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老银币概述

合集下载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古钱币简介: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

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

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

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

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

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

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

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

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机制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钱币界俗称“硬币”。

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币(铅币)等。

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

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

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

“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

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量,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国钱币的历史悠久,但古代钱币主要采用浇铸的生产工艺技术,所以叫铸钱。

采用机器打制的生产工艺技术来制造钱币,历史并不久远。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经历了晚清,民国,一直到现在。

清代机制币1.中国早期银元明末清初,西方银元不断流人中国,并在中国民间参与市场流通,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事实,同时又规定“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数定价”(《清宣宗实录》卷288),实际上仍把外国银元视作银两使用。

所以现在遗存的早期外国银元,多经银号验明成色,打有代表银号验证之后的戳记。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

西藏早有用银的习俗,曾经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久松西阿”(意即藏历13绕回第45年),面值规格仿尼泊尔银币,正反面分别制有汉文和藏文“乾隆宝藏”字样,周边记年。

乾隆五十八年新制的银币(图1),分为三等,分别重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

后来嘉庆、道光,以及宣统年间,也都制造过宝藏银币。

此外,西藏地方政府还制造过“甘丹颇章”、“格桑章噶”等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约1837-i866年之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六种军饷银币,即:道光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图2)、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

中国铜币十小珍和中国银币十小珍

中国铜币十小珍和中国银币十小珍

中国铜币十小珍和中国银币十小珍中国铜币十小珍1、中心“粤”字大清铜币二十文2、中心“淮”字大清铜币二十文3、安徽方孔光绪元宝十文4、大中华民国云南铜元一仙5、中心“津”字嘉禾拾枚(1936年)6、大清铜币中国孔双花二文7、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五文8、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山西)9、中华民国双旗嘉禾伍佰文(河南)10、中心“汴”字大清铜币二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正面上字为“光绪年造”下方中心“龙”,背圈内“大清铜币”直读、中心“粤”字。

齿圈下方四字满文两侧“丙午”双圈中间有字为“户部”下方字为“当制钱二十文”。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粤”字二十文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淮”字二十文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江苏省于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铸铜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在淮安府清江浦增建铜币厂,于次年9月开铸中心“淮”字大清铜币,币值有十文和二十文两种版别,其中二十文大钱乃试铸,存世不过二三枚。

户部丙午大清铜币中心“淮”字二十文1902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样币1902年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方孔十文铜样币一枚,红铜质。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十文,俗称安徽方孔铜圆,位列铜元小十珍之列,此钱向有不破版、破版二种版别,此枚为不破版,据统计存世仅有四枚,为钱币收藏大家张璜旧藏,系四枚中品相最美者,极为珍罕,近未使用相关链接:自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两千年来,中国流通着金属铸造的方孔钱,它既是一种货币形态,也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古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缩影,正是这种天圆地方惟我独尊的妄自尊大的思维,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步伐;直至十九世纪,蒸汽机带来的工业革命,列强的军事和经济入侵,惊醒了中国的一批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科技,改革中国的现状,是当时洋务派的旗帜,痛定思痛之后,中国终于引进了西方的造币设备,学习西方国家,用机器制造出了方孔制钱,其最早期的代表为中央造币机构宝津局机制方孔制钱和地方土法制作的宝浙局机制方孔制钱;然而,机制方孔制钱的制作耗工费时,机器易损,产量低、成本高,形制重量难以统一,使用不便,因此注定了它是短命的,千百年传下来的国粹--方孔制钱,也终于到了它寿终正寝之日,而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从传统铸造的方孔制钱跨越到近代机制货币的分水岭和里程碑,就是安徽方孔铜圆安徽方孔铜圆虽然带有方孔,有着传统制钱的形态,但它却是依据近代货币的全新概念设计制造的,所以它历来被称之为铜圆,虽然它仅处于少量试制阶段,但它的存在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两千多年来方孔铸钱的终点和墓碑,使人们看到了孔方兄与近代工业化社会的格格不入之处,正因如此,安徽方孔铜圆以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名列中国铜圆大珍之前茅,如从中国货币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无论哪一枚中国铜圆珍品都无法与之相比长期以来,安徽方孔铜圆一直存在着破版与无破版两种版别之说,据统计,目前可以见到存世的无破版安徽方孔铜圆民间收藏有两枚,分别为四十年代中国铜圆大王张璜先生收藏(即此次拍卖的这一枚)和中国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所收藏,此外,已知上海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各藏一枚,四枚之中,以张璜先生这枚品相最好;破版安徽方孔铜圆,四十年代在江浙一带一次出现了二十枚,据称为币模破裂后所打制,币上有模子破裂后的裂纹痕迹,故称为破版,查阅当年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文献资料可知,在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短短两天内,由于模具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当,导致模具的损坏和破裂,以致无法继续试制,设备也只好送去上海修理,而最终只好放弃这种带方孔的设计,由于铜圆试制一般都是单枚打制用以测试效果,所以很难想象在模具破裂后的短时间内,又连续毫无意义的试打制了数十枚破版的样品,因此,安徽方孔铜圆破版币,在民国时期即有原模后制之说,究竟安徽方孔破版币是否原模后制,比较破版与无破版币两枚实物之后,答案很明确:破版币确为原模后制,根据有二,其一,破版币的滚边工艺与无破版币的完全不同,以致视觉上看来破版币明显的比无破版币薄,其二,破版币的齿模与无破版币所用的齿模不同,从而边齿的形式和齿数也不同,由此分析,在试制安徽方孔铜圆的极短时间里,变更滚边工艺和更换齿模既不可能也不切实际,实物的比较和研究证实了民国时期的传说,由此可知,当时在极短的两天内试制的无破版安徽方孔铜圆样币是极其稀少的,当然,破版的安徽方孔铜圆虽然是在民国时期制作,但面、背模具均为原模,仍不失其欣赏及研究价值,品相精美者近年成交价格也已超过15万元人民币。

袁大头收藏知识大全

袁大头收藏知识大全

“袁大头”银元收藏知识大全1914年,正面镌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铸嘉禾图俗称“袁大头”的银元问世。

1949年前,由中国政府发行的近千种银币中,“袁大头”独占发行量最大、存世量最多两项头衔。

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北洋政府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

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趁机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

1914年2月7日,袁世凯以大总统令形式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国币条例施行细则》,规定国币种类有银币4种(壹圆、中圆、贰角、壹角)、镍币一种(五分)、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

国币以壹圆银币为主币,重量为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后改为银89,铜11)铸造后总重量为七钱二分。

正面镌袁世凯侧面头像及发行年号,背面铸嘉禾纹饰与币值。

《国币条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币厂铸造“袁大头”壹圆银币,后在南京、广东、武昌等造币厂陆续铸造。

因袁大头壹圆银币币型划一,成色、重量有严格规定,很快受到了社会认同和接受,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龙洋,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币。

“袁大头”的铸造量很大,仅南京造币厂在民国四年二月至民国五年的近两年时间内,就达379819210元。

还有资料介绍,仅壹元“袁大头”就铸造了75000万枚,民国三年的“袁大头”至少到1929年还在铸造,新中国在1950年为满足进军西藏的需要也铸造过“袁大头”。

“袁大头”的收藏价值由于“袁大头”退出货币市场后,一直成为银元收藏者特别是初入门的爱好者的首选对象;由于存世量大,它的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

属老银币中的低价潜力品种。

目前,市场常见的“袁大头”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年、九年和十年铸造的;民国八年铸造的“袁大头”存世量略少些,为不少集币爱好者所看好;甘肃省铸造发行的标有“甘肃”字样的“袁大头”存世量已经很稀少。

极为罕见的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

极为罕见的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

银元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

中国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基本都是机制银币,而机制银币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曾经流通和使用了一百多年。

当时,在市场上流通的形形色色的银币,包括本国制造的各种银币,还有几十种在中国的市场上流通的外国银币,品种共计达九百多种。

银币的流通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各种传播媒介中评论钱币收藏和投资的文章不可谓不多,但几乎都是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各种现代币,尤其是以近几年发行的流通纪念币为多。

而介绍我国近代银币珍品投资的文章,却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

近代银币虽然没有经过人为的炒作,但价格却一直稳步攀升,表现出良好的保值增值功能,其潜在的投资价值不可低估。

下面小编介绍一下近代银币十大珍品,希望对钱币收藏爱好者会有所帮助。

1、上海一两银币:同治6年(公元1867年)铸,系上海工部局向香港造币厂定制的试铸品。

上海工部局壹两银币(有射线)样币,直径:39mm,重量:36.8克,铸工精美。

钱币界最早对“上海壹两”进行考证而有具体结果的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Tracey Woodward)。

他在1922年开始注意此币,至1937年发表研究心得,期间费时近十五年。

其结论是“上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指秤量单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要在上海行用。

目前存世量极少,参考估价为15~25万元人民币。

2、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反版:光绪15年(公元1889年)铸,因其“置洋文于面,体制未合”,遭到清廷大臣的非议而未能发行流通,存世不足10枚。

两广总督张之洞采纳英国汇丰银行的建议,停铸七三反版银币,改铸七二反版银币。

该银币正面点圈内为汉文和满文“光绪元宝”四字,外围为英文。

公元13世纪中期的大蒙古帝国银币(下)

公元13世纪中期的大蒙古帝国银币(下)

公元13世纪中期的大蒙古帝国银币(下)展开全文1.虽然银币正背面币文同义,但根据金属材质,重量、打制方法等特点,应认为这是大蒙古帝国发行的一枚中亚型银币,仅在背面文字及排列方面呈现出中国风格。

2.此币和哈拉和林打制的迪拉姆银币极为相似。

正面有标准化的蒙哥可汗徽记。

币周双线圈内有连续园珠点。

此币不但扩大了哈拉和林银币系列的范围,而且可从另一完全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发行此币的原委。

可能这是大蒙古帝国首都和相邻丝绸之路地区所采用银币的通用型式。

由于首都哈拉和林和发达的内陆间路途遥远,早在窝阔台可汗统治时期,其货币供应方式已趋成熟。

解决方式之一就是组建驿站。

拉施德丁在著作中曾述及:窝阔台可汗为鼓励非居民的商贾从事贸易,愿付出高于商品市价10%作为回报(13)。

下列史实也值得一提:忽必烈可汗深知蒙古帝国首都对外界供应的严重依赖。

当他与阿里不哥争战时,便首先切断了哈拉和林的粮食供应,从而造成首都发生严重饥馑(14)。

达尔底斯(Dardess)在著作(15)中对哈拉和林的供应机制作了详细介绍。

蒙哥可汗不可能不觉察到问题所在,所以鼓励通往首都的贸易活动和配备相应的流通硬通货显然为合理之举。

作者猜测,在此范围内会有其他造币地的哈拉和林系列银币的新发现。

使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为何采用回鹘蒙文来标明中国地名。

如前所述,这一地区在被蒙古人征服前,回鹘人已在此居留了几个世纪。

另一方面,自公元1209年亦都护国(注:即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臣服蒙古至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许多回鹘人在蒙古政府中担任要职。

如《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所述:唯我皇元,受天明命。

太祖皇帝起兵之四年,畏兀氏国王巴术尔阿亦都护举国来附,从征四方,有大勋劳于王室(16)。

银币所采用回鹘蒙文的地方特色可能表明当地政府中有回鹘官员曾参与策划此事。

此外,蒙古人采用回鹘蒙文书写蒙古语也历经多变。

虽早在蒙哥可汗登基前,回鹘蒙文已沿用数十年,但回鹘蒙文如何准确表达蒙古语特色,仍未解决。

中国历代古钱币50个珍稀品种图文一览表

中国历代古钱币50个珍稀品种图文一览表

中国历代古钱币50个珍稀品种图文一览表三孔布战国三孔布是先秦货币中最为珍贵的品种,是现今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

“共少半釿”圜钱存世不超过八枚之数,极为珍罕,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中曾有拓本,评级无定价,因实物已轶,众泉家难窥其庐山真目,一直误认为是臆造品或改刻赝品。

新币十一铢为王莽篡权时候铸造新朝王莽时期所铸钱币,字体优美、铸工精良、造型别致,如大泉五十、一刀平五千等都是珍品;其中有一款神秘的钱币,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圆形,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呈长条方形,书“直万”二字,被古钱币投资收藏者称“国宝金匮直万”,价值无可估量。

大泉五千,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传世极少,早期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至今亦鲜有发现!开平通宝钱据传为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907-910年)所铸造,但史书没有记载。

“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弁铸造的第一种南唐钱币。

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

所以他登皇帝位时,便国号“大齐”。

由于国名“大齐”时间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唐国通宝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

大唐镇库币是由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所铸造(铸造的具体时间约为南唐元宗保大元年至十五年间,即公元943-957年)“乾封泉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

唐代稀见钱币之中的该钱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间所铸,铸时仅八个月,存世量相当之少。

乾元重宝是中国唐朝由官方铸造发行的铜质铸币。

有“乾元重宝”和“重轮乾元重宝”两种。

因官价规定,面值大于开元通宝,并且有很高的兑换率,又因乾元年间发行,所以称为“乾元重宝”,民间俗称“乾元大钱”。

闽开元大铜钱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

永隆通宝背闽铜钱五代直径52mm,美品。

五代初期,人称“白马三郎”的王审知继其兄王潮占据福建,受梁封闽王。

保大背天五代十国古钱币。

此泉位列古泉五十名珍,极为珍罕。

南唐保大元宝背天,折五型直径33mm,折拾型直径45mm,其字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朴拙与楚钱风范极类,应为马希萼奉南唐为正朔时所铸,故面文用南唐年号,背文则保留了楚铸旧制。

收藏:西班牙“小双柱”银币收藏

收藏:西班牙“小双柱”银币收藏

收藏:西班牙“小双柱”银币收藏话题:收藏兴趣爱好拉丁文银币西班牙“双球双柱”银币始于1732年至1771年期间,自1772年开始至1825年,铸造的是“人像双柱”银币。

以上两种银币,在中国俗称“本洋”。

西班牙银币的主要生产国家墨西哥于1810年独立后,拒绝再为西班牙铸造银币。

1825年后,西班牙就没有再铸造这种“本洋”。

1833年,伊莎贝拉二世出任西班牙女王。

从她开始,至1931年波旁王朝灭亡,西班牙共产生了四代国王,所发行的银币虽然正背面的主题内容和图案变化不大,但银币做小做轻了,直径37.5毫米、重25克、成色90%(“本洋”直径39毫米、重27.07克、成色90.3%)。

因此钱币界称其为西班牙“小双柱”银币。

西班牙是多个小国家的统称。

1516年,查理一世(CAROLVS·I卡洛斯)合任卡斯蒂利亚、莱昂、阿拉贡、瓦格纳等国的王位,是为卡洛斯一世,把西班牙建成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的“共主邦联”国家,是16世纪的海上强国,以后逐渐衰落。

1700年,法王路易十四之孙菲力浦继承西班牙王位,称“菲力浦五世”(1700~1746年在位),西班牙自此开始受波旁王朝的统治。

波旁王朝是统治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的封建王朝,由亨利四世创建,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1837年,西班牙波旁王朝女王伊莎贝拉二世(1833~1868年在位,是前国王费迪南七世的长女),在通过君主立宪的法案之后,将众小国正式合并为一个国家,决定用“西班牙”一词“ESPANA”(腓尼基语,意为“野兔”)命名,自此结束了历经300多年的共主邦联模式。

1873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国。

1874年12月王朝复辟。

1931年,王朝被推翻,从此西班牙彻底摆脱了波旁王朝的统治。

伊莎贝拉二世女王双柱银币伊莎贝拉二世在位时铸造的银币,目前介绍的资料很少,在钱币市场上也很难见到。

然而要谈到西班牙的“小双柱”银币,又不能把它漏掉,只好用华夏收藏网上的帖图,无奈之下,请见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国老银币概述
题记:
1、本文中所介绍的是外国早期制造并发行的银币,各种当代或现代制造、后造之物不在所论范围之内;
2、在下愚见:因“元”乃是中国近代货币之本位,并非外国通用,所以对外国银币只能成为“币”而不能成为“元”。

近年来,随着中国银币的价格一路飙升,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集币爱好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工艺精湛,纹饰美观,银色纯正,发行时间早但价格相对较低的外国老银币。

但是笔者发现,市场上所见各种外国老银币,种类繁多,而且很多“名不属实”,不明就里之人实在容易混淆,甚至上当。

这着实令许多普通收藏者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收藏些什么样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今日在下略有闲暇,就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对最著名的几种外国老银币做一下概述:(排名顺序按个人认为的珍贵程度)
排名第一位:西班牙双柱银币
制造背景:此币为1772——1821(一说到1825)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所造。

在乾隆年间流入我国。

银币特征:直径38.3——40mm;重量27克左右(估计比27克轻);成色90%。

主要版别:常见的西班牙双柱币大版别因国王年号肖像不同而大致分为三种:
1.卡列罗三世银币,铸造期为1772年至1789年,币正面为卡三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CARO-LUS.III(意为卡列罗三世)。

2.卡列罗四世银币,铸造期为1791年至1808年,币正面为卡四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CARO-LUS.IIII(意为卡列罗四世)。

3.斐迪南七世银币,铸造期为1808年至1821年,币正面为斐七世国王侧面肖像,左侧为拉丁文FERDIN.VII(意为斐迪南七世)。

这三种双柱银币正面右侧均为拉丁文DEIGRATLA(意为蒙天主之恩),下部是铸造年度阿拉伯数字。

背面环周是拉丁文HISPAN.ET.IND.REX.M.8R.HJ意为西班牙和西印度国王、M表示墨西哥造、8R示面值为8瑞第纳尔,后两位字母HJ为铸币检验师姓名首写字母。

推荐理由:此币是较早传入我国的外国银币之一。

而且历时久远,加上赔款支付,致使此币目前在我国存量很少(个人妄断:估计数量不会出三鸟币之右),
且大多戳记累累,如能收藏到一枚好品的,实是难能可贵!
特殊说明:现在市面上偶见西班牙“小王子”银币,虽然该币背后亦有双柱图案,因此也有人称其为西班牙“双柱”,虽说此言未必不可,但却是十九世纪末西班牙阿尔丰沙十三世的头像,因其所造年代距今不久,而且存世量颇丰,其珍贵程度亦不可与上述之西班牙双柱相提并论,这点尤其注意!
排名第二位:英国马剑银币
制造背景:该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发行过的圣乔治马上斩妖图的银币。

该币币值1克朗,但按照英国惯例,在银币上未标明币值。

它是19至20世纪英国所发行的最大币值的银币和主要品种。

银币特征:币重28.275克,直径38.5毫米,厚2.6毫米,含银量92.5%
主要版别:马剑银币有主要两种版别:
版别一:制造于1887——1892年。

银币上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皇是中年时期的胸像,头戴尖顶皇冠和纱披;边为齿边;银币上环周边的文字是VICTORIA(维多利亚)D:G:(蒙神之恩的缩写)BRITT:(英国及其属地)REG:(英女皇的缩写)F:D:(护教者的缩写),没有印度女皇(IND、IMP)这句词。

版别二:制造于1893——1900年;图案为维多利亚女皇是老年时期的胸像,头戴平顶皇冠和头巾;边为文字边;银币上环周边的文字没有用缩写,并加有IND、IMP、(印度女皇)一句词。

币周边外文的译意是:护教者维多利亚蒙神之恩,成为全英帝国女皇及印度女皇。

推荐理由:马剑老银币大名威震四海!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远超过我们所熟知的船洋、大汉等国内银币。

由于该币纹饰凸起部分很多,磨损的也比较厉害,因此品相好的难得一见。

所以相信拥有一枚品相完美的
英国老马剑,是每一个集币爱好者的梦想!
排名第三位:法国大力神银币
制造背景:始铸于法国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年),历经很多朝代,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发行。

正面是奥格玛群像图(亦称大力神),边缘书法文“LIBERTE EGALITEFRATERNITE”,即“自由、平等、博爱”。

背面为花枝图案,中心有面值“5”“FRANCS”(法郎)和纪年数字。

边缘为法文“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及五角星和字母“A”。

侧边铭文“天主保护法兰西”。

银币特征:直径37毫米,厚2毫米,重25克,成色90%。

主要版别:实话实说,对于大力神银币在下所知甚少,而相关资料对该币的介绍不是很少就是自相矛盾,难以鉴。

故对于该币版别的介绍,在下斗胆从略,还请诸位谅解!
推荐理由:大力神银币是法国早期所造银币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

也是传入我国的诸多外洋中较为著名的品种。

而且现在在各种外洋中,大力神的价格并不高,是非常值得收藏而且有潜力的品种。

特殊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大力神银币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大力神都是上个世纪6、7十年代发行的,虽然物美价廉,但其文化底蕴却根本不能与历经百年的老银币同日而语,在下建议:最好只选择19世纪的大力神收藏,品相差点没关系,它至少比数量庞大的坐洋更有价值!
排名第四位:墨西哥鹰洋
制造背景:该币是指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使用的新铸币,它是从1823年开始铸造的。

晚清民国年间,外国银元输入中国者,属墨西哥鹰洋最多。

银币特征:该币直径39mm,重量27克左右,成色90.3%。

主要版别:鹰洋大体分为两种,1897年以前的花边鹰洋和1898年以后的直边鹰洋。

如果细分的话,鹰洋版别据说有数百种之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推荐理由:鹰洋作为输入我国数量最为庞大的外洋,完全可以独立作为一个系列去收藏它,尤其是传说中的500多个版别,更值得大家细细地去研究,去发现。

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想当然的认为银币上带个老鹰就是“鹰洋”,“鹰洋”对于藏界已经是专有名词。

要知道只有老银元才更有收藏价值,切记切记! 排名第五位:美国贸易银元
制造背景:1873年后,老美为了争夺鹰洋在远东的市场,于1873—1885年创铸了美国贸易银元。

市面所见的大多为:1873—1878年的。

之后年号的发行量递减。

银币特征:该币直径38mm,重量27.2克,成色90%。

主要版别:该币由三家造币厂制造。

1、国家造币厂制造,币面字母标记;
2、旧金山造币厂制造,标记字母“S”;
3、卡森城造币厂,标记字母“CC”。

推荐理由:美国老银币,发行时间相对较短,而且还被回炉不少,因此存世量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几乎与贸易银币同时发行的还有美国摩根银币、和平鸽银币,都是值得收藏的品种。

而且美国老银币长期不受国人重视,其知名度在国内竟远不如鹰洋系列,不过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且美国贸易银的存世量又远小于鹰洋,今后它的命运如何,我想就不必在此多言了吧~~~~
结束语:写了4个多小时,查了不少资料,总算是完成了这篇拙劣无比的文章。

因为是概述,所以对于很多内容我都没有阐明,难免有偷工减料之嫌,而且在下才疏学浅,字里行间,谬误之处肯定层出不穷,还望诸位藏友吾师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