NaH2PO4溶液:
例如HAc,它在水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该酸的解离常数 HAc + H2O H3O+ + Ac-
- [ H O ][ Ac ] 3 Ka = [HAc ]
23:10:02
或可简写成
[H ][ Ac ] K = [HAc ]
[H+]+[Na+] =[H2PO4-]+2[HPO42-]+3[PO43-]+[OH-],
• 为了消去式(2)中的非质子转移反应产物[Na+] 和[H2PO4-],将式(1)代入 式(2),整理后既得出PBE: • [H+]+[H3PO4] =[HPO42-]+2[PO43-]+[OH-]
酸的电离,其反应式严格地讲都应按(4.1)式的模式来书写,
但为了简便起见,有时仍把弱酸(HB)的电离简写成: HB 中所起的作用。 H+ + B-
但要注意,这仅仅是简式而已,切记溶剂水在弱酸的电离
23:10:02
例2 NH3在水中的离解 NH3接受H+的半反应 H2O给出H+的半反应
H& H2O
总量(mol)一定等于各种碱所获得的质子的总量 (mol) ;
根据这一原则,各种得质子产物的浓度与各种失质子产物 的浓度之间一定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用得质子产物和失质 子产物的浓度来表示酸碱反应中得失质子相等的关系式称 为质子平衡方程简称质子平衡或质子条件。
23:10:03
例 浓度为c(mol/L-1)的NaH2PO4溶液:
例如HAc,它在水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该酸的解离常数 HAc + H2O H3O+ + Ac-
- [ H O ][ Ac ] 3 Ka = [HAc ]
23:10:02
或可简写成
[H ][ Ac ] K = [HAc ]
分析化学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表4-1 不同溶液中EDTA主要存在型体
pH范围 EDTA型体 <1 H6Y2+ 1~1.6 H5Y+ 1.6~2.0 H4Y 2.0~2.67 H3Y2.67~6.16 6.16~10.26 >10.26 H2Y2HY3Y4-
在 EDTA 七种型体中,只有 Y4- 才能与金属离子直接 生 成 稳 定 的 配 合 物 。 即 称 为 EDTA 的 有 效 离 子 。 EDTA在碱性溶液中与金属离子配位能力较强。 分析化学
• 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位剂发生配位反应的特点:
• 由于有机配位剂常含有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与 金属离子配位时形成环状结构稳定性高的螯合物 ,并且是可溶性的。配位比固定,反应的完全程 度高,能够得到明显的滴定终点,符合配位滴定 法的条件。因此在配位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 前应用最多的是氨羧配位剂。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第三节 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第五节 金属指示剂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第七节 配位滴定的应用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第一节 概述
配位滴定法是以生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为基础的 滴定分析方法。 用于配位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配位反应必须完全,即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足够大。 ②反应按一定的反应式定量进行,即金属离子与配 位剂的比例(即配位比)恒定。 ③反应速率要快。 ④要有适当的指示剂或其它方法,简便、正确地检 出终点。 分析化学
副反应的发生程度以副反应系数加以描述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 1.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 酸效应:由于溶液中H+与Y发生副反应,使配位剂 参加的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
pH范围 EDTA型体 <1 H6Y2+ 1~1.6 H5Y+ 1.6~2.0 H4Y 2.0~2.67 H3Y2.67~6.16 6.16~10.26 >10.26 H2Y2HY3Y4-
在 EDTA 七种型体中,只有 Y4- 才能与金属离子直接 生 成 稳 定 的 配 合 物 。 即 称 为 EDTA 的 有 效 离 子 。 EDTA在碱性溶液中与金属离子配位能力较强。 分析化学
• 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位剂发生配位反应的特点:
• 由于有机配位剂常含有两个以上的配位原子,与 金属离子配位时形成环状结构稳定性高的螯合物 ,并且是可溶性的。配位比固定,反应的完全程 度高,能够得到明显的滴定终点,符合配位滴定 法的条件。因此在配位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目 前应用最多的是氨羧配位剂。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第三节 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第五节 金属指示剂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第七节 配位滴定的应用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第一节 概述
配位滴定法是以生成配位化合物的反应为基础的 滴定分析方法。 用于配位滴定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配位反应必须完全,即生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足够大。 ②反应按一定的反应式定量进行,即金属离子与配 位剂的比例(即配位比)恒定。 ③反应速率要快。 ④要有适当的指示剂或其它方法,简便、正确地检 出终点。 分析化学
副反应的发生程度以副反应系数加以描述 分析化学
通辽职业学院
• 1.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 酸效应:由于溶液中H+与Y发生副反应,使配位剂 参加的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 :
《分析化学》-图文课件-第四章

将 代入PBE式并整理得
如果cKa2≥10Kw,c/Ka1≥10,即[HCO3-]≈cHCO3-,则水解 离的H+忽略,Ka1与[HCO3-]相加时可忽略,则上式可简化为
(4-7)
第二节 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的计算
【例4-5】
计算0.10 mol·L-1 NaHCO3溶液的pH值。 解:已知H2CO3的Ka1=4.12×10-7,Ka2=5.62×10-11,符合cKa2≥10Kw, c/Ka1≥10。 根据式(4-7)得
因此,同浓度的NH3和CO3-2的碱性:CO3-2>NH3。
第二节 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的计算
一、 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活度,常用 pH、pOH表示。它与溶液的浓度在概念上是不相同的,但当溶 液浓度不太大时,可用浓度近似地代替活度。溶液酸碱度的表达 式为
(4-3) 当温度为25 ℃时,水溶液Kw=[H+]·[OH-]=10-14,所 以 pH+pOH=pKw=14。 由此可见,pH值越小,酸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 大,酸度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同理,pOH越小,碱度越大, 溶液碱性越强;pOH越大,碱度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实际上,酸碱半反应在水溶液中并不能单独进行,一种酸给 出质子的同时,溶液中必须有一种碱来接受。这是因为质子的半 径很小,电荷的密度比较高,游离的质子在水溶液中很难单独存 在。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各种酸碱反应实质上是共轭酸碱对之间 水合质子的转移过程。例如:
第一节 酸碱滴定法概述
在上述的反应中,溶剂水接受HAc所给出的质子,形成水合质 子H3O+,溶剂水也就起到碱的作用。同样,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 也必须有溶剂水参加。以NH3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为例,NH3分 子中的氮原子上有孤对电子,可接受质子形成NH4+,这时,H2O 便起到酸的作用给出质子。具体反应如下:
如果cKa2≥10Kw,c/Ka1≥10,即[HCO3-]≈cHCO3-,则水解 离的H+忽略,Ka1与[HCO3-]相加时可忽略,则上式可简化为
(4-7)
第二节 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的计算
【例4-5】
计算0.10 mol·L-1 NaHCO3溶液的pH值。 解:已知H2CO3的Ka1=4.12×10-7,Ka2=5.62×10-11,符合cKa2≥10Kw, c/Ka1≥10。 根据式(4-7)得
因此,同浓度的NH3和CO3-2的碱性:CO3-2>NH3。
第二节 溶液的酸碱度和pH值的计算
一、 溶液的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活度,常用 pH、pOH表示。它与溶液的浓度在概念上是不相同的,但当溶 液浓度不太大时,可用浓度近似地代替活度。溶液酸碱度的表达 式为
(4-3) 当温度为25 ℃时,水溶液Kw=[H+]·[OH-]=10-14,所 以 pH+pOH=pKw=14。 由此可见,pH值越小,酸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 大,酸度越小,溶液的碱性越强。同理,pOH越小,碱度越大, 溶液碱性越强;pOH越大,碱度越小,溶液的酸性越强。
实际上,酸碱半反应在水溶液中并不能单独进行,一种酸给 出质子的同时,溶液中必须有一种碱来接受。这是因为质子的半 径很小,电荷的密度比较高,游离的质子在水溶液中很难单独存 在。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各种酸碱反应实质上是共轭酸碱对之间 水合质子的转移过程。例如:
第一节 酸碱滴定法概述
在上述的反应中,溶剂水接受HAc所给出的质子,形成水合质 子H3O+,溶剂水也就起到碱的作用。同样,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 也必须有溶剂水参加。以NH3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反应为例,NH3分 子中的氮原子上有孤对电子,可接受质子形成NH4+,这时,H2O 便起到酸的作用给出质子。具体反应如下:
分析化学第4章 酸碱滴定法

解:已知Csp=0.05000mol/L, 终点溶液pH=4, [H+]=10-4mol/L
[OH ] [ H ] 1010 104 TE % 100% 100% 0.2% CSP 0.05000
例:同上题,若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 pH=9为终点,计算终点误差。 解:已知Cb=0.05000mol/L, 终点溶液pH=9, [H+]=10-9mol/L,则[OH-]=10-14/10-9=10-5 mol/L。
(2)一元弱酸碱滴定
0.1000mol/L NaOH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
HAC+OH-=AC-+H2O
滴定前:
[ H ] Ca K a
计量点前: HAC-NaAC缓冲系
[ HAC] [H ] Ka [ AC ]
滴入NaOH 19AC ] 20 .00 19 .98
共轭酸碱对概念 例:区分下列物质是酸还是碱?并指出共轭酸碱对
HAc H2CO3 H3PO4 NaAc NaHCO3 NaH2PO4 Na2HPO4 Na3PO4 H2O
NaCO3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共轭体系不能单独存在 HAc(酸1)H++Ac-(碱1) H++H2O(碱2) H3O+(酸2)
C C
HAc+OH-
K
b
OH HAc Ac
W
10
14
25C
C
pKa+pKb=pKw
酸的强度与其共轭碱的强度是反比关系。 酸愈强( pKa愈小),其共轭碱愈弱( pKb愈 大 ),反之亦然。
[OH ] [ H ] 1010 104 TE % 100% 100% 0.2% CSP 0.05000
例:同上题,若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至 pH=9为终点,计算终点误差。 解:已知Cb=0.05000mol/L, 终点溶液pH=9, [H+]=10-9mol/L,则[OH-]=10-14/10-9=10-5 mol/L。
(2)一元弱酸碱滴定
0.1000mol/L NaOH滴定20.00mL 0.1000mol/L HAc
HAC+OH-=AC-+H2O
滴定前:
[ H ] Ca K a
计量点前: HAC-NaAC缓冲系
[ HAC] [H ] Ka [ AC ]
滴入NaOH 19AC ] 20 .00 19 .98
共轭酸碱对概念 例:区分下列物质是酸还是碱?并指出共轭酸碱对
HAc H2CO3 H3PO4 NaAc NaHCO3 NaH2PO4 Na2HPO4 Na3PO4 H2O
NaCO3
酸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共轭体系不能单独存在 HAc(酸1)H++Ac-(碱1) H++H2O(碱2) H3O+(酸2)
C C
HAc+OH-
K
b
OH HAc Ac
W
10
14
25C
C
pKa+pKb=pKw
酸的强度与其共轭碱的强度是反比关系。 酸愈强( pKa愈小),其共轭碱愈弱( pKb愈 大 ),反之亦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
标准缓冲溶液一般有 小包装配好了的购买, 配制时只要溶解稀释定 容就可以,简单、方便 、适用。
《分析化学》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HCl与NaOH反应,如何判断是否反应完全?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指示剂发出信号,产生 明显的颜色变化,指示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 化能给我 们什么启示?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分析化学》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产生原因 由于人眼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有限,因此:
[In ]
1
当 [HIn] ≤ 10
只能看到HIn的颜色
当
[In ]
[HIn] ≥10
只能看到In的颜色
《分析化学》
它们所对应的pH值分别为:
pH≥pKHIn+1 pH≤pKHIn-1
当在1/10~10之间,则看 到的是它们的混合颜色。
《分析化学》
在选用缓冲溶 液时,应考虑 几点:
1.缓冲溶液对分析过 程没有干扰;
2.缓冲溶液的pH值 应在所要求控制的酸 度范围内;
3.缓冲溶液应有足够 的缓冲容量。
《分析化学》
为此,选择缓冲体系的酸(碱)的pKa(pKb) 应等于或接近所要求控制的pH值;缓冲组分的浓 度要大一些(一般在0.1~1mol.L-1之间);实际应 用中,使用的缓冲溶液在缓冲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 当稀一点好。目的是既节省药品,又避免引入过多 的杂质而影响测定。一般要求缓冲组分的浓度控制 在0.05-0.5mol.L-1之间即可,组分浓度比接近1较 为合适。
《分析化学》
结 论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pH 值稍有变化,就可观察出溶液颜色 的改变,这将有利于提高测定结果 的准确度。
《分析化学》
指示剂
百里酚蓝 (第一次变色)
甲基黄
常
甲基橙
用
酸
溴酚蓝
碱
指
溴甲酚绿
示
剂
甲基红
溴百里酚蓝 中性红 酚红
酚酞
百里酚酞
(表4-3 常用酸碱指示剂)
变色范围 pH
颜色 酸色
《分析化学》
内因
• 本身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 有电离平衡),结构不同,颜色不 同。
《分析化学》
外因(唯一条件)
• 溶液pH值的变化与[H+]有关。由于 [H+]改变,导致平衡改变,结构改 变,最终引起颜色变化。
《分析化学》
变色的可逆性(特点):
• 由于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是可逆的, 所以颜色的变化也是可逆的。
缓冲容量
• 使1L缓冲溶液的pH值增加或减少极小值时所 需要加入强碱或强酸的“物质的量” (mol)。显然,所需加入量愈大,溶液的 缓冲能力愈大。
《分析化学》
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及其组分 比有关。缓冲溶液的浓度愈大,其缓冲容量也愈 大。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组分比等于 1时,缓冲容量最大,缓冲能力最强。通常将两 组分的浓度比控制在0.1~10之间比较合适。
《分析化学》
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例,计算溶液的pH值。
[H+]=
Ka
ca cs
pH
pKa
lg
ca cs
《分析化学》
对于弱碱及其盐组成的 缓冲溶液,其[OH-]及pH
值计算公式如下:
[OH-]=
Kb
cb cs
pH=14-pKb+ lg cb cs
《分析化学》
由两性化合物组成 的缓冲溶液,其H+ 浓度由下式计算:
《分析化学》
, ,
主要用于作测量pH值用的参比标准缓 冲溶液,由一些逐级离解常数相差较小的 两性化合物组成
《分析化学》
现以HAc-NaAc缓冲体系为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HAc-NaAc在溶液中按下式离解:
HAc
H++Ac-
NaAc
Na++ Ac-
《分析化学》
当向此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时,其H+与NaAc离解 出来的Ac-结合成难离解的HAc,平衡向左移动,溶液 中[H+]增加不多,pH值变化很小。当向此溶液中加入 少量强碱时,其OH-与HAc离解出来的H+结合成H20 ,使HAc继续离解,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H+]降低不 多,pH值变化也很小。如果将溶液适当稀释,HAc和 NaAc的浓度都相应降低,使HAc的离解度也相应增大 ,[H+]或PH值变化仍然很小。
《分析化学》
高浓度的强酸、强碱溶液,其H+ 或OH-浓度很 大,对外来的少量酸或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这种 情况下,强酸(pH<2)强碱(pH>12)也可作为 缓冲溶液。此外,有些酸式盐也可制成缓冲溶液如( Na2HPO4+ NaH2PO4)。
《分析化学》
, ,
主要用于控制溶液酸度,这种缓冲溶液 主要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弱碱 及其共轭酸组成。
《分析化学》
②指示剂变色范围主要决定于KHIn。 KHIn不同,变色范围不同,为我们选择HIn提供了方便 。
③[In-]/[HIn]变化小,变色不明显,要使溶液颜色 变化明显,则要使溶液中pH变化幅度大于变色范 围, △pH> PKHIn±1
《分析化学》
3.变色范围——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例如
酸的浓度
又叫酸的分析浓度,它是指某 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即酸的总浓 度,包括溶液中未离解酸的浓度和 已离解酸的浓度。
《分析化学》
酸度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通常用pH表 示,即
pH= -lg[H+]
《分析化学》
强酸 强碱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 离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 离子。因此,由强酸或 强碱溶液的浓度c即可直 接得出[H+]或[OH-]。
Hale Waihona Puke [H+]= Ka1K a2
pH=
1 2
pKa1+
1 2
pKa2
《分析化学》
缓冲溶液的pH值与组 成缓冲溶液的弱酸或弱碱的 离解常数 (pKa或 pKb)有关 ,也与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 其盐的浓度比 (ca/cs或 cb/cs)有关。
当浓度比等于1时,缓 冲能力最大,当浓度比 ≤1/10或≥10时,缓冲能 力已经很小了。
如NaHCO3 NaH2PO4 Na2HPO4
《分析化学》
第二节 缓冲溶液
具有调节和控制溶液酸度作用的溶液,称为 缓冲溶液。
《分析化学》
由于缓冲溶液的加入,在反应生成或外加少 量的强酸或强碱后,也能保持溶液的pH值基本不 变。因此缓冲溶液起到稳定溶液酸度的作用。
《分析化学》
一般是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 盐组成,如HAc-NaAc、NH3-NH4Cl等。
甲基橙的pKHIn=3.4,pKHIn±1变色范围为2.4~ 4.4,而实测变色范围为3.1~4.4,这是由于人眼对红 色较之对黄色更为敏感,酸式结构的浓度只需超过碱 式结构浓度的二倍,就能观察出红色,所以甲基橙的 变色范围在pH值小的一端就短些。
《分析化学》
变色范围大 pH值变化大,化学计量点前后所加的 标准溶液就要多些,否则变色不明显, 误差大,所以变色范围大是不好的,不 够灵敏的,酸碱标准溶液浓度一般为 0.1,0.5mol·L-1。
缓冲溶液
氨基乙酸-HCl 苯二甲酸氢钾-HCl HAc-NaAc 六次甲基四胺-HCl NaH2PO4- Na2HPO4 Na2B4O7-HCl NH3-NH4Cl NaHCO3-Na2CO3
酸的存在形式
+NH3CH2COOH
HAc (CH2)6N4H+ H2PO4H3BO3 NH4+ HCO3-
碱的存在形 式
碱色
pKHIn
浓度
用量(滴/10mL 试液
1.2~2.8 红 黄 1.65
lg·L-1酒精溶液
1~2
2.9~4.0 红 黄 3.25 3.1~4.4 红 黄 3.45 3.0~4.6 黄 紫 4.1
3.8~5.4 黄 蓝 4.9
4.4~6.2 红 黄 5.0
6.2~7.6 黄
6.8~8.0 红
6.8~8.0 黄
《分析化学》
①每一种HIn只有在一 定pH范围内(pK±1)才 会发生颜色变化 当 pH=pKHIn , [H+]=KHIn ,[HIn]=[In-] 时称为理论变色点。
理论变色点能与化学计量点一 致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这样 的巧合是很少的,这也无妨, 因为产生的误差对于测定可以 忽略不计。(高于、低于上下 限都无变化,即滴定误差)。
举例 如NaAc 如HAc+NaAc 如NH3+NH4Cl
《分析化学》
(续上表)
溶液类型
简化公式
弱酸弱碱盐 二元弱酸强碱盐
[H+]=
Ka Kw
Kb
[OH+]=
Kw Ka2
cs
酸式盐
[H+]= Ka1 Ka2
[H+]= Ka1 Ka2
[H+]= Ka2 Ka3
举例
如NH4Ac 如Na2CO3
《分析化学》
[In ] [HIn]
=
K HIn [H ]
[In ] ——决定指示剂颜色的变化,随[H+]的变化而变化。
[HIn]
结果是指示剂变色的pH为
pH=pKHIn+lg
[In ] [ HIn]
或
pH= pKHIn-lg
[HIn] [In ]
《分析化学》
指示剂的变色不是突然变化的,原因 是由于过度色随pH变化而变化。
《分析化学》
①研究指示剂变 色与pH的定量关 系;
②研究指示剂为什 么变色有一个范围。
《分析化学》
标准缓冲溶液一般有 小包装配好了的购买, 配制时只要溶解稀释定 容就可以,简单、方便 、适用。
《分析化学》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HCl与NaOH反应,如何判断是否反应完全? 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指示剂发出信号,产生 明显的颜色变化,指示pH值的变化,pH值的变 化能给我 们什么启示?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分析化学》
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产生原因 由于人眼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有限,因此:
[In ]
1
当 [HIn] ≤ 10
只能看到HIn的颜色
当
[In ]
[HIn] ≥10
只能看到In的颜色
《分析化学》
它们所对应的pH值分别为:
pH≥pKHIn+1 pH≤pKHIn-1
当在1/10~10之间,则看 到的是它们的混合颜色。
《分析化学》
在选用缓冲溶 液时,应考虑 几点:
1.缓冲溶液对分析过 程没有干扰;
2.缓冲溶液的pH值 应在所要求控制的酸 度范围内;
3.缓冲溶液应有足够 的缓冲容量。
《分析化学》
为此,选择缓冲体系的酸(碱)的pKa(pKb) 应等于或接近所要求控制的pH值;缓冲组分的浓 度要大一些(一般在0.1~1mol.L-1之间);实际应 用中,使用的缓冲溶液在缓冲容量允许的情况下适 当稀一点好。目的是既节省药品,又避免引入过多 的杂质而影响测定。一般要求缓冲组分的浓度控制 在0.05-0.5mol.L-1之间即可,组分浓度比接近1较 为合适。
《分析化学》
结 论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pH 值稍有变化,就可观察出溶液颜色 的改变,这将有利于提高测定结果 的准确度。
《分析化学》
指示剂
百里酚蓝 (第一次变色)
甲基黄
常
甲基橙
用
酸
溴酚蓝
碱
指
溴甲酚绿
示
剂
甲基红
溴百里酚蓝 中性红 酚红
酚酞
百里酚酞
(表4-3 常用酸碱指示剂)
变色范围 pH
颜色 酸色
《分析化学》
内因
• 本身是有机弱酸或弱碱(在溶液中 有电离平衡),结构不同,颜色不 同。
《分析化学》
外因(唯一条件)
• 溶液pH值的变化与[H+]有关。由于 [H+]改变,导致平衡改变,结构改 变,最终引起颜色变化。
《分析化学》
变色的可逆性(特点):
• 由于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是可逆的, 所以颜色的变化也是可逆的。
缓冲容量
• 使1L缓冲溶液的pH值增加或减少极小值时所 需要加入强碱或强酸的“物质的量” (mol)。显然,所需加入量愈大,溶液的 缓冲能力愈大。
《分析化学》
缓冲容量的大小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及其组分 比有关。缓冲溶液的浓度愈大,其缓冲容量也愈 大。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缓冲组分比等于 1时,缓冲容量最大,缓冲能力最强。通常将两 组分的浓度比控制在0.1~10之间比较合适。
《分析化学》
以HAc-NaAc缓冲溶液为例,计算溶液的pH值。
[H+]=
Ka
ca cs
pH
pKa
lg
ca cs
《分析化学》
对于弱碱及其盐组成的 缓冲溶液,其[OH-]及pH
值计算公式如下:
[OH-]=
Kb
cb cs
pH=14-pKb+ lg cb cs
《分析化学》
由两性化合物组成 的缓冲溶液,其H+ 浓度由下式计算:
《分析化学》
, ,
主要用于作测量pH值用的参比标准缓 冲溶液,由一些逐级离解常数相差较小的 两性化合物组成
《分析化学》
现以HAc-NaAc缓冲体系为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HAc-NaAc在溶液中按下式离解:
HAc
H++Ac-
NaAc
Na++ Ac-
《分析化学》
当向此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时,其H+与NaAc离解 出来的Ac-结合成难离解的HAc,平衡向左移动,溶液 中[H+]增加不多,pH值变化很小。当向此溶液中加入 少量强碱时,其OH-与HAc离解出来的H+结合成H20 ,使HAc继续离解,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H+]降低不 多,pH值变化也很小。如果将溶液适当稀释,HAc和 NaAc的浓度都相应降低,使HAc的离解度也相应增大 ,[H+]或PH值变化仍然很小。
《分析化学》
高浓度的强酸、强碱溶液,其H+ 或OH-浓度很 大,对外来的少量酸或碱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在这种 情况下,强酸(pH<2)强碱(pH>12)也可作为 缓冲溶液。此外,有些酸式盐也可制成缓冲溶液如( Na2HPO4+ NaH2PO4)。
《分析化学》
, ,
主要用于控制溶液酸度,这种缓冲溶液 主要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共轭碱、弱碱 及其共轭酸组成。
《分析化学》
②指示剂变色范围主要决定于KHIn。 KHIn不同,变色范围不同,为我们选择HIn提供了方便 。
③[In-]/[HIn]变化小,变色不明显,要使溶液颜色 变化明显,则要使溶液中pH变化幅度大于变色范 围, △pH> PKHIn±1
《分析化学》
3.变色范围——理论值与实际值的差异.
例如
酸的浓度
又叫酸的分析浓度,它是指某 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即酸的总浓 度,包括溶液中未离解酸的浓度和 已离解酸的浓度。
《分析化学》
酸度
指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通常用pH表 示,即
pH= -lg[H+]
《分析化学》
强酸 强碱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 离为对应的阳离子和阴 离子。因此,由强酸或 强碱溶液的浓度c即可直 接得出[H+]或[OH-]。
Hale Waihona Puke [H+]= Ka1K a2
pH=
1 2
pKa1+
1 2
pKa2
《分析化学》
缓冲溶液的pH值与组 成缓冲溶液的弱酸或弱碱的 离解常数 (pKa或 pKb)有关 ,也与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 其盐的浓度比 (ca/cs或 cb/cs)有关。
当浓度比等于1时,缓 冲能力最大,当浓度比 ≤1/10或≥10时,缓冲能 力已经很小了。
如NaHCO3 NaH2PO4 Na2HPO4
《分析化学》
第二节 缓冲溶液
具有调节和控制溶液酸度作用的溶液,称为 缓冲溶液。
《分析化学》
由于缓冲溶液的加入,在反应生成或外加少 量的强酸或强碱后,也能保持溶液的pH值基本不 变。因此缓冲溶液起到稳定溶液酸度的作用。
《分析化学》
一般是由浓度较大的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 盐组成,如HAc-NaAc、NH3-NH4Cl等。
甲基橙的pKHIn=3.4,pKHIn±1变色范围为2.4~ 4.4,而实测变色范围为3.1~4.4,这是由于人眼对红 色较之对黄色更为敏感,酸式结构的浓度只需超过碱 式结构浓度的二倍,就能观察出红色,所以甲基橙的 变色范围在pH值小的一端就短些。
《分析化学》
变色范围大 pH值变化大,化学计量点前后所加的 标准溶液就要多些,否则变色不明显, 误差大,所以变色范围大是不好的,不 够灵敏的,酸碱标准溶液浓度一般为 0.1,0.5mol·L-1。
缓冲溶液
氨基乙酸-HCl 苯二甲酸氢钾-HCl HAc-NaAc 六次甲基四胺-HCl NaH2PO4- Na2HPO4 Na2B4O7-HCl NH3-NH4Cl NaHCO3-Na2CO3
酸的存在形式
+NH3CH2COOH
HAc (CH2)6N4H+ H2PO4H3BO3 NH4+ HCO3-
碱的存在形 式
碱色
pKHIn
浓度
用量(滴/10mL 试液
1.2~2.8 红 黄 1.65
lg·L-1酒精溶液
1~2
2.9~4.0 红 黄 3.25 3.1~4.4 红 黄 3.45 3.0~4.6 黄 紫 4.1
3.8~5.4 黄 蓝 4.9
4.4~6.2 红 黄 5.0
6.2~7.6 黄
6.8~8.0 红
6.8~8.0 黄
《分析化学》
①每一种HIn只有在一 定pH范围内(pK±1)才 会发生颜色变化 当 pH=pKHIn , [H+]=KHIn ,[HIn]=[In-] 时称为理论变色点。
理论变色点能与化学计量点一 致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这样 的巧合是很少的,这也无妨, 因为产生的误差对于测定可以 忽略不计。(高于、低于上下 限都无变化,即滴定误差)。
举例 如NaAc 如HAc+NaAc 如NH3+NH4Cl
《分析化学》
(续上表)
溶液类型
简化公式
弱酸弱碱盐 二元弱酸强碱盐
[H+]=
Ka Kw
Kb
[OH+]=
Kw Ka2
cs
酸式盐
[H+]= Ka1 Ka2
[H+]= Ka1 Ka2
[H+]= Ka2 Ka3
举例
如NH4Ac 如Na2CO3
《分析化学》
[In ] [HIn]
=
K HIn [H ]
[In ] ——决定指示剂颜色的变化,随[H+]的变化而变化。
[HIn]
结果是指示剂变色的pH为
pH=pKHIn+lg
[In ] [ HIn]
或
pH= pKHIn-lg
[HIn] [In ]
《分析化学》
指示剂的变色不是突然变化的,原因 是由于过度色随pH变化而变化。
《分析化学》
①研究指示剂变 色与pH的定量关 系;
②研究指示剂为什 么变色有一个范围。
《分析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