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华师大科学教材中27个学生必做实验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1

《什么是科学探究》习题一、填空题1.物理学中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______及其_____。
2.______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3.小明在探究某一问题的实验过程中,若发现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有很大的出入时,他便将实验的结果进行修改,使其与猜想的基本相符,他这样做______(填“对”与“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钟摆的奥妙”问题中包括的几个过程分别是_____。
5.钟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关,与____________有关。
你认为与此因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的机械摆钟,都是根据其摆动一次的______相等的原理制成的。
7.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方案不一定非常完美,但因包含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不一定要全部填满5个步骤,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你需要的步骤多少,如果填空格数不够,还可以自己添加。
)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关于科学探究,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限时:60 分钟满分:100 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措施或行为中,不利于留住“绿水青山”的是()A.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B.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C.生活污水实现集中处理和排放D.大力开展“五水共治”,保护水资源2.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3.下列动物中属于卵胎生的是()A.响尾蛇B.乌骨鸡C.海豚D.青蛙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选项生物名称生殖或发育方式营养来源A 鳄鱼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B 熊猫有性生殖(胎生) 胎儿营养来自母体C 金针菇无性生殖(出芽生殖) 新个体营养来自外界环境5.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冰块熔化B.山间生雾C.枝头结霜D.瀑布结冰6.2022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
下列有关生育的叙述,正确的是()A.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输精管B.自然的受精作用发生在女性的输卵管内C.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自己的器官进行呼吸D.试管婴儿技术进行的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C.电解水的实验中,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氢气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8.下列有关电解水和海水淡化的说法,合理的是()A.电解水实验中,电源使用的是交流电B.图中①②③所示气体,依次为氧气、氢气和水蒸气C.从电解水实验可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D.海水暴晒一段时间后,剩余海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大9.【2021·宁波月考】如图所示,某小组同学针对该幅漫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B.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草→鼠→蛇C.在该生态系统中,三者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D.如果人们大量捕杀蛇,不会破坏该生态系统的平衡10.一般腹泻后需补充生理盐水,以维持人体水盐平衡。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0-4章知识点汇总第0章走近科学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学问。
2、学习科学的方法有观察、实验、思考。
其中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3、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①观察,收集和处理事实依据②提出问题③作出假设④实验,调查,收集证据⑤检验假设⑥合作交流4、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制单位为米,符号m ,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之间的换算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1mm=1000μm 1μm=1000nm长度测量的步骤:(1)观察刻度尺:①零刻度线②最小刻度值③量程④单位(2)选:选择适当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的刻度尺。
(3)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视线应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记:估读到最小刻度的后一位,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可避免,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实验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然后让轮子沿着曲线滚动,最后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则曲线长度=轮的周长×圈数。
如:测操场周长,环形跑道周长(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的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最后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如:测理硬币的周长、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
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5、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
对物理新教材学习的心得体会

对物理新教材学习的心得体会对物理新教材学习的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物理新教材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过一年多对物理新教材的学习,我对物理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下面谈谈我的心得和体会,我认为物理新教材主要有以下这些特点:1、结构合理、缩小初高中台阶合理的教材结构,有利于学生学和教师教。
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循序渐近的教学原则,物理教材在结构的安排上遵循先近后远,先直线后曲线,先宏观后微观,先经典后现代,先具体后抽象,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
也就是先从学生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现象讲起,先讲简单的一维运动,后讲二维运动,先讲直接接触的宏观现象,后讲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现象。
在教材结构上贯彻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对整个物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解决初高中的台阶问题。
众所周知,物理教学中初高中的台阶问题一直比较严重。
新的高中物理教材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衔接的,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知识的深度上又较原来的教材低了一些,所以,新教材在开始部分只讲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摩擦力的重点放在滑动摩擦力的分析和判断上,同时将这一章安排得相对小一些。
在这三种常见力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了一些简单的现象,既了解了这三种力的简单特点,同时也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受力分析。
在学生稍微熟悉了高中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后,再学习运动学。
在学过运动学之后,学生对矢量的分析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之后,开始学习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动量和能量等问题。
这种安排的实质是将学生刚上高一就遇到的拦路虎“受力分析”,分散在力学的各个部分,降低高一开始时的要求,搭好初中上高中的“桥”。
2、在教材结构上还注意了在能力、方法的训练上有层次、有明显的梯度。
(完整版)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

(完整版)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华师大八上科学知识点大全一、机械运动与力1.同一物体是运动依然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别同,所得的目标物运动状态也别同。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时刻内物体经过的路程算是速度。
3.速度的计算公式:t s v =,路程的计算公式vt s =,时刻的计算公式v s t =。
4.速度的换算公式:1m/s=3.6 km/h 。
5.物体沿着直线快慢别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具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刻的挑选无关。
别能以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刻值成反比。
6.路程-时刻图像(s-t 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刻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刻图像是一条直线。
7.速度-时刻图像(v-t 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刻的关系。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别随时刻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刻轴的一条直线。
8.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三要素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10.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公式mg G =(g 普通取9.8N/kg)。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11.弹力必须在物体接触且发生形变之后才会发生。
弹力的方向是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方向,大小与物体的劲度系数和物体的形变程度有关,公式kx F =。
12.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切记别是阻碍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与面积没有关系。
13.增大摩擦力的办法:(1)增大压力;(2)使接触面变粗糙;(3)变滑动为滚动。
14.减小摩擦力的办法:(1)减小压力;(2)使接触面变光滑;(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滚动轴承);(4)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15.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别受外力条件下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16.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跟质量有关,与其他任何因素都没有关系。
华师大 科学 九上 第二章 酸与碱 学案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学习目标】1.会用酸碱指示剂来识别酸和碱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酸碱性的本质,提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3.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会正确使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4.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兴趣。
【学习重难点】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学习过程】一、如何识别酸和碱1.我来填: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是______和_________。
2.我会答:a.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把六种试剂分为_____类。
即:____________b.能不能用紫色石蕊试液或无色酚酞试液来识别酸和碱?3.我来小结:识别酸碱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本求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a.温故:食盐溶于水时会在_________的作用下发生电离,所以食盐水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b.知新:酸或碱在溶于水时,在_________的作用下也会发生电离,所以在酸溶液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而在碱溶液中则含有大量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c.探究与发现:科学发现在稀盐酸中有大量的氢离子、氯离子还有水分子,到底是哪种离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了,你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吗?你的方案是:d.获得结论:从微观上看不同的酸溶液显酸性的原因是酸溶液中都含有大量的_________,而不同的碱溶液中则都含有大量的_________。
5.我还知道:阅读教材,说出常见的原子团及其符号:___________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以下问题)1.酸溶液具有酸性的原因2.碱溶液具有碱性的原因3.用什么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用什么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4.pH的范围是多少?pH与人的生理活动有什么关系?5.怎样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我来小结:识别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pH大小与溶液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给你提供澄清石灰水、水、盐酸、pH试纸,你能设计什么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三)探本求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1.从微观上看,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原因是2.将溶液进行稀释,溶液酸碱性强弱将做怎样的变化?你能用图像来表示吗?三、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人体正常体液的pH接近_________性,胃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呈_________性。
中考化学“除杂题”解题方法

中考化学“除杂题”解题方法中考化学“除杂题”解题方法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
化学是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除杂题”解题方法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考化学原理1、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原物反应。
2、反应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3、反应后恢复原物状态。
4、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5、有时题目中有特殊要求(不外加指示剂。
为了控制除杂液体加入的量,必须有明显现象)1、沉淀法原理:使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生成沉淀通过过滤而除去。
2、化气法原理: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当试剂反应变成气体而除去。
如:硝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碳酸钠杂质,可将混合物加水溶解,再加入适量稀硝酸溶液,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滤液,获得硝酸钠固体。
3、置换法原理:将混合物中的杂质与适量试剂通过发生置换反应而除去。
如:硫酸锌固体中含有少量硫酸铜杂质,可将混合物溶解之后,加人适量锌粉,再过滤除去被置换出来的铜,蒸发滤液获得硫酸铜固体。
4、吸收法原理:两种以上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被某种溶剂或溶液吸收,而要提纯的气体不能被吸收时,可用此方法。
如:一氧化碳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
5、其它法原理:将混合物中的杂质用化学方法转化成其它物质。
如:氧化钙中含有碳酸钙,可采用高温燃烧的方法,使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除去杂质。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难易程度不变:无论在指导思想、立意原则和考查要求方面,还是在试题的内容广度和难易程度方面,2016年中考英语试题都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形式和创新,力求体现“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的原则。
试题按其难易程度分容易题、中档题和较难题:难度系数在0.7以上的为容易题,难度系数在0.4—0.69的题为中档题、难度系数在0.39以下的题为较难题。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常用的十种探究方法

一、理想模型法1、理想模型法的概念在对实际中的错综复杂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常需要只须抓住那些反映特定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而舍弃其次要因素,把具体事物抽象化,用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来代替实际研究对象,从而使相关的过程简化,以便从理论上去进行研究的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采用模型法的作用采用模型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
3、采用模型法的条件每种模型有限定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否则会引起很大偏差。
即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和规律。
4、常用的模型用这种理想化的方法将实际事物进行简化后,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
(1)物质模型主要用于探讨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时,把物质进行理想化后得到的模型,可分为实体物质和场物质。
力的示意图:或称力的图示,是体现出力的要素的模型。
轻杆(轻绳):研究外力的作用,在杆或绳的质量较小或对研究的影响可忽略时,往往忽略杆或绳的质量,即认为杆或绳的质量为零。
轻弹簧:研究弹力的作用时,忽略弹簧的质量。
液片: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该液片极薄,只有面积没有体积。
理想流体:不可压缩、不计粘性(粘度为零)的流体。
杠杆:受力不发生形变的理想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即成为理想杠杆。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真实世界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是对光进行几何抽象得出的物理模型。
电路图:为方便研究实物电路而画出的模型。
磁感线:为了研究磁场,我们引入一条或一些线将研究的问题简化,实际上磁场是存在的,而这些线并不存在。
理想电流(压)表:电阻为零(无穷大)的电流(压)表。
理想导线:电阻为零的导线。
理想电源:内阻为零的电源。
理想变压器:一个端口的电压与另一个端口的电压成正比,且没有功率损耗。
原子结构: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状态模型研究流体力学时流体的稳恒流动、研究理想气体时气体的平衡态、研究热交换时的热平衡状态、研究电流时的稳恒电流等都属于理想的状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