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遗址导游词

合集下载

跨湖桥遗址作文

跨湖桥遗址作文

跨湖桥遗址作文
跨湖桥遗址作文
跨湖桥遗址是杭州萧山的金名片,是湘湖旅游区的景点一,湘湖是西湖的姐妹湖。

跨湖桥遗址座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西南约4公里处的城厢街道湘湖村。

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遗物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

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

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

“跨湖桥文化”的命名,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一项重大突破,也是萧山文化事业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跨湖桥文化”是萧山先民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她必将为萧山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我为我的家乡发掘跨湖桥遗址而感到骄傲!。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学生版讲解词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学生版讲解词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学生版讲解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参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由萧山区委区政府投资,经过两年时间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位于萧山湘湖风景区的西南部。

游客朋友们在进来的时候可能已经发现了,博物馆是一个船的造型。

我们所在的位臵是船尾,船头在那边,就像船在湖面上航行。

博物馆占地83亩,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2009年的9月正式落成。

馆内有基本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展厅三大部分。

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去参观吧。

第一个主题跨湖桥文化的诞生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序厅。

在参观展厅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古湘湖的环境:很久以前,这里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流水,还生活着很多的动物:有成群的水牛,梅花鹿,天空中飞翔着老鹰和鹤,湖里有各种的鱼、乌龟,在近海湾甚至还有海豚出没。

气候也是非常的温暖潮湿。

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展柜里展出的就是从遗址当中出土的一些动物的遗骨,像这个就是公梅花鹿的头骨和鹿角。

跨湖桥先民就生活在古湘湖地区,所以船就成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汽车。

这是一个独木舟的游戏,它将带领我们进入8000年前的古环境。

坐在这条小船上,划动木桨,我们就可以像当年跨湖桥人那样顺流而下,一边欣赏岸上的风景,一边还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

游客朋友们或许会问,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他们除了会制作独木舟,还会做些什么呢?等我们参观完之后,各位游客就会找到答案。

跨湖桥人很愿意动脑筋,也很勤劳肯干。

他们运用一切可能的条件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是跨湖桥人制作独木梯的场景。

独木梯是做什么用的呢?大家请看这里,原来跨湖桥人已经盖起了两层楼的房子,上面住人,下面用来养小动物。

在上下楼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楼梯了。

在遗址中我们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截独木梯的残存部分,这一发现证明了干栏式木构建筑的存在,可以看出跨湖桥先民已具有先进的木作技术。

细心的游客朋友们还会发现,那时的跨湖桥人已经开始在家里养猪了。

湘湖跨湖桥遗址解说词

湘湖跨湖桥遗址解说词

湘湖跨湖桥遗址解说词湘湖跨湖桥遗址,那可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就像一本古老的史书,静静地躺在湘湖之畔,等着我们去翻阅。

走进湘湖跨湖桥遗址,就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一下子回到了几千年前。

你看那出土的各种文物,就像是从过去发来的神秘信号。

那些陶器啊,形状各异,有的像个憨厚的大肚罗汉,有的又像是优雅的长颈天鹅。

它们可不是简单的土罐子,每一个纹理,每一个形状,都蕴含着当时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呢。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手机,别看它小小一个,里面可是包含了无数的科技成果和人类的创意。

这些陶器在当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高科技产品”,装水、盛食物,说不定还承载着他们的艺术梦想。

再说说那跨湖桥文化的独木舟,哇塞,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那独木舟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当年在水上航行的风姿。

你想啊,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没有我们现在的钢铁巨轮,也没有发动机的轰鸣。

人们靠着这简单的独木舟,就敢在江河湖海中闯荡。

这就像我们骑自行车旅行一样,虽然没有汽车的速度,但却有着独特的乐趣和挑战。

独木舟就是当时人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它见证了跨湖桥人对未知的勇敢探索。

遗址里的那些骨器,也是特别有趣。

有的骨器制作得非常精细,就像现在的高级工艺品。

你能想象吗?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把一块骨头打磨成这样精致的工具或者装饰品的呢?这就好比用最原始的材料,做出最时尚的设计。

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技巧啊。

这些骨器说不定在当时就像我们的名牌包包或者精致的手表一样,是人们用来展示自己身份或者品味的东西呢。

湘湖跨湖桥遗址不仅仅是一堆出土文物的集合地,它更像是一座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

当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能听到古人的欢声笑语,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属于他们的文化。

这种文化就像一颗种子,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在湘湖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文物,我们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中国的江苏省,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历史遗迹。

这座博物馆旨在向游客展示和解释跨湖桥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最近有幸去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并学到了很多知识。

一进入博物馆,我就被它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它的外观看起来非常古老,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古代的时代。

博物馆内部也设计得非常精美,展示了各种与跨湖桥相关的文物和资料。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跨湖桥是中国古代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

据专家介绍,这座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桥梁之一,全长超过四十二公里。

它位于太湖之上,连接了古代两个重要的城市,扬州和苏州。

这座桥的建造年代还可追溯到宋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的杰作之一。

博物馆内有很多关于跨湖桥的模型和图片,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这座桥的规模和建造工艺。

我看到了不同年代的跨湖桥模型,从宋朝到现代的变迁,每个模型都有详细的说明,让我对这座桥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博物馆还展示了很多桥上使用的石材和雕塑作品。

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让我对古代中国的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还看到了跨湖桥上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运输设备,这让我更加佩服当年修桥人的智慧和勇气。

在博物馆的最后一节展区,我看到了跨湖桥的历史图片和文献。

这些图片展示了桥梁的修建过程以及桥梁的重要性。

文献记录了桥梁的历史变迁和一些有趣的故事。

我认真地阅读了这些文献,对跨湖桥更加充满敬畏之情。

通过参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桥梁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和石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次的参观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和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

介绍跨湖桥遗址历史

介绍跨湖桥遗址历史

介绍跨湖桥遗址历史《跨湖桥遗址历史篇一》嘿,你知道跨湖桥遗址不?这可是个超酷的地方,藏着好多老祖宗的秘密呢。

跨湖桥遗址啊,就像一本古老的史书,静静地躺在那儿,等着我们去翻阅。

它位于浙江萧山,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想,这跨湖桥下面到底有啥宝贝呢?后来我去看了,好家伙,那可真是大开眼界。

这个遗址的历史那可老悠久了,距今大概有8000 - 7000年呢。

你想啊,8000年前,那时候的人都在干啥?可能他们还穿着兽皮,拿着简陋的石器,每天为了生存忙得焦头烂额。

我站在遗址上的时候,就仿佛能看到那些远古的人们在这儿打猎、捕鱼。

他们的房子也许就是用树枝和泥巴搭起来的,虽然简陋,但是在那个时候,那可是遮风挡雨的好地方啊。

遗址里出土了好多东西呢,像那些陶器,有的上面还有花纹。

我就寻思,这花纹是不是那时候的人在表达他们的想法呢?也许是他们看到了美丽的花朵,或者是天上的星星,就把这些东西画在了陶器上。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发朋友圈,把自己觉得美好的东西分享出去。

还有那些骨器,制作得还挺精致的。

我想啊,那时候的人肯定特别聪明,他们没有我们现在的高科技工具,就靠着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石头工具,就能把骨头做成有用的东西,这简直就是手工达人啊。

不过呢,关于跨湖桥遗址也有一些争议。

有人说它的年代测定可能存在误差,也许比我们现在认为的还要早或者还要晚呢。

我觉得这也正常,毕竟历史这么久远,要想精确测定是很困难的。

就像我们猜一个人的年龄,有时候还会猜错呢,更何况是这么古老的遗址。

我还听说了一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有个考古学家在挖掘的时候,突然挖到了一个奇怪的东西,看起来像个小盒子。

他当时特别兴奋,以为发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宝贝。

结果打开一看,啥也没有,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

他当时那个失落啊,就像我们满怀期待地打开一个快递,结果发现是发错货了一样。

不过后来他也想通了,在考古的路上,哪能每次都挖到宝贝呢,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趣。

跨湖桥遗址就像是一座桥梁,把我们和远古的时代连接起来。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深秋的一个晴朗的周末,我和家人一起前往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参观。

这是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大量的古代文物和历史遗迹。

我们一路欢声笑语,很快就来到了博物馆门口。

博物馆门口挂着一块巨大的牌子,上面用红色的大字写着“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一个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

我们走进了大门,看到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记录着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历史。

我仔细地看了一遍,了解到观跨湖桥遗址是一座距今3000多年的古代城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包括城址、浮雕和墓葬地,是研究古代文明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库。

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些文物而建立的。

我们进入了室内展厅,看到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展品。

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铜钱等各种古代文物,每一件都透露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上面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石碑,这是观跨湖桥遗址上出土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我仔细地看了一遍,仿佛回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和繁荣。

在博物馆里,还有一些模型和图片,用来展示观跨湖桥遗址的整体布局和规模。

原来,观跨湖桥遗址是一座宏大的古代城址,城内有宫殿、祭坛、城墙等建筑,还有大量的居民和商业设施。

这个城址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

除了静态展品之外,博物馆还设置了一些互动展示。

我们参观了一些仿古的农具和生活用品,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VR展台,可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代城址之中,感受那个时代的繁华和喧嚣。

博物馆内还有一个临时展厅,里面正在展出最新的一批发掘文物。

这些文物还没有进行详细的整理和研究,但已经展示出了他们的珍贵之处。

有些文物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我们真是幸运能够亲眼目睹这些珍宝。

参观完展厅,我们来到了博物馆的户外区域,这里是观跨湖桥遗址的真实遗址。

城址上有一座仿古的城门,城墙上还雕刻着各种神兽和风水图案,让人叹为观止。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遗址
▪ 此次考古发现一件稍有残缺的绳纹小陶釜,口径11.3厘米、高8.8厘米,外底有烟火熏 焦痕,器内盛有一捆植物茎枝,长度约5—8厘米,单根直径一般在 0.3—0.8厘米间, 共20余根,纹理结节清晰,出土时头尾整齐地曲缩在釜底。 从现象观察,当属因故(陶 釜烧裂)丢弃的煎药无疑。标本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定为茎枝类。传说中商 初重臣尹伊发明“复方”草药,而这次出土的显然是“单方”,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 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 重要价值。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 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集中收藏和展示出的骨、木、石、 陶等器物。建筑面积6800多平方米,投资一亿元。博物馆 建筑整体以船为造型,造型形态从发掘的 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中获得启发,从平 面形态到立体面造型都采用“舟”形形态组 织。仿佛沉湎历史的一叶小舟正欲划向远 方,体现了跨湖桥文化的精髓——人与自 然的互动关系。外墙面采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锈蚀质感的材 料,充分展现8000年文化的厚重和沧桑。 跨湖桥博物馆是 浙江省省继河姆渡、良渚之后的又一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它 的建成开放,是萧山文博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萧 山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博事业、保护利用文化资源的具体 举措,对于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都将产生积极 的推动作用。
两地的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当时整个长江流域文化格局
以及此后的变迁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三,由于跨湖桥遗存和长江中游文化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又地处
浙江中北部,和本地文化也有一定关系,因此,它的发现,第一次把长
江中下游地区的考古学问题直接联系起来了,对日后整体上研究长江流
域的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 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 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五年级】观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始建于2010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古代桥梁工程的博物馆。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览、教育、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展示了跨湖桥的历史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跨湖桥是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重要遗址,是我国古代桥梁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项目之一。

它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跨越洞庭湖,连接岳阳城与君山。

是一座既起携水运输,又起连接陆上交通的战略性桥梁。

博物馆内有丰富的展品,分为四个展厅。

第一展厅主要展示跨湖桥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作用。

展厅内的展品包括跨湖桥的模型、实物以及相关的古代交通工具等。

通过展品的展示,参观者可以了解到跨湖桥的建造过程以及其对交通运输的贡献。

第二展厅主要展示跨湖桥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技术。

展厅内展示了跨湖桥的结构图、建筑材料及其工艺制作过程等。

参观者可以通过触摸实物和模型来了解跨湖桥的建造技术和工艺。

第三展厅则主要展示跨湖桥的文化影响。

展厅内展示了跨湖桥在文学、艺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参观者可以欣赏到跨湖桥相关的诗歌、绘画作品,了解到跨湖桥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第四展厅则是一个互动展览区,提供参观者参与互动活动的机会。

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古代桥梁建造的过程,感受到古代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

除了常规的展览,博物馆还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包括讲座、讲解、工作坊等。

教育活动旨在向公众普及古代桥梁工程的知识,提高人们对传统工艺和文化的认识。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让人们了解古代桥梁工程的重要场所。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和教育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国古代桥梁工程的智慧和技术,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古代桥梁工程的文化遗产,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湖桥遗址导游词【篇一:跨湖桥文华完整版讲解词(中文)】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讲解词(完整版)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

遗址公园占地83亩,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区政府投资了一个亿,于2007年动工,2009年正式落成。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在这里发掘出土的独木舟。

现在请大家进展厅参观。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她运用现代化的陈列理念,以高科技为辅助手段向大家呈现了“八千年跨湖桥文化”的纵深场面,在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漆弓,跨湖桥人掌握了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它是我们萧山的一张“历史文化金名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这边请。

(馆内设有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厅三大展厅。

首先我带大家参观的是我们的陈列厅。

陈列厅设在二楼,请留意台阶!)现在大家所在的位臵是陈列厅的序厅,陈列面积约780平方米,陈列的主题是“八千年回首”。

投影画面展现的是风景秀丽的古湘湖。

距今8000年前,跨湖桥人就是在这方土地上创造出了文化类型独特、内容丰富的跨湖桥文化。

然而在一千年后,跨湖桥人却突然消失了,遗址也遭到了废弃。

跨湖桥人究竟到哪里去了?跨湖桥文化是否得到了传承?这也成了千古之迷。

我们的陈列分别是:跨湖桥文化的诞生、跨湖桥人的活动、农业起源的探索和聚焦跨湖桥遗址。

我们在进展厅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红色圆点标注的是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

它的北面是浦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10000年左右;南面是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

(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令人惊讶的是跨湖桥遗址的许多文化成就超过了1000年后的河姆渡文化。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陈列厅。

跨湖桥文化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首先请大家了解8000年前跨湖桥人生活的环境。

在我们面前场景中,近处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流,成群的梅花鹿、水牛和鹤,远处有绵延的群山。

可以看出,跨湖桥人生活的古环境,自然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据专家研究,据今8000年前,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整体气候回暖,但在浙中山区出现了一个阶段性的干冷,山地居民被迫向河口下流地区迁徙。

古湘湖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孕育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跨湖桥人在此繁衍生息,从事采集、狩猎和耕作。

这是跨湖桥遗址地形图。

跨湖桥遗址位于萧山城区西南部的湘湖景区内。

遗址西南约三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三江交汇处。

跨湖桥遗址因附近有一座连接湘湖东西两岸的跨湖桥而得名。

跨湖桥文化的诞生与地貌变迁紧密相关。

这是遗址地貌变迁图。

遗址西侧是狮子山,北侧是寨岭庵,两座山的平均海拔仅100米左右。

遗址位臵靠近水源,适宜跨湖桥人生活、繁衍。

这一地貌保持了近千年的相对稳定,这也保证了跨湖桥文化的持续发展。

气候也与跨湖桥文化的诞生关系密切。

跨湖桥古环境气候总体属于亚热带,温暖潮湿,平均气温为16摄氏度。

气候,往往决定了植被的分布,图片上展示的榛树、松树等能适应温凉气候的高大树木。

林下是以杜鹃花为代表的灌木丛,再往下是蕨类植物。

在低湿地带还长着香蒲、垂柳和禾本科植物。

气候和植被又直接决定了动物的种类和分布。

除了场景中看到的一些动物外,当时还有老虎,豹子等出没。

在近海湾还发现了海豚的踪迹。

湖内有鱼、龟、蟹,鳄鱼。

天空飞翔着老鹰、鹤。

在跨湖桥遗址发掘出土的许多动物的遗骨。

这组是八千年前的龟甲。

这是一个鹿角标本,鹿角只有在公梅花鹿的头上才会有,它长约70~80厘米,直径约17~18厘米。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6月首次发现以来,经历了三次考古发掘,其中在2002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独木舟,经碳十四测定,这条独木舟已有8000年的历史。

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个木桨,就是当时连同独木舟一起发掘出土的。

独木舟可以说是我们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在陈列厅的参观结束后,我们到遗址厅亲眼目睹一下独木舟的风采!这是独木舟的模拟操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神秘的跨湖桥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面前的场景再现了跨湖桥人的生活。

这里展示的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猪下颌骨标本,从这块猪下颌骨上我们可以认定它属于家猪。

家猪的祖先是生活在山林草莽和沼泽地带的野猪,在被驯化的过程中,随着饮食习惯和食物的改变,下颌骨缩短,牙齿特征弱化。

下颌骨的缩短速度快,而牙齿尺寸改变的速度慢,这样就造成一些牙齿被挤出牙床,形成错齿的现象。

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块猪下颌骨标本,可以看到猪的牙齿排列明显扭曲,我们把它看作是家猪的证据。

跨湖桥人驯养的家猪是长江流域最早的家猪。

从场景里我们看到,跨湖桥人住在木构建筑中。

木构建筑是跨湖桥人主要的建筑形式。

在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成排的柱洞,柱洞就是房屋立柱时留下的痕迹,考古学上常以柱洞来判断房屋存在的可能性。

这是2002发掘出土的独木梯残存部分,长52厘米,直径15厘米。

独木梯是一种原始的楼梯,斜靠在地面和干栏式建筑的架空层之间。

独木梯的发现可以作为干栏式木构建筑的一种直接证据。

与河姆渡遗址相比,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带榫卯的建筑构件比较缺乏,这可能是由于建筑类型的不同,也可能是因为考古发掘的偶然性。

但是可以看出跨湖桥先民已具有的先进的木作技术。

各位领导,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张跨湖桥遗址分布的沙盘模型图,跨湖桥遗址的分布符合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从山地洞穴向河口,平原发展的事实。

电子翻书详细介绍了相关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览一下。

跨湖桥人在距今700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遗址也遭到了废弃,在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考古学家对发掘区的地层结构等做了分析,研究表明,跨湖桥遗址是被海侵所湮没。

海侵是海平面上升导致的对地层的淹没和破坏。

这次海侵对跨湖桥人的生活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推测,跨湖桥文化随着遗址的湮没走向了衰落。

朋友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件是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玉器,叫玉璜,做工十分精致,是跨湖桥先民装扮自己的饰品。

而大家眼前的是在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小孩头盖骨,这也是保存下来的唯一的一件头盖骨。

下面让我们去了解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这里设臵了台阶,寓意是,我们仿佛臵身在一条小船中,随着上涨的潮水飘荡到了八千年前跨湖桥人生活的地方!这张是长江下游地区众多考古文化陶器图形对照表。

长江下游地区主要分布着六种史前文化,按年代的早晚分别是我们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

每种文化都有代表性的陶器器型。

每出土一件文物,考古工作者就能知道它属于哪种文化。

对照图表我们发现,年代越早,器形越简单,越晚,就越复杂。

跨湖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陶釜的数量最多,约占出土陶器总数的52.6%,以夹砂陶为主。

大家请看,这就是陶釜,是一种用于水煮食物的炊具,它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煮饭用的锅,通常与底部的陶支架配合使用,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陶釜器壁上发现了锅巴,经分析是淀粉类食物,说明跨湖桥人的食物包含了稻谷类。

这里展示的是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器,这些是修复的陶罐。

陶罐占出土陶器总数的16.9%,比陶釜的数量要少,大多是泥性夹碳黑陶,用于储存食物和其它物品。

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器物时,发现了一件奇特的陶釜,它当时已经被烧坏了,倾斜在泥土中,里面有一捆类似于植物的枝茎,枝茎间不带泥巴,与陶釜的底部接触也很清爽,釜的外壁有火烧的痕迹,经专家分析,很可能是丢弃的煎药罐。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原始的煮茶遗迹。

由于年代久远,这捆植物枝茎已经无法鉴定。

无论是煎制中药还是煮茶,朋友们,八千年前的跨湖桥人能有这样的生活水平,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大家再来看这件陶器,它叫陶甑,它的底部带有许多小孔,它是干什么用的呢?陶甑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蒸笼。

与陶釜配合使用,放在陶釜的上方,陶釜里放上水,利用蒸汽来蒸熟食物。

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也曾发现了陶甑,所以说跨湖桥人把中国人使用蒸汽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大家在来看这边,这边展示的是出土的一些骨器,这是骨椎,骨【篇二: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

遗址西南约3公里为钱塘江、富春江与浦阳江三江的交汇处,在此形成曲折之形,往北再折向东流入东海。

遗址南北均为低矮的山丘,往北越过山岭可见钱塘江,南面为东西向连绵不断的会稽山余脉。

跨湖桥遗址,是由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

由于长期的湖底淤泥沉积,遗址的表土厚达3~4米,从而使遗址内的文物保存比较完整。

遗址概述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30平方米。

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

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形制别致,彩陶较多,分内彩和外彩两种。

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出土7500年前的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不同于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类型;出土的栽培稻实物将浙江的栽培稻历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独木舟是迄今我国年代最早的。

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是我省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个突破,对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遗址发掘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地点:浙江萧山跨湖桥地区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萧山区博物馆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000平方米左右,出土有大量的陶器、骨器、木器、石器以及人工栽培水稻等文物,经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在8000-7000年之间。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中华民族药文化的渊源。

在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的小陶釜,说明史前期人们早已认识到自然物材的药用价值。

跨湖桥遗址1990年曾作发掘,所取标本的14c测定年代距今七八千年,超过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这在东南沿海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址,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2002年11月又发现了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独木舟标本经碳14测定,其年代达8000年左右。

这是目前发现的国内最早的独木舟相关遗迹。

2003年5月,在湘湖区域的下孙自然村又发现了与跨湖桥文化同类型的遗址――下孙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