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 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 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 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 布热金 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 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 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 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 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 们…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记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那 些残酷的遗迹 记者的眼光落在
什么上面的
•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 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 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 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 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 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如何理解
•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 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 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 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 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 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 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 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 时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 纳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 族,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 一个民族。
品读细节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 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 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 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
• 雏菊花
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 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 生命之花的绽放
品读细节 :“但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 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 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 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谢谢大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
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 新闻—罗森塔尔
我的故乡, 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 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 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 有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 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 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 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 积达40平方公里。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 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 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 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 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印象性新闻报道,记者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人物访问所获得的印象写成新闻报道,新闻报道集记者的主观印象和现场的客观真实于一体,但记者罗森塔尔利用印象性报道允许记者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发挥自己感情这一条,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在报道中直接讲述了自己与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者记者强烈的情感。

作者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让读者思考为什么没有新闻。

因为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那记者又为什么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呢,在报道中作者写出,“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这是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由题目引出的疑问在行文中就很好地解答了。

导语部分记者一开始用描写的手法写出了现在奥斯维辛的美丽场景,又点出奥斯维辛曾经是人间地狱,相互对比,渲染了沉重的氛围。

本篇报道主题部分依次写了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记者通过对环境以及参观者表情的描写,写出了情况的惨烈以及人们内心的悲恸。

本篇报道中的细节描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突显了报道的现场感,,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新新事物的生命力,写出了过去的丑恶不会影响现在的美好,未来是美丽的。

报道中的每一处描写都动人心弦,结尾处记者又与开头相呼应,写环境的美丽,孩子嬉戏,用反衬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丑恶,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重获自由感到兴奋。

罗森塔尔运用多重写作手法,像写散文一样写了这篇印象性新闻报道,别具特色,既写出历史事实,又表达了感情,同时与现实形成对比反差,使文章丰富,有内涵。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_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课件

刺刀下的罪恶
堆积如山的尸体
无声的控诉
中国官方统计,南京大屠杀中中 国死亡人数是36万多人!只计算 到千位数!
广岛原子弹轰炸,日本官方统计当场 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8150人,伤 51408人。加上后来因辐射、烧 伤而死亡的人数总计246726人。 精确到个位数!
南 京 大 屠 杀
无声的控诉
惊 世 一 跪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 服,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 ——施罗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勇于自我 反省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原谅和尊重。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这一家人!!!干吗!!!
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
忘记大屠杀等于
第二次屠杀
牢记:1937年12月13日。
·
1947 4
被带入毒气室的人们
拷 问 生 者 的 灵 魂
集中营中被纳粹军警处死的部分囚犯尸体
整车拉走的尸体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据记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 6000人的纪录。
“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 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 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 描述了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见闻 和感受。通过德军犯下的滔天罪行,警醒人们,不要因 为现在的阳光明媚,就忘记了现在的残酷战争。它与同 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 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 烈的情感。引导学生对战争思考、对生命思考、对人性 的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国] 罗森塔尔
粗读,明确大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 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 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 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 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
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
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 什么?
新闻与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及时敏锐地 捕捉新的事件
并加以客观地 传达。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 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 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 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1940年至1945年期间,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 德国法西斯所害
男人和妇女与儿童被强行分开
奥斯维辛集中营分营布热津卡集中营正门。当年 囚犯被火车直接押进这个大门。
1945年1月27日, 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 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③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 你的理解吗?
④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⑤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 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 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1944年春季,不知道何故,党卫队军士伯恩哈德. 瓦尔特竟然得到允许,拍下了一火车匈牙利犹太 人正被送往奥斯威辛的“白桦林”毒气室的情景。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步履艰 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编辑整理报纸上的新闻,常常被人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人喜欢看体育赛事,明星琐事,有人关心保健常识,生活指南。

但是,有一种新闻报道是需要我们站着读乃至跪着读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这样“沉重”的新闻。

它真实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的现在和过去,让你在罪恶的人性面前热泪纵横,无地自容。

奥斯维辛是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动用了毒气,细菌,焚尸炉等惨绝人寰的杀人方式,共有400万人死在那个人间地狱。

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

又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记者的不安,是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罪行的悔恨,是对无辜死难者的悲悯。

在真理和善良面前,他的良心受到拷问。

首先,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布热金卡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记者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上是不能接受的。

他认为,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

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这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其次,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

罪恶,就发生在人彻底疯狂以后。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没有上帝,一切都成为可能。

没有人类的良知,那么,杀戮也是理直气壮的了。

正是忏悔,使记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

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再次,在苦难和死亡面前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的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短新闻两篇》,本单元是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新闻特写,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曾荣获了1960年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这篇新闻的特点有三个:一是记者罗森塔尔打破了新闻“客观报道”的传统,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主观感受当做了主要内容来写,主观性很强;二是记者主要是通过描写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间接地表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绝人寰的恐怖历史,揭露了德国纳粹分子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三是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在对比中表达了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极度愤恨、对受难者的沉痛哀悼。

二、说学情学生已经学习了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已经了解了新闻的要素、特点、构成等基本知识。

然而,现在很多学生往往容易淡忘历史,也很少关注社会及世界重大事件。

因此,在教学中既应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更应该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②掌握侧面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快速地捕捉新闻的关键信息,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②通过和一般新闻比较,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一般新闻相比的独特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牢记法西斯的罪恶,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侧面描写、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在对比中表达出的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即对法西斯的控诉和愤恨,对遇难者的沉痛哀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整体感知(三)课文讲解——写法探究(四)合作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热金卡 毒气室 焚尸炉 女牢房 实验室 纪念墙 绞刑室
可怕 恐怖、茫然
发抖 惊惧 羞红了脸 注目、深思 窒息、跪下
罗森塔尔有意识地写到了几处与灰 暗色调形成强烈反差的细节?
1、这些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 史不相配,因为这里曾是一个人间地狱, 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 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 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 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 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 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 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为什么又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一个 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 种非写不可的使命,这种感情驱使足总和必 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本文的独特之处
•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 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 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 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 的情感。
• (二)文化部门查禁四款电脑游戏
• 文化部要求查禁四款非法电脑游戏
思考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
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比较的项目 比较的方面
文章的中心
•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 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 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 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文章 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 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 解了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 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开 始
毒焚 气尸 室炉
牢 房 试 验 室 纪 念 墙 绞 刑 室
结 尾Βιβλιοθήκη 默默的迈着步子,表情茫然 恐怖,终生难忘,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脸 凝视 感到自己也被窒息,跪了下来,在胸前画十字 恳求的目光,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感情、反映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 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与人格健全的人所 无法想象的,揭露了纳粹法西斯的暴行。
•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 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 (一)网络发起拒绝浪费的“光盘行动”,网 友及媒体纷纷响应,众多志愿者进行实地 宣传。(5分。每一分句的内容为一点,答 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2分,答出三点 给4分;字数符合要求,给1分。)
2、隐忧、担心、提醒
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毒气室和 焚尸炉是摧毁生命的象征,而雏菊花 是新生生命的象征,形成强烈反差, 无论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 生命的进程。
温和的微笑 →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 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 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 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 念和信仰
提示: 可怕、惨绝人寰、是阴暗、恐怖的人
间地狱。
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囚犯” 的? 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集中营的可怕的呢?
提示: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 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 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参观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产生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观察
记者(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
“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 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 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
发。
被 用 来 做 医 学 实 验 的 犹 太 儿 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看了图片后,请问大家对奥斯维辛有什 么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