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总结报告

合集下载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杭州湾跨海大桥,是连接中国浙江省宁波市和舟山市的一座重要桥梁。

作为世界上一座重要的海底大桥,穿越了浩渺的杭州湾,连接了两座城市,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近日,我有幸亲自登上这座大桥,并对其建设与美景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

首先,杭州湾跨海大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建筑印象。

整座大桥长达数十公里,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湾区之上,气势恢宏。

桥身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与建造技术,圆滑的拱形桥墩呈现出简约而又大方的美感,与湛蓝的海水相得益彰。

在夜晚,大桥灯光璀璨,如同天空中点缀的繁星,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站在桥上,我不禁感叹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其次,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我领略到了浙江独特的自然风光。

桥面上,海风迎面而来,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俯瞰湾区,视野开阔,远处的大海与天空融为一体,近处的草甸与山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在桥上行驶,我可以欣赏到宽阔的海域、连绵起伏的山峦,以及湾区丰富的生态环境。

这里不仅有绿树成荫的村庄和渔船荡漾的港湾,还有海鸟翱翔的天空和鳞次栉比的海岛群。

这一切构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宁静乐园,让人流连忘返。

最后,杭州湾跨海大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两座城市的联系与融合。

大桥的建设使得宁波与舟山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两座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加深。

大桥不仅仅是一座纽带,更是一条桥梁,将两座城市的人们紧密相连。

在大桥上,我看到了人们的笑脸与期待,他们在这座桥上传递着友谊与希望,共同书写着发展与繁荣的华章。

综上所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奇迹,也是一道叹为壮丽的自然风景线。

它的存在不仅改善了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通条件,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站在大桥上,我既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又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这段观后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交通设施和美丽自然环境,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我相信,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建设美好家园的象征,留下永恒的记忆。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的学习报告1 工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 km,,是我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同江~三亚沿海大通道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跨越杭州湾的最便捷通道。

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浙江省2010年规划建成的“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可以便捷有效地将宁波、舟山等浙东南地区与上海连接起来,与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一起构成沪、杭交通圈。

杭州湾跨海大桥起自嘉兴市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

大桥工程包括北引线、北引桥、北航道桥、中引桥、南航道桥、海中平台、南引桥和南引线及交通工程等沿线设施。

在大桥前期工作过程中,围绕建设条件、施工方案、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开展了70多项专题研究,为大桥最终建设方案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大桥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工程的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

(2)计算行车速度:跨海大桥为100 km/h,两岸引线为120 km/h。

(3)路基宽度:大桥宽33 m(不含锚索区),两岸引线宽35 m。

(4)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

(5)最大纵坡:3%。

(6)桥面横坡:2%。

(7)设计洪水频率:1/300(大桥),1/100(引线)。

(8)设计基准期:南、北航道桥采用100年,引桥采用60年并采用全预应力结构。

(9)抗风设计标准:运营阶段设计重现期100年,施工阶段设计重现期30年。

(10)通航标准:通航净高按设计最高通航水位5.19 m(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5万t级海轮标准及建设深水港条件设计,通航净空为325 m*47 m,两侧副通航孔按1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南航道的主通航孔按3 0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通航净空为125 m*31 m,两侧副通航孔按300 t级海轮标准设计。

(11)地震基本烈度为IV度。

杭州湾跨海大桥总结报告

杭州湾跨海大桥总结报告

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调查组:茅以升班第8组 2011年11月1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启用日期是2008年5月1日。

现在我们向各位老师和工作组作简要汇报:1.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

总投资约107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

大桥设北、南两个通航孔。

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m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通航孔桥为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大桥两岸连接线工程总长84.4公里,投资52.1亿元。

其中北连接线29.1公里,投资额17.8亿元;南岸接线55.3公里,投资额34.3亿元。

大桥和两岸连接线总投资约140亿元,实际建设工期43个月。

资金来源:2001年9月成立项目公司,大桥建设投资额为118亿,资本金为38.5亿元。

其中,宁波方占90%股份,嘉兴方占10%股份。

公司资本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到50.25%。

投资方分别是: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45%;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17.3%;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12.83%;慈溪天一投资有限公司9.26%;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7.41%;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5%;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3.7%;嘉兴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0%。

本项目商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四家银行贷款70亿元。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连通线,承载着连接浙江绍兴和宁波两个经济圈的重要使命。

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座跨海大桥的壮丽景色,并深深被它所展示出的技术和美景所震撼。

首先,我注意到了跨海大桥的设计理念。

无论是桥梁的外观还是内部结构,都体现出了工程师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在远处望去,整座桥梁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展在海上,气势恢宏。

而当我走近桥面,发现桥面采用了特殊的凹凸设计,不仅增加了桥梁的稳定性,同时也使行驶在桥上的车辆更加平稳舒适。

这种细腻挚爱的设计理念让人敬佩不已。

其次,跨海大桥所展现的景色让我心生赞叹。

走过桥梁,我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海洋之中。

蓝天与大海相融合,而桥梁作为一个观景平台,让我们可以一览无遗地欣赏到周围美景。

浩渺的海洋、远山近景的交织、岛屿的苍翠,每一幅景色都仿佛一幅油画,给人以无限遐思。

站在跨海大桥上,我感到心胸开阔,思绪也随之翻腾。

再次,跨海大桥的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浙江两个经济圈的连接线,这座大桥加速了沿线地区的城市发展和交流。

不仅货物运输更加便利,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桥梁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种互惠互利的效应让我对大桥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最后,经过这次观后感,我的内心感悟是:只有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创造出惊艳世界的建筑。

从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勇气。

他们敢于挑战自然与技术的边界,通过精益求精的工艺和设计,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奇迹。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不仅是工程师们的追求,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

只有勇于超越自我,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我离开跨海大桥的那一刻,我看着远处桥梁隐没在蓝天和大海之中。

我默默感叹这座大桥所蕴含的智慧和辛勤付出,也心生对未来的期许。

我相信,在中国工程师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将会见证更多属于中国的惊世之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早就听闻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大名,这次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它的风采,内心的激动和期待简直难以言表。

当车子还未驶上大桥时,我就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不停地向车窗外张望。

终于,车子缓缓地开上了大桥,那一刻,我的心仿佛也跟着飞了起来。

从桥头望去,这座大桥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海面上,一眼望不到尽头。

桥身的线条流畅而优美,仿佛是大自然和人类智慧共同绘制的一幅壮丽画卷。

我迫不及待地摇下车窗,海风瞬间灌了进来,带着咸咸的味道,那是大海独特的气息。

车子在桥上平稳地行驶着,我开始仔细观察这座了不起的大桥。

桥面上的道路宽阔而平坦,标线清晰醒目。

路边的护栏整齐排列,给人一种坚实可靠的感觉。

我注意到护栏的颜色是那种明亮的蓝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在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放心前行,这里很安全!”往桥下看,大海波涛汹涌。

海浪不断地拍打着桥墩,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那些浪花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美极了!我想象着建造这座大桥的时候,工人们是如何在这波涛之中打下坚实的根基,又是如何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才让这座大桥得以横跨在杭州湾上。

桥面上的车辆来来往往,有大型的货车,也有小巧的轿车。

大家都在这座桥上急匆匆地赶着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和故事。

我看到一辆货车司机,他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

也许他正拉着满车的货物,准备送往远方的城市,为那里的人们带去所需的物品。

还有一辆小轿车里,坐着一家人,孩子们兴奋地指着窗外的大海,大人们则微笑着看着孩子,享受着这难得的旅途时光。

随着车子的前行,我看到了桥上的一些指示牌和路灯。

指示牌简洁明了,为过往的车辆指引着方向。

路灯的造型别致,像是一个个守护着大桥的卫士,在夜晚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我不禁感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为的就是让每一个行驶在桥上的人都能感受到方便和安全。

在桥上行驶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一些独特的风景。

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总结

杭州湾跨海大桥-桩基础施工工艺总结

1.桩基础施工工艺总结1.1 桩基础成孔施工工艺1.1.1 工程概况1)概述杭州湾跨海大桥Ⅱ合同包括北航道桥和北侧高墩区引桥下构,全桥共计152条钻孔灌注桩基础,每墩设计均为摩擦桩群桩基础,其中主墩桩基础每墩为26根,桩径φ280cm,桩底标高为-125.8m,平均桩长125m;辅墩桩基础每墩14根,桩径φ250cm,桩底标高为-90.0m,平均桩长90m;边墩桩基础每墩8根,桩径φ250cm,桩底标高为-97.0m,平均桩长96m;高墩区引桥桩基础每墩8根,桩径φ250cm,B1#~B3#墩桩长90m,B4#~B7#墩桩长95m。

其中主墩桩底进入粉砂、细砂(○11土层)层深度平均为3.0m。

2)工程地质北航道桥工程区段基岩面标高为-180m~-190m。

钻孔揭露均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地质复杂,桥位处海底地形平坦,覆盖层很厚,地层岩性分布比较均匀,受涨落潮水的影响,冲淤交互进行。

桥位区的详细地质情况见《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第二册。

其代表性地质情况如下表:桥位处水深流急、潮差大,受台风等不良天气影响频繁,对工程建设组织和安全带来不利的因素,增大了工程施工的难度。

为提高桩侧摩阻力,须加快成孔成桩进度及在保证成桩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泥皮厚度,因此对钻机的性能、泥浆的配制及成桩操作等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粉细砂土层对钻孔泥浆的影响和破坏较大,松散的粉细砂土层很容易导致塌孔;粘土层容易引起糊钻和蹩钻现象;在淤泥质亚粘土中钻进极易造成缩孔、缩径、塌孔等现象的发生。

1.1.2桩基础钻孔施工设备人员安排针对桩基桩径大(φ2.5m~2.8m)、桩长较长(90m~125m)、地质情况复杂以及潮差大的特点,本工程采用GW-35/KP-3500/ RC-300型全液压回转钻机和GW-26型回旋钻机成孔施工。

其中B10#墩采用3台KP-3500钻机及1台RC-300钻机进行桩基础钻孔施工,B11#墩采用3台GW-35钻机及1台GW-26钻机进行桩基础钻孔施工,而GW-26钻机主要用于钢护筒内扫孔施工。

超级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超级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你知道吗?我最近去看了杭州湾跨海大桥,那感觉就像是目睹了一个超级巨人横卧在大海之上,简直酷毙了!当我站在桥头,望着大桥延伸向远方,那长长的桥身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可不是一般的桥啊,它是现代工程技术的超级明星。

你想啊,要在波涛汹涌的杭州湾上建一座桥,这得有多难?那些工程师们肯定是一群超级大脑集合体。

风一吹,海浪一扑腾,感觉整个大海都在对建桥这件事说“不”呢。

但是,咱们人类就是这么牛,偏要在这大海上搞个大工程,让汽车和火车都能顺利地从这边跑到那边,就像在陆地上溜达一样轻松。

我沿着桥开车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下面可是深不见底的大海啊,可坐在车里却稳得很。

这桥就像一个忠诚的卫士,不管大海怎么折腾,它都坚定地把路给我们铺好。

每一个桥墩都像是一个大力士,稳稳地扎在海里,撑起了整座大桥的重量。

这得需要多精确的计算和多牢固的建筑材料啊,感觉就像是在大海里搞一场超级精密的乐高搭建,容不得一点差错。

而且啊,这桥不仅仅是个交通通道,它还挺美的呢。

桥的造型很有现代感,线条流畅得就像模特走台步的步伐。

在桥上看风景也是一绝,一边是茫茫大海,海浪一波一波地涌来,好像在和大桥打招呼;另一边呢,可以看到远处的陆地若隐若现,就像一幅水墨画。

这杭州湾跨海大桥就像是一个连接梦想的纽带,把杭州湾两岸的人们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以前可能觉得对岸很遥远,现在一脚油门就过去了。

这也让我觉得人类的智慧和力量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就这么一座桥,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像是一个地标,向全世界展示着我们中国工程的厉害之处。

总之呢,看完杭州湾跨海大桥,我满脑子都是对那些建造者的敬佩,这可真是一个超级伟大的超级工程啊!。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

杭州湾跨海大桥观后感近日,我有幸游览了杭州湾跨海大桥,亲身感受着这座世界知名的大桥。

在我心中,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仅是一座城市产业布局、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器,也是一幅楷模杰作,是时代精神的代表。

今天,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体验。

一、巨大的成就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也是亚洲最长的跨海大桥。

它的建造耗费了政府和企业数年时间和大量资金,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它的建造历程是一步步向着成功迈进的,体现出了人类智慧和勇气的巨大成就。

二、连接两岸,畅通无阻杭州湾跨海大桥将两岸相连,形成了物流进出口的短链,有效地改善了交通状况,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大桥的建设将人们从漫长的海上渡轮中解脱了出来,乘车或者开车,出行变得更为方便快捷。

三、艺术与工程的完美融合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一座通行工程,也是一幅艺术品。

建筑设计和桥梁结构的完美融合,是这座大桥最为突出的亮点。

无论是夜晚的灯光照射,还是日出来时的天空,都能够在“云端”中驻足,欣赏到无限的美丽和壮观。

四、增强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城市的建设和品质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工程,也是城市形象的代表。

大桥的建造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创新,成为城市增长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也推动了城市形象和产业的发展。

五、开拓新格局,改善人居环境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造,不仅为长三角区域带来了新的交通便捷性,也为周边的自然和人居环境带来了改善。

大桥周围的环境治理推动了生态修复,重塑了城市的绿色形象,为人们享受美好生活带来了新可能性。

总的来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起能够承担跨越杭州湾,解决人们跨海出行难题的工程,它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篇章上,成为孕育和深化了长三角区域内开放发展的铁路、公路、空港口、港口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它也表明了人的智慧和勇气的杰出成果,让我们心潮澎湃,为之感到自豪和兴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调查组:茅以升班第8组2011年11月1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调查总结报告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小组负责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

杭州湾跨海大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比连接巴林与沙特的法赫德国王大桥还长11公里,已经成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候选世界纪录,成为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开工,2007年6月26日贯通,启用日期是2008年5月1日。

现在我们向各位老师和工作组作简要汇报:1.工程概况1.总体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桥长35.7公里,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km。

总投资约107亿元,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以上。

大桥设北、南两个通航孔。

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m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000吨;南通航孔桥为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

大桥两岸连接线工程总长84.4公里,投资52.1亿元。

其中北连接线29.1公里,投资额17.8亿元;南岸接线55.3公里,投资额34.3亿元。

大桥和两岸连接线总投资约140亿元,实际建设工期43个月。

资金来源:2001年9月成立项目公司,大桥建设投资额为118亿,资本金为38.5亿元。

其中,宁波方占90%股份,嘉兴方占10%股份。

公司资本金中民营企业投资占到50.25%。

投资方分别是:宁波市交通投资开发公司45%;杭州宋城集团有限公司17.3%;慈溪建桥投资有限公司12.83%;慈溪天一投资有限公司9.26%;慈溪兴桥投资有限公司7.41%;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5%;余姚市杭州湾大桥投资有限公司3.7%;嘉兴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投资开发有限公司10%。

本项目商请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四家银行贷款70亿元。

建设单位:宁波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单位。

质监单位::交通部质监总站。

设计单位:参与设计的单位有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测设计院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3家单位。

监理单位:厦门市路桥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东北林业大学工程监理部等9家单位。

施工单位:中国中铁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的主力军,下属的中铁二局、中铁四局和中铁大桥局三家单位承担了大部分工程的施工。

2.建筑结构设计概况大桥的结构为双塔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双向6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建设期限5年。

建成后,宁波杭州湾大桥将成为世界上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世界第一跨海大桥。

大桥设南、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型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5万吨级轮船;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型单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为3000吨级轮船。

其余引桥采用30米至80米不等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

非通航孔分北、中、南引桥3大块,其中海上部分桥梁长32公里。

2.工程施工情况1.工程进度前期工作(1)项目论证和比较阶段1993年开始酝酿筹建杭州湾交通通道,宁波市政府委托上海林李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预可行性研究。

期间,多次召开研讨会,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还相继开展经济、水文、地质、气象等13项专题,并组织评审会和论证会。

2000年6月21日,浙江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决定,明确大桥建设以宁波为主,要求抓紧上报项目建议书,争取国家支持。

(2)立项报批阶段2000年8月,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将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计委。

2002年4月30日,国务院第128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本项目的立项问题。

同年5月29日,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批文。

(3)“工可”审批阶段2000年7月,委托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开展本项目“工可”研究。

2002年7月,浙江省计委向国家计委上报本项目的“工可”报告。

期间,相继开展了工程地质、浅层气、波浪力、环保、经济、气象、交通等19项专题研究,并通过专家评审。

同年8月,交通部和中咨公司对“工可”报告进行了行业审查和评估。

2003年2月,国务院第151次总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本项目“工可”报告。

同年3月,国家计委下达“工可”审批批文。

(4)初步设计阶段2001年12月,通过招标确定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和交通部三航院联合体承担本项目设计任务。

2003年1月,省计委、交通厅联合主持对初步设计预审,3月10日,浙江省交通厅向交通部报送要求对本项目初步设计文件进行审查的请示。

4月9日至12日,交通部组织国内24名专家对初步设计进行了审查。

2003年8月6日国家交通部对大桥初步设计作了批复。

(5)开工准备阶段2001年10月,指挥部一手抓立项审批,一手在南岸开始通路、水、电、通讯、码头等15项“五通一平”工程。

2003年2月,“五通一平”工程基本完成,具备了开工建设的条件。

2003年4月,在南岸滩涂区进行试验段工程,为大桥工程全面开工探索并积累有益的经验。

2.工程进度2003年6月8日,大桥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2003年6月8日,第一根钻孔灌注桩在南岸滩涂区开始施工,2007年3月27日,最后一根钻孔灌注在海中平台匝道桥桩完成施工。

2003年10月28日,北岸引桥工程开工,2007年5月26日完工。

2003年10月31日,全长9.78公里的南岸钢栈桥动工修建,桥宽7米,共用钢材5万吨,2005年12月24日修建完成, 2006年8月15日开始拆除。

2003年11月14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打下第一根钢管桩。

2006年2月3日,主桥最后一根钢管桩沉放到位。

2003年11月28日,南岸引桥工程开工,2007年1月8日完工。

2004年7月9日,南航道桥沉放第一节钢护筒,2006年8月2日完成承台浇筑,2007年1月10日,架设第一段钢箱梁,2007年1月26日主塔封顶。

2007年6月11日15时,最后一段钢箱梁架设到位,南航道桥顺利合龙。

2004年8月28日,第一个预制墩身开始浇筑,2006年9月30日,最后第474个预制墩身浇筑完成。

2004年10月10日,第一个预制墩身安装到位,2006年10月18日,最后第474个预制墩身安装完毕。

2004年11月17日,北航道桥主墩桩基开始施工,2006年12月27日,完成最后一根灌注桩施工, 2007年2月6日首段钢箱梁吊装到位。

2007年2月7日主塔顺利封顶。

2007年6月13日晚9:58,北航道桥主桥最后一段钢箱梁吊装到位,北航道桥顺利合龙。

2005年6月1日,第一片70米预制梁、宽15.8米,重2200吨,由“小天鹅号”运架船架设到位。

2007年5月21日,“天一号”运架船将第540片70米预制梁架设完毕。

2005年7月28日,第一片50米预制箱梁、宽15.8米,重1430吨,采用“梁上运梁”的架设工艺安装到位,2006年11月16日,完成了共404片50米预制箱梁架设。

2006年4月10日,海中平台沉放第一根钢管桩,7月25日海中平台310根钢管桩沉桩完毕。

2007年6月26日,大桥全线贯通2008年5月1日,大桥顺利通车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量浩大。

据初步核定,大桥共需要钢材80万吨,水泥129.1万吨,石油沥青1.16万吨,木材1.91万立方米,混凝土240万立方米,水中区钢管桩直径1.5-1.6米、桩长约70—89.5米,总数5513根,钻孔桩3550根,承台1272个,墩身1428个,为国内特大型桥梁之最。

2.桥梁之最1.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三,是继美国的庞恰特雷恩湖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后世界第三长的桥梁。

2.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3.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架设”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技术、同类地形地貌桥梁建设“梁上运架设”的新纪录。

4.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为解决大型砼箱梁早期开裂的工程难题,开创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二次张拉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工程“顽疾”。

5.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管桩的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最大重量74吨,开创了国内外大直径超长整桩螺旋桥梁钢管桩之最。

6.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10公里滩涂底下蕴藏着大量的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开创性地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其施工工艺为世界同类似地理条件之首。

3.工程技术创新1.杭州湾跨海大桥总体设计。

2、大直径超长钢管桩设计、制造、防腐和施工成套技术。

3、大吨位70米预应力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

4、大吨位50米预应力箱梁整体预制和梁上运输架设技术。

5、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6、跨海长桥全天候运行测量控制关健技术研究。

7、杭州湾跨海大桥河工模型与桥墩局部冲刷研究2002年8月,通过专家组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实体模型中涌潮的模拟方法和试验技术以及分布式浑水生潮系统和沙量随潮变化的加沙系统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4年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8、灾害天气对跨海长桥行车安全的影响研究及对策。

9、跨海长桥建设信息化管理技术。

10、新型桥梁伸缩装置技术采用了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LB多项变位桥梁伸缩装置。

结束语经过我们小组多天的努力,顺利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调查报告,希望通过老师和个工作小组的测评。

项目经理:刘梦飞项目成员:李文葛,潘新凯,周欢,孙建,程紫鹏。

2011年11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