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平面镜成像 (解析版)
2024年新鲁科版8年级上册物物理课件 第3章 光现象3.3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每个物(发光或反光)点,都有其对应的虚像点,虚像用虚线。
虚像: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虚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
实像与虚像
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平静的水面等都属于平面镜。
平静水面
交流·评估
找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分别放在玻璃板的两侧,并移动放在玻璃板后的物体,直到该物体和玻璃板前物体的像完全重合为止,此时该物体的位置即玻璃板前物体的像的位置。
③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④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因为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探究物与像的关系,所以需要在像的位置有替代品来替代虚像,得出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A.7:25
B.6:35
C.5:25
D.4:35
D
谢谢聆听!
4.下图中是四幅关于字母“F”经平面镜反射成像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C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物
像
实验探究: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案·证据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找到比较像与物体关系的方法。将相同的物体放在平面镜背面来替代虚像,这样就可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上,在纸上沿着玻璃板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②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9cm
11cm
14cm
等大
等大
等大
垂直
垂直
4.3平面镜成像(原卷版+解析)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4.3 平面镜成像基础概念梳理1.平面镜所成的像为像,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的。
2.某同学身高1.60m,站在平面镜前2m处,她在平面镜中的像距镜子是m;她走近平面镜时,她在镜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中的(选填“A”或“B”)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4.如图所示,司机通过汽车后视镜可以观察到车后景物,你知道后视镜是镜。
5.在“走进西藏”活动中,小明对藏民用面积很大的凹面镜制成的太阳灶烧水(如图甲)很好奇。
于是他用不锈钢汤勺的内表面当作凹面镜,将平行光正对“凹面镜”照射,光路如图乙。
则使用太阳灶烧水时,水壶应放在图乙中的(选填“a”“b”或“c”)。
6.学习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小华和小虎作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1)他们分别代表物和像模拟平面镜成像,若小华向右转,小虎应向转。
(2)小华走近办公楼的自动感应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填“随”或“不随”)门平移。
(3)傍晚,小虎在河边看到的夕阳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像(填“实”或“虚”)。
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7.有一首名为《驴》的小诗:“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岸上蹄路蹄,水中嘴对嘴。
”其中的“水中嘴对嘴”是光的(填“直线传播”“反射”)现象,其中的一个“嘴”是另一个“嘴”的(填“实”或“虚”)像。
以其中一个正远离水面的“嘴”为参照物,另一个“嘴”是(填“静止”或“运动”)的;如果其中一个“嘴”距水面10cm,那么两个“嘴”之间的距离为cm。
8.小丽站在平面镜前1.5m处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应将光源向着(选填“衣领”或“平面镜”)照射。
现将一块和平面镜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小丽(填“仍能”或“不能”)看到她在镜中的像。
八年级上册物理 平面镜成像(解析版)

【课程标准】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学习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3.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4.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及平面镜成像的应用;5.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会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学习难点】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知识点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知识点2. 平面镜成虚像1.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成的像,不是真正的物体,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2.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注意:实像和虚像的区别是难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跟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平面镜成的像一定要画成虚线。
知识点3. 平面镜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例如:(1)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2)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3)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1)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 (2)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知识点4. 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问题 1.注意“箭头”方向;2.平面镜成像一定要画成“虚线”;3.作图的依据是平面镜成像特点。
人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 全章练习课件 +4.3 第1课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解析:(1)实验中,选择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这样便 于观察像并确定像的位置;
1
2
3
4567源自89 10 11 12
返回目录
(2)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这里用到
的是科学研究中的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等效替代 法”)。
解析:(2)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做实验,主要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的大小关系;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 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 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 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小东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 m处,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 距离相等,所以小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 m。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小东远离平面镜时,小东的大小不变,所以他的像大小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2023济宁中考)请在图中画出直杆AB在平面镜M中所成的像。
返回目录
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 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返回目录
5. (教材P100T4改编)如图所示是小丑玩偶和它在平面镜中的像,请画出平面 镜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3课时平面镜成像(解析版)含答案

第4.3课时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__相等__;(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相等__;(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垂直__;(4)平面镜成的像是__虚__像.对称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注意: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而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理:__光的反射__.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考点一平面镜成像特点1. 实验原理:光的反射;2.主要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等;3. 等效替代法的应用: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便于找到像的位置;让相同的蜡烛(未点燃)与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找到像的位置、比较物和像大小关系;4.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本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5.实验中尽量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实验时,通过玻璃板能看见同一支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个的原因是玻璃板有一定的厚度,通过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各形成一个像,产生重影;6.实验中像的大小始终等于物体大小,通过肉眼看见“近大远小”,这与视角有关;7.实验中无论平面镜多小,都能使物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与物体等大的像(物体上反射的光线总有射向平面镜的);8.玻璃板的放置要求:玻璃板要与水平桌面垂直,确保物像重合,若玻璃板向点燃蜡烛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上方偏高处;若玻璃板向未点燃蜡烛的方向倾斜,则蜡烛的像总在未点燃蜡烛的下方偏低处;9.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10.观察像时眼睛的位置:与物同侧;11. 验证平面镜成虚像:用光屏代替未点燃的蜡烛,看在光屏上是否能承接蜡烛成的像;12.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改变蜡烛和玻璃板之间的间距,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13.物体移动时,像移动方向、距离、速度的判断;【交流与反思】14. 得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等的原因:①蜡烛没有垂直放置;②后支蜡烛与前支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没有完全重合;③玻璃板太厚;15. 用灯泡代替蜡烛好处的评估: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另一支蜡烛和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反复使用;实验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正立的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3

2、为什么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
因为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需要探究物 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需要在像的位 置有替代品来替代虚像,得出像与物 的大小相等。
学以致用
7、身高1.6米的人站在高1米的 竖直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镜中 的像的高度是__1_._6__米,像和平 面镜距离是 ______4___米。
8、下图中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的 时钟图,则当时的时刻是( C ) A.2:25 B.2:35
加油站: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 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 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 是倒立的,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因为平静的水面 就像一个平面镜,它可 以成像。根据成像的特 点物距等于像距,所以 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 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 的。
想一想 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因为平面镜不透光,无法确定像的位置;而透 明又有反射性的玻璃板正好可以看到虚像的位 置。
(4)进行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记录数据
物到平面镜 像到平面镜的 的距离/cm 距离/cm
(物距) (像距)
第一次 10
10
第二次 15
15
第三次 20
20
像与物大小 比较
4、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 的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将( )D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在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近
初中物理教材解读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光现象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教案【教材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作为光现象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它是前两节知识的延续。
另外,本节课中学生将首次较为系统地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学到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本节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也为今后的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电脑一台、多媒体放映机一部、课件、平面镜、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光具座、光屏、白纸板、量角器、刻度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课前展示镜面找茬的小游戏,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游戏,让同学对“镜面”、“对称”这两个概念有所了解。
2.通过两道题目,复习前两节学过的内容,为引入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定义做准备。
1.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2.什么是实像?答: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它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使底片感光。
拿起手中的镜子,提问:什么是平面镜?物理学中的平面镜指的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认识平面镜和像通过实例:家中的镜子(图片)、平静的水面(图片)、光滑的金属表面(图片)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类似物体的思考。
4.3平面镜成像(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第3节平面镜成像(同步基础练习)题型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总计题数20 10 7 8 0 45 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演员站在平面镜前,在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他的像()A.逐渐变大,逐渐靠近平面镜 B.逐渐变大,逐渐远离平面镜C.大小不变,逐渐靠近平面镜 D.大小不变,逐渐远离平面镜【答案】C【解析】解:人在平面镜中成像,人靠近平面镜时,人的大小不变,人在平面镜中成像大小不变;人靠近平面镜时,人到平面镜的距离减小,人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减小,逐渐靠近平面镜。
故选:C。
2.小明站在穿衣镜前3m处,小明在以1m/s的速度匀速靠近穿衣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穿衣镜中小明的像逐渐变小 B.小明的像逐渐远离平面镜C.穿衣镜中小明的像是虚像 D.2s后小明走的距离是1m【答案】C【解析】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故A错误;B、由于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明靠近平面镜时,小明的像也靠近平面镜,故B错误;C、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故C正确;D、2s后小明走的距离:s=vt=1m/s×2s=2m,故D错误。
故选:C。
3.如图为玩具鸟在平面镜中的成像示意图,下列能改变玩具鸟成像位置的是()A.竖直上移玩具鸟B.竖直下移平面镜C.改变平面镜大小D.像与镜间放一小木板【答案】A【解析】解:A、竖直上移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发生变化,故A正确;B、竖直下移平面镜,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B错误;C、改变平面镜大小,玩具鸟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C错误。
D、像与镜间放一木板,成像位置相对原成像位置不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选:A。
4.如图为苍鹭从平静水面上飞离的瞬间。
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它在水中的像是()A.实像,逐渐变小B.虚像,逐渐变小C.实像,大小不变D.虚像,大小不变【答案】D【解析】解: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水中出现苍鹭的倒影就是苍鹭在湖水中所成的虚像;在苍鹭飞离水面的过程中,苍鹭到水面的距离变大,但苍鹭在水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苍鹭的大小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习题1】教材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答案】2m;3m 不变。
【解析】小芳站在穿衣镜前1 m处,镜中的像与镜子距离也是1米,所以像与她相距2米。
若她远离平面镜0.5 m,也就是她与镜子的距离为1.5米,这时像与镜子距离也是1.5米,所以镜中的像与她相距为3米。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所以镜中像的大小不会改变。
【要点点拨】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方法指导】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1)虚实:成的像为虚像。
(2)大小: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距离: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对称: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教材习题2】教材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所以我们只要找准帽子上的几个特殊点,把这些点的像点找好,然后用虚线连接各个点,最后形成的图即为帽子的虚像。
【要点点拨】作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关键找出几个代表性的点,每个点的像做出来,把各个点虚线连起来即可。
【方法指导】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问题注意事项1.注意“箭头”方向;2.平面镜成像一定要画成“虚线”;3.作图的依据是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材习题3】教材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两个对称点的中点一定在平面镜上。
连接A′与 A, O′与O ,然后取AA′中点M, 取oo′中点N,连接MN,MN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要点点拨】考查已知物体和像,确定平面镜位置。
【方法指导】做出两个对称点连线,标出连线中点位置,再找另一个像和对应的物点,连线,确定中点。
两个中点连线,就是平面镜的位置。
【教材习题4】教材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题【答案】4.2m;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节省空间。
【解析】视力表在镜中的像在平面镜左侧距离平面镜2.3米,所以视力表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多2.3米+(2.3米-0.4米)=4.2米与不用平面镜的方法相比,这样安排的好处是节省了空间。
【要点点拨】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物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方法指导】先确定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根据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求出像距。
人到平面镜距离已知,所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可求。
【教材习题5】教材P8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答案】如下图所示:【解析】已经给出了两块平面镜,并且位置已经确定了。
我们只需要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即可。
但要注意从第一块平面镜反射出来的光线要竖直射向下面的平面镜上,这样出射的光线平行射出。
【变式题1】小兰同学笔直站在寝室门口竖直放置的整容镜前0.5m处,他后退0.5m,镜中的像大小变化情况以及镜中的像与他的距离变为()A.不变,2m B.不变,1m C.变小,1m D.变小,2m【答案】A【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像是虚像。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所以,他后退0.5m,他在镜中的像大小不变;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和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物到像的距离是物到平面镜距离的两倍,小兰站在平面镜前0.5m处,当他向后退0.5m时,此时他与镜面的距离为0.5m+0.5m=1m,则像与他之间的距离是1m×2=2m。
【变式题2】如图所示,画出小丑帽子顶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小丑眼睛的光路图(画出进入一只眼睛的光线即可,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过镜面作出帽子顶点S的对称点S′,即为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与小丑左边的眼睛,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O到左边眼睛的连线为反射光线。
【变式题3】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一条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答案】如下图所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发光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
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则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
【变式题4】小明身高1.6m,站在距平面镜3m处,能够看到自己的全身像。
则他的像高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m。
【答案】1.6;3【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③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④像和物体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来解答此题。
(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形状大小相同,所以身高1.6m的小明同学她在镜中的像高仍然为1.6m;(2)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像和物体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当人到镜面的距离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
【变式题5】如图是潜望镜入射光线和初射光线传播方向示意图,请你画出平面镜位置。
【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首先根据光线完成光路,光线平行射入后,经平面镜竖直向下反射,经平面镜反射后又水平射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做出法线,并做法线的垂线即镜面的位置。
平面镜能改变光路,光线射入潜望镜后射到第一块平面镜上被反射,竖直向下传播,再遇到第二块平面镜又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平行射出.首先完成光的传播路径,然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确定平面镜的位置.1.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光屏用来验证像的虚实B. 玻璃板可以与纸面不垂直C. 蜡烛离玻璃板越近像越大D. 做多组数据可以减小实验误差【答案】A【解析】 A.光屏能承接实像,虚像不能承接在光屏上,使用光屏是为了验证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故A正确;B.为了使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故B错误;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故C错误。
D.做多次实验获得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的规律,故D错误.2.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应用中有以下说法:①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③为了扩大视野,在道路弯道处安装一块大的平面镜;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
对这些说法,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正确,④错误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④正确,③错误【答案】D【解析】①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是等大的虚像,故正确;②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放在口腔中的内窥镜是平面镜,用于成像,故正确;③为了扩大视野,在道路弯道处安装一块大的凸面镜,故错误;④较厚的玻璃两个面所成的像会影响实验效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通常选用较薄的透明玻璃板进行实验,故正确。
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3.小欣站在平面镜前看自己在镜中的像,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小欣和他的像的是()【答案】D【解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左右相反,由原图知,小欣同学的右手拿书,右边裤子有褶皱,则平面镜中的人应该是左手拿书,左边裤子上有皱褶,故D正确.4.小齐站在距平面镜1.6m处整理衣着,他在镜中的像与他本人的距离是m;当他沿着与镜面垂直方向水平移动1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3.2;不变。
【解析】小齐到平面镜的距离是1.6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小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1.6m,像与他本人的距离为3.2m;平面镜成像与成像物体大小相等,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平面镜的大小都没有关系,所以小齐沿着与镜面垂直方向水平移动1m后,像的大小不变。
5.一只燕子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燕子距水面6m时,它的“倒影”距水面m,它在湖面的“倒影”是(填“实”或“虚”)像,这是由于光的形成的。
【答案】6;虚;反射。
【解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简记为:正立、等大、对称、虚像。
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以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虚像;已知小鸟距水面6m,根据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知,它的“倒影”距水面的距离也是6m。
6.冬冬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看到镜中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般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答案】反射;3;仍能.【解析】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所成的像是虚像.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当人到镜面的距离为3m时,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为3m,由于成的像是虚像,在镜面后放置物体是不影响成像的.7.如图所示,S'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的位置,并画出一条由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
【答案】如下图所示:【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首先作出像点S′的发光点S,连接PS′,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画出入射光线SO。
作出像点S′的对称点,即为发光点S,连接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O,再连接SO,画上箭头,则SO为入射光线,OP为反射光线。
8.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答案】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反射光线好像是由像点发出的,由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作出像点后,作出射线S′P,与镜面的交点为入射点,再完成光路.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9.小滨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1)他应选取两支外形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蜡烛进行实验.(2)小滨选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3)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他把蜡烛A放在距玻璃板30 cm处,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是____cm;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说明__________.(5)实验过程中,小滨仔细观察,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请你帮小滨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1)相同(2)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60 不变(4)平面镜成的是虚像(5)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解析】(1)实验要选取完全相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2)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确定像的位置;(3)平面镜所成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到蜡烛A的距离等于蜡烛A到平面镜距离的2倍,即30 cm×2=60 cm;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与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4)因为光屏只能承接实像,不能承接虚像,所以在光屏上承接不到像,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所以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10.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