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合集下载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重点

地质观测描述1 岩石、构造(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壳内部构造及其上部岩石、地层、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进行的系统观察、测定、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在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一、岩石的物理特征描述1. 颜色:岩石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环境。

应采用客观、准确的词语来描述颜色,如红色、灰色、黑色等。

2. 质地:岩石的质地有粗糙、平滑、致密、松散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手感和肉眼观察进行描述。

3. 结构: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节理、褶皱、断层等,可以通过观察岩石表面或裸露的岩石剖面进行描述。

4. 矿物含量: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对岩石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各矿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描述。

二、地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岩性:地层的岩性是指地层所包含的主要岩石类型。

应准确描述地层岩性,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2. 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垂直厚度,可以通过钻孔、沉积剖面等方式进行测定和描述。

3. 层序:地层的层序是指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层面倾角、倾向、层序重复等进行描述。

4. 化石: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揭示岩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应准确描述化石的种类、分布情况等。

三、断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位移:断层的位移是指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距离。

应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和大小。

2. 走向和倾角:断层的走向是指断层线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倾角是指断层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应准确描述断层的走向和倾角。

3. 结构:断层的结构包括断层面、断层岩性、断层带等。

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变形和破裂情况进行描述。

四、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描述1. 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能够存储和输送地下水的岩石层。

应描述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渗透性等特征。

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含水层中水位的高度。

可以通过观察井中的水位或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的湿地进行描述。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 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综上所述,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包括岩土类型、岩土层位、岩土物理性质、岩土工程性质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以及地质构造和断裂带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这些特征对于岩土 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风险评估具有工程地质特征是指在岩土工程中,对于地质环境和地质条件的描述和分析。以下是 一些常见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 岩土类型: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首先包括对地质体的分类和描述,例如土壤、岩石、砂 、粘土等。不同的岩土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2. 岩土层位: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地下岩土层位的描述,包括不同层位的厚度、分布、性质 等。岩土层位的差异会导致地下水位、土壤质地、岩石强度等方面的变化,对工程设计和地 基处理起着重要作用。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3. 岩土物理性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岩土物理性质的描述,如颗粒大小、密度 、含水量、孔隙度等。这些性质直接影响土体的强度、渗透性、可压缩性等工程性质。
4. 岩土工程性质: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岩土工程性质的描述,如土壤的可塑性、岩石的强度 、土体的稳定性等。这些性质对于工程设计、地基处理和施工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5. 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地质特征还需要考虑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地 下水位的高低、渗透性和水位变化等因素会对土体稳定性、地下水排泄和基坑降水等工程问 题产生影响。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6. 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地质特征还包括对地质构造和断裂带的描述。地质构造和断裂带对 岩土体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有重要影响,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予以考虑。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第四章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一、一般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一般土按粒度成分特点,常分为巨粒土、粗粒土及细粒土三大类。

巨粒土和粗粒土为无粘性土,细粒土为粘性土。

粗粒土又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巨粒土和粗粒土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取决于粒度成分和土粒排列的松密情况,这些成分和结构特性直接决定着土的孔隙性、透水性、和力学性质。

细粒土的性质取决于粒间连结特性(稠度状态)和密实度,这些都与土中粘粒含量、矿物亲水性及水和土粒相互作用有关。

砾类土和砂类土为单粒结构;细粒土为团聚结构。

二、几种特殊土的工程地质特征1、淤泥类土淤泥类土是指在静水或水流缓慢的环境中沉积,有微生物参与作用的条件形成的,含较多有机质,疏松软弱(天然孔隙比大于1,含水率大于液限)的细粒土。

孔隙比大于1.5的称为淤泥,小于1.5大于1的称为淤泥质土。

工程地质性质的基本特点:①高孔隙比,高含水率,含水率大于液限②透水性极若③高压缩性④抗剪强度很低,且与加荷速度和排水固结条件有关。

由于这类土饱水而结构疏松,所以在振动等强烈扰动下其强度也会剧烈降低,甚至液化变为悬液。

这种现象称为触变性。

同时还具有蠕变性。

淤泥类土的成分和结构是决定其工程地质性质的根本因素。

有机物和粘粒含量越多,土的亲水性越强,则压缩性越高;孔隙比越大,含水率越高,压缩性越高,强度越低,灵敏度越大,性质越差。

2、黄土黄土是一种特殊的第四纪陆相松散堆积物。

颜色多呈黄色、淡黄色或褐黄色,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粒度大小较均匀。

天然剖面上垂直节理发育。

被水浸润后显著沉陷(湿陷性)。

一般工程地质性质:①密度小,孔隙率大②含水较少③塑性较弱④透水性较强⑤抗水性弱⑥压缩性中等,抗剪强度较高。

⑦具有湿陷性(自重湿陷和非自重湿陷)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3、膨胀土又称胀缩土,系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膨胀,随含水量的减少而收缩,具有明显膨胀和收缩特性的细粒土。

成分和结构特征:粘粒含量高,一般35%以上。

矿物成分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高岭石含量较少。

工程地质学_第4章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工程地质学_第4章 各类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粒径大于0.粒中,0.005~0.075mm的颗粒一般占绝大多 数,这类颗粒的吸附水能力弱于粘性土,但却明显强于砂土。如 果用含水量近于饱和的粉土团成小球,放在手心来回摇晃,并用 另一只手进行振击,则土中水会迅速渗出土面,这是其野外鉴别 的重要手段之一。
❖ 塑性图
细粒土是指土样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或等于总质量50%的土。 其中,粗粒组质量占总质量的25%~50%者称为含粗粒的细粒 土;含部分有机质者称有机质土。
❖ 细粒土分类
2. 特殊土分类
根据《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 特殊土包括指黄土、膨胀土和红粘 土,可按其塑性指数在塑性图上的 位置初步判别。当取液限仪锥尖入 土深度为17mm的含水量为液限时, 按表4.12和图4.12判别。
黄土的湿陷性试验是在室内的固结
仪内进行的,其方法是:分级加荷至
规定压力,当下沉稳定后,使土样浸
水直至湿陷稳定为止,其湿陷系数的
计算式是:
s
hp hp ' h0
式中: h0 :原状土样的原始高度,cm hp :原状土样在规定压力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cm hp, :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 稳定后的高度,cm
❖ 黄土的野外性状
1、分布与特征
作为湿陷性土的典型代表——黄土,在全世界的分布比 较广泛的,据某些学者估计,黄土的覆盖面积在整个欧洲约 占10%,亚洲约占30%;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达6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湿陷性的约 为43万平方公里。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甘肃、陕西、晋、宁、河南、青 海等省区。地理位置属于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地带。其物质主 要来源于沙漠与戈壁。
我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复杂,分布土类繁多,工程性质 各异。有些土类,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成因、物质 成分及次生变化等原因而各具有与一般土类显著不同的特殊工 程性质,当其作为建筑场地、地基及建筑环境时,如果不注意 这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就会造成工程事故。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地球的各个方面,其中地表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表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表知识点常常是重要的考查内容。

本文将从陆地、水域和人类活动区域三个方面介绍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

一、陆地地表知识点1.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是地球上最大的地壳构造单元,通常指的是大陆地壳及其下面的地壳和最外部的上地幔岩石部分。

大陆板块的移动会导致地壳变动,形成山脉、高原、丘陵等地貌。

2. 山脉山脉是地表的重要地貌类型之一,是由构造力和侵蚀力作用下被抬升的地表岩石形成的高大隆起。

山脉常常由多个山岭组成,形成山脉带。

3. 高原高原是地表的另一种重要地貌类型,是由于地壳抬升而形成的平坦或轻微倾斜的地貌。

高原通常位于山脉之间,海拔较高。

4. 平原平原是地表上广阔而平坦的区域,通常由沉积物构成。

平原分为河流平原、湖泊平原、盆地平原等。

平原地区常常适宜农业发展。

二、水域地表知识点1.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包括五大洋和海峡、海湾、海海峡等。

海洋对地球气候和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2. 湖泊湖泊是地表上蓄水较为集中的区域,通常由河流沉积物、断层构造或火山活动形成。

湖泊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有的湖泊还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

3.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降水和地下水带回海洋。

河流对区域的水资源、交通和农田灌溉等起着重要作用。

4. 冰川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体,是积雪在高山地区长时间积累、压实形成的。

冰川会随着气候变化而发生融化和退缩,对全球海平面和水资源有着重要影响。

三、人类活动区域地表知识点1. 都市地表都市地表是人类活动区域中的重要部分,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公园、广场等。

都市地表也反映了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水平。

2. 农田和农业活动农田是农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包括耕地、田地、农作物等。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

描述地质体的构造特点地质体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地质性质、一定地质时代的物质构造单元,是地壳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地质体的构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态特点地质体的形态特点是指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形状的表现。

地质体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板块状、带状、穹隆状、盆状等。

这些形态特点是地质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质作用所决定的。

例如,板块状地质体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形成的,穹隆状地质体是由地壳的抬升和膨胀所形成的。

二、结构特点地质体的结构特点是指地质体内部的构造组成和组织形态。

地质体内部常常存在着多种构造单元,如岩石层、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通过不同的构造关系相互联系,形成了地质体的结构特点。

例如,断层和褶皱是地质体内部常见的构造单元,它们可以改变地质体的形态和性质,对地壳的演化和构造变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成因特点地质体的成因特点是指地质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过程。

地质体的形成可以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如构造运动、火山活动、沉积作用等;也可以是由地质事件引起的,如地震、喷发、滑坡等。

不同的成因导致了地质体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例如,火山岩体是由火山活动所形成的地质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矿物组成特点。

四、演化特点地质体的演化特点是指地质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质体可以经历多种演化阶段,如形成、发展、稳定、消亡等。

不同的演化阶段对地质体的性质和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一个火山岛屿在形成阶段会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而在稳定阶段则几乎没有活动,甚至会逐渐消亡。

五、地质特征地质体的地质特征主要是指地质体的地质性质和地质组成。

地质体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地质体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

这些地质特征决定了地质体的性质和用途,对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观测描述1 岩石、构造(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4、从属构造观察与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如小褶皱、节理裂隙、层间滑动、劈理线理的分布、型式及与褶皱的关系等。

(二)断裂构造1、构造岩的描述按岩石描述内容描述。

构造角砾岩着重描述构造角砾成分、砾径大小、形态、排列形式,胶结物成分、胶结程度等;糜棱岩重点观察结构特征及矿物的变形特征等。

2、断层两盘的岩层(石)及其产状变化3、断层面产状及断层带宽度的确定。

4、断层力学性质及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主要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牵引褶皱、擦痕、阶步、羽状节理、两侧小褶皱、断层角砾岩等确定。

5、断层组合、配置形式及其与其他构造的关系等。

6、断层的一些其他特征如负地形标志、断层三角面;断裂中的矿化蚀变现象等。

(三)节理构造1、节理产状测量。

2、节理的性质及节理面特征。

3、节理的充填情况(注意含矿性)。

4、节利与层理及大构造的关系。

5、节理的分期配套及组合型式(有重点地观察)。

(四)劈理构造1、描述劈理的性质,区分劈理的类型。

2、测量劈理与层理的产状及其夹角。

3、观测描述劈理与劈理之间的先后顺序。

4、描述劈理与其他构造的关系。

5、描述劈理域与微劈石的特征。

地质观测描述2 矿石、矿体及蚀变体一、矿石及矿(化)体特征的观察描述首先在地质点或工程中详细观察矿石、矿化特征,并进行矿石命名,在此基础上加大观察范围,追索观察矿(化)体的总体特征。

(一)矿石命名原则1、凡根据有用矿物目估含量换算的有用元素含量达边界品位者,一律定为矿石,作为基本名称。

如黄铜矿≥1%(即Cu≥0.3%),则定名为××岩黄铜矿石;对于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则暂定为××岩金矿石,其他依此类推。

2、矿石中若有两种以上有用矿物,目估含量又分别达到各自的边界品位,命名时以本项目主攻矿种的矿物作为基本名称,其他矿物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于基本名称之前。

但参与命名的矿物最多不得超过三种。

如黄铜金矿石、黄铁方铅闪锌矿石等。

3、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小于50%时,按原岩加有用矿物组合的原则来定名,如透辉石矽卡岩黄铜矿石、构造角砾岩金矿石等;当有用矿物总含量大于50%时,为块状矿石,原岩不参与矿石命名,如黄铁黄铜矿石、方铅闪锌矿石等。

4、为了避免矿石名称过于冗长,可将基本名称前的所有“矿”字去掉,如黄铁黄铜矿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矿”字不能省掉。

(二)矿化命名原则1、凡含有用矿物,其中有用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达不到边界品位时可称为矿化。

命名时以岩石名称作基本名称,其前冠以“××矿化”。

如黄铜矿化变质粉砂岩、辉锑矿化凝灰岩等。

2、有两种以上矿化时,只选两种主要的,按“少前多后”的原则冠在岩石名称之前,其余在描述中叙述。

3、参与矿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围:Cu品位在0.1%≤Cu≤0.3%时,定为×铜矿化,如辉铜矿化石英砂岩;Au品位在0.3×10-6≤Cu≤1×10-6时,定为金矿化;S品位在2%≤S≤6%时,则主要含硫矿物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参与矿化命名;其他矿种一般以边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值作为矿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三)矿石描述顺序及内容1、矿石颜色:矿石总体新鲜颜色,风化色加括号写于后。

2、结构构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3、矿物成分、含量及产状特征:先描述金属矿物的种类及含量百分比、集合体产状特征;后描述脉石矿物种类及其含量变化。

4、矿物共生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后,最后为脉石矿物,并用短线连接。

如:次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石英。

5、矿化总体特征:首先概括叙述该矿段的整体矿化程度,包括贫富、均匀程度及其与岩石、构造等的联系;其次由上到下叙述各段中金属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等的变化特征。

6、矿石的次生变化。

7、有条件时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确定主要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早生成的在前,后生成的在后,并用箭头依次连接。

如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褐铁矿、孔雀石。

矿化岩石一般先按(一)的内容描述原岩特征,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矿化特征。

(四)矿石的描述实例1、透辉石矽卡岩磁黄铁黄铜矿石:古铜色(褐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金属矿物有黄铜矿(2—5%),磁黄铁矿(20—25%),黄铁矿(3%);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40—50%),石榴石(5——10%),方解石、绿泥石等。

矿物共生组合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黄铜矿呈他形粒状,星点状分布于磁黄铁矿之间,少量呈细脉状;磁黄铁矿多呈团块状粒状集合体产出,上部以块状为主,下部以团块状为主。

金属矿物矿化不均匀,上部较富,下部较贫。

矿石中可见黄铁矿、黄铜矿细脉穿插磁黄铁矿,故推测其生成顺序: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

局部见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绿泥石多沿裂隙面分布。

矿体与上盘岩石界线不清楚,呈渐变过渡关系。

2、中粒石英砂岩辉铜矿石:灰白色(紫褐色)间夹钢灰、烟灰色,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

金属矿物有晶质辉铜矿(5—35%)、烟灰辉铜矿(微量)、褐铁矿(2—25%),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粒度自上而下由粗变细,上部强烈破碎呈角砾状。

矿化较均匀,上部强烈,呈稠密浸染状,向下减弱,呈星散状;晶质辉铜矿集合体粒径一般0.2—0.5毫米,烟灰色辉铜矿仅见于细小裂隙中;褐铁矿沿裂隙及砂岩孔隙出现。

硅化普遍,局部强烈,呈石英化;次为叶蜡石化、绢云母化。

矿段上、下与页岩界线清楚,而矿化在上、下页岩层变弱。

(五)矿(化)体特征的观察1、矿(化)体的宽度、产状的测量。

2、矿(化)体顶、底板围岩特征。

3、矿(化)体沿走向在矿化强度、矿体厚度、产状等的变化情况。

4、矿(化)体赋存构造部位、成矿后构造对矿体的影响等。

5、矿化与蚀变的组合关系。

二、围岩蚀变的观察描述1、蚀变种类:按主要蚀变矿物类型,如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等;2、蚀变矿物分布特征:如蚀变矿物呈星点状分布、带状分布、面状分布等等。

3、蚀变规模及强度:面型蚀变描述其范围大小如蚀变范围500米×400米;带型蚀变说明蚀变带长度、宽度等。

4、蚀变分带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例如斑岩型矿床从斑岩体内部到远离围岩具有钾化—石英绢云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带等。

5、蚀变与矿化关系:如蚀变强度与矿化强度具正相关关系,其中黄铜矿与绢云母化关系密切,辉钼矿化与钾化(黑云母化)关系密切等。

气成-热液蚀变类型一览表地质观测描述三三大类岩石一、沉积岩类(一)沉积岩的描述1、颜色复合色命名法:深浅度+次要色+基本色。

不准使用实物形容颜色。

2、岩层单层厚度岩层单层厚度系指岩层内上下层之间的垂直厚度。

3、结构沉积岩石的结构有:巨砾结构、粗粒结构、中砾结构、细砾结构、粗粒砂状结构、中粒砂状结构、细粒砂状结构、粉砂状结构、泥质结构、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颗粒结构、生物骨架结构、晶粒结构、泥晶结构、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鲕粒结构、豆粒结构、球粒结构、藻粒结构、条带状结构、线理状结构、透镜状结构、均一状结构、粒状结构、木质结构、叶片状结构、纤维状结构。

4、成分石英、长石、岩屑、云母、炭屑、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晶屑、炭屑、沥青、石膏、海绿石、凝灰质。

5、分选性分选好:>75%,分选中等:60—70%,分选差:50—60%。

注:“%”系指主要粒级数量比例。

7、填充物质种类有:杂基、砂、粉砂、泥、凝灰质、钙质、铁质、硅质、泥晶基质、亮晶。

8、胶结类型沉积岩的胶结类型有: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

9、结核:指成分、结构、颜色与围岩有明显差别的团块状矿物集合体。

结核按含量大小分为:少量、丰富。

结核按其成分分为:菱铁质、白云质、钙质、黄铁矿、硅质、锰质、煤核。

结核按其成因分为:同生结核、成岩结核、后生结核。

结核按其形状分为:球状、椭球状、透镜状、瘤状、不规则状。

10、包裹体:指陆源沉积物在堆积时,由于水流冲刷而包裹在沉积物中的泥质岩、粉砂岩、煤或炭质泥岩的碎块,其特点未经过分选和磨圆。

包裹体的种类有:煤、炭质泥岩、泥质岩、粉砂岩、砂岩。

11、层面构造:波痕、冲刷痕、压刻痕、负载构造、雨痕、干痕裂、生物遗迹。

12、层理构造层理类型: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大型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中型槽状交错层理、爬升波痕纹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均匀层理、递变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水平互层层理、韵律层理、变形层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