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段感人至深的传说,它描绘了领导者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
故事概况:在遥远的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领袖禹继承了他父亲鲧的王位,成为了夏朝的第二任君主。
他接手了一个充满挑战的王国,因为当时黄河泛滥成灾,洪水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
大禹深知,只有通过治理洪水,才能让人民过上安稳的生活。
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水的事业中。
大禹告别了新婚的妻子涂山氏,踏上了治理洪水的征途。
他日夜兼程,跋山涉水,亲自勘察地形,研究水势,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他决定采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入大江大河,再逐步将水引入大海。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身先士卒,亲自操持工具,挖掘河渠,引导洪水。
他不仅指挥着成千上万的民工,还与他们一同奋战在治水工地上。
大禹的汗水和泥土混为一体,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
然而,他从未抱怨过一声苦,始终坚定地执行着他的任务。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还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有一次,在疏导洪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黄河中的蛟龙作怪,阻碍了洪水的去路。
大禹不畏艰险,毅然决定亲自去降伏蛟龙。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大禹终于将蛟龙制服,使得洪水得以继续流向大海。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努力,大禹终于成功地治理了洪水。
他不仅让洪水乖乖地流入大海,还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人民欢呼雀跃,感激大禹的伟大功绩。
他的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在这段神话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天下谋和平的伟大领袖形象。
大禹治水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古人,也激励着我们现代人。
他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治理洪水的传说,更是一个关于领导力、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禹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勇气,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
他的领导力和奉献精神也启示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以人民利益为重,勇于担当责任,不畏艰难险阻。
劈山导淮神话故事

劈山导淮神话故事
劈山导淮神话故事主要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大禹在淮河遇到了困难,因为淮河神无支祈经常发洪水,导致河道无法开凿。
大禹三次来到这里,总是遇到狂风暴雨,无法开凿河道。
他召集众神,询问情况,并在神灵的帮助下抓获了无支祈。
无支祈是一只巨大的猴子,脖子长达十丈,额头高耸,鼻子塌陷,眼睛像黄金一样闪光。
虽然被抓住了,但是还是不停地挣扎。
大禹只好在他脖子上拴了一根铁链,鼻子上穿了一个金铃,把他压在龟山的下边。
随后,大禹凿开淮河河道,使淮河得以顺利流向大海。
这个故事表现了大禹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为治理洪水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灾害的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篇一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
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
大禹的神话故事_神话故事

大禹的神话故事禹,姓姒夏,名文命,字高密,他是黄帝的七世孙、颛顼的五世孙。
有关一些大禹的神话故事你看过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大禹的神话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大禹的神话故事篇一大禹治水后,舜将帝位禅让给了他,他当上了天子,统领了天下万民。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去过不少地方,当了天子,便想去更多地方了解民情,于是便去巡游四海。
大禹巡游四海,去过好多好多稀奇古怪的国家,我们就捡些要紧的说说吧!到了东海,大禹登上波谷山,猛抬头吓了一跳,哈呀,面前站着一个巨人,大禹伸长胳膊还不及人家的腿长。
巨人双腿一叉,站在路上,大禹一行人在胯下钻过还宽敞好多。
他们这是到了大人国。
大人国的人为什么这么高大呢?原来他们要在肚子里长36年才出生,一落地就会走路,就会说话。
在大禹他们看,巨人不是走路,是在腾云驾雾。
他们的腿太长了,可以从这个山头跳到那个山头,从这条沟谷跨到那条沟谷,远远看去这哪里是行走,简直是在云端飘飞嘛!离开大人国,大禹来到了小人国。
这小人国的人个个都小,最高的个头不过三尺,大多数人也就是几寸高。
国中还盖了个什么门,号称天下第一,可大禹根本无法从下边钻过去。
大禹说他们个子小,小人国的人不以为然,说比他们小的人多的是。
小人说着弯腰捡起一只蜗牛,指着左角说,这儿是触氏国;指着右角说,这儿是蛮氏国,还让大禹看,触氏国的国王正早朝呢!大禹接过蜗牛,瞪大眼睛,却什么也看不见,哪有什么人早朝呢?小人国的人还种庄稼,土地大小也就像草帽,像袄褂。
他们劳作一天,还除不完一块地上的草。
除草时,人们不时左顾右盼,只怕鹄鸟来了。
那鸟张开嘴一口就会把一个人吞下肚去。
每年各村都有被吞食的人们。
鹄鸟吞食了人那就会变成鲲鹏,长生不老且不说,若是腾飞开来,那可是大鹏展翅,一日千里呀!大禹最受欢迎的国家是独眼国。
独眼国的人每人仅长一只眼睛,你说怪不怪?你别说人家怪,人家还说长两只眼睛的是怪人。
有一天,国家聚会,说要是能把长两只眼睛的怪人捉一个回来,关在笼子里让人们参观,准能挣大钱。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讲述了大禹通过治理洪水,为人民带来安宁和幸福的故事。
这个故事展现了大禹的智慧、勇气和为人民着想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时期,中国大地经历了七十年的连年大水。
洪水泛滥,千家万户被淹没在水中,农田被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于是,夏王舜决定任命一个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担任大禹,让他带领人民度过这个危机。
大禹接受了这个重任,他明白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并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完成。
他首先找到了夏朝神农氏的曾孙,名叫挖洼氏,向他请教治理洪水的方法。
挖洼氏告诉大禹,洪水是由于天空的水汽凝结成雨滴,然后倾泻而下,所以要治理洪水,就要治理天空。
大禹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开始准备治理洪水的计划。
大禹首先在洪水最严重的地区打造堤坝和沟渠,将洪水引导到外面的河流中,减轻了灾情。
然后,他又开始修建了成百上千条渠道,将水分散到各个地方,避免了洪灾的发生。
为了方便人民居住和生活,大禹还开辟了许多水利工程,修筑了道路和桥梁,使人们可以畅通无阻地交通。
虽然大禹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任务,但他并没有让人民知道他的付出。
他只是默默地努力,只想让人们过上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大禹一直带领人民治理洪水,直到他耗费了三年时间,终于成功地将洪水被控制在了可承受的范围内。
大禹的治水工作得到了夏王舜的高度赞扬。
舜感慨地说:“禹治水为国家立下的深远功绩堪比尧舜治理天下。
”他决定将皇位传给大禹,让他继承天下。
大禹却谦虚地辞谢了皇位,只希望能够为人民服务,继续治理洪水。
舜看到大禹的一片苦心,深深地感叹他的品德和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决定像孔母一样把大禹的名字流传下来,以示对他的崇敬。
大禹治水的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也传递了中国人“治家治国治天下”的哲学思想。
这个故事让人们明白了治理洪水的重要性,并期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以大禹为榜样,为人民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禹治水的故事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禹治⽔的故事神话传说是怎样的 ⼤禹三过家门⽽不⼊,是讲在⼤禹治理洪⽔的时候⾮常的认真,甚⾄经过家门⼝都顾不上回家,可见⼤禹治⽔的功绩很⼤,这也成为了后来他继承部落⾸领的原因。
下⾯⼩编精⼼整理了⼤禹治⽔的神话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禹治⽔的故事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了很⼤的⽔灾,庄稼被淹了,房⼦被毁了,⽼百姓只好往⾼处搬。
不少地⽅还有毒蛇猛兽,伤害⼈和牲⼝,叫⼈们过不了⽇⼦。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的问题。
他征求四⽅部落⾸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呢?⾸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信任。
⾸领们说:“现在没有⽐鲧更强的⼈才啦,你试⼀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没有把洪⽔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来⼟掩,造堤筑坝,结果洪⽔冲塌了堤坝,⽔灾反⽽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领以后,亲⾃到治⽔的地⽅去考察。
他发现鲧办事不⼒,就把鲧杀了,⼜让鲧的⼉⼦禹去治⽔。
禹改变了他⽗亲的做法,⽤开渠排⽔、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引到⼤海中去。
他和⽼百姓⼀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带头挖⼟、挑⼟,累得磨光了⼩腿上的⽑。
经过⼗三年的努⼒,终于把洪⽔引到⼤海⾥去,地⾯上⼜可以供⼈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到处奔波,多次经过⾃⼰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有⼀次,他妻⼦涂⼭⽒⽣下了⼉⼦启,婴⼉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座⼤⼭,叫龙门⼭(在今⼭西河津县西北)。
它堵塞了河⽔的去路,把河⽔挤得⼗分狭窄。
奔腾东下的河⽔受到龙门⼭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灾来。
禹到了那⾥,观察好地形,带领⼈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凿开了⼀个⼤⼝⼦。
这样,河⽔就畅通⽆阻了。
后代的⼈都称颂禹治⽔的功绩,尊称他是⼤禹。
舜年⽼以后,也像尧⼀样,物⾊继承⼈。
因为禹治⽔有功,⼤家都推选禹。
到舜⼀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领。
这时候,已到了⽒族公社后期。
⽣产⼒发展了,⼀个⼈⽣产的东西,除了维持⾃⼰的⽣活,还有了剩余。
大禹神话故事

大禹神话故事大禹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立国始祖。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禹神话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大禹神话故事篇1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神话故事篇2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之一,讲述了大禹为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领导人民开展治水工作的故事。
据传,大禹是黄帝的玄孙,他聪明能干,为民除害,深得百姓爱戴。
某年,中原大地突降大雨,黄河水位暴涨,造成严重水患。
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黄帝闻讯后,派遣大禹前往黄河治理水患。
大禹领命后,决心担当起治水重任。
他走遍山川河流,仔细勘察地形和水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发现洪水泛滥的原因之一是龙门山堵塞了黄河河道。
于是他决定带领百姓将龙门山开凿出一个大缺口,让洪水得以顺利流入大海。
在治水工地上,大禹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他与百姓同吃同住,共同劳作。
在艰苦的治水过程中,大禹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坚定的信念。
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天降神力相助,最终成功地将龙门山凿开,消除了洪水泛滥的祸患。
治水工程完成后,大禹回到黄帝身边汇报工作。
黄帝对大禹的治水成果表示赞赏,并赐予他一块玄圭作为奖赏。
玄圭是一种黑色的玉器,寓意着大禹治水成功是天地之间的丰功伟绩。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人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还体现了领导者对于民生的关注和担当精神。
大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之一,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积极进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禹神话故事篇1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篇2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
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
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
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
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
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
大禹察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
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大禹神话传说的历史渊源大禹神话传说在登封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夏部族兴起于嵩山周围,嵩山又称为崇山、崇高山。
《国语·周语》和《春秋外传》皆记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大禹及其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封地就在嵩山附近。
有关史籍文献中“禹居阳城”、“禹凿轩辕”、“禹避阳城”、“禹都阳城”的记载很多。
登封大禹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禹居阳城”、“禹凿轩辕”、“禹避阳城”、“禹都阳城”等,史籍文献多有记载。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淮南子》载:“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
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
方孕启,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曾引述此段文字。
《穆天子传》卷五云:“丙辰,天子南游于黄囗室之丘,以观夏后启之所居郭注:疑此言太室之丘嵩高山。
启母在此山化为石,而夫启亦登仙,故其上有启室也。
皆见《归藏》及《淮南子》。
乃囗于启室似谓入启室中,天子筮猎苹泽,其卦遇讼坎下乾上。
”《国语·周语上》载:“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
《国语·周语下》称鲧为“崇伯”。
《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
”《竹书纪年》载:“帝舜十五年,命禹有事于太室。
”《汉书·武帝纪》载:“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驳鹿,见夏后启母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
”应劭注曰:“启生而母化为石,遂于石旁建启母庙,以避景帝讳,改曰‘开’。
”颜师古注曰:“启,夏禹子也。
其母涂山氏女也。
禹治洪水,通轩辕山,化为熊。
先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乃来。
’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化熊,惭而去。
至嵩高山下化为石。
方孕启,禹曰:‘归我子。
’石破北方而启生。
”东汉启母阙铭文:“昔者共工,范防百川。
伯鲧称遂,OO其原。
洪泉浩浩,下民震惊。
禹O大功,疏河泻玄。
九山甄旅,咸秩无文。
爰纳涂山,辛癸之间。
三过亡入,实勤斯民。
同心济隘,胥建三正。
杞缯渐替,又遭乱秦。
圣汉湮左为示安旁享,于兹冯神。
翩彼飞雉,卒左为山于其庭。
贞祥符瑞,灵支挺生。
出O弼中为隔少耳朵旁化,阴阳穆清。
兴云降雨,OOO盈,宁一不歇,比性乾坤。
福禄来归,柏宥吾君。
千秋万祀,子子孙孙。
表碣铭功,昭视后昆。
”《春秋外传》:“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
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
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
我家嘉夷,来宾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
”《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
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
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北魏卢元明《嵩高山记》中载:“启母庙南有石阙,亦称开母祠。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东南流,迳阳城西,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古今图书集成》卷56杨炯《少姨庙碑文》:“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崇高少室之庙也。
其神为妇人像者,故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
”崔融《启母庙碑记》载:“明明有夏,穆穆涂山……石破北方,终见生余之兆。
则郭璞所谓阳城西有启母石,李彤志谓嵩山南有启母祠,随巢之说有征,鸿烈之言无爽。
”《嵩书》:登封为“圣王大禹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祀大禹,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表章前烈崇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