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全章复习与巩固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复习目标:1.识记电解水实验的反应、检验、结论、水的化学性质2.了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的净化3.记住分子与原子的定义、特点4.掌握氢气的性质和制法知识要点: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通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2H2O=== 2H2↑+ 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 2 :1质量比 1 :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F.产生误差的原因:是生成的H2 和O2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化学式的含义 H2O①表示一种物质水这种物质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通电2、水的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H2O=== 2H2↑+O2↑(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3、水的污染:(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 ,最多的元素是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2)水污染A、水污染物:①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②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③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①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②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③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自然界的水教案(精选3篇)

自然界的水教案(精选3篇)

自然界的水教案(精选3篇)自然界的水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仪器药品学生实验: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点评)第一板块:游戏引入(一)游戏进入1、请三位同学头戴一顶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娃哈哈纯净水”的帽子,手各拿所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让同学给“不同水”定出合适的价格。

2、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注: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附表一)。

(二)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认识水净化的常识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是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庭饮用水是什么水?追问1:这些水比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堰水比,有哪些优点?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问题2:有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请看网址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p52—53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1、学生上台表演,由于定价“不公”而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2、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

(初步认识三种水的价值)3、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井水”。

4、干净得多!5、此时大多数学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

最新初中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小结 精品

最新初中教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小结 精品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小结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水的存在②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③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④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净化水的方法⑤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人类认认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②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3、情感态度和价价值观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断能力②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等化学基本概念2、过滤、蒸馏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3、水的组成及净化方法三、教学难点:1、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特等基本概念的理解2、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四、教学准备第三单元知识体系及相关练习题五、教学方法:提问→讨论→归纳→小结→练习六、教学时间:3课时七、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归纳小结:1、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征2、物质的分类⎪⎪⎪⎪⎪⎩⎪⎪⎪⎪⎪⎨⎧⎪⎪⎪⎪⎪⎩⎪⎪⎪⎪⎪⎨⎧⎪⎪⎩⎪⎪⎨⎧⎪⎩⎪⎨⎧−−−→−盐碱酸等如氧化物化合物等稀有气体如等非金属如金属如单质纯净物混合物物质元素种类:,,::,,:,,,,,:,,,:5222222O P CO O H Ar Ne He P S C H N O Ag Zn Gu Fe 3、水的组成⎪⎩⎪⎨⎧1:82:1,氧气与氢气的质量比为氧气与氢气的体比为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化学反应表达式为:分解反应通电222O H O H +−−→−由此得出: ①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②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4、净化水的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5、水体污染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因此,要:⎪⎩⎪⎨⎧防止水体污染节约用水①①(二)强化训练,巩固提高,说见练习题:(三)作业1、课堂作业2、课外作业①你家用水情况调查;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3.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资料的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础知识自主梳理
(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
「,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1)水的三态*,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i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体类型:海洋水、和大气水,其中最主要的是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2节流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
重视改进农业
提高工业用水的
、考点突破:
考点一水循环的类型、作用及人类活动施加的影响
昆仑站。下图为“南极地区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南极地区水循环
A.比较活跃,气候湿润B•地表径流环节缺失
C.①环节使陆地的淡水得到补充D.⑤环节使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典例导入】3.(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
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 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卜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 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考点二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在我国的分布
【典例导入】2.(2011安徽文综)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月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甲 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枯水期
L2 1i jl«B4]b IJ IJJ
KI'l3D恤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南阳市第二十二中学苏国平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课,1课时。

教学分析: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

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已有一定的认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已基本形成;对过滤、蒸馏等实验操作要点也有所掌握。

教学目的:(1)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2)巩固已学知识;(3)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巩固已学知识。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意识。

教学过程: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学了不少与水有关的知识,对微观世界的分子和原子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温故而知新。

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标,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复习课本来梳理本单元知识,并以知识树或者图表等方法在纸上画下你们小组的疏理结果,看哪些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地球上的水,复习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学习目标】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规律。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3、通过对实例的分析, 理解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4、通过相关材料、图表或实例的分析, 归纳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第 1 页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学习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

2.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3.了解洋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作用、寒暖流对沿岸气候的不同影响, 并能利用教材知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4.从读图出发, 学习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了解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位置和成因。

5.了解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知识点归纳】★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P57图3.5,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 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 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等温线向高纬凸, 则为暖流;等温线向低纬凸, 则为寒流。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学习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知识点归纳】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第 3 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

【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D.化学反应:产生位置正极负极体积比质量比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H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 ,(2)结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3、水的污染:(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最多的元素是。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A、水污染物:;;。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4、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均为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 的水;软水是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C .硬水软化的方法: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 4+5H 2O = CuSO 4·5H 2O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第一章:水循环的基本概念1.1 复习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断运动和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1.2 了解水循环的类型:海陆水循环、大气水循环、地表水循环等。

1.3 掌握水循环的重要意义: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等。

第二章:蒸发与凝结2.1 复习蒸发的过程:水分从地表或水面转化为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2.2 掌握蒸发的因素:温度、湿度、风速等。

2.3 理解凝结的过程: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凝结成水滴,形成云层。

第三章:降水3.1 复习降水的类型:雨、雪、冰雹、雾等。

3.2 掌握降水的形成过程:水蒸气凝结成水滴,达到一定大小后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

3.3 了解降水的重要性:补给地表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等。

第四章:地表水循环4.1 复习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4.2 掌握地表水循环的过程:降水补给地表水、地表水流动、蒸发等。

4.3 了解地表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水资源供应、地表形态塑造等。

第五章:水循环与人类活动5.1 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城市化、农业灌溉、水资源开发等。

5.2 掌握水循环管理与保护的方法: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治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

5.3 探讨水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满足人类需求的保护水环境,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第六章:大气降水与气候6.1 复习大气降水对气候的影响:降水量、降水类型、降水分布对气温、湿度、风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6.2 掌握降水量与气候类型的关系: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6.3 了解气候变化对降水模式的影响:全球变暖、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现象。

第七章:水文周期与水文过程7.1 复习水文周期的概念: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过程的周期性变化。

7.2 掌握水文过程的测量和分析方法:降水量计、水位计、流速仪等设备的使用,水文学数据分析技巧。

7.3 探讨水文周期与水文过程的研究意义:水资源管理、洪水预测、水文模型构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全章复习与巩固一、重点聚焦1.电解水实验:(1)现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单质简记为“一物一素”(即一种物质,必须是纯净物,且只含有一种元素);化合物简记为“一物多素”;氧化物简记为“一物两素氧元素”。

3.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基本性质的应用:(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其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分子、原子的性质:①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是不断运动的;③分子、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水的净化方法、硬水和软水:(1)净化方法:沉淀、吸附、过滤、消毒、蒸馏等。

(2)硬水和软水定义、鉴别(用肥皂水)、硬水危害及软化方法(蒸馏和煮沸)。

5.水污染原因、危害及爱护水资源的措施(1)水染污的三个主要来源: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1)防止水体污染(2)节约用水二、知识网络三、方法整合类型一、学科内综合考查水说明:此类题目往往把与水相关的知识,如水资源的分布、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水资源的污染及保护等知识点在同一题目进行综合体现(或只选取部分知识点体现),考查大家对水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整合能力。

此类题目多为填空题,解答时可联想每个具体知识点涉及到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突破即可。

例1.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福州西湖水质的状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

(1)取水样,静置后过滤。

过滤操作中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和玻璃棒。

(2)若要检验西湖水属于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3)工作人员每天撑着小船在湖中打捞垃圾,其中塑料制品、易拉罐应投入下列_________(填字母)垃圾桶内。

A B C(4)你认为下列行为会造成西湖水质下降的是。

(填字母)A.在湖边种植花草树木B.居民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西湖C.某些游客将垃圾随手丢入湖中【思路点拨】关于水的综合题,往往涉及到水的净化、硬水和软水、防止水污染及水资源保护等知识,解此类题,关键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分开一一解答。

【解析】注意本题(1)中要求填写的是玻璃仪器,所以应该是烧杯。

(2)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肥皂水,软水中泡沫多,硬水中泡沫少。

(3)塑料制品和易拉罐均属于可回收垃圾。

(4)湖边种植花草树木有利于西湖水质的提高。

【答案】(1)烧杯(2)肥皂水(3)B (4)B、C【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关于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的鉴别、水资源保护、水质监测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性的实验探究题,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习过的化学知识逐一解决问题即可。

举一反三:【变式1】2003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请你参与下列问题的讨论:(1)图9-2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这种净水器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物质,同时利用活性炭的作用除去臭味和一些溶解的杂质.(2)三峡工程二期已于2003年6月1日开始蓄水。

为防止三峡库区水被污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填序号) 。

①清理蓄水库库底固体废物②防治船舶污染③整治相关河流污染④治理库区和上游区工业污染(3)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4)载人飞船必须建立水的循环体系,以保证宇航员的生活用水并减少飞船的携水量。

请将下图各项用箭头连接成水的循环体系(注:氢氧燃料电池反应产生电能,同时生成水)。

【变式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通过近一年的学习,你认识了很多物质,收获也一定不少!我们以水为专题:(1)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主题是“应对水短缺”;3月22~28日是第二十届“中国水周”。

请你为本届“中国水周”写一句宣传口号;你认为全球性水短缺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列举一种检验硬水的方法;你认为造成河水污染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

类型二、读图、识图考查水说明:此类题目往往给出一些图表或图象,考查大家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情况,从而养成爱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也有的给出水分解的微观示意图,考查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此类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大家的读图、识图能力及组织语言描述化学知识的能力都进行了很好的考查。

学会挖掘图中的有用信息并能与所学相关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和整合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所在。

例2.下图9-3是近年来统计的某些国家的人均水量和世界人均水量(m3/人)。

图9-3(1)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水资源___________的国家。

(2)淡谈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图表能够一目瞭然地反应出各地区水资源的对比情况,比较形象且直观,对于坐标图一定要注意看清横、纵坐标分别代表的含义,分析图表信息,通过对比并根据所提问题得出结论。

对于节约用水的措施可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或他人节约用水的做法来解答问题即可。

【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得出,我国人均水量再给出的国家中是低的国家,且占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2左右,这都充分说明了我国水资源的相对短缺。

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重点要注意“在生活中”举出事例。

【答案】(1)短缺(2)洗手后及时关闭水龙头、洗澡时减少淋浴时间、用洗过衣服的水拖地等。

【总结升华】本题是把数学图像与化学知识结合,称为图像题。

解答此类题时,要读懂图中的信息,再结合化学知识来解题。

另外了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树立人人节水的传统,对于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于造福子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举一反三:【变式3】请观察图9-4,你能从中提取哪些信息。

图9-4【变式4】如图9-5(图中大圆圈表示氧原子,小圆圈表示氢原子)是电解水中水分子分解过程示意图,请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信息:图9-5(1)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

类型三、信息给予考查水和分子说明:此类题目往往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报道,设置一定的命题情景,给予大家一些新颖或陌生的信息,考查大家对与水、分子有关的说法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

此类题目往往是“起点高”,但“落点低”,考查的都是对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题时,树立必胜信心,反复阅读题给材料信息,充分挖掘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后,再联系所学相关知识对各个选项逐一作出判断即可。

例3.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下图9-6为其计算机模拟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B.上述变化过程中分子间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在弱电场下,水分子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D.利用该性质,人们在常温常压下可建成溜冰场【思路点拨】本题由于所给信息陌生而新颖,使好多同学“一头雾水”,解题关键是把题给信息看明白的前提下,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选择。

【解析】分析题给信息“常温常压下水结成冰,俗称‘热冰’”,可知水结成“热冰”的过程是一个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不变因此原子的个数也肯定不会改变,所以A、B不正确。

观察图示信息,可以看到水分子的运动从无序转变为有序,所以C对。

由于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常温常压下水可结成冰,因此利用该性质,人们可在常温常压下给水施加一个弱电场从而建成溜冰场,因此D也正确。

【答案】CD【总结升华】本题是化学与科技的综合题,也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解题时我们可以结合答案去阅读信息,找出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再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

举一反三:【变式5】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p=22.05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

将有机废物如二恶英等和空气、氧气等氧化剂在超临界水中进行快速氧化,能将有害物质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以及盐类等无毒小分子化合物。

下列内容与所给信息相悖的是()A.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毒物B.超临界水是一种新物质C.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D.超临界水的氧化技术不形成二次污染【变式6】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海水分解得到氢气的新技术,其中海水分解可以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为:水氢气+氧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具有还原性B.水分解不产生污染物C.二氧化锰在反应中具有催化作用D.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类型四、探究实验考查微粒的性质说明:此类题目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究实验来考查分子的性质,对大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进行了很好的考查。

掌握分子的性质(体积质量很小、不断运动、有一定的间隔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能根据题给条件灵活应变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4.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靠近(不要接触,如图9-7),可观察到产生大量白烟。

这种白烟是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化合生成的微小的氯化铵晶体。

请完成:(1)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2)从这个实验你能获得的信息是(任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是信息迁移题,也是结论开放性试题。

通读试题,获取信息,特别题中隐含的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学会新旧结合,应变创新,从而解决问题。

【解析】通过题目给予信息:已知反应物是氨气、氯化氢、生成物是氯化铵,不难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关于分子、物质及有关化学反应的多条信息。

【答案】(1)氨气+氯化氢→氯化铵(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浓盐酸、浓氨水具有挥发性,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了改变等。

【总结升华】本题是一道趣味性实验题,是用浓氨水和浓盐酸做微粒扩散的探究实验,像这样通过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实验进行命题,体现了当前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这类题也是今后命题考试的主要方向。

举一反三:【变式7】小明同学在新年晚会上表演了一个小魔术-“铁树开红花”。

他取4条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胶塞中,放在玻璃片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状,再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扎在“树枝”上制成“树花”,在玻璃片上放半杯浓氨水,罩上一个大烧杯(如图9-8所示)。

过一会儿后,大家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漂亮的红色,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