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牧童教案 《牧童》教案3篇

牧童教案 《牧童》教案3篇

牧童教案《牧童》教案3篇】《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牧童》教案,希望在牧童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

板书,注意“寓”写法。

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较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

每则寓言的较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优质教案(三份)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优质教案(三份)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新授课【设计意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

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牧、蓑”等生字,会写“牧、笛”等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受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简洁凝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诗人喜欢描绘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牧童有关的古诗词,一起走进古代牧童的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1、《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引导学生想象“草铺横野六七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中“弄”字的巧妙,体会牧童的悠闲自在。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思考:牧童归来后做了什么?②感受“不脱蓑衣卧月明”中牧童的随性与惬意。

2、《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引导学生想象两个小童在船上的情景。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理解“怪生”的意思,思考为什么没有雨两个小童却张伞。

②体会小童的聪明和可爱。

3、《清平乐·村居》(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描绘茅屋、小溪、青草的画面,感受乡村的宁静美好。

②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会老夫妻之间的亲密与幸福。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分别想象三个儿子的活动场景。

②重点体会“最喜小儿亡赖”中小儿的天真活泼。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三首古诗中牧童的形象有何不同。

教案古诗牧童教案3篇

教案古诗牧童教案3篇

教案古诗牧童教案3篇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真挚地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具准备:图片(牧童、小羊、白云、鲜花、绿草?)、音响资料、钢琴、歌谱。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学生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音乐采用《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

2、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玩一玩,竖起你的小耳朵、闭上你的眼睛,仔细的听听、想想,我们要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音乐起(背景音乐采用歌曲旋律)配乐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一片绿油油的青草地,远处,一个手提着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儿,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了清澈的水,高兴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3、学生回答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儿的地方?你仿佛看见了什么?”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到许多牛羊?4、请学生贴出画面⑴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画出来吧。

⑴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⑴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⑴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

”“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⑴贴出牧童、出示课题二、学唱歌曲(一)、掌握节奏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了一首歌,你听?”2、听录音范唱。

(出示歌谱)3、师:“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X X X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的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10、学生小组讨论。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5.个性化解读,激发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从牧童的形象、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等方面展开联想。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诗。通过课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7.文化渗透,培养民族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元素,如绿草、牧童、牛羊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牧童》的学习将更具深度和广度。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对古诗的意境和内涵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关注以下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背诵、解析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4.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a.解释生僻字词,如“短笛无腔”、“信口雌黄”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牧童》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和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美,体会诗人情感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牧童的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问题导向的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3.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田野、牧童放牧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牧童和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对牧童和自然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会到牧童的天真活泼和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通过学习《牧童》这首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3篇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3篇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3篇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五年级古诗《牧童》篇1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指导书写两个生字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前两句:(1)、“铺”的读音。

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

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读后问:这两句写谁?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

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

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

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后一句什么意思?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童》教学设计
十墩小学刘宏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牧童图片课件:同学图片上是什么?——牧童
看到图片你们有没有想到一首诗呢?——背诵《所见》。

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关于牧童的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知诗人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4.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5.指答。

6.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二)读诗句
1.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2.(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

谁来评一评。

3.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4.想。

(注意:听老师怎么读。

)师范读。

5.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6.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谁来试一试。

7.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点字成句的游戏。

1.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理解:铺、横野、弄、六七里、三四声
2.理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感悟:牧童会想些什么?诗人会想些什么?
三、小练笔。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四、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

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1.学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

(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

(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五、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一首,大家一起欣赏。

六、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收集有关童年或牧童的古诗,做成手抄报,同学之间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