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1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
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
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
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
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
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年在 苏联摄影师尤金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1945年 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鉴赏品味
细 节 之 美
传 神 美 崇 高 美
细节有两个作用: 细节有两个作用: 一是“推微知著” 一是“推微知著”, 从小处看到大的意 义…… 一是“搜间传神” 一是“搜间传神”,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 的作用。 的作用。
鉴赏品味
林国达死了,他 林国达死了, 在课堂上表现出 悲哀 林徽因死后,别人 林徽因死后, 都忘记她了, 都忘记她了,可他 还记得林的生日。 还记得林的生日。
对 友 情 独 特 的 珍 惜
重 情
鉴赏品味
细节之美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一位一肚子学问,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有学 爱学生、 问、爱学生、爱生活 。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上得以体现。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汪曾琪先生所敬爱的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语文视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夏德勇一、作品的相关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发表于1958年,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国际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已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翻译成中文时,标题改成“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这显然是一个糟糕的改动,因为它既不能揭示作品的主要内容,也缺乏现在这个题目的丰富张力。
这篇作品译成中文后被选进了多种新闻作品选(如汤世英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的《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还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赏析和评价的文章也有数篇,大多是从语文教学课堂设计的角度入手,主要让学生体会其字词句的含义、表达特征和思想感情。
作为语文教育,这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既然是新闻作品,也要对其作为新闻的体裁特点有所理解。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
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原名Osweicim, 1939年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后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范围,并被改名为Auschwitz )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于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现在已经被波兰和联介国教科文组织设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
1958年在《纽约时报》的编辑们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的情况下采写了这篇作品,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它的颁奖词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https://img.taocdn.com/s3/m/d385661f52ea551810a687a9.png)
“到了奥斯 维辛,你获得 自由的唯一出 路就是焚尸炉 的烟囱。”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 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1940年修建,1945年由于德国 战败,为销毁证据炸毁集中营,在这期间,有包括28个 民族的400万人死在这里,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人。 1945年1月 27日,苏联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 面只剩下7000多名活着的囚徒,其中包括 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 念馆。为了使这段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 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忘与铭记
新华社柏林电 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005年1月25日在柏 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 施罗德 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 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 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 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 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 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个历史负 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 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 “尽管遗忘和排斥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么新闻》 写于1958年,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 年,而且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写作前十四年就已经关 闭了,原则上是一则旧闻,时效性不够强。 发表之后于1960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那么这则新闻是如何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的 呢?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探索原因。
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长期以来一直 对与二战有关的所有事情都 采取回避的态度。 根 本的原因,是日本没有彻底清算战争历史,不愿正 视历史。所以,日本对奥斯威辛纪念活动视而不见, 并不是真的“遗忘”历史,而是一种掩耳盗铃之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拓展空间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 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 逐游戏” 结尾又写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这样写, 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 作用? 作用?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 1945年 的德国, 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 触目惊心- 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 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死时的姿势。
1、欲抑先扬的手法。本文写作目的是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残酷杀 、欲抑先扬的手法。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 害囚徒的历史事实,而作者下笔却先写奥斯维辛明媚的阳光,这样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前后对照鲜明,欲抑先扬,更能表现出法西斯的惨无人道,从而更 好地突出主题。 好地突出主题。 2、以“乐景写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地小孩反 、 乐景写哀情” 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 3、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平是许多人付出生 、告诫后人,要珍惜这种看似平常的生活, 命的代价换来的。 命的代价换来的。 4、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标题 、结尾处的重复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分析

4、高尔基说过:“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 间的魔术。”罗森塔尔在报道自己和参观者的 见闻时,描写了哪些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协调 的细节?请找出来并体味其含义。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1、文章首尾的景物描写:阳光明媚、绿 树成阴,儿童在追逐游戏。
1、对于奥斯维辛和纳粹的罪恶,直接从正 面报道的文字已有很多,很难再写出新意。 作者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2、通过报道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来揭露和控诉纳粹的罪恶、血腥与灭绝 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能震撼读 者的心灵。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层层叠叠的 尸体被运走。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集中营运尸车。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尸体运走前先扒下衣 服,留给后来者穿。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死者遗物。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堆积如山的尸骨。
这些死 难者大多 是饿死或 被枪杀的。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波兰布热金卡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了解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 塔尔(1922—2006),美 籍加拿大人。长期在《纽 约时报》从事国际新闻报 道,1960年凭《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担任《纽约 时报》编辑和执行主编期间,大胆变革,树立了崭 新的国际新闻报道风格,巩固了该报在美国新闻业 中的地位。
新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 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 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 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 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 的意境。
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 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 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 (文学)惟有保持与人类苦难记忆的联系,它才是道德 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这样,它才可能返回人类的 心灵,获得为其他精神创造所没有的温暖和力量。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牢记是 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 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 ——普利策
拓展练习
(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 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此诗写了 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 的情感?
明确: 这道题第一问属诗歌意象的考查,也隐性地 考查了表达技巧,考生是否掌握什么是细节描写, 是答题的关键。作者见到秋风起,便写了一封家 书请人捎回,担心话没说完,信使临行时,又急 急忙忙地打开,重新浏览信件,而且作了一些补 充。 第二问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 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 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 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 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的集中营, 当时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分是犹太人。所有人都表情呆 滞,瘦弱不堪,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 辛集中营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的。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 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 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的 “噩梦”。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重 情
对 友 情 独 特 的 珍 惜
鉴赏品味
细节之美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 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 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直率、天真、坦诚、朴实、有趣、有学 问、爱学生、爱生活 。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金先生平凡中的伟大。 伟大的品格在琐细的小事上得以体现。 以小见大地写出了汪曾琪先生所敬爱的 金岳霖先生的美好人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 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 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 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 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 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
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 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 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 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3、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因为他的报道突破了零度写作的束缚,不同于传统的新 闻报道,细节地描写了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反思,唤醒 了人们对历史的铭记,对人性尊严的关注,对生命的希 望。 通过环境及参观者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当年奥斯维辛集 中营的恐怖氛围,更重要的是,它从一个民族责任感的 高度给人的心声带来极大震撼,其中体现出的希望,是 人类历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闻报道,一篇发人深省的轰鸣, 一篇有关二战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 是一则惊天动地的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的价值在哪? 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考,几人合 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 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勇敢、 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 要的生命线。 示例:因为他作品的风格具有深远的创造性和独特性, 与传统的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的理想主 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个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 心灵深处纤细的心弦。
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 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 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 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 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 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
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 我们能不能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 《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 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 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 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 发挥了非凡作用。
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 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 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 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 /nz/Auschwitz/index.shtml /movie/701.htm《辛德勒名单》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 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 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 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 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 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 一扇高墙上写着:“来 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 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 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 网。”集中营的头头在 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 们说明白:“……集中 营进得来,出不去,除 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 出去。”
方法探讨 鉴赏细节之美从何入手?
有位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 竟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 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 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 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人说 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 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 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 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大 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04年福建高考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 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 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鉴赏品味
细 节 之 美
传 神 美 崇 高 美
细节有两个作用: 一是“推微知著”, 从小处看到大的意 义…… 一是“搜间传神”, 披求一般人不注意处, 即找到好的细节把它 写出来起到传神写照上表现出 悲哀 林徽因死后,别人 都忘记她了,可他 还记得林的生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 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 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 大批的犹太人尸体。
这个囚犯还保持着被烧 死时的姿势。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炉
焚尸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 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 2005年01月27日 20:17 文汇 报 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 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 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参观者沿毒气室 —— 焚尸室 —— 女监房 —— 试验室 — —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4、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参观者”……对参观 者的神情和动作的描写,是不是可以传递出某种特别 的感触?
细节描写。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你。所谓 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 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 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 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 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 忆中。文学作品中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它是用准确 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 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感诉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 而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鉴赏散文的细节之美
传神美
细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