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0修订)

合集下载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修订)

之欧侯瑞魂创作2015年5月12日, 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处所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插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 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 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插, 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 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结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插教学.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三、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中, 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 从三年级开始独自开设, 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 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处所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 课时必需获得保证, 不得挤占或挪用.2. 处所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处所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处所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3. 为培养学生的立异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插时, 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 统筹合理安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增强学科育人功能, 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4. 一至九年级设置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强调实践特征, 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能,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 为学生终身介入体育熬炼奠基基础, 增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平安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防教育以及综合实际活动中的小学劳动教育等专题教育主要安插在处所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 也可以利用处所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开设专题教育活动.6. 小学开设外语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域可以从一年级开设外语, 其课时从学校课程安插的课时中解决.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 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开设第二外语.7. 遵循学生的发展的规律, 根据需要, 学科课程可以进行开设长短课时的探索, 如小学英语可以30分钟为1节课.。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0整理)(13页)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0整理)(13页)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0整理)一、总则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整理,旨在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

二、语文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六个方面。

3. 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数学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

3. 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英语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六个方面。

3. 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4.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四个方面。

3. 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式、实验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体育课程标准1.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能力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2024年学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计划方案范本(3篇)

2024年学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计划方案范本(3篇)

2024年学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实施计划方案范本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要求劳动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规定从孩子入学起,开设“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作为学生必修的课程。

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还要具备整理家务的技能,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才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1.从入学背书包整理书包,摆放学具等,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2.了解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和一般家务劳动的基本方法。

3.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和工艺品。

7.在劳动技术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尝试有创新特色的小制作、小发明。

8.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9.培养良好的非智力素质。

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自觉磨炼意志,陶冶情操,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积极进取、探索创新意识;初步具有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主要原则1.实践性原则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的基本特点。

学生亲身参加劳动操作实践是劳动技术课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

实践是劳动技术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创新素质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

学校要结合实际,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劳动操作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教师要切实做好指导和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还要和家庭、社会结合。

2.基础性原则劳动技术是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应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技术处理能力,以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在劳动技术课中,通过某些劳动技术项目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劳动知识,提高他们运用工具进行加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 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第一章引言1.1 背景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2 目的和意义本课程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思想与原则2.1 思想指导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2.2 原则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第三章课程体系3.1 课程目标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3.2 课程结构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3.2.1 学科课程3.2.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2.3 选修课程3.3 跨学科课程贵州省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第四章课程内容4.1 学科课程内容4.1.1 语文4.1.2 数学4.1.3 英语4.1.4 自然科学4.1.5 社会科学4.1.6 体育与健康4.1.7 艺术4.1.8科技4.1.9信息技术4.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4.2.1 实践课程设计4.2.2 实践活动组织4.2.3 实践活动评价4.3 选修课程内容4.3.1 选修课程设置4.3.2 选修课程实施与评价第五章教材与教具5.1 教材编写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编写原则和规范5.2 教材选用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选用原则和规定5.3 教具选用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具选用原则和规定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原则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评价原则6.2 评价方式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方式6.3 评价方法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方法第七章教师培训与发展7.1 教师培训计划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培训计划7.2 教师培训内容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培训内容7.3 教师培训方法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培训方法7.4 教师发展支持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师发展支持方式附件:附件1: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附件2:贵州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政策法规法律名词及注释:1、基础教育:指义务教育2、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改革,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3、义务教育:国家法律规定的必须接受的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4、学科课程: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包括实践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和实践活动评价6、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用于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7、教材编写: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工作8、教材选用:学校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材使用9、教具选用: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用具和设备10、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11、教师培训: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活动12、教师发展支持:对教师进行奖励、职称评审等支持措施。

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2020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

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doc

(2020年整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doc

表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省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供各地选择。

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民族学校、复式教学点、简易小学等学校的课程设置,由各市、州依据本文精神,结合当地实际作出相应调整,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

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

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

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有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

具体要求按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鄂教基[XXXX]16号)执行。

初中阶段开设外语课程的语种,可在英语、日语、俄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

外国语学校或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第二外语。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023新教育标准解读实施最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23新教育标准解读实施最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2023新教育标准解读实施最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根据最新发布的2023新教育标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将有一些重要的变化。

本文将对这些变化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

1.教育目标根据2023新教育标准,义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

新的课程计划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2.课程内容新的教育标准强调把学科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计划将加强对科学、数学、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同时增加对社会科学、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的关注。

3.探索性学习新的课程计划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提倡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

学生将被鼓励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跨学科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计划将加强跨学科学习。

此举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5.教学方法新的教育标准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将被鼓励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6.评价方式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新的教育标准将采用更加综合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外,还将引入作品展示、实践报告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形式。

这将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7.培养创新能力新的课程计划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将接触到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对2023新教育标准解读的简要介绍,不包含详细教学细节。

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课程安排还需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了解。

注:此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以官方发布的教育文件为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5年修订)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5年修订)

2015年5月12日,四川省教育厅以川教〔2015〕41号印发《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和《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如下: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13周。

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一至八年级每学年上课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 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九年级全学年上课33周,复习考试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

二、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

一、二年级周活动总量26课时;三至六年级周活动总量30课时;七至九年级周活动总量34课时;每课时以45分钟计。

三、课程计划表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2015年修订)节课,双周上3节课。

课程设置说明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其中,信息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从三年级开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劳动与技术教育从七年级开始开设,每周1课时;其他内容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学习。

各地应根据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开足开好,课时必须得到保证,不得挤占或挪用。

2. 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关于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指导意见统一规划(见《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方案(2015年修订)》);学校课程由学校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开发与管理。

3.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

学校在做学年教学安排时,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增强学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有关说明
一、1至8年级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上课按33周时间计算。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内容由于课程名称较长,不便于在课表上体现全称,所以,以下课程名称在相关年级课表上体现简称:
1. “劳动技术与技术教育”简称为“劳技”(3-9年级);
2.“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称为“研学”(3-9年级);
3. “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简称为“专题”(1-9年级);
4. “班团、文体活动”简称为“班队”(1-6年级)和“班团”(7-9年级);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课程包含内容:
1.“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包含写字书法(3-6年级每周1课时)
2.“班团、文体活动”包含环境教育(1至9年级每学期6课时)、健康教育(小学1-9年级每学期6课时,包含卫生保健、垃圾分类、艾滋病预防<7-9年级>每学期3课时、青春期教育含性健康教育<5-9年级>)、禁毒教育(5-9年级每学期2课时)等,课程表上须备注说明上述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

四、小学1-6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1-6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1-6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根据体育课授课内容。

如标注为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体育2:即足球课。

同时在课程表上备注说明体育1、体育2的具体内容,并注明心理健康课放在双周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的第几节。

初中“体育与健康”每周3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7-9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7-9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添加备注,说明每周每一节体育课授课内容,如单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第3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双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第3节为心理健康课。

五、为使小学阶段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至6年级道德与法治2节用于教学,1节放在班团、文体活动课中,结合学生特点、时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 、课间(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含大课间、第3套系列广播体操和学校安排的跳绳、啦啦操、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体育活动)主要用于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七、晨(夕)会每天20分钟,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安排晨(夕)会,也可以不安排晨(夕)会,严禁将晨(夕)会上成早自习(早读)。

八、中小学校每周按5天时间安排课程。

每节课时,一至六年级为40分钟,七至九年级为45分钟。

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探索、试验长短课结合或适当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

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必须报当区教育局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

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不得增加课时的总时间或改变各门课程时间的基本比例。

九、文件依据:黔教基发〔2009〕62号 《遵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