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忠中医的医案8

合集下载

朱进忠医案.前言,咳嗽遗尿,矽肺,喘

朱进忠医案.前言,咳嗽遗尿,矽肺,喘

朱进忠医案.前言,咳嗽遗尿,矽肺,喘前言任何科学研究工作成绩的取得,没有比随时随地根据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更为重要的事了。

我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临床初期阶段,曾经自觉不自觉地犯了一些错误,有些错误在短期内即获得了克服,而有些错误却屡屡违犯不得改正。

为什么?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很多前辈的指点,才明白了屡犯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于没有从思维方法上找出屡犯错误的所在,在于没有把错误的根源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去认识。

于是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研究,并逐步撰写开了这部《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副院长,已故老中医刘崇德先生的一次交谈中,他谈到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世界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治不好的病;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我现在治不好的病。

”我听后很受教育。

于是从60年代初,进一步地对很多临床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了一点一滴的总结,并从中找到了很多成功的诀窍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发现了一些原来认为根本不能治疗的疾病,仅仅经过简单的治疗即获得了痊愈;还发现了一些原来认为根本不可能办的事情,经过努力获得了解决。

于是我产生了一种想法:为了造福于人类,启迪于后人,一定要将这些经验教训汇集成册,付梓于世。

当然,书中的论点由于个人水平的限制,还不一定正确,但好歹它是一部踏踏实实的真经验、真教训的总结,所以还是很有裨益的。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分别采用了:①理论问题的形式;②病证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③疾病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书写。

为的是使读者明确思维方法的正确与错误是第一位的,病、证与理论相结合是第二位的。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朱彦欣、李庭凯、李建刚、王红梅的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朱进忠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 咳嗽遗尿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

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沈金鳌、林佩琴等都主张用茯苓甘草汤,但余屡用未见其效。

朱进忠补气养阴、燥湿化痰、升清降浊

朱进忠补气养阴、燥湿化痰、升清降浊

【名医验案】朱进忠补气养阴、燥湿化痰、升清降浊疗爆咳(气阴两虚、升降失职)【名医验案】朱进忠补气养阴,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治疗暴咳(气阴两虚,湿痰蕴郁,升降失职)患者姓名:张某男74岁就诊时间:2005年1月15日主诉:糖尿病4年,咳喘气短20多天现病史:咳嗽,气短,纳差,心烦,嗅到油烟味则恶心、咳嗽、气短加重,喜叹气,疲乏无力,左手浮肿均渐加重;舌苔黄灰厚,脉弦大紧数刻下症:咳嗽| 气短| 纳差| 心烦| 喜叹气| 疲乏无力| 左手浮肿| 舌苔黄灰厚| 脉弦大紧数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既往史:糖尿病| 咳嗽,气短,纳差,心烦,嗅到油烟味则恶心、咳嗽、气短加重,喜叹气,疲乏无力,左手浮肿中医诊断:暴咳(气阴两虚,湿痰蕴郁,升降失职)西医诊断:间质性肺炎、肺气肿、糖尿病治则治法:补气养阴,燥湿化痰,升清降浊方名:清暑益气汤加减组成:人参10g,甘草6g,黄芪15g,当归6g,麦冬10g,五味子10g,青皮10g,陈皮10g,神曲10g,黄柏10g,葛根15g,苍术15g,白术10g,升麻10g,泽泻10g用法:6剂,水煎服,日1剂。

将诸药置凉水中浸泡30分钟,水煎2次,每次40分钟,混合,分温2次服2.牛××,男,61岁。

阳痿20多年,前医云肾阳不足,治用八味地黄丸、男宝、三肾丸、蜂皇浆等不效。

细询其除阳事不举,或偶举即遗泻之外,并时时小腿沉重,甚或轻度浮肿,或见尿热尿痛,头晕脑胀,别无所苦,舌苔黄白而腻,脉虚大弦紧稍滑。

综合脉证,反复思之:仲景、叔和均称脉虚大者气血、气阴俱虚之质也,紧者寒也,稍滑者痰热相兼也。

其虽证有热而仍宜处补气养血之黄芪、当归;益肺滋肾之麦冬、五味子、生地;燥湿利湿之苍术、茯苓、泽泻;交通心肾之黄连、肉桂等。

服药2月,诸证恢复正常。

并云:蛋白尿亦消退净尽。

十一、补气养阴法适应证:偏瘫数年久久不愈,气短乏力,汗多口干,舌质红,苔黄白,脉虚大。

方药:芪脉地黄汤加减:黄芪15克,当归10克,麦冬]O克,党参10克,五味子10克,苍术10克,生地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中) (8)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中) (8)
赵××,女,40岁。七八岁时,感冒后发现咳嗽,因条件限制没有进行治疗,至十几岁时,咳嗽日渐加重,25岁时因一次感冒,突然喘咳,呼吸困难而住院,住院半个月咳喘消失而出院。其后,每至天气变化即感胸闷如窒塞感.咳嗽,到30岁时,每至冬天则喘咳,住院至春节前后就逐渐缓解,春节后即可上班工作。至35岁时,咳喘的更加严重,几乎一年四季都喘,特别是一到冬天,就根本不能出门。今年以来,喘咳尤重,不管服用任何药都没有见过一点效,没有平躺睡过一个小时的觉。察其形销骨立,端坐呼吸,喉中哮鸣音及痰声不止,神色不安,说一句话即需休息几分钟才能说第二句,身冷如冰,食纳几废,舌质淡,苔黄白而水滑,脉沉细数时见促象,口唇、鼻翼、手指微见发绀。综合脉证云:此心肾阳虚,水饮上泛,真武汤证也,又且元气大衰,应以人参大补元气,杏仁降气定喘。处方:附子1克,白术1克,白芍1克,茯苓1克,杏仁1克,人参1克。
服药3剂,寸效不见。因思热者寒之乃千古不移之真理,然其不效者何也?久用抗生素亦不效,又何也?又思痰饮者阴物也,阴物者非阳光不能散,正如仲景《金匮要略》所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前之用化痰不愈者,乃未佐用温散之味所致也。因拟上方加干姜1克。
服药2剂,咳嗽顿止,继服2剂,咳嗽全失而愈。
6.心肾阳虚,水气内停,应予助阳,反助其火,其病难愈
服药1剂,诸证均减。某医云:麻黄乃定喘之圣药,宜加之。上方加麻黄10克。服药后,喘咳气短更甚,且心悸难于忍耐。医云:药轻病重,哪能治病,宜加量服之。处方:麻黄10克,附子12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人参15克,杏仁10克。
服药1剂之后,不但喘咳气短,心悸不减,反而发现身热汗出,烦躁不安。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再三要求下,再邀余诊。云:此证已五脏俱损,心肾尤为阳虚,且水饮内停,水气上泛,乃正虚邪实之证,若稍事补阳则成壮火,故只可以小量补火助阳,而不可大补以散阳气,且附子乃走而不守之品,本证喘而短气,显兼肾不纳气之证,若过用附子,必成壮火,则更肾不纳气,且再配麻黄之升散,则肾更不能纳,水邪更要凌犯心肺,故不可也。处方:附子1克,白芍1克,白术1克,茯苓1克,人参1克,杏仁1克,干姜1克,五味子1克。

朱进忠的经验用方

朱进忠的经验用方

朱进忠的经验用方所谓经验方,多是医者于临床中千锤百炼用之屡效的方剂,临床与证大合者多原方用之,少有加减,观朱氏用方,多本于此,先看以下数案:1,沈××,女,29岁。

2年多来,食管灼痛,吞咽困难。

医诊反流性食管炎。

细审其证,除食管疼痛,吞咽困难之外,并见头晕头痛,胸满心烦,胸胁窜痛,纳呆食减,失眠健忘,口苦咽干,手足心烦热,腰背酸痛,舌质嫩红,苔净,脉沉细弦数,。

治用补气养阴,理气活血。

处方:沙参3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食管灼痛竟然大减;继服25剂,诸证大减,食管灼痛消失;服药20剂,诸证消失,果愈。

2,郝××,女,64岁。

3年多来,胃脘、食管、胸胁疼痛。

医诊食管憩室、反流性食管炎、溃疡病。

特别是近7~8个月以来,病情更加严重,几乎无时无刻的疼痛,细查其证,除胃脘、食管、胸胁疼痛之外,并见其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胸胁苦满,胃脘胀痛,纳呆食减,口干咽燥,昼轻夜剧,心悸时作,舌苔黄白,舌质红,脉弦大数,右脉大于左脉,面色萎黄。

综合脉证,此乃气阴两虚,湿热内郁,肝木失达。

因拟养阴益气,燥湿清热,疏肝活血。

处方:西洋参10克,沙参20克,麦冬10克,生地30克,苍术15克,白术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薄荷3克,夜交藤30克。

服药4剂,食管、胃脘、胸胁疼痛均减,宗效不更方之旨,继服药2月多,愈。

3,吴××,男,32岁。

吞咽困难,食管疼痛2年多。

医诊反流性食管炎。

特别是近3个月来,疼痛尤为严重,不吃东西时仅仅隐隐作痛,吃东西时则灼痛难忍,有时咽唾液亦感疼痛。

细审其证,除上证外,并见面色皓白无华,呈痛苦忧郁状,失眠心烦,头晕头痛,胸及食管均痛,夜间口干,舌苔白,脉虚弦滑。

综合脉证,,乃气阴俱虚为本,气滞血瘀,痰湿不化为标。

朱进忠医案(转自伤寒论坛)

朱进忠医案(转自伤寒论坛)

朱进忠医案(转自伤寒论坛)2006 年 11 月 8 日,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朱进忠主任医师因病逝世,享年 73 岁。

朱进忠主任医师的辞世是我国中医界的损失,无数的中医同行为之悲痛,然而他的医者精神却永远是留在后生晚辈心中的一座丰碑。

朱进忠主任医师 1933 年 5 月出生于中医世家, 1962 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 1977 年毕业于全国中医研究班。

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国家二部一局遴选的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 1993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和内科学教学,对疑难病证治规律和辨证论治方法学有深入的研究。

著有《中医内科证治备要》、《难病奇治》、《天人相应与辨证论治》、《疑难病诊治思路秘诀》等 24 部著作。

提出了疑难病从肝论治、相似辨证、天人相应辨证、内科三步辨证、辨证依据脉为第一、危重疾病尤应诊腹等观点和方法,研制出治疗小儿急慢性腹泻和厌食症的宝定一贴灵等药。

咳嗽遗尿咳嗽遗尿在《素问》中早有记载。

它说:“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沈金鳌、林佩琴等都主张用茯苓甘草汤,但余屡用未见其效。

通过观察发现本病多见于年老体弱和产后之妇女,除咳嗽遗尿外,往往兼有头晕乏力,胸满心烦,心悸气短,脉弦滑无力等症,而无“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之肾咳证。

偶读方隅所著《医林绳墨》小便不禁条,云:“妇人咳嗽而溺出者,宜生脉散加归、术、柴、黄芩。

”才始有所悟。

再细读《素问》:“久咳不已喘,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句,才使我茅塞顿开。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

朱进忠治湿热腰痛医案
摘要:
1.朱进忠治湿热腰痛的背景和原因
2.医案的具体情况和治疗过程
3.湿热腰痛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朱进忠治疗湿热腰痛的医案的效果和启示
正文:
朱进忠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中治湿热腰痛的医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湿热腰痛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重着而热,身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

这种病症常常由于湿热邪气侵袭腰部引起,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朱进忠在治湿热腰痛的医案中,采用了清热解毒,利湿通便的治疗方法。

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并要求患者坚持服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腰痛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朱进忠治疗湿热腰痛的医案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治疗湿热腰痛的有效方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治疗湿热腰痛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利湿通便。

只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朱进忠治疗严重失眠案例十则

朱进忠治疗严重失眠案例十则

朱进忠治疗严重失眠案例十则案例1:患者,男,成年人。

失眠3年多,每夜仅能入睡一个多小时。

前用鲁米那、速可眠、冬眠灵,安宁、安定、奋乃静无效,后又配用补心丹、安神补心丸、柏子养心丹和安神镇静之剂仍无效。

有时因连续几天不能入睡而加大药量,但药后不但不能入睡,反而出现浮肿、恶心呕吐,或两眼困重的不能睁眼,亦难入睡。

近日来,因连续服用大剂量的镇静药,而神疲,浮肿,纳呆,口苦加重。

审视其证,除以上诸证外,并见胸胁苦满或胸胁腰背窜痛,舌苔薄黄,脉沉弦稍数。

综合脉证,诊为肝郁血虚,郁而化火。

治以养血疏肝泻火,逍遥散加减:柴胡6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生姜9克,甘草6克,薄荷4克,丹参15克,丹皮9克,栀子9克。

服药2剂,睡眠增至4小时。

8剂后,睡眠增至5小时。

孤云独闲按:本例失眠3年多,每夜仅能入睡一个多小时,说明属于火热亢奋状态。

出现浮肿、恶心等现象,是服用西药损伤肝肾的结果。

本例抓住口苦、胸胁满、脉沉弦,辨证为肝郁血虚化火。

本例服用8剂后,睡眠增加,但并没有证明是否治愈。

根据别人临床经验,此例服用8剂后,症状得到稳定,可以加用大黄、桃仁等泻热祛瘀药。

案例2:患者,男,成人。

失眠3个多月,近一月来日渐加重,有时虽应用大剂西药及中药安神药亦无效果。

审视其证,除失眠外,经常感到心烦急躁,有时刚刚入睡,即突然一阵热气上冲汗出而醒;有时刚刚入睡,即突然大叫一声而清醒;有时胸胁苦满,腹部悸动,舌苔白,脉弦细。

综其脉证,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上热下寒,为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甘草6克,大枣4个,干姜1.5克。

服药2剂后,诸证好转,继续服药30剂,睡眠正常。

孤云独闲按:柴胡龙骨牡蛎汤有较强的去肝热、镇心神作用。

本例胸胁苦满,腹部悸动,热气上冲,大叫惊醒,说明肝火扰心,神不守舍,与柴胡龙骨牡蛎汤比较吻合。

朱进忠耳鼻喉难病奇治医案

朱进忠耳鼻喉难病奇治医案

朱进忠耳鼻喉难病奇治医案一、肝为将军之官(一)喷嚏,鼻痒,流清涕,时作时止甄××,男,成。

数年以来,每到遇见风冷或遇见花香的时候则鼻痒、喷嚏、流清涕,甚至眼睛发痒,某院诊为过敏性鼻炎,先用西药久治不效。

后又请某医以中药祛风、补气等药治疗,仍然没有明显效果。

细察其证,除以上所述者外,别无所苦,舌苔薄黑白,脉弦缓。

综合脉证,诊为肝木失达,营卫失调,治拟用和解枢机,调和营卫,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苓10克党参10克生姜10克甘草10克大枣5个桂枝10克白芍10克服药6剂后,诸证全部消失,继服6剂后,观察1年一直未见复发。

(二)眼珠、眼睑遇风(或花香,或尘埃)则痒贾××,女,28岁。

数年以来,眼珠、眼睑在遇见小风(或花香,或尘埃)时发痒,某院诊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予激素和其它抗过敏药治疗数年不见明显效果,后又改请中医以散风补气之剂治疗仍无明显改变。

细察其证,除以上所述者外,别无明显症状,舌苔白,脉弦缓。

综合脉证,诊为肝木失达,营卫失调,治拟用和解枢机,调和营卫,柴胡桂枝汤加减,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7个桂枝10克白芍10克服药6剂之后,诸证消失,继续6剂之后,观察1年一直未见复发。

二、肝主风(一)耳咽疼痛,听力下降王××,女,35岁。

4天来,左耳、左偏头和咽喉疼痛,听力下降,某院诊为耳咽管炎,先用青、链霉素治疗2天无效,继又配合大剂清热解毒之剂仍无效。

细察其证,在左耳的下部、咽喉、头部左侧均见明显疼痛,左耳听力明显下降,全身酸痛,发热,舌苔白,脉浮弦数,体温38.6℃,综合脉证,诊为肝胆相火内炽,外感风邪,内外合邪,治拟用清肝泻肝以治内,疏风清热以治外,处方:夏枯草15克蝉蜕15克桑叶9克连翘12克黄芩9克赤芍9克薄荷9克服药1剂后,耳痛、咽喉疼痛、头痛、发热均大减,继服1剂后,诸证消失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进忠中医的医案8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1. 知其脏腑,明其气血,分其寒热,其病获愈周×x,男,56岁。

在菜窖中劳动时,不慎煤气中毒,神志昏迷2个多月,经过抢救虽然神志已经清醒,但1年多来,神情一直呆痴,不知饥饱,不知二便,不知亲友,且步态不稳。

医诊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

先以西药治疗半年多不效。

后又服用中药清心开窍之剂4个多月,仍无明显改变。

细审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舌质红绛少苔,脉沉数而涩,寸滑。

综合脉证,思之:脉沉数者,里热也;涩者,瘀血阻滞也;寸滑者,痰火阻于上焦也。

舌质红绛者,营血热炽也。

脉舌相参,诊为营血热炽,血络瘀滞,痰火蒙窍也。

仿吴鞠通温病热人心包、血分意。

拟凉血活血,化痰开窍。

处方:丹参30克,当归10克,乳香6克,没药6克,连翘10克,至宝丹2丸(另服)。

服药3剂,神情呆痴之状明显好转,当别人问其饥饱时已能明确回答,并能自动去厕所大小便,继服20剂,神情呆痴之状消失,并能作其力所能及的体力与脑力劳动。

某医云:为什么前用西药,并配合安宫牛黄丸近百丸而不效?答曰:热入营血而以瘀血为主者应主以活血逐瘀治之,今先医重用凉血而轻活血则心血涩滞不通,此其所以无效者一也。

神情呆痴为窍闭为主,应以开窍为主治之,今先医反重用清凉,此其所以无效者二也。

2.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法同药异,疗效相同和××,男,39岁。

煤气中毒抢救脱险后,10个多月来,神识一直呆痴,不知二便,不知饥渴,时或自吃其二便,或将锅盆作便盆用,或将其妻子作父母,或将子女作妻子,走路不稳。

医诊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

先予西药治疗7个月不效,后又配合中药安宫牛黄丸,每日3丸,治疗3个多月亦无效。

细审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其四肢僵硬屈伸不利,舌质红绛,舌苔黄白厚腻,脉弦滑数。

综合脉证,思之:舌质红绛者,热人血分也;舌苔黄白厚腻者,痰热阻滞也。

脉弦者,肝火也;滑数者,痰火阻滞也。

脉舌相参,痰热内阻,血络瘀滞也。

治宜活血通络,清热化痰。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南星10克,防己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龙胆草10克,丹参15克。

服药6剂,神情呆痴之状明显好转,能分清部分朋友、同事及家属,且能自动去厕所大小便,饥饿时已知索要食物,继服40剂,诸证消失。

某医问:何不用安宫牛黄、至宝丹?答曰:其一实践证明不效者一也,其二舌苔黄白厚腻者,二也。

其所以舌苔黄白厚腻不过用安宫牛黄者,因其过凉不利于化痰开窍而有碍开窍也,故减寒凉而增化痰之力,以助开窍也。

3.谨察其脉,审其病因,随证加减,病始得治黑××,男,50岁。

在昼夜连续开会3天,并煤气中毒以后,突然精神失常7个多月。

医诊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

先用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

后又用中药安宫牛黄丸、至宝丹、针灸相配合治疗3个多月,亦无明显效果。

细审其证,两眼瞪目直视,不断的自言自语,问其所苦时概不回答,若予饮水则饮之不止,不予水喝从不索要,与其饭吃即一直张口,不与饭吃从不索要,有时主动要求去厕所大小便而却不便,有时拒绝大小便而却经常排便于衣被之中,舌苔黄白,脉沉弦滑数。

综合脉证,思之:病发于开会激烈争论之后,脉且见沉弦,沉脉者,郁证也;弦者,肝脉也;滑脉者,痰热也,且病已人血分。

因拟活血化瘀,理气疏肝,化痰泻火。

处方:南星10克,防己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龙胆草10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丹参15克。

服药6剂,精神、智力均明显改善,已知饥渴二便,且能辨认出妻子儿女及部分亲友。

继服上方58剂,智力、精神基本恢复,并开始处理工作中的部分问题。

某医云:先生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性精神病,有重用活血泻火开窍者;有重用活血化痰除湿泻火者;有重用活血化痰,理气泻火者;其治如何鉴别?答曰:重点在审其脉、舌耳。

若脉弦者必理肝,脉滑者必化痰,脉数者必泻火,舌红者必凉血,苔腻者必除湿,脉沉者必理气,不可本末倒置,乱施药物。

老年性和早老性痴呆谨遵脉舌,不从症论,处方用药,坚持一贯周××,男,59岁。

性格改变,健忘失眠,烦躁易怒2年。

医诊脑动脉硬化,老年性痴呆。

先予西药治疗1年多不效,继又配合中药益气补肾宁心之剂1年多仍无效。

细审其证,两眼有时凝视如呆痴状,有时无神,性格异常,常因一些小事而勃然大怒,与人吵闹不已,夜不能眠,昼则嗜睡,记忆力极差,常常前说后忘,丢东忘西,有时没有吃饭而偏说已经吃过,有时已经吃饭而反说没有进食,有时称其妻为姐姐,有时称其儿子为爸爸,当别人纠正其言语差误时即大笑不已,有时又勃然大怒。

舌苔黄白而腻,脉弦滑。

推拉其上、下肢时均僵硬不变。

综合脉证,思之:舌苔黄白而腻者,湿热蕴郁也。

四肢僵硬者,瘀血阻滞脉络也。

脉弦滑者,痰热蕴结也。

合而论之,乃痰热、瘀血相结于心肝二经也。

治宜化痰除湿,活血开窍。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南星10克,桂枝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3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龙胆草10克,白芷3克,郁金10克,桑枝30克。

服药4剂,两眼凝视,对周围事物反应的能力较前好转,记忆力亦稍见恢复。

继服上药近2个月,诸证明显好转,至服药5个月时,诸证基本恢复正常,但握笔写字仍有点不太灵活。

某医云:《实用内科学》云:“中药益气补肾宁心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附桂八味丸等,或能有所裨益。

”然本例久用此类方剂无效者何也?答曰: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脉证既然表现为痰热与瘀血相结,那么自当给予化痰除湿,活血开窍进行治疗。

至于此证为什么用益气补肾宁心之剂无效,恐亦在于此耳。

精神分裂症审其脉沉,知其为郁,予疏肝理气,化痰泻火始安阎××,女,25岁。

婚姻破裂后突然精神失常2个多月。

医诊精神分裂症。

先以西药治疗狂躁不安之状似有好转,但痴呆不语之状反见增加,后又以中药安宫牛黄丸与泻下逐痰之剂治疗1个月,亦无明显改善。

细审其证,行为被动,不言不动,不吃不喝,不眠不便,对任何外界事物均缺乏反应,但有时自言自语,口唇周围大量疱疹,舌苔白,脉沉。

综合脉证,思之:脉沉者,肝郁也。

心神呆痴者,痰火蒙蔽心窍也。

治宜疏肝理气,化痰开窍,醒神。

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郁金10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瓜蒌15克,菖蒲10克,苏叶6克,栀子10克。

针:中脘。

服药2剂,针中脘2次,精神、食欲均好转,并能回答医生所提出的问题,继服20剂,诸证消失愈。

神经官能症1.谨遵其脉,勿胶于方,坚持下去,自然效宏彭××,女,35岁易惊易恐1年多,医诊焦虑症。

先以西药治之半年多不效,后又配合中药疏肝理气、安神镇静等治之亦无功。

细审其证,有时突然感到马上要死亡,有时突然感到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时心悸气短,有时胸满胸痛,头晕手麻,有时突然昏厥而人事不知,舌苔薄白,脉濡缓。

综合脉证,思之:病久而脉濡缓者,气阴俱虚,痰气郁结之证也。

治宜补气养阴以扶正,理气化痰以除邪。

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4剂,1周内易惊易恐之状未作,心悸气短,胸满胸痛好转。

继服4剂,易惊易恐40多天未作,其他诸证消失。

又服12剂,诸证消失,愈。

某医云:既见脉濡缓,何不用归脾汤治之?答曰:易惊易恐之症为胆之病,自应以温胆汤,而不可主治心脾也。

归脾汤者,心脾药也,故不与之。

2. 脉变药变,随证用药,病始得愈商××,女,35岁。

恐惧不安,如将被捕之状3年多。

医诊焦虑症。

先以西药治疗1年无甚效果,继又配合中药养心安神之剂亦无明显改善。

细询其证,整日惊恐不安,如人将捕之,心悸频作,每日3~5次不等,头昏失眠,疲乏无力,阵阵烦热上冲,一谈工作即心烦意乱,舌苔白,脉濡缓。

综合脉证,思之:此气阴俱虚,痰郁气结之症耳。

治宜补气养阴,理气化痰。

处方:黄芪15克,当归6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生地10克。

服药6剂,诸证突然全部消失。

为巩固疗效,又服40剂,但服至40剂时,上证又突然发作,但较服药之始症状要轻。

舌苔白,脉弦紧而数。

综合脉证,思之:此病乃肝胆之证,非补气养阴之剂所能治,宜疏肝理气,化饮降冲。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生姜3片,大枣5个,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熟军3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1剂,诸证全失,继服20剂,观察2年,愈。

某医云:何转方而治之? 答曰:《伤寒论》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今脉已变,故治法亦应改变也。

3.证情繁杂,尤宜和调,调其肝胆,理其枢机席××,女,29岁。

人工流产后,心情慌恐7个多月。

医诊神经官能症。

先以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继又配合中药养血安神、安神镇惊之剂3个多月亦无功。

细审其证,心悸不安,腹中空虚,脘腹悸动灼热,逆气上冲,冲则寒热往来,时或抽搐,四肢厥冷,易惊易恐,舌苔白,脉弦紧。

综合脉证,思之:弦紧之脉者,少阳枢机不利,寒饮内郁,郁而化风也。

治宜和解少阳,化饮熄风。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大枣5枚,桂枝15克,茯苓15克,酒军2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服药4剂,寒热搐搦,心悸,易惊易恐,逆气上冲大减,继服10剂,诸证消失。

某医云:如此复杂之疾,竟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数剂而愈,其故何也?答曰:《内经》论治病,一者攻邪,一者调和,并称调和之法为促进阴平阳密之最神圣之法。

而调和之法,在于调气,在于调气之升降,今本病诸证俱见,非调之不得以除诸疾,非调之不得以助气之升降,而促病得愈也。

4.胶于成方,泥于镇静,不审脉证,久治不效苏××,女,50岁。

阵发性连续昼夜哭泣20多年。

医诊癔证。

先以西药治疗十几年不效,后又配合中药甘麦大枣汤加减数年亦不效。

细审其证,自从22岁分娩一女婴时,因心情不愉快而发本病以来,每至冬季即必发生本病,轻则连续昼夜哭泣十几天,重则1个多月,有时因哭泣不止而连续昏厥,至夏则全然不作,此次发病既重且长,已连续哭泣75天未止,并曾哭泣昏厥4次,每次少则3秒,多则10分钟才清醒,舌苔薄白,脉弦涩不调。

综合脉证;思之:涩脉者,寒也,滞也,瘀也。

冬季发而夏季瘥者,阳气闭郁于外也。

喜悲而不喜笑者,肺强而心弱也,痰浊内郁也。

治宜清化热痰,通阳散结。

处方:竹茹20克,生石膏20克,桂枝10克,甘草20克,白薇10克。

服药6剂,悲伤哭泣之状顿止。

继服20剂,追访6年.未见复发。

某医云:本病前后住院达6年,除中、西药外,还遍请巫者以神灵法治之,然均无效,而老师仅用竹皮大丸法数十剂而愈,其故何也?答曰:竹皮大丸者,《金匮要略》之方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