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从我国与英国小说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处理看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与交流

作家张爱玲女 士所 著的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中也看到 了。英 国小说在 1 9 世 纪 中 叶 后 迅 速 发 展 , 这 不 仅 符 合 文 学 发 展 的客 观 规律,而且也是 社会演变 的必然 结果 。这一 时期英 国资本 家进 一步加强 了对 工人阶级 的剥 削,使劳动人 民的生活极端 贫 困。英 国社会现存 制度 的腐败 、道 德的沉沦和 劳资的冲 突 更 趋 恶 化 。这 种 现 象 不 可 避 免 地 引起 了文 学 家 的关 注 ,并 在 他 们的作 品中得到 了充分 的反 映[ 7 】 。 以狄更斯 为首 的一批具 有 社 会 责 任 感 和 改 良主 义 思 想 的 作 家 以现 实 主 义 为 创 造 原 则 ,对 现存 社 会 的 种 种 弊端 和 丑 恶 现 象进 行 了无 情 的揭 露 和 严 厉 的抨 击 。而 狄更 斯 晚 年 的健 康状 况 不 断恶 化 ,作 品都 带 有 感 伤 的情 调 或梦 幻 色彩 ,如 《 荒 凉 山庄 》和 《 艰 难 时 世 》【 8 ] 。 在 中 国 , 小 说 虽然 从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就 已经 有 了 。但 真 正 为 汉 代 目录 学 家 确 认 的 小 说 只 有 《 汉书 ・ 艺 文 志 》 中 的 十 五 种 小说。其他 的多是后 世追认 的[ 9 】 。在 汉 代 作 品 中 , 与 方 术 有 关 的 占大 多数 。我 们从 作 品名 中也 能看 出 ,如 《 封禅 方 说》 《 待 诏 臣 饶 心 术 》 等 。 这 是 由于 方 术 本 起 源 于 古代 的 巫 术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有 限,认为 天主 宰一切。 遇 到大 的问题 就要 占 卜,并用祭祀 来消 灾祈福 。鲁迅先生 也说 过: “ 中国本信巫 ,秦汉 以来神仙之说盛 行,汉末又大 畅巫 风 。【 1 。 ] ”。六朝小说所包括 的不 同类型 的作 品,虽然在题材 和 性 质 上 各 有 不 同 ,但 在 形 式体 制 上 却 有 共 同 之 处 。他 们 都 是 用 笔 记 体 写成 的 笔 记 体 是 文 言 小 说 最 早 的形 式 , 也 是 后 世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

2010年第2期N o.2,201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na l of Tianjin N o rmal Univ 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09期Sum No.209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曾 艳 兵摘 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
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学和读者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鲁迅;布鲁姆 我们通常以为,英国文学经典也就是在中国我们看到的、译为中文的英国文学经典,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确切地说,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化的英国文学经典,正如中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英国化的中国文学经典一样。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生成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情况:1.一些英国文学经典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与狄更斯的作品。
2.一些英国文学经典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渐渐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譬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作品。
3.一些非经典的英国文学却在中国突然成为了经典,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的代表,譬如哈葛德的《迦茵小传》。
这类作品由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因此,考察和辨析英国文学经典,尤其是上文提及的后两项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由,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一生中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多得惊人。
在《鲁迅论外国文学》一书中,鲁迅论及的英国作家共18位: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彭斯、司各特、骚塞、拜伦、雪莱、济慈、卡莱尔、阿诺德、史文朋、道登、王尔德、哈葛德、肖伯纳、吉辛和柯南道尔。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一直在各个方面对世界文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其中,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当时,英国卷入了所谓的鸦片战争,导致很多英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中也开始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老的代替品与当前开化的精神》中就出现了中国的神话、哲学等。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
首先是由中国文化启发的传统英国诗歌,如伦敦大火后出现的“灰烬诗人”们,他们的诗歌中深受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如贝利夫的《天籁行》,寓意深刻,富有东方哲学的意境。
另外,萨克雷这位英国文学经典人物,其作品《芝加哥大学讲座》和《现代戏剧的艺术原则》中也强调了中国戏剧中文化的重要性,如中国京剧的艺术手法、构思形式等对西方现代剧的启示。
更进一步地,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甚至会涉及到当下的科技文学领域。
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地球的孪生》中,主人公因为与与某种虫类生物交流而找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想法就有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
同样,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小说《科技黎明》中,对社会情感和人类意志受制于科技的探讨,也有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包容,例如秉承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尤其是“无为”及“逆之者存”等。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背后的一个趋势,伴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化而不断增加。
同时,这一影响也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并为未来文化交流和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S e p. 2 01 3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第 1 5卷 第 5期
构 经典 的工 程性 质大 抵相 同 。但 是 自 2 O世 纪 7 0年代 以后 , 受各种 左翼 激进 思潮 的推 动 , 美 国学 界开 始掀起 大规模 批判 和修 正 以已故 欧洲 白人男 性 为主 的西方 文 学 经典 的潮 流 。面对 经 典 拓 宽 的趋 势 , 也 有 一 些 传 统 的人文 主义 者 , 如艾伦 ・布鲁 姆 , 哈罗德 ・ 布鲁 姆 , 发
中寻找适 用于 经典 化研 究 以及 一 般 文学 研 究 的启 示 ,
提 出笔者 在这个 问题 上 的总体 立场 以及对 切 行 的研 究
角度 的思 考 。
一
、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化 研 究 概 述
出 了反对 拓 宽 经 典 、 坚 决 捍 卫 西 方 文 化 传 统 的声 音 。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 0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43 3 9 ( 2 0 1 3 ) 0 5 - 4 6 8 - 0 8
2 0世纪 前 5 O年是英 国文学 在 学科 体 制 内实现 经 典化的 5 0年 。白璧 德 、 艾略特 、 利 维斯 、 布鲁 克斯 等知
坛 结束 后 的几年 时 间里 , 参 与 讨论 的学 者 相 继 出 版关
于英 国文学 经典 化 问题 的专 著 , 在英 美 文 学 研 究 界产
生 了一 定 的影 响。本 文 拟 对 2 O世 纪后 半 期 涉 及 英 国 文学 经典化 问题 的研 究 进 行 梳 理 , 使读 者 对 这 个 复 杂 问题 的不 同侧 面 以及 整 体 概 貌 有 所 了 解 。在 此 基 础 上, 本 文将 对研究 者 的观点 、 方 法进 行 归 纳 和 分 析 , 从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个 极 有 意 义 和价 值 的课 题 。
鲁迅 是 中国现 代最伟 大 的作 家之 一 ,他 不仅 是
伟 大 的小说 家 、 评 家 、 批 理论 家 , 而且 还 是 杰 出 的翻
布 鲁 姆 自己也 意 识 到 了这 一 点 ,他 又 补 充 道 : 为 “ 何不选斯宾塞 、 ・ 生 、 本 琼 斯威 夫 特 、 莱 克 、 布 亨利 ・ 詹 姆 斯 、 郎 宁 、 芝 、 伦斯 和其 他 许 多人 呢?” 布 叶 劳 ②
伍 尔夫 等 , 则根 本不 在鲁 迅 的视 野 之 内 , 管在 鲁迅 尽 先生去 世之 前这 些现 代 主义作 家早 已是 蜚声海 内外 的著名 小说 家或 诗人 了。 专就 浪漫 主义 文学 而言 , 鲁 迅 论及 了 5位作 家 。在鲁 迅 眼中拜 伦与雪 莱显 然是 经典 , 于骚 塞 , 迅 只是 在 论 及拜 伦 时 偶 尔提 及 : 至 鲁
译家 。 《 在 鲁迅论 外 国文 学》 一书 中 , 迅论及 的英 国 鲁
① 鲁迅 :坟 ・ 《 摩罗诗力说》 见《 , 鲁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 :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0 5年版 , 7 20 第 5页。
② 【 哈罗德・ 美】 布鲁姆著 、 江宁康译 :西方正典》南京 : 《 , 译林出版社 , 0 年版 , 12 2 5 0 第 — 页。
我 们 通 常 总 以 为 ,所 谓 英 国文 学 经 典 也 就 是 中 国 的英 国文 学 经 典 ,二 者 之 间 几 乎 没 有 什 么差 异, 即便 有 些 差异 , 完全 可 以忽 略不 计 。然 而 , 也 实 际情 形恐 怕 并 非 如此 简 单 。确 切地 说 , 国文 学经 英 典 并 不 等 同于 中 国的 英 国 文 学 经 典 ,正 如 中 国 的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并 不 等 同 于 英 国的 中 国文 学 经 典 一 样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在 中国 经 历 了一 个 生 成 与 演 变 的过 程 , 个 过程 漫 长 而 复 杂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这 应 当存 在 以下 三 种基 本 情 况 :. 些 英 国文 学 经典 自 1一 然 成 为 了 中 国的 英 国 文 学 经 典 , 莎 士 比亚 、 更 如 狄
《英国文学发展史》刘炳善中文版

《英国文学发展史》刘炳善中文版.doc英国文学发展史英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简要介绍英国文学的发展史。
古代英国文学古代英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口头传承文化。
在公元前5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不列颠岛后,拉丁语文学开始对古代英国文学产生影响。
古代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贝奥武夫》和《亚瑟王传说》等。
中世纪英国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主要以宗教文学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中心。
著名的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彷徨者之歌》等。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对艺术和文学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包括莎士比亚、斯宾塞和伊丽莎白一世等。
17世纪英国文学17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诗人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
此外,该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宗教和政治著作。
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亨利·菲尔丁的小说《汤姆·琼斯》。
此时英国文学开始流行小说和戏剧等形式。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查尔斯·狄更斯、疯狂病人、乔治·艾略特等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现代英国文学现代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飘》、《1984》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
以上是关于英国文学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中英对照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British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
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
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Undoubtedly, the English novel is a great landscape in the world art tries. It as urging its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soil, as in history stream of continuous converted, sharp evolution. Since the Renaissance, England has novel has developed into a dynamic and charm of the art tools, to the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the vivid description. Like English is same, since it formed the day, the English novel, he set up his own rules and system, although east, west borrowed learn a little bit, but with the firm steps forward development. Remarkably, although English novels startting evening, its history than poems and plays a much shorter, but it is developing rapidly, dramatic change, widespread, its influence and effect already greatly exceeds poetry and drama. Investigate its reason, English novels not only has the rich content and plots and characters vivi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ength,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 colloquial English and art consummate and has extensive readers' favor. After countless writer's earnest exploration and repeated practic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s in artistic form and creative skills on early embryo of with it already is obvious. If, say,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novel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 its novel artistic development is both social evolution a distinctive sig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doc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简介《英国文学演进史》是刘炳善所著的一本关于英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书籍。
本文档将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
内容概述《英国文学演进史》涵盖了英国文学的演进历程,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延伸至现代。
该书以时间线为基础,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
结构该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心展开叙述。
以下是该书主要章节的简要概述:1.中世纪晚期:介绍了英国文学在中世纪晚期的发展状况,包括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等。
2.文艺复兴时期:探讨了文艺复兴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介绍了莎士比亚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18世纪启蒙运动:介绍了启蒙运动对英国文学的推动作用,包括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品。
4.浪漫主义时期: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包括布莱克和拜伦等作家的作品。
5.维多利亚时代:介绍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的特点,包括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等作家的作品。
6.现代主义时期:探讨了现代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包括乔伊斯和伍尔夫等作家的作品。
重要作品《英国文学演进史》中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中世纪晚期:《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8世纪启蒙运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浪漫主义时期:拜伦的《唐璜》- 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现代主义时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总结《英国文学演进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系统的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涵盖了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作家的作品。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学的演进过程和文学作品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摘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
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经典;英国文学;生成;演变
我们通常总以为,所谓英国文学经典也就是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即便有些差异,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实际情形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确切地说,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正如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英国的中国文学经典一样。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生成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情况:1.一些英国文学经典自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2.一些英国文学经典并没有都成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或者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渐渐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譬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3.一些非经典的英国文学却在中国突然成为了经典,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的代表,譬如《迦茵小传》,由于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这些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因此,考察和辨析英国文学经典,尤其是上文提及的后两项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由,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而且还是杰出的翻译家。
在《鲁迅论外国文学》一书中,鲁迅论及的英国作家共18位: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彭斯、司各特、骚塞、拜伦、雪莱、济慈、卡莱尔、阿诺德、史文朋、道登、王尔德、哈葛德、肖伯纳、吉辛和柯南道尔。
这里所涉及的显然并非都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家,而对于英国的现代主义作家,譬如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等,则根本不在鲁迅的视野之内,尽管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前这些现代主义作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或诗人了。
专就浪漫主义文学而言,鲁迅论及了5位作家。
在鲁迅眼中拜伦与雪莱显然是经典,至于骚塞,鲁迅只是在论及拜伦时偶尔提及:苏惹(骚塞)亦诗人,以其言能得当时人群普遍之诚故,获月桂冠,攻裴伦其力。
裴伦亦以恶声报之,谓之诗商。
{1}而对于另外两位更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鲁迅先生则不著一字。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当代理论家、批评家布鲁姆是如何评选英国文学经典的。
1994年,布鲁姆在其久负盛名的《西方正典》一书中选出了26位经典作家,其中属于英国文学经典的有11位,几乎占去了其经典的一半。
他们是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萨缪尔·约翰逊博士、华兹华斯、简·奥斯汀、狄更斯、乔治·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和贝克特。
当然,即便布鲁姆的选择具有权威性,但也并不意味着以上作家就代表英国文学经典的全部。
显然布鲁姆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补充道:为何不选斯宾塞、本·琼生、斯威夫特、布莱克、亨利·詹姆斯、布郎宁、叶芝、劳伦斯和其他许多人呢?{2}即便加上这个补充的名单,英国文学经典在这里依然是有限的。
比较一下鲁迅和布鲁姆各自挑选的英国文学的作家名单是颇有意味的。
在鲁迅那里极受推崇的拜伦和雪莱根本就不入布鲁姆的法眼,即便在他后来补充的名单中也难列其中;而布鲁姆心中的那些代表了民族之经典与文类之经典的崇高性和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家也大都难以引起鲁迅的兴趣和关注。
他们之间选择的差异是如此鲜明而突出,而他们的选择又都绝不是随意的、任意的,这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主要讨论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书中重点分析了华兹华斯
和柯勒律治,还有雪莱、哈兹里特、基布尔及其他,却没有论及拜伦{1},这大概颇能代表西方学术界的观点。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他对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的影响。
1979年出版的由杨周翰先生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是一部在国内影响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文学史。
书中对于英国湖畔派诗人有这样一段论述: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在法国革命初期对法国革命还表示欢迎,雅各宾专政时期,他们又感到恐惧,深怕法国人民的革命行动会影响英国人民,因而开始转变,仇视革命和民主运动,颂扬统治阶级的国内外反动政策,推崇国教,拥护神圣同盟。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都曾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他们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否定文学反映现实,否定文学的社会作用。
湖畔派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美化封建中古。
他们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带有神秘色彩。
{2}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段文字几乎成了我国评价英国湖畔派诗人的经典之论,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外国文学史著述之中。
其实,早在1956年中山大学编的《文史译丛》创刊号上就刊载了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英国文学概要》,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评价与《欧洲文学史》上的这段文字大体相同{3},这就意味着后者基本上沿用了苏联学术界的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朱维之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中,编者索性将浪漫主义分为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
关于英国的消极浪漫主义,书中只提到半句,在英国有所谓‘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4},编者甚至都不愿意用一个完整的句子。
书中重点分析的仍然是雪莱和拜伦。
因此,这时期在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作家就是拜伦和雪莱,而湖畔派作家则几乎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1999年由郑克鲁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就专门为华兹华斯安排了一节,置于拜伦之前。
在新版的《欧洲文学史》中不再将浪漫主义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而是将浪漫主义诗人分为两代: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为布莱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为拜伦、雪莱和济慈。
华兹华斯以心灵的历程与平凡中的瞬间等文思影响了乔治·艾略特、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柯勒律治则以有关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理论影响了现代批评观,尤其是新批评派。
从某种意义上,即使不提他那才华横溢的诗作,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可使其稳居伟大作家的高位。
{5}书中对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评论文字要略多于拜伦与雪莱。
2003年修订再版的由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虽然仍为拜伦、雪莱安排了专节论述,但对于湖畔派三诗人也增加了千余字的论述。
二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生成与演变过程也就是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的过程。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文学经典被译介到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及发生影响;二是英国文学作品在中国被经典化,并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英国文学经典并不一定成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英国文学经典进入中国必定经过了一个翻译、过滤、转换、变形的阶段,经过了这一阶段的英国文学经典便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大约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据郭延礼考证,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当始于19世纪的70年代&&小说以1873年初(同治十一年腊月)蠡勺居士翻译的英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为代表。
该小说凡三卷,55节。
小说通过一个贵族的私生子康吉的生活经历,描写了法国波旁王朝后期伦敦和巴黎社会生活的淫靡和堕落。
但这部小说绝对算不上英国文学的经典,在当时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昕夕闲谈》虽知是英国小说,但何人所写?至今也不大清楚。
{1}小说作者都不大清楚,其经典性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