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1.作者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2.了解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1.罗森塔尔普利策新闻奖2.纳粹德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2.这篇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新闻的特点在于及时地捕捉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

记者对于一般新闻报道的事件参与有三种情况:一种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一般为第一种、第二种,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的报道。

[课件]高一必修一_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解读

[课件]高一必修一_第十课《短新闻两篇》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解读

作者再次重复“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 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他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 的“使命感”,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正如标题所言,奥斯维辛集中营已成历史,只 有“旧闻”没有“新闻”,但正是那些恐怖的 “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下了这 篇报道。
毒 气 室 外 景
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阅读第三段至第六段,思考:
在第三段至第五段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奥斯 维辛集中营可怕、血腥的历史,他谈到了集中营的 地理位置以及当年纳粹在集中营里的暴行。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 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 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如果你 是记者,你站在集中营里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被大 送批 向的 死犹 亡太 人
辛照 集片 中显 营示 密的 布是 的奥 电斯 网维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பைடு நூலகம்
集 中 营 堆 积 如 山 的 尸 骨
集中营幸存者
妇女与孩子 走向毒气室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
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 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 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 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 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 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奥斯维辛集 中营的残酷 参观 遗迹 众多的参 观者(游 客)
产生
参观者的 感受、反 应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阅读答案1本报波兰布热津卡讯——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

布热津卡同南面更加著名的城市奥斯威辛只相隔几公里。

奥斯威辛大约有12000居民,距华沙约17l公里,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

布热津卡和奥斯威辛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四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

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象的。

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弗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作试验的情况。

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这样,奥斯威辛就没有什么新闻好报道了。

但是,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你提起笔来。

这种压力来自无法抑制的某种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简析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层解:最后一段,与标题和首段遥相呼应,突出了文章 的主题,也使文章首尾连贯,浑然一体。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作者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 有何作用?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 以下加点的三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提示:“浑身发抖”说明德国法西斯使用的毒气室和焚 尸炉等设备给游人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同时有力地说明了 法西斯的惨无人道。 “羞红了脸”是因为尊严受到冲撞。那灾难岁月带来的 不仅是生命的消逝,更是尊严的绝望。 “微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在寒冷中寻到温暖,在绝 望中找到希望。
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Hale Waihona Puke 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
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
怒放。 4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 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 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 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5 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 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1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 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层解:文章开篇议论,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 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发人深省、震撼人心。

永远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简析

永远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简析

的 仇 怨 。看 似 义 正词 严 大 局 为 重 , 好 像 在责 备 白嘉 轩 没 有 真 正 的 耕 读 传家 经 书济 事 .实 则并 非 家族 事 重 而 是
权力之争 。 其假仁假义表露无遗 。
三、 鹿 泰 恒是 故 作 优 雅 的 假凤 凰
永远的新闻
— —
我 们 先 来看 当 白嘉 轩 来 拜 见 鹿 泰恒 时 .他 的 言 行 举止 : “ 鹿 泰 恒 从 上 房 里屋 踱 出 来 时 左手 端 着 一 只 黄 铜
水烟壶 。 右手 捏 着 一 节 冒烟 的 火 纸 。 摆 一 下 手 礼 让 白嘉
《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 闻》 简析
国 童 艳华 袁海林
Hale Waihona Puke 轩 坐 到 客 厅 的 雕 花椅 子 上 。鹿 泰 恒 坐 在 方 桌 另 一 边 的 椅 子 上 .细 长 的 手 指 在 烟 壶 里 灵巧 地 捻 着 金 黄 绵 柔 的 烟丝 . 动 作 很 优雅 。 白嘉 轩 说 : ‘ 大叔 , 咱 们 的 祠 堂 该 翻 修 了 。, 鹿 泰 恒 吹着 了火 纸 , 愣怔了一下 , 燃 起 火焰 的火 纸迅 速 烧 出 一 节 纸灰 。 鹿 泰 恒 很 快 从 愣怔 里恢 复 过 来 ,
★ 作 者单 位 : 河北 怀来 县 沙城 中学 。
耀 。这种族规造成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不一致 , 使
他 不能 充 分 实 自我价 值 而 觉得 窝囊 。 因此. 我 们在 这 里 看 到 的 . 并 不 是 鹿 泰 恒 对 白嘉 轩
失职的指责 . 而 是 借所 谓 翻 修祠 堂迟 缓 之 口 . 一 吐 积久
《 奥斯维 辛没有什么新闻》 原载1 9 5 8 年8 , 9 3 1 日《 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课后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对于新闻类文章,在一般教学中,往往重视理性的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轻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所以本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情感体验、突出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如课前自主预习、课上质疑、讨论交流、拓展探究,这是过程,也是在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力图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脱离文本;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同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写作手法值得探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精神底子的好材料。

【学生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⑴ 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⑵ 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选用高中生熟悉的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片断导入。

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似,易于引导学生入情。

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悲愤的气氛中,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民族精神。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课件)分析
①在内容、手法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 无天日、惨绝人寰。 ②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着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③在情感、主旨上: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 天,就能享受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 怒控诉;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 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 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 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约有400 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他们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 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 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和没有来得及运走 的7.7吨头发.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 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
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 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
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
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 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 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现在
阳光明媚 绿树成荫 草地碧绿 雏菊怒放 儿童嬉戏
囚房
巨大的 焚尸炉
2. 既然奥斯维辛没有新闻,那这里有什么?
现在
阳光明媚 绿树成荫 草地碧绿 雏菊怒放 儿童嬉戏
对比
勿忘历史 反思历史
过去
军犬 士兵
毒气室 焚尸炉 实验室 绞刑室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 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 和平的景象。
可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 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 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 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 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 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 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平常 我们看到的新闻报道有什么不同?
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 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 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 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 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 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 者为什么还要去报 道呢?
(1)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
(2)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 写不可的使命感。
(3)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 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 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请大家找出文中称呼奥斯维辛的代名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观的事实主观的印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策利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
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篇新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是如何形成的呢?主要是借助于结构、细节、语言的精心安排。

一、精巧的结构
先看标题,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从受众心理讲,这种欲擒故纵之笔很吊读者胃口。

再看导语,1-3自然段是本篇导语。

先用对比手法突出如今阳光明媚、花香鸟语的布热金卡曾经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再用一组排比句点出布热金卡是一个世人瞩目的地方。

导语部分用如诗般的语言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氛围,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着看主体,4-13自然段是这篇新闻的主干。

大致按先整体概述后局部分说的顺序展开。

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

作者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要点等确凿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第6自然段交代写作动机,“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一句呼应标题,强调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他不能不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一切。

这就再次拉近了记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8-13自然段叙述参观者的见闻感受,大体依照参观地点的转换,即“毒气室→焚尸炉→死囚牢→女牢房→灰砖房→长廊→地下室”的顺序,择要记录参观者的印象。

这里作者运用了多重视角,不仅写历史遗迹(物)的特征,而且刻画参观者的表情反应;不仅写参观者的观感印象,也写自己对参观者反应的反应。

尽管第一人称“我”在文中并没有出现,但我们可真切地体验到作为一名特殊的参观者的记者,他那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情感。

最后看结语。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二、精彩的细节
恰当的细节描写对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极为重要。

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

有对历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

再如“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其后作者用追问——“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么呢?”——来“放大”
“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还有对参观者表情反应细节的摹写,如用“张大了嘴巴”表现参观者的惊惧莫名,用“浑身发抖”表现参观者的怒不可遏,用“跪了下来”表达参观者的诚挚祈祷等等,这些细节都给读者以立体的视觉形象和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精警的语言
这篇新闻用词简练准确,意味隽永;造句明快流畅,情感浓郁。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

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这是用词上的简而味永。

还有很多语句精警有力,发人深省。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

又如“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一句造语新巧,本应说参观者观看长廊两边墙上的照片,但作者却说照片上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视点的倒置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有助于引导读者与历史对话。

还有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恐怖历史的罪恶。

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奋。

总之,罗森塔尔巧妙地将对比、象征、多样化修辞、散文式笔调等文学叙事手法借用于新闻写作,使客观事实的描述投影着主观的印象,别具匠心地制造出历史与现实、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的剧烈反差,从而使文本产生出巨大的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