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生产成本(含制造费用)

合集下载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pdf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pdf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1、将主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生产领用主料计入“生产成本-原材料”,与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领用数进行核对;另一类是主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12、将辅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三类:一类是生产领用包装物计入“生产成本-包装物”,与生产成本中包装物领用数进行核对;第二类是车间领用辅料计入“制造费用”;第三类是辅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23、将备品备件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车间领用备品备件计入“制造费用”,与制造费用中备件消耗金额进行核对;另一类是备品备件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

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3(二)执行“抽查核对明细帐是否与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相符”程序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原材料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明细清单”(底稿见索引A12-4-3)。

抽查核对明细帐是否与仓库台帐、卡片记录相符,并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

提示:如明细帐与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有差异,应结合存货实物盘点,查明原因并进行更正。

对于数量差异较大且金额也重大的品种应进行实地详盘,并作相应处理。

“审计调整”与“审定数”在该项目审定后录入。

本案查验结论:原材料明细帐与仓库帐核对相符。

(三)执行“比较原材料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若有重大波动应查明原因作出记录”程序将期末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如有大额异常波动项目,应进行重点调查。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将大额异常波动的或库龄较长的原材料项目作为根据测试及盘点等审计程序的重要样本。

本案中,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3,764,615.97元,而期初余额3,751,093.30元,原材料结存余额波动不大(底稿见索引A12-4-1)。

审计工作底稿-生产成本

审计工作底稿-生产成本

对生产成本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各月及前后期同一产品的单位成本是否有异常波 2 动,注意是否存在调整成本现象
了解并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核算方法,检查其成本核算方法与生产流程是否适 3 应,前后期是否一致,并作出记录
检查车间在产品盘存资料,复核与生产成本期末余额是否逻辑相符,期末余额是否恰 4当
5 抽查主要品种某一个月的产品成本结转是否符合规定流程结转金额是否准确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SHU LUN PAN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CO., LTD
审计程序表
被审计 单位: 审查项目:
A公司 生产成本
会计期间: 2005.12.31
审核员: 复核员:
XXX XX
日期: 日期:
一、
审计
序号
内容
获取或编制生产成本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帐数、报表数及明细帐合计数核对 1 是否相符
三、 余
四、 1审、 计本
科 2、目经本 科目经 审数)
本期审定数
原因,本科目 余额不能确
未审数
期末余额 本期审定数

6 查验直接材料
7 查验直接人工
8 查验制造费用
9
二、 调整
2006.03.20 2006.03.30
索引号: A页1次2-: 12
执行情况说明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已执行
索引号 A12-12-1
A12-12-2
I3-4
A12-12-2 I3-4
A12-12-3 A12-12-5 A12-12-7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案例分析(1)公司背景及问题描述公司是一家中型制造公司,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公司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其次,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最后,公司的生产效率较低,交货周期长。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决定进行内部审计。

(2)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确定审计目标是提高公司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审计范围包括公司的生产流程、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

(3)底稿准备根据审计目标和范围,审计师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底稿。

底稿包括以下内容:3.1参考文件清单:列出了与审计有关的文件、记录和报告,如公司财务数据、生产计划、供应链管理文件等。

3.2数据采集表:列出了需要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如生产线上的产量数据、工人的工时记录、原材料采购记录等。

3.3数据分析工具:列出了用于数据分析的工具和方法,如数据透视表、折线图等。

3.4问题清单:根据公司面临的问题,列出了需要关注的审计重点,如生产瓶颈、不必要的开支等。

3.5抽样计划:对于大量数据的采集,审计师制定了抽样计划,以确保采集到代表性的数据。

3.6审计程序:列出了具体的审计程序,如对生产线进行实地观察,对原材料采购流程进行跟踪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审计师根据底稿的要求,开始收集数据和信息。

他们通过查阅公司财务数据,了解了公司的成本结构和费用分布情况。

通过与生产部门的沟通,他们收集了生产线上的产量数据和工人的工时记录。

通过查阅供应链管理文件,他们了解了原材料采购的情况。

审计师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他们制作了数据透视表,比较了不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找出了成本高的产品。

他们制作了折线图,分析了产量和工时的关系,找出了生产线的瓶颈。

(5)问题发现和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审计师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原因是原材料采购价格不合理。

其次,生产线上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导致交货周期长。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生产成本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生产成本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生产成本一、会计记录概况H公司系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拟以2003年6月30日为基准日进行股份制改制,审计人员对该公司基准日的资产进行确认。

截至2003年6月30日,H公司的在产品为27,786.20万元,占全部存货的52%,公司主要产品P产品的在产品为23,666.17万元,占全部在产品的85%,占全部存货的45%。

可见,在产品P的认定,对整个存货的认定至关重要。

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期末数)单位:人民币万元项目期末数存货53,027.20其中:在产品27,786.20其中:在产品P 23,666.17 该公司的在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审计人员在对在产品进行确认时不免产生疑惑:P产品的在产品价值果真有那么大吗?留存那么大的在产品有必要吗?用什么方法确认这些在产品的实际存在及其价值?二、审计目标在实务中,由于在产品通常处于动态的生产过程中,成本计算的方法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增加了对其期末余额确认的难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程序和方法确认。

在产品成本的测试是存货审计的重要程序。

具体的审计目标如下:(一)确定在产品是否存在;(二)确定在产品核算的正确性;(三)确定在产品的期末价值是否正确;(四)确定在产品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一)了解生产过程、在产品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二)对P产品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复核(三)在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的情况下盘点期后在产品数量问题一:H公司的生产过程如何?在产品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如何?审计人员首先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并深入生产车间,向生产技术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了解P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内控制度。

H公司所生产的P产品特征为数量大,体积小。

P产品原材料一次投入,而生产工序有33道,生产周期78天,其中有近40多天是反复烘的过程。

P产品生产出来后,需经过多道严格检验,尤其对一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经检验淘汰后,一级品合格率68%左右。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pdf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pdf

{财务管理内部审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存货1、将主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生产领用主料计入“生产成本-原材料”,与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领用数进行核对;另一类是主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12、将辅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三类:一类是生产领用包装物计入“生产成本-包装物”,与生产成本中包装物领用数进行核对;第二类是车间领用辅料计入“制造费用”;第三类是辅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23、将备品备件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车间领用备品备件计入“制造费用”,与制造费用中备件消耗金额进行核对;另一类是备品备件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

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3(二)执行“抽查核对明细帐是否与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相符”程序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原材料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明细清单”(底稿见索引A12-4-3)。

抽查核对明细帐是否与仓库台帐、卡片记录相符,并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

提示:如明细帐与仓库台帐或卡片记录有差异,应结合存货实物盘点,查明原因并进行更正。

对于数量差异较大且金额也重大的品种应进行实地详盘,并作相应处理。

“审计调整”与“审定数”在该项目审定后录入。

本案查验结论:原材料明细帐与仓库帐核对相符。

(三)执行“比较原材料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若有重大波动应查明原因作出记录”程序将期末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进行比较,如有大额异常波动项目,应进行重点调查。

提示:通过比较,可以将大额异常波动的或库龄较长的原材料项目作为根据测试及盘点等审计程序的重要样本。

本案中,原材料账户期末余额3,764,615.97元,而期初余额3,751,093.30元,原材料结存余额波动不大(底稿见索引A12-4-1)。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应付工资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应付工资

案例介绍——应付工资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应付工资一、会计记录概况A公司应付工资期初余额为0元,期末余额为200万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为1100万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为1300万元,具体数据见“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审定表”(底稿见索引F6-1)所示。

二、审计目标(一)确定应付工资的提取和支出记录是否完整,计提依据是否合理;(二)确定应付工资期末余额是否真实、正确;(三)确定应付工资的报表披露是否充分。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应付工资明细表,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帐数、报表数和明细帐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程序1、填制“审计程序表”(封面)(底稿见索引F6);2、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审定表”(底稿见索引F6-1),复核加计正确并与总帐数、报表数核对相符,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底稿见索引F6-1)。

提示:如未审数合计金额与总帐不相符,应查明原因幵作更正。

(二)执行“对本期工资费用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性复核”程序1、检查各月工资费用的发生额是否有异常波动,并初步确定本科目审计重点,实施详细检查(底稿见索引F6-2)。

2、将本期工资贷方发生额与上期进行比较,分析变动的合理性(底稿见索引F6-2)。

提示:如发现有异常变动,要求被审计单位解释其增减变动的原因或取得公司管理当局关于员工工资水平的决议。

(三)执行“了解被审计单位工资制度,并检查工资、奖金、津贴的计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程序该执行程序要求:1、如果实行工效挂钩的,应取得有关部门确认的效益工资发放额认定证明,检查其计提额、发放额是否正确,是否应作纳税调整;2、如果实行计税工资标准办法的企业,应取得当地计税工资标准和公司平均人数,计算准予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工资费用,对超支部分的工资及附加费应作纳税调整。

该公司工资总额实行工效挂钩方法,本年度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的工资额度为1300万元,公司应付工资贷方发生额为1300万元,未超支。

生产成本审计

生产成本审计
(四)确定在产品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了解生产过程、在产品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
(二)对P产品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复核
(三)在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的情况下盘点期后在产品数量
问题一:
H公司的生产过程如何?在产品的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如何?
审计人员首先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并深入生产车间,向生产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了解P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内控制度。
但审计人员仍认为生产成本的存量偏大,并向公司提出降低生产量,进而压缩在产品数量的建议。H公司管理人员经反复认证,接受了建议,表示将压缩生产成本的留存量,争取降到5,000至5,200万只,以减少资金的占用。
问题三:
在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的情况下,可以盘点期后在产品数量吗?
在作了上述合理性分析之后,对P产品的在产品的账面数量和金额可以确认了,但如此大的在产品数量是否真实存在?一般来讲在产品很难盘点,尤其是P产品,物小量大,且有一部分停留在流水线上。盘点日又在基准日后面。
由于各工序有一定的内部控制,从统计部门取得的资料就有一定的可信度。审计人员核对了各工序的实物流水记录,其6月末的实物数量与财务提供的账面实物数量一致。
经了解后又得知,公司成本计算采用品种法,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成本划分采用定额比例法。原材料一次投料,包装材料由完工产品承担。对12道环节中的每一道都确定了工时定额,工费按工时定额分配。财务人员在月末根据统计人员提供的资料,以各工序的在产品总量、产成品入库量及定额数为依据,从而计算分配在产品与产成品的成本。
—审计人员接着对留存的P产品生产成本的量价比进行分析。截至2003年6月30日P产品在产品的数量为6,280.98万只,在产品成本为236,661,742.20元,计算出每万只的单位成本为37,679.11元,其中原材料单位成本为19,369.72元,工、费单位成本为18,309.39元。按公司在产品工、费占50%考虑,待在产品全部完工,需再投入50%的工、费,计18,309.39元考虑,则合计单位成本为55,988.50元,同比6月份实际结转的产成品单位成本55,581.61元(已知数),高出406.89元。6月末的生产成本留存总量为6,280.98万只,则总差异为255.57万元,与P产品的期末在产品余额23,666.17万元相比,占1.08%,差异不大。可见P产品生产成本的量价比还是可信的,总体上比较合理。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分析报告文案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原材料一、会计记录概况A公司属于制造业。

原材料期初余额3,751,093.3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71,143,876.63元,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71,130,353.96元,期末余额3,764,615.97元。

A 公司原材料分为瓶坯、辅助材料及备品备件三大类。

原材料发出计价采用当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具体数据见《存货分类余额明细表》(底稿见索引A12-4-1)。

二、审计目标(一)确定原材料是否存在;(二)确定原材料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三)确定原材料的增减变动及其收益(或损失)的记录是否完整;(四)确定原材料的计价是否正确;(五)确定原材料余额是否正确;(六)确定原材料的披露是否恰当。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过程的讲解以及相关提示和说明:(一)执行“获取或编制原材料明细表,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总账余额、存货-原材料类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

”程序1、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存货分类余额明细表》(底稿见索引A12-4-1);2、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将合计数与总账余额、存货-原材料类合计数核对是否相符,并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3、根据原材料类别向客户索取或编制《原材料大类收、发、存各月明细表》(底稿见索引A12-4-2);4、《原材料大类收、发、存各月明细表》期初、期末余额与《存货分类余额明细表》中各大类期初、期末余额核对是否相符。

提示:如未审数合计金额与总账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更正,必要时向项目负责人进行咨询,并作相应的处理。

本案中查验结论:1、原材料合计数与总账余额、存货-原材料类余额核对相符;2、《原材料大类收、发、存各月明细表》中的期初、期末余额与《存货分类余额明细表》中各大类期初、期末余额核对相符。

提示:在编制《原材料大类收、发、存各月明细表》时对于原材料收入及发出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细分,以便和存货其他科目进行勾稽关系核对。

本案中《原材料大类收、发、存各月明细表》对于原材料的发出情况进行了细分:1、将主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生产领用主料计入“生产成本-原材料”,与生产成本中原材料领用数进行核对;另一类是主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12、将辅料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三类:一类是生产领用包装物计入“生产成本-包装物”,与生产成本中包装物领用数进行核对;第二类是车间领用辅料计入“制造费用”;第三类是辅料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经核对相符,底稿见索引A12-4-2-23、将备品备件的发出情况细分成两类:一类是车间领用备品备件计入“制造费用”,与制造费用中备件消耗金额进行核对;另一类是备品备件直接销售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与其他业务支出中材料销售成本进行核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案例介绍—生产成本(含制造费用)一、会计记录概况(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产品:× ×公司是一个重化工公司,公司按生产产品类别分甲车间和乙车间,其中甲车间是将原料 A 电解后生成 X 单元,X 单元再生产产品 B 和 C 单体(其中 B 占 X 单元总成本 53%、C 单体占 X 单元总成本 47%),C 单体经过冷冻后生成液态 C 产品,C 单体经过氢化反应 后生成D 产品。

乙车间是以原料 H 为主要原料,同时加入甲车间产品 D 等辅助材料,经聚 合反应后生成单体 J ,单体 J 经过干燥包装后成为产品 J 。

公司主要生产设备是电解设备和聚合反应釜,公司生产成本主要发生在电解环节和聚 合反应过程,原料 A 电解总成本称为 X 单元总成本。

期末在产品系聚合反应釜中的聚合物,其他生产环节没有在产品。

( 二)05 年度公司全年生产成本资料甲车间:2 2 2 2 005 年度总成本220,622,652.52 元 134,003.36 吨 11,879.24 吨 005 年度 B 产品产量005 年度 C 产品产量005 年度 D 产品产量60,275.15 吨乙车间:年初在产品1,212,371.13 元 628,484,773.53 元 1,351,442.91 元 140,575.05 吨 2 005 年度总成本年末在产品2 005 年度 J 产品产量主要工序成产成本明细详见底稿。

二、审计目标( ((一)确定生产成本记录是否完整;二)确定生产成本的余额是否正确; 三)确定生产成本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充分。

三、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介绍及相关提示( 一)执行编制或获取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发生额及期末余额表,核对加计数与总帐余额 是否相符程序1 、向客户索要审计期间每月的生产成本发生额及期末余额(见底稿索引 A12-12-1/2); 、核对加计数与总帐余额是否相符, 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23、复核加计数是否准确,与明细帐核对是否相符, 标注相应的审计标识。

提示:如未审数合计金额与总账、明细帐不符,应查明原因并作更正,必要时向项目负责人汇报, 结合企业内控情况,决定是否追加审计程序。

“审计调整”与“审定数”在该项目审定后录 入。

( 二)执行对生产成本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各月及前后期同一产品的单位成本是否有异 常波动,注意是否存在调整成本现象程序、根据企业提供的成本和产量数据编制每月单位产品构成汇总表,对当期的成本构成数 据做横向比较,找出重大差异月份或项目,以确定并进一步追查原因(见底稿 A12-12-3/4); 、将当期单位成本构成与前期单位成本构成进行比较,对差异较大部分作合理性分析并 取证(见底稿索引 A12-12-3/4)。

12( 三)执行了解并记录生产工艺流程和成本核算方法,检查其成本核算方法与生产流程是 否适应,前后期是否一致,并作出记录程序、向公司索取工艺流程简图,跟随客户到生产车间实地观察,根据公司介绍对工艺流程 1图中的重点工序作标注,同时观察是否有停工、停产或产长期闲置设备,初步判断企业生产 是否正常(见底稿索引 A12-12-5);2 、向公司索取生产成本核算简易流程图,或根据企业工艺流程及客户对成本核算的描述, 审计人员自行编制成本核算流程图;×公司已连续三年接受我所审计,核对上年底稿,会计核算流程无变化(见底稿索引 A12-12-6)。

× ( 四)执行抽查主要品种某月的产品成本结转是否符合规定流程,结转金额是否正确程序×公司是一个生产稳定、品种固定的的化工企业(重型化工企业一般不会短期更换产品或 × 生产类型),因此随机抽取 10 月份生产成本分配表资料进行复核(见底稿索引 A12-12-7)。

提示:1、对于常年生产品种单一而且产销比较稳定的企业可以随机抽取某一月份生产成本资料 计算复核;如果企业产品品种较多、生产不稳定、或产销不平衡等,则可能需要增加复核 样本量,可以选择单位成本比较高或占全年总成本比重较大的产品分析复核。

2、目前有些企业采用 ERP 软件、SAP 软件等核算,产品、成本的分配步骤和方法是按计 算机既定的程序进行,一般不会出现分配和结转上的错误,但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对软件本 身审计,如果公司在软件中留有自行调整数据的手动程序,会增加我们的审计风险。

( 五)执行检查车间在产品盘存资料,复核与生产成本期末余额是否逻辑相符,期末余额 是否恰当程序、编制在产品分月明细表,对每月末在产品成本与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异常情 1况× ×公司每月单位成本波动基本稳定,月末在产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小(查验底稿见 A12-12-8)。

、检查在产品成本计算是否正确通过生产成本结转的复核,确认期末结存的在产品成本计算正确无误。

、检查在产品盘点资料,核对帐面数与盘点数是否一致。

在产品年末实盘数与帐面一致(查验底稿见 A12-12-8)。

2 3 ( 六)执行对生产成本项目的结构进行分析性复核,以确定进一步分析查验的成本项目程 序编制生产成本各要素的结构表,并与上年同期数据比较,以确定进一步分析的成本项目。

通过××公司的成本项目结构分析确定主要材料和动力费占成本比重较大,将重点作投入产 出分析(见底稿索引 A12-12-10)。

提示:如没有上年同期数据,也可以参照企业计划等数据。

( 七)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的核查、执行分析主要成本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查验有无异常程序; 1对主要材料和动力费作投入产出分析,见底稿索引(A12-12-11、A12-12-12、A12-12-13、 A12-12-14)。

提示:一般企业在生产稳定情况下,其主要原料的投入产出比有一参考值(或参考范围),本 年各月份之间、本年与上年之间对比分析,确认投入产出是否正常,如不正常的,需要分 析原因并请企业协助提供相关资料支持。

2、执行材料成本的结转是否正确,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程序; ××公司材料系生产中直接投入 ,材料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编制主要材料的发出、 生产领用、采购对比表,分析企业生产是否正常,见底稿 A12-12-15。

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 否适当见存货计价测试底稿 A12-5-1。

提示:( 1)材料成本计价方法是否适当程序可以在存货计价测试中执行,也可以在生产成本科 目执行,二者选一即可。

2)编制材料的发出、生产领用、采购对比表,比较材料发出数是否与生产领用数一致, ( 分析是否有非生产性大额材料发出;比较采购与发出数,分析企业是否存在重大的库存积 压或材料短缺情况,进一步分析企业生产是否正常。

3 、执行查验材料发出的原始凭证,查验领料单的签发是否有授权批准,材料发出的汇总 是否经过适当人员复核程序。

×公司材料发出的查验已在原材料科目审计中执行,故不在重复查验,见底稿 A12-3。

提示:材料发出的查验可以在原材料科目审计中执行,也可以在生产成本科目审计中执行,×二者选一即可。

(八)执行对直接人工进行分析查验,查明是否有异常情况程序、本年度直接人工成本与上年度进行比较,查明其异常变动的原因;1编制各工序或各产品人工成本本期与前期的比较表,结合人力资源部工资的调整文件,分析波动原因。

见底稿A12-12-17。

提示:直接人工的查验可以与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的查验相结合。

2、比较本年度各个月份人工费用发生额,如有异常波动,应查明原因;编制各工序或各产品人工成本分月明细表,分析各月份之间是否均衡,对异常的月份做重点检查,分析原因,请企业提供相关依据.见底稿A12-12-18。

3 、检查直接人工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人工费用的分配标准与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和适当。

××公司人工费用按部门工序归集和分配,无产品之间再分配情况,本程序不适用。

提示:一般人工费的计算方法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和效益工资等,可以向公司索取工资计算单、计时或计件等记录,根据公司成本核算方法中规定的原则复核人工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是否正确。

(九)对制造费用进行分析查验,查明是否有异常情况1、获取或编造费用汇总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是否相符,并标注相应审计标识;2、核对制造费用是否如数分配进入生产成本,有无跨期现象;××公司制造费用全部转入生产成本,无跨期想象,见底稿A12-12-20、A12-12-21。

3 、比较本年数与上年数,是否存在重大变动项目,分析变动是否合理,对大额的变动分析原因;本年与上年比较,本年为扩大再生产准备,扩招职工,工资和人数增加,见底稿A12-12-20、A12-12-21。

4、本年度内月份之间比较,抽查重大数额项目和例外项目是否合理及入帐依据;经抽查未见发生额异常,见底稿A12-12-22。

提示:执行3、4 程序查验方法可以参照管理费用、营业费用。

5 、查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复核分配计算的正确性。

××公司因制造费用按生产工段设置,各工段的制造费用相应转入该工段的生产成本。

提示:制造费用通常根据产品形成情况按材料金额、按材料数量、按工资、按工时等标准分配转入生产成本,一般企业选定某种标准后应一贯执行。

收集有关分配标准的数据,复核制造费用是否正确分配转入生产成本。

(十)执行对辅助费用进行分析查验,查明是否有异常情况程序1 、获取或编制辅助生产成本汇总表,并与明细帐、总帐核对是否相符,并标注相应审计标识;2、核对辅助生产成本是否如数分配进入生产成本,有无跨期现象;××公司辅助生产成本-电气全部转入生产成本-甲车间,辅助生产成本-动力按各部门消耗的蒸汽量分配,见底稿A12-12-23 、A12-12-24。

3、比较本年数与上年数,是否存在重大变动项目,分析变动是否合理,对大额的变动分析原因;经分析无异常,见底稿A12-12-23 、A12-12-24。

4 、年度内月份之间比较,抽查重大数额项目和例外项目是否合理及入帐依据;经实质性测试,未见发生额异常,见底稿A12-12-25。

5、查验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复核分配计算的正确性。

××公司电气车间为甲车间提供服务,辅助生产成本-电气全部转入生产成本-甲车间;辅助生产成本-动力按各部门消耗蒸汽量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一贯执行。

分配测试见底稿A12-12-26。

四、根据上述会计记录及审计思路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