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000字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我读完《季羡林散文集》后,被其深深打动。
这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的许多散文作品,总共有四十多篇,内容丰富多样,关于生活、人物、文化等方方面面,真正展现了季羡林先生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我被季羡林先生的洒脱豪放所折服。
他善于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
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对于人性的关怀,都在文字间展露无疑。
譬如《一个高人的微笑》,他通过描写青年时代的教授,展现了这位高人的胸襟和宽容,感受到了一种真实而深沉的人性魅力。
此外,他对于生活琐事的关注,也使得他的散文显得亲切可信。
看过《长夜漂流记》这篇散文,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在普通人生活中的思考和关怀,让人感动不已。
其次,季羡林先生的文化素养与学者风范令人敬佩。
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尤为突出。
他的散文中常常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典故和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和思考,深入挖掘了其中的哲理和智慧。
《古之名字和称谓》一文展示了他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独到见解,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最后,季羡林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深深打动了我。
他一生兢兢业业,一直在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他的思考和思想有着独特的深度和广度,他的眼界和胸怀也非常开阔。
他的散文中常常会表达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的笔触和思想总是让人读后陶醉,让人感慨万分。
《读书之乐》一文中他说:“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也让我对于读书有了新的理解。
总而言之,读完《季羡林散文集》后,我对于季羡林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他的洒脱豪放、学问渊博和思想深邃,都使他成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也让我从中汲取到了很多的收获。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季羡林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启发了我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思考。
我相信,这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和思考的好书。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7篇《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
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
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
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
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
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
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
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
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
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
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
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
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整理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整理《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常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许久没有在空间里写写心情,有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有见我写的日志,只是由于忙吗?想必这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解释的多了,有时候往往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最近在读季羡林老先生的散文,从谈人生到再谈人生,从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到为人处世的宽容,着实让自己受益匪浅。
回往过去的日子,留下许多的圆满,但更多的是自己的稚嫩带来的种种困惑。
他说“人一生要处理的关系只有三种,第一种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种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第三种是处理好自己的思想与感情的冲突。
”我个人认为,第一件事是最简单做到的,也是大家做的最可笑的,由于我们总是以强盗式的姿势,来对待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其次件事,是大家每天都在忙着处理的,也是大家最在乎的,我们就是这样,喜爱活在别人的嘴边,为了那一句并不是发自真心的赞扬,我们为之付出的是时间,那些本应当和亲人、朋友呆在一起的时间。
为什么我们总是这样呢?宁愿铺张大把的时间在生疏人或者仅仅是见面点个头的家伙的身上,却不情愿将部分时间用来和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呆在一起呢?我们这是怎么啦?第三种,会因背景、阅历、性格的不同而不同,思想与感情的冲突是与年龄成正比的。
小时候几乎很少会在这些事情上苦恼,长大后,在做每件事情之前,或多或少的会去权衡做这件事情的利弊,往往就是这转瞬间的思索,让我们经受了更多的心灵上的熬煎,情感上的无奈。
三件看似简洁的事情,一辈子又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懂得,而我的理解也是那么的浅显,我能做的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暑假,我阅读了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受许多。
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

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5篇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导读:你过得太闲,才有时间执着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才有时间无病呻吟所谓痛苦。
你看那些忙碌的人,他们的时间都花在努力上。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季羡林散文读本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篇1近段时间有幸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一书,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以后慢慢品读和体会。
其中有一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季老笔下的荷花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
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
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
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
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
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
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
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
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
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是季羡林先生为纪念曾祖父季述然先生而编写的一本散文集。
该书以季羡林先生对祖父家庭历史的回忆为主线,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述,展示了一位知识分子对家族历史的热爱和追求。
读过《季羡林散文集》,我深受季羡林先生平实、朴素却又富有情感的文笔所感动。
季羡林先生用文字描绘着他曾祖父的一生,用文字描写着祖辈奋斗的历程。
通过书中的故事和回忆,他将我带入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领略了一段悠久而又辛酸的历史。
书中讲述的故事跨越了近百年的时间,既有曾祖父在农村的艰难生活,也有父辈在教育事业中的辛勤付出。
季羡林先生精心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历史,以及季家与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带领读者了解了一个知识分子家族的兴衰与演变。
书中的故事和描述非常生动,让我仿佛置身于季家的生活中。
曾祖父季述然先生作为季羡林先生的家族中第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他凭着聪明才智,通过自学成才,成为了一位受人敬重的教师。
曾祖父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努力为家人谋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在我看来,季羡林先生通过散文回忆自己的家族历史,体现了对祖辈的敬意和爱戴。
他以一种平淡而真挚的语言,写出了对曾祖父的无限崇敬和对家族历史的深深思念。
通过回顾祖辈的奋斗史,他告诉我们,只有不忘本、追根溯源,才能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季羡林散文集》还让我明白了季家的教育理念和家族精神。
曾祖父季述然先生通过自学、努力拼搏,提升了家族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
父辈则在教育事业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用他们的才智和汗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
这种对教育和知识的认同,让我深为感动和钦佩,也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不断努力。
总的来说,读完《季羡林散文集》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知识分子家族的兴衰历程,也让我明白了敬爱的季家对知识、教育的重视和追求。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爱读书、追求知识的信念,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环境。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爱不释手,读一个好的句子就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兴趣。
读了季老的散文就是如此,读了这本书,不仅能领悟季老的人生,也能够聆听他对生活的感悟!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是如此,系老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来到世上又在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一日,十一时一分二十七秒与世长辞,在这短短的九十八年中他为世界创造了无数奇迹。
即使身处逆境也出人意料的从容、坦然。
他还说,“一个人早死几小时玩死几小时,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绝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是啊,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对于世界来说只不过是件无所谓的小时事。
读其书可见其人,没错,季老的书就如他的人,书中没有华丽精妙的词句,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却体现了季老朴素的风格与看淡生死的态度。
一位饱受风霜的朴素老人,写下的书时我品味到了人生的真谛,聆取到生活的感悟,美美回味都能使我心情平静,愉快,这真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季羡林先生是享誉世界的作家。
他的散文富有哲理,阐明了人生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我认为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哲学家。
在他的散文中,《做人行天下》一文给我的触动和启发最大。
他说:“人活在世上,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如果能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好,生活就会幸福;否则,生活就会苦恼。
”我觉得第一件事看似容易做,其实很难。
人类应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然而,很多人仍然不明白这个道理。
他们仍然过度砍伐森林,肆意破坏资源,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篇一:《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范文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
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
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
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
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
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5篇。
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精选3篇)

季羡林散文读书心得(精选3篇)人生季羡林读书心得篇一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
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
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
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
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
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
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
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
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
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
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
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
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2000字
季羡林大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缅怀季老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段2006“感动中国”给先生的颁奖词。
确实,这几句话,先生足以担当。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
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
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
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
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
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
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
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
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
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
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
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
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
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
《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人生没有捷径,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季老常对年轻人这样说,怎么不让我们警醒?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
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
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
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注意身体。
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
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季老的散文饮誉大江南北,那些篇章中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浓郁的诗情,清新的文笔和斐然的文采,让人仿佛漫步在春天的原野而目不暇接,又仿佛跋涉在岁月的长河而思绪万千,而期间最让人感怀的是他的一腔真情。
我曾不止一次地细读他的《赋得永久的悔》。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之悲。
季老年幼时离开母亲,后又在青年时期丧母,不得奉养,终生引以为憾。
这种“永久的悔”,这种对母亲的挚爱、思念、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让他在文章中屡有风木之叹。
在《故乡行》中,当读到一个90岁高龄的学界泰斗。
跪倒在母亲墓前,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时,我们怎能不被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所震撼?
曾有人评价季老的品格“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多少年来,世事莫测,季老总能做到“处之泰然,随遇而安”,在他的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再深刻的痛苦,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来表达。
《牛棚杂记》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然而,再回首牛棚中艰难的岁月时,季老的心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对伤害过他人的人的宽恕,而非愤怒或抱怨。
季老生命中最痛苦的时期应该是遭批斗的时候。
那时,他甚至到鬼门关走过一遭。
季老追述说,那时的自己全无个人言论和自由可言。
批斗之时拳打脚踢,耳光相接,谩骂凌辱,背曲弯腰,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批斗台,汗流满面。
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到奇耻大辱,他也曾经万念俱灰,而最终他把这些痛苦都忍了下来。
当十年浩劫已过,天日重明时,季老是有理由痛恨他们的。
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
本着一颗责己之心,季老在回望那段历史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
他并未揪着别人犯的错误不放,而是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反思。
季老的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
“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季老,就是这样用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教我们在尘世中保持着一颗朴素的心,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
古曰“上善若水”。
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既映照出世间的尘埃,也看清自己心上所沾染的污尘。
近一个世纪时光的磨洗,让季老心胸平和,不喜不惧,宠辱不惊,逍遥自在,一如赤子。
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