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高三历史期中考卷考试范围:原始文明——1900年;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25题,共50分)1.殷人祭祀祖先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取悦先王先公等获得庇护,避免灾难。

与此相比周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

”商周祀祖制度的演变A.反映出上古时期帝王创立祀祖制度旨在社会教化B.表明商周等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世俗权C.显示出早期宗教文化中越来越多的人文理性因素D.推动了战国时期崇尚君主集权的法家思想的诞生2.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

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3.(题文)某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A.非农业税的激增既是抑商的体现,也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D.北宋政府推行“重商轻农”政策4.北宋副宰相张方平在论及地方武职官员任职状况时感叹说:“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再度离任)矣!”材料表明当时A.事权分割导致宰相无所事事 B.重文轻武造成武将碌碌无为C.为防范割据而人事变动频繁 D.中央集权强化终结地方分裂5.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一变化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B.为该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C.加速了江南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使白银逐渐成为该地区普遍流通的货币6.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届高三校际联考历史试题2018.1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目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在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

这表明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礼即不同等级的人之间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差异,不得僭越;乐是指通伦理,和天地,养万物,化异同,成天下。

由此可见,礼乐制度旨在A.强化血缘伦理B.宣扬天下共主C.稳定社会秩序D.提倡以德治国3.右图为秦始皇陵墓出土的秦权。

目前国内北至内蒙古奈曼旗(燕国故地),南至江苏盱眙(楚国故地),东至山东邹城(齐国故地),西至甘肃秦安(秦国故地),出土了大量的秦权、秦量(秦朝统一铸造的衡器、量器),其上均刻有皇帝统一度量衡的诏书。

这些文物表明秦朝政府致力于A.加强对各地的有效管辖B.防范六国旧贵族的反抗C.保证改革政策贯彻落实D.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方的世家大族被迫迁徙。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 皇权逐渐衰弱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4. 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

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

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5. 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全部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6. “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 这强调的是A.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 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 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 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7.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陕西省西安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齐与秦并称东、西帝的提议。

”这反应的本质问题是()A.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D.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2.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3. 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后,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C.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宋代以后专制兵权加强4.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事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5. 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

”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A. 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B. 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C. 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 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6. 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河北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A.韩非子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思想B.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C.西周的宗法制D.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制度法令的统一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D.更有利于皇帝集权3. 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据此,不能得出4.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交法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5. 下表为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单位:%)统计表。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p6. 中国北部中国西部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两广地区云贵地区整体 1843年 4 . 2 4 . 9 4 . 1 4 . 5 7 . 4 5 . 8 7 . 0 4 . 0 5 . 1 1893年 4 . 8 5 . 4 4 . 7 5 . 2 10 . 6 6 . 4 8 . 7 4 . 5 6 . 0 A.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整体上发展较快B.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比率最高C.城市化主因是通商口岸的商品经济发展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7. 在1939年至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至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人以上。

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40万人,抗击日军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4次大会战的规模。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山东省烟台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段检测高三历史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I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B.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2.马克思说:“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

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

”这里的“原则”主要是指A.建立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用革命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C.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由工人合作社管理D.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监督和罢免3.“9月,列宁从芬兰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连续写了《布尔什维克必须夺取政权》《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提出把夺取政权和推翻临时政府统治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列宁提出上述主张主要是基于A.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性质B.俄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局面C.革命已失去和平发展可能D.布尔什维克党控制了大量武装4.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5.有记载“1934年春,红军把一直埋藏在洞穴里的财富搬下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3.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5.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6.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秋季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共 48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8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1.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人民”,可以买卖,且与畜牲、货物并列;“民主”一词则首见于《尚书》中,如“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百姓”一词则始见于《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郑玄注:“百姓,谓百官族姓。

”据此可知A.关于“人民”“民主”“百姓”的释读完全错误B.古代文献必须得到考古资料印证才能辨别真伪C.阅读古文献要严谨考证语词含义防止“以今度古”D.古代“人民”“民主”“百姓”含义与今天相同2、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

这说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3.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下列制度与顾炎武的主张吻合的是A.分封制 B.邦联制 C.联邦制D.共和制4.宋以前,孟子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其地位甚至不及颜回。

宋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孟子升格运动展开。

朱熹把《孟子》与《论语》并列,《孟子》跻身于“四书”,成为了士人必读的官方教科书。

宋代孟子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A.孟子在儒学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B.朱熹欲借孟子思想完善自己的学说体系提高学术休养C.孟子和宋儒都面临来自道家、佛教等各家的严峻挑战D.孟子的思想与宋儒的政治和理论诉求有诸多契合之处5.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这说明他主张()A.通过自我反省就能达到本善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6.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 王道和民主政治B.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C. 仁政和道德教育D. 实行人治和法制7.据明清时期的土地契约文书记载:江西“田骨属掌田者,曰大买;田皮属掌耕者,曰小买。

”江苏“俗有田底、田面之称。

田面者,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均系一田二主”。

由此可以推知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加强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的经营权相对独立8.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作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国朝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

”由此可见A.“西学东渐”促成了传统思想的转变 B.认同西方文化价值并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对西学采取选择性的价值认同与学习态度D.是天朝上国观念在文化上的集中体现9.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

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

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

此制度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 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10.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

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

”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A.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B.“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C.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D.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11、.《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

这深层次反映了A.民众生活幸福指數高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2.李贽(1527~1602)提出“人人皆可以为圣”,马丁·路德(1483~1546)主张“因信称义”。

这些思想A.导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崩溃B.促进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反映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D.完成了封建意识形态的近代13.1936 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 25 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

这体现A.评价历史人物应以道德标准 B.史家通过史料实证重现了历史C.史家叙事彰显了其家国情怀 D.史家调整历史解释以适应时代14.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亊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

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亊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

”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A. 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 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 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D. 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15.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代表参加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为副主席。

这表明A.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多党政治 B.践行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C.政协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D.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1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认为:“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掀起了爱国主义热潮,并且帮忙巩固了新政权,但是,这只能视为偶然的副产品。

干涉行动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了这种实惠。

”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A.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B.抗美援朝战争激发了爱国主义C.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利大于弊D.抗美援朝战争延迟了统一台湾的进程17.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

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A.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耍C.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D.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18.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

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A.依然是小农经济状态 B.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 D.有必要探索资源的优化配置19.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

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

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A. 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B. 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C. 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D. 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20.马克思在谈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材料中前后两个“枷锁”分别是指( )A.赎罪券和《圣经》 B.天主教会和宗教思想C.封建统治和人文主义 D.禁欲主义和人文主义21.议会上院是英国的最高司法机关,可是上院的贵族多数不懂法律,难以胜任这项职能。

为此,议会在1876年通过的“上诉裁判法”中规定,英王可以根据内阁首相的建议,在高等法官中加封数名“法律贵族”来执行上院的司法职能。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内阁A. 掌握实权不对议会负责B. 行使对立法机关的监督C. 行政权力受国王的控制D. 介入司法程序影响上院22、.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在波茨坦有一座行宫,视线被一座磨坊挡住了,就派警卫人员把磨坊拆了,后来磨坊主一纸诉讼把皇帝告上了法庭,法院判决结果是威廉一世败诉。

判决皇帝必须“恢复原状”,把那磨坊盖起来。

威廉贵为一国之君,拿到判决书也只好遵照执行。

由此说明A. 德意志事实上承认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 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制,帝无实权C. 德意志政体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 德意志是欧洲民主政治最健全的国家23.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反对十月革命。

他认为“如果一国的资本主义尚未达到阻碍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高级阶段,那么号召城乡工人和最贫苦的农民推翻资本主义就是荒谬的”。

他强调,俄国作为资本主义发育滞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这个社会还没有磨出烤制社会主义面包的面粉。

该观点A.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必然中的偶然 B.没有全面分析俄国国情与历史的复杂性C.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有偶然中的必然 D.说明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4、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

作者意在说明A.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第Ⅱ卷(共52分)二、非选择题(25 题 14 分,26 题 12 分 27 题 14 分,28 题 12 分,共 52 分)25. (14 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历史地位,孕育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天下观念。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传统中国人的认同,除了‘国’之外,还有‘家’与‘天下’。

所谓的‘家’,不仅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小家,而且还指的是与你的血缘相关的‘家族’、决定你气质的‘地方’以及特定的宗教或文化风俗。

更重要的,乃是有‘天下’,一套普遍主义的价值,天下价值高于国家的价值。

”中国在近代以前,有着悠久的家、国同构历史;而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在内,超越于家庭、家族、血缘、国家范畴的,则是天下观念,由此产生古代中国自我认同的两面性:一方面,存在家国一体、夷夏之辨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异必诛的华夏中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以天下意识来包容异族、以夏变夷、化夷为夏、四海一家、天下一家。

这里有《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岳飞的“忠君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摘自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家国天下》材料二实际上,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思想变化,就是个人、家国、天下观念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