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
黑臭水体4项检测指标标准

黑臭水体4项检测指标标准黑臭水体是指受到严重污染的水体,其具有明显的异味和黑色底泥,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为了监测和评估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测指标标准。
下面将介绍黑臭水体的4项检测指标标准。
首先,黑臭水体的氨氮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氨氮是黑臭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含量直接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程度和腐败过程的严重程度。
因此,氨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黑臭水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般来说,氨氮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就会导致水体出现异味,并且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其次,黑臭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溶解氧是维持水体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水体中藻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存活。
在黑臭水体中,有机物的大量堆积和分解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甚至富集有毒气体,严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
第三,黑臭水体的pH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程度的指标,它直接影响着水体中的生物和化学过程。
在黑臭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导致水体呈酸性甚至酸性过高,这不仅会影响水体中的生物种群,还会影响水体的自净能力,加重水体的黑臭程度。
最后,黑臭水体的浊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测指标。
水体的浊度反映了水中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的多少,是一个直观的水质指标。
在黑臭水体中,有机物的大量堆积和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体的浊度增加,使水体失去透明度,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体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黑臭水体的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pH值和浊度是评价黑臭水体治理效果的重要指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检测指标标准,有助于监测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保护水体生态环境,促进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黑臭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为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作出更大的努力。
黑臭水体指标

黑臭水体指标摘要:1.黑臭水体的定义和分类2.黑臭水体的成因3.黑臭水体的危害4.黑臭水体的治理措施5.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现状和展望正文:一、黑臭水体的定义和分类黑臭水体是指水体中出现黑色或深色、有异味或恶臭、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破坏的现象。
根据黑臭程度和水质状况,黑臭水体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类。
二、黑臭水体的成因黑臭水体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
2.生活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尤其是雨污合流制,导致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
3.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以及养殖业排放的废水,使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4.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排水系统不健全,河道淤积严重,水环境容量减小。
三、黑臭水体的危害黑臭水体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影响人体健康:黑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有毒物质等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2.破坏水生态系统:黑臭水体导致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水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功能下降。
3.影响城市形象:黑臭水体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质量,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黑臭水体的治理措施黑臭水体的治理需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措施:1.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2.控制污染源头:对工业、生活、农业等污染源进行严格监管,减少污染物排放。
3.河道整治:通过清淤、拦污等措施,改善河道水质。
4.生态修复:采取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恢复水生态系统。
五、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现状和展望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黑臭水体治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
目前,部分城市黑臭水体已得到有效治理,水质明显改善。
黑臭水体的成因及治理

黑臭水体的成因及治理为了保护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黑臭水体治理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黑臭水体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入手,介绍黑臭水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并探讨黑臭水体治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黑臭水体的概念、成因和危害1.1 概念黑臭水体是指水体受到污染或营养物质过度输入后,发生富营养化,产生大量有机物质并被微生物分解,导致水体呈现黑色、发臭等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黑臭水体通常出现在城市河道、城市湖泊和城市水库等地方。
1.2 成因黑臭水体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废水排放不当:城市中的废水排放量大,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会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垃圾和污染物的乱倒:城市中的垃圾和污染物乱倒在河道和湖泊中,这些物质会被风吹雨淋,逐渐分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水体自身环境条件:如水体淤泥厚度、水流速度、水温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1.3 危害黑臭水体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对水生生物造成威胁,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
(2)水体腐烂产生臭味,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3)水中的污染物质会随着水流传播,污染周围的土壤和空气,给周围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二、黑臭水体治理方法和技术2.1 理化处理技术(1)曝气法:通过曝气装置将空气吹入水中,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促进水中的生物呼吸和代谢作用,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2)化学沉淀法: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将水中的污染物质转化成沉淀物,使其沉淀到水底,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3)生物法:通过加入特定的微生物,促进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转化成无害物质,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2 植物修复技术(1)水生植物修复法: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作用,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和转化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黑臭水体标准

黑臭水体标准黑臭水体是指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产生难闻气味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的水体。
为了改善黑臭水体的状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黑臭水体标准,以便对黑臭水体进行科学评估和治理。
本文将介绍黑臭水体标准的相关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
首先,黑臭水体标准主要包括了对水质、气味、生物和环境的评估要求。
在水质方面,标准规定了黑臭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
这些限值是根据水体的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标准来确定的,旨在保护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黑臭水体标准还对水体中的气味进行了评估。
气味是黑臭水体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
标准规定了对水体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和评估方法,以及对气味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从而全面了解黑臭水体的气味特征。
此外,黑臭水体标准还对水体中的生物和环境进行了评估。
生物监测是评价水体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标准规定了对水体中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
同时,标准还对水体周边环境进行了评估,包括对土壤、植被、野生动物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价要求。
总的来说,黑臭水体标准是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和监测体系,是对黑臭水体进行治理和改善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评估和监测,才能更好地了解黑臭水体的污染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并最终实现黑臭水体的改善和恢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利用黑臭水体标准提供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对黑臭水体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
同时,还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治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黑臭水体的改善,保护水环境,维护人民健康。
综上所述,黑臭水体标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对于改善黑臭水体的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黑臭水体标准的重要性,积极应用这些标准,为改善水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的努力。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黑臭水体的治理和改善,让我们的环境更加清洁、美丽。
黑臭水体4项检测指标标准

黑臭水体4项检测指标标准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城市污水、农村污水、工业废水等原因造成水质恶化,出现难闻的臭味和黑色的水体现象。
为了对黑臭水体进行有效治理,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监测。
而检测指标的标准是评价水质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介绍黑臭水体的4项检测指标标准。
第一项检测指标是溶解氧(DO)。
溶解氧是水体中溶解的氧气量,是维持水体生物生存和水质良好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水体属于良好水质;在4-5mg/L之间,水质一般;在3-4mg/L之间,水质较差;在3mg/L以下,水体属于黑臭水体,需要进行治理。
第二项检测指标是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被化学氧化的总需氧量,是评价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负荷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COD含量在30mg/L以下,水体属于良好水质;在30-50mg/L之间,水质一般;在50-100mg/L之间,水质较差;在100mg/L以上,水体属于黑臭水体,需要进行治理。
第三项检测指标是氨氮(NH3-N)。
氨氮是指水体中存在的氨和氨基化合物所含氮的总量,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水体属于良好水质;在0.2-0.5mg/L之间,水质一般;在0.5-1.0mg/L之间,水质较差;在1.0mg/L以上,水体属于黑臭水体,需要进行治理。
第四项检测指标是总磷(TP)。
总磷是指水体中磷的总含量,是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总磷含量在0.02mg/L以下,水体属于良好水质;在0.02-0.1mg/L之间,水质一般;在0.1-0.2mg/L之间,水质较差;在0.2mg/L以上,水体属于黑臭水体,需要进行治理。
综上所述,黑臭水体的4项检测指标标准分别是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黑臭水体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保护水体环境,维护人民健康。
希望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加强对黑臭水体的监测和治理工作,共同努力打造清洁美丽的水环境。
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

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黑臭水体是指水体中存在着难闻的臭味和黑色废水的现象,这种水体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治理黑臭水体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改善污水排放。
首先,要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就需要从污水排放入手。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所有污水都经过有效的处理再排放,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 生态修复。
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湿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少黑臭水体的产生。
3. 加强监管。
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的监管,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减少外源性污染对水体的影响。
4. 提高水质。
通过投放生物制剂和生物酶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的水质,减少水体产生臭味的可能性。
5.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来,通过宣传教育和志愿者活动,提高公众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度。
6.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对黑臭水体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形成严格的治理标准和监督机制,确保治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7. 加大投入。
增加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确保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总之,治理黑臭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有效地改善黑臭水体的现状,保护好我们的水环境,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清洁、健康的生活水源。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黑臭水体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
城市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

城市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及治理对策城市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废水排放、垃圾堆积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城市水体出现恶臭和黑色污染现象。
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废水排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管网老化等问题导致大量废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产生臭味。
2. 垃圾堆积:城市垃圾处理不及时、垃圾填埋场过度运营等原因导致垃圾长时间堆积,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气体并污染附近的水体。
3. 工业污染: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尾气排放及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大量化学物质进入水体,改变水体自身的生态环境,产生黑臭现象。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治理对策:1.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提升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确保废水经过合理处理后再排放入水体。
2. 推进垃圾分类和有效处理:引导市民垃圾分类投放,加强对垃圾处理场的管理和监督,推广生物处理、焚烧和填埋等多种垃圾处理方式,减少垃圾堆积对水体的污染。
3. 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加大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监管力度,建立定期检查和监测制度,对超标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4. 强化城市水体保护与修复:加大对城市水体的保护力度,建立水体保护专项资金,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力度,对受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恢复水体自净能力。
5. 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排放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6.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加强对市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手段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氛围。
城市黑臭水体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废水排放、垃圾堆积和工业污染等。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和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同时强化城市水体保护与修复,提倡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并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合力。
申论 黑臭水体

申论黑臭水体黑臭水体是指由于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导致水体中出现恶臭和黑色异样现象的情况。
这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下面将从黑臭水体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黑臭水体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城市污水处理不完善导致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许多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容量不足,处理效果不理想,导致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直接排放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致使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浓度过高,从而引发了黑臭水体问题。
黑臭水体的存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首先,恶臭味道会使周边居民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
其次,黑臭水体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黑臭水体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会导致水生植物死亡,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从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此外,黑臭水体还成为了疾病传播的媒介,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针对黑臭水体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大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处理能力和效果。
要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确保污水得到充分处理后再排放。
其次,要加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防止管道破损和漏水现象。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的管理,推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最后,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提倡垃圾分类和环保行为。
黑臭水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只有加强治理措施,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才能有效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创造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护水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臭河道
概 念 城市河道黑臭主要 是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 氧和耗氧失衡的结果, 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 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 氮、硫化氢、挥发性有 机酸等臭恶臭物质以及 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 质。
黑臭河道
污染来源 生活 污水
生活 垃圾
畜禽粪 便污水
污染来源
合流制管网 溢流污水 污水厂 尾水 有机工 业废水
英国芦苇床垂直流中试系统用于处理高 氨氮污水,平均去除率可达93.4%。
生物修复
2.生态工程综合性修复技术 2.1 河道曝气生态净化
河道曝气生态净化系统以水生生物为 主体,辅以适当地人工曝气,建立人 工模拟生态处理系统,以高效降解水 体中污染负荷,改善或净化水质,是 人工净化与生态净化相结合的工艺。 人工曝气复氧 水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 大气复氧 在采用曝气生态净化系统的黑臭河道内形成了一种有多种微 生物和水生动物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有细菌、真菌、藻类、原 生动物、后生动物、地栖动物和生水动物等.通过物理吸附、生物 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 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并形成食物链,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展望
黑臭水体的修复首 先应因地制宜,根据 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 ,结合一定的物理、 化学修复技术,才能 有效的实施生物修复 措施。同时应加强原 位生物修复与异位生 物修复相结合的生物 修复技术试验,探索 治理城市河流黑臭的 有效共性修复技术
4.中试河段NH 4.中试河段NH3-N变化 中试河段
水体中的NH3-N浓度处于很高的水平,最高将近30mg/L,平 均也达到23mg/L左右,这与河道上游的污水来源有关,白云区是 广州市养殖业发达的地区,该河段上游,有大量的养鸡场、养猪 场等养殖企业,有相当多的废水直接排入该河段,因而导致整个 水体NH3-N处于很高的水平。 经过强氧化曝气后,河道水体中的NH3-N浓度有下降的趋势 ,在强氧曝气区的下游(3#监测点)NH3-N下降为19mg/L左右,生 态修复区中的NH3-N浓度进一步下降为17mg/L左右,在系统的出 水口,NH3-N浓度下降到15mg/L左右。污水经过中试工程各处理 单元处理后, NH3-N的去除率达35%左右。由此可知,中试工程 对NH3-N的去除效果一般。
广州市朝阳涌治理中,通过底泥生物修复有 效减少河道污染负荷,强化河道自净能力。 冯奇秀利用河道底泥接种专业培养基,研制 的底泥生物氧化高效配方制成复合制剂能显 著促进河涌底泥氧化层的形成,强化底泥对 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底泥对上覆水体生物 氧化能力也逐步增强。
案例
生物修复
3.生物-生态组合性修复技术
工程实例
5.中试河段TP变化 5.中试河段TP变化 中试河段TP
白海面河水中的磷含量和NH3-N一样,浓度很高,其原因 也是由于养殖业废水造成的,因为动物的粪便以及供禽畜食 用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N、P物质,这些物质随废水排入河 道因而导致水体中磷的含量很高。 在中试工程处理过程中,磷的去除率约为25%左右。
工程实例
结果与讨论 1.中试河段溶解氧变化 1.中试河段溶解氧变化
在中试工程入口处的1#监测点,水体溶解氧处于非常低的 水平,只是0.5mg/L的水平,处于缺氧状态;经过一台水车式增 氧机增氧后,水体溶解氧上升到1.9mg/L左右,水体的缺氧现象 得到明显缓解,水体黑臭现象也有所缓解;在3#监测点,溶解氧 进一步上升,达到3.8mg/L,河道水体的感观现象得到改善,由 上游的黑臭现象转化为灰白状态;在生态修复区的4#监测点, 水体溶解氧进一步上升到4.3mg/L左右,水体呈现淡绿色,水体 透明度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而且整个水体的感观现象得到明 显改善,水体的黑臭现象完全消失;5#监测点,中试工程出水口 ,水体溶解氧进一步上升到5.2mg/L,水体的黑臭现象完全消除 ,出水清澈透明。
2.中试河段透明度变化 2.中试河段透明度变化
在中试工程入水口,河水呈现严重的黑臭现象,经过强氧 化曝气后,河水的黑臭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水体由黑色变为褐 色或者灰色,在2#坝上游,水体感观现象进一步得到改善,变为 灰白色,在生态修复区,河水基本消除黑臭现象,并逐渐转为绿 色,在中试工程出水口,河水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呈现好看的 碧绿色,水体透明度最高可达50cm,此后,随着生态恢复措施的 加强,全河涌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水体透明度进一步增加,表现 为从上游到下游逐步增高的趋势。
香蒲 苦草 凤眼莲
芦苇
金鱼藻
生物修复
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是以水生植物 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 理,使用可漂浮与水面的材料 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 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 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它是应 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 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 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 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 荷。 实例应用 在福州市白马支河运用 生态浮床修复技术进行治理 ,在河道内安装面积达2352 m2的浮岛,浮岛上栽培的植 物有近40种,还栖息着多种 昆虫、两栖类和鸟类等动物 ,该实验河道每天排入的污 水约5000吨,进水水质BOD5 为80~120 mg·L-1,经处 理后的BOD5小于11mg·L-1 ,昔日的恶臭已基本消失。
生物膜技术是指使微生物群体附着 于某些载体的表面上呈膜状,通过与污 水接触,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摄取污水中 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吸收并加以同化,从 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修复
1.2 水生植物净化
水生植物净化法是利用水生植物的自然净化原理达到 净化污水降低污染负荷之目的。利用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 就是利用其具有的消化吸收污染物质、承受一定的环境胁 迫的能力来实现的,而水生植物有着其自身的承受极限, 水质过度恶化超过极限则水生植物不能生存,因此在黑臭 河道治理中,因为水质条件极为恶劣,在选择植物种类时 要进行一定的预培养试验。
生物修复
2.2 生物栅修复技术
生物栅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根 据水质强化净化要求构建而成的一 种近自然型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装置。生物栅技术是生态修复技术 中的一种,它利用植物、微生物、 水生动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要素的 协同作用来实现生态修复功能,在 有限的空问内富集巨大的生物量, 以达到快速、高效的处理效果。生 物栅系统具有巨大的由植物根系和 组合填料形成的表面积,对固体物 质、胶体物质及NH3-N 等有一定的沉 降、拦截和吸附作用。
3.中试河段CODcr变化 3.中试河段CODcr变化 中试河段CODcr
中试河段试验过程中,河段水质总体比较稳定,CODcr一般处 于120mg/L左右,经过强氧化曝气后,由于水体溶解氧状态得到明 显改善,由缺氧状态转为好氧状态,促进了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这些好氧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利用水体中的污染物为营 养物生长繁殖。在2#监测点,水体CODcr已经下降到100mg/L左右 ,生态修复区的4#监测点CODcr下降到60mg/L左右的水平,出水 CODcr浓度进一步下降为54mg/L左右,中试工程CODcr去除率达 55%左右。
蒋跃平将人工湿地用于水体富营养化,发现 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分别为46.8%和51%
…
德国利用水平流和垂直流湿地芦苇床系统处理 富营养化水体中营养物质,进行比较,结果表 明,超过90%的有机污染和N、P 等污染被去除
加拿大潜流芦苇床湿地系统在植物生长旺季 中的TN平均去除率为60%,TP 为73%,磷酸盐 平均去除率为94%。
采用曝气生物塘和人工 湿地相结合的组合生物 -生态技术基本消除了 福州白马支河黑臭,近 一年运行监测结果表明 ,该系统净化效果好, 可达到景观用水的水质 目标。
工程实例
生物修复技术在白海面黑臭河涌治理中的应用
白海面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镇清湖村,主河道宽约20m, 水深1.6m~2m,河涌集雨面积56.53km2(含磨刀坑水库9.5km2 , 红路水库1.8km2) ,干起点在磨刀坑水库,干流在流溪河灌区 左干渠末端大陂站穿过新广从公路,经新市鱼苗场、竹仔园至 长湴大宝桥进入白海面,在江村水厂侧汇入流溪河。 几十年来,该河涌作为排污通道,多年的污染沉淀淤积,河 涌底部形成厚度不等、成份复杂、污染不堪的黑臭淤泥状污 染底泥。底泥的成份以有机污染为主,氮、磷含量高,河涌底 泥极度厌氧,臭气熏天,鱼虾绝迹。
生物修复
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净 化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在人工湿地技术 的应用中,其选择使用的 水生植物的耐污和净化性 能是这一技术能否正常发 挥污染治理效能的关键所 在。其净化原理主要为: 接触沉淀作用、水生植物 的根部对氮、磷的吸收作 用、土壤的脱氮作用和土 壤中的矿物质的吸附与离 子交换作用。
由于黑臭水体受污染情况复杂,单用一种修复方法往往 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往往需要多种方法组合进行处理
采用底泥曝气、底泥 稳定化、土著微生物 激活三种技术组合, 通过氧化底泥硫化物 ,稳定底泥重金属及 磷、底泥及水体微生 物修复等手段可消除 河道黑臭。
将曝气充氧技术、微生 物净水技术、植物净化 技术及生物促生技术进 行组合并用于上海市中 心城区黑臭水体污染治 理与生态修复,对黑臭 水体的COD净化率可达 80%左右,对BOD5和NH3N可达90%以上,能够实 现黑臭水体生态系统的 快速恢复。
生物栅实景Biblioteka 浅水湖生物栅生物修复
2.3 底泥生物氧化技术
底泥生物修复是通过土著微生物定向扩增,就地大量繁 殖土著微生物,利用土著微生物、各种电子受体、共代谢底 物等生物氧化组合技术生产出药物,通过靶向给药技术直接 将药物注射到河道底泥表面,对河道黑臭底泥进行生物氧化 ,可有效降低底泥有机物含量和耗氧速率,提高底泥对上覆 水体的生物降解能力,促进底泥微量营养释放和藻类生长。
工程实例
实验方法
白海面中试工程技术路线总体定位于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 为主,同时辅以环境工程手段实现对河段的有效治理。在河道 上游构建三道拦水坝,变无控河道为可控中试河道,在1#坝下 游100m设置2#坝,2#坝下游100m处设置3#坝,1#坝~2#坝之间 为工程处理河段,2#坝~3#坝之间为生态修复河段,生态修复 区河段两岸,人工构建岸基复合生态滤床和浮叶植物化感作用 区,岸基复合生态滤床中间布设集水管,在水泵的作用下,回 流至整个中试工程入水口,接种下游生态系统。 中试河段全长200m,宽20m,人工截流使预处理河段水位稳 定在1.5m~2.0m左右,总水量为6000m3左右,每天上游排放污 水3000~4000m3 ,上游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预处理河段, 平均水力停留时间为1.0~1.5天。工程调试完工后,对实验河 段进行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