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合集下载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近现代中国的外交精选全文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突破 1.背景
(1)二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
政策。 2.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在开国大 典上明确宣布。
(2
①“
(3 ①目的:处理与邻近国家与新兴独立国家的关系。 1953年,周恩来 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
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 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 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 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 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政策调整 (1 (2)积极开展以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实行
(3)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世 界的繁荣发展。
3.具体活动 (1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
③在多边经济领域取得显著成就, 2001年正式加 入WTO。 (2 ①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形成了21世
制中共,将中国变成反共的基地。
现代阶段:中美关系经历了由对峙到和好的过程 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对中国封锁禁运和军事包围。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美:中国国力的提高;遏制 和孤立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收缩。 中国: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有助于台湾问题 的解决。
国在山东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列强无理拒绝。
3)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势力。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外交政策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

十八世纪中叶在唐代以后,中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一种自给自足的国策,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学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非常有限。

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中国开始走出了封闭自守的境地,逐步向国际社会开放。

从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从单纯的经济与政治联结型逐步转变为联合更多国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对话型。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不断提升。

一、中国的外交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和割地求和的屈辱,这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封闭、保守的国家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

求助于国际社会成为中国唯一的选择。

然而,采取“开放运动”并不仅仅是一次经济主义的政策,它还是一种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外交政策。

在此基础上,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外交政策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49年后全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以保证国家的独立、安全和经济进步为中心。

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不干涉别国内政和互利共赢。

由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提出了更多的合作性方案。

例如,1971年中国同美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个人访问美国,以及日本和印度的领导人访问中国等。

中国也积极向世界提供倡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这些倡议包括亚信,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四国等,都是中国为实现文明和谐、经济共同发展,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安全所做出的努力。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是在中国的外交政策中不断提升的。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蹂躏,中国一度沦为不锈钢弱势国家。

1949年以来,中国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不断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外交方面,中国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军事方面,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战略防御力量;在经济方面,中国不断地发展,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近现代的外交经历了由近代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屈辱,现代的保守封闭到主动开放的振兴,历史证明,只有主动融入世界大潮,才能带来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在当今世界的外交舞台上,日益崛起的中国心态开放,步伐矫健,“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大国的风范和雄姿日益呈现。

近年高考,关于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一直是命题的重点,2008年恰逢新中国对外开放30周年,无疑会在明年的高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1.晚清政府(1840-1912)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

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引言中国现代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外交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卓越表现和重要贡献。

本文将全面、详细和深入地探讨中国现代史上一些著名的外交故事,展示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一、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1. 甲午战争的背景与原因•具体起因:东亚列强在中国的势力扩张和侵略行动,中国对外贸易不平等•战争爆发: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2. 中国战败与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结果:中国战败,遭受巨大损失•具体内容:《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等3. 影响与启示•影响:中国军事和外交层面的失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启示:中国开始了寻求国家独立和强盛的历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 条约签订的背景与意义•背景:中苏两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合作关系•意义:加深中苏两国的友好合作,并提供相互支持和援助2. 条约具体内容与实施•内容:相互援助、公开军事援助、政治协商等•实施:两国共同努力,加强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3. 影响与启示•影响: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启示:尊重国家主权和平等互利原则对外交关系至关重要三、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 背景与原因•背景:中国内战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被取代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原因:与台湾问题以及冷战中的斗争有关2. 努力与成功•努力:中国积极争取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广泛支持•成功: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合法代表3. 启示与影响•启示:中国坚持正义立场并发展对外交往的努力是取得重要外交突破的关键•影响: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誉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 加入过程和条件•过程:中国积极推动加入WTO的进程,并进行艰苦的谈判和改革•条件:针对贸易和市场准入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开放2. 加入的意义和影响•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接受和参与,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3. 实施和成果•实施:中国积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推动经济改革和贸易自由化•成果:中国的出口和国际贸易规模大幅增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结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外交故事记录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兴衰得失,也展示了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中 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 交事件

中 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 交事件

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外交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曲折与变革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外交领域发生了众多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对中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的外交困境1840 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外交陷入困境的开始。

英国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这个条约割让了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并规定了赔款、协定关税等一系列不平等条款。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失去了自主权,被迫卷入了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更多的不平等条约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次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给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尊严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这些条约增开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还割让了九龙半岛给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中国的权益。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1894 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一条约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华,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该条约规定中国赔款白银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很详细)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一.知识归纳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

《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

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

《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1911年5月,清政府秉承列强旨意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保路风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

1919年初,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一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北伐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列强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近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演变中国的外交政策在近现代的发展中,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一、戊戌变法前的外交政策在戊戌变法前,清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维护其传统领土和利益。

清朝与邻国的关系主要是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交换。

清朝的政权内部经常发生权力闹剧,这种政治不稳定也影响到了其外交政策。

1842年,清朝签署了《南京条约》。

此时的中国一蹶不振,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外的主动权。

平津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协议的签订,进一步削弱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较大的转变。

梁启超提出的新思想和政治家的进步思想逐渐影响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

中华民国政府试图在国际上重建其声誉和地位。

1927年,国共分裂后,国共两党内外斗争不断。

蒋介石成为了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蒋政府采取了一条“准备战争,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此政策同时提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充分主权。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珍珠港发动袭击。

在美国承认中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后,中国政府的主要目标是维护其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5年,中国在波茨坦会议上,与美国和苏联共同签署了《波茨坦公告》,该备忘录旨在将中国与苏联和美国保持联合。

此举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声誉。

三、中美关系的演变1971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正式拉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序幕。

此后,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朝着更加开放和主动的方向。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和向世界贸易创造贡献等方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员。

然而,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中美两国之间互相不信任的情况时常出现。

近年来,中美关系陷入了复杂多变的困境。

由于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呼声加强,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南海领土争端等事件,中美之间的博弈态势愈发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再就是袁世凯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
空间。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三、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及作用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

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四、中美关系
1、近代时期:
①美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

如向中国走私鸦片,充当英法帮凶等。

②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③1922年华盛顿会议,迫使中国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现代时期:
①建国前:美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建国初:封锁禁运包围威胁、敌视态度、外交孤立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阻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中国打响了抗美援朝战争。

③70年代:
1971年“乒乓外交”,小球(乒乓球)影响大球;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中美正式建交,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3、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

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4、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