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法律人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

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包括拜荣静等⽼师推荐的⼏部经典法律电影。
蓝⾊字体为重点推荐的电影。
1.《罗⽣门》,⽇本导演⿊泽明的作品。
——最简单的场景,最少的⼈物,最迷惑的情节,最复杂的⼈⼼,最⽆结果的案件。
2.《杀死⼀只知更鸟》,美国导演罗伯特·马利根作品,格利⾼⾥·派克主演——当时的美国,诬陷杀死⼀个⿊⼈,就像杀死⼀只知更鸟般的容易。
此⽚中,在美国司法甚⾄美国社会对⿊⼈的倍加歧视的状况下,⼀个⽩⼈律师尽其所能帮助⼀位被诬陷的⿊⼈脱罪。
然⽽尽管律师坚信法律⾯前⼈⼈平等,尽管律师在法庭上的雄辩⼏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包括陪审员,尽管律师推翻了所有指控这位⿊⼈的证据,但是结果仍然是悲剧。
法庭宣判⿊⼈强奸罪成⽴,死刑,那个⽆辜的⿊⼈不等律师给他上诉,⾃尽⽽死。
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有两处:第⼀处,律师对他的两个孩⼦们说:“不要去杀害知更鸟,他们没有做任何伤害⼈类的事,它们只是唱歌。
”第⼆处是律师在庭审过程中的雄辩,⾮常精彩。
3.《七宗罪》,我想这部影⽚⼤家都⽿熟能详,不需要介绍了。
4.《肖申克的救赎》——⼤多数法律⼈都看过这部影⽚并且评价极⾼,很多⼈都喜欢,深谙个中情节以及内涵,不必多⾔,我个⼈也挺喜欢。
只是如果看过《洞》的话,会发现此⽚的许多模仿痕迹。
6.《⼤话王》,⾦·凯瑞的经典之作,导演记不到了。
——这部电影对律师的讽刺体现在⾦凯瑞的每⼀个表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美国⼈眼中的律师。
喜剧、讽刺、以及⼤团圆的结局虽然表⾯上看起来仅仅是⼀部轻喜剧、幽默⽚、搞笑⽚,但是⽚中表现出的对律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和批判,值得我们每⼀个法律⼈深刻的体味和反思。
7.《东京审判》,中国导演⾼群书作品——这次历史性的审判⾸次以完整的电影形式展现在中国⼈的⾯前,我想作为⼀个中国⼈,应该了解,⽽作为⼀个法律⼈,对这次审判的关注,就不仅仅是爱国,可以更加专业的体味这次审判的过程。
《夺冠》观后感

《夺冠》观后感《夺冠》观后感1前两天单位豪气的在电影院包了个场请大家看《夺冠》,要大家学习女排不过在受到电影音效与视觉冲击同时,我也接受了一次特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前半部分暗指挣脱物质匮乏,后半程靠近抛弃今天写这个因为除了里面突出的`女排大意是电影中,很多苦情镜头。
姑娘们拼命训练,苦不堪言,伤痕累累。
说是用命在打球,一点也不夸张。
而现在,除了看电影,就算是看女排的夺冠之路历经挫折、艰难崛起,而每一个平凡的我们,也都有高光时刻和暗淡低谷。
没有永远青春、战无不胜的勇者,却总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不屈不挠。
女排最后好多人评论说这部电影拍得不合格,但是看到女排姑娘们努力不服输咬牙坚持是真的感动。
不管电影拍得好与否,都是很值得看的。
《夺冠》观后感2在这国庆八天假里,我看了《夺冠》这部电影。
电影主要突出了中国女排的团结、拼搏、坚持的精神。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九八一年郎平在国家队时的训练的场景,她们刻苦训练,夺得了五连冠,郎平也退役了,去了美国当教练。
二零零八年,中国队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与美国队交锋,中国队输了,而支持中国队的人还在骂郎平,而且中国队发挥的很不好。
二零一三年,郎平回归了,中国队在与世界第一的巴西队比赛的前一晚拼命训练,第二天成功的以三比二成绩战胜巴西队,然后接连胜利,拿下冠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女排对上巴西的那一场比赛,所有人配合的非常默契,郎平作为教练也把人员安排的很好,还准确的`抓住了对方的弱点。
在最后的赛点部分时,我是异常的紧张,明明知道这是电影,但是也忍不住的在心中为中国女排暗暗加油。
中国女排,加油!《夺冠》观后感380年代的中国,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大环境,国人普遍不自信,所以一场比赛的输赢变得举足轻重,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面对落后的科技和设备,背负着沉重的.使命负重前行,拼命进行着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最终赢得了冠军,但却早已饱受伤病困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训练模式早已落后世界二十多年,比赛的一次次失利让饱受争议的中国女排姑娘们丢了信心,也让国人一次次失望,郎平教练为了重建中国女排,唤醒“中国女排精神”,为女排姑娘们带来了科学的训练方式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失利,只为重建女排姑娘们的信心,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重新得到了16年世界杯冠军。
一生必看的一百部电影

一生必看的一百部电影001.《三十九级台阶》The 39 Steps(1935)虽然晚了一些,能接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的教育总是幸福的。
002.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曾经以为不笑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白痴,另一种是资产阶级。
003.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对南北战争没有感觉是很正常的,整部电影中就数火烧亚特兰大令你最兴奋。
004. 《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虽然总有顽固的人要翻案说该片不是经典,但经典又没有正式标准,正如你能说它不是,我也能说它是。
005.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提起自己喜爱这部电影会令形象大幅改善,但千万别说那首《卡萨布兰卡》是片中的主题歌或插曲。
006. 《罗生门》Rashomon(1950)命运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这部电影变成了电影的教科书。
007. 《流浪者之歌》(1951)“阿巴拉古,阿巴拉古,噢……”歌声想起,背后是一句绝望的台词——“贼的儿子是贼”。
008. 《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这是曹乐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
闲暇之时,不高兴的时候看一看。
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所有都市童话中的第一经典,后来的模仿者越爱玩花样,就越不可能超越它的高度民主。
009. 《无因的反叛》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这部旧作令人绝望:无论怎么装酷,我们都无法比半个世纪前的詹姆斯·迪恩有型。
010. 《大闹天宫》(1961)孙猴子的面具成为每个少年的梦想。
011. 《小兵张嘎》(1963)每次看完都想去堵别人家的烟囱,只是到处都没有烟囱。
012. 《地道战》(1966)从父辈那里遗留下来国产战斗故事片中最有趣的一部。
013. 《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外国喜剧片,人均完整看过5次。
40部纯爱电影

前段时间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突然唤醒了我看纯爱电影的热情,然后一连看了十几部,加上我以前看的十几部,总共40部分享出来,有需求的人收藏起来慢慢看吧。
1、《大约在雨季》(韩国)这部电影是我看过那么多部纯爱系列电影中最经典的一部,不管是环境,音乐,剧情与演员的演技几乎接近完美演绎。
这可以说是纯爱电影中的神来之笔。
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纯爱电影迷都说这是一部神作。
喜欢纯爱电影的朋友如果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想会是最大的遗憾。
看电影的前段时候,感觉平平淡淡但是越看到后面你越会被这部电影吸引和感动。
它告诉我们,当你曾经暗恋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他也同时暗恋着你。
幸福像雨滴一样容易破碎,幸福像雨季一样短暂。
2、《现在只想爱你》(日本)这部电影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我都反复看了好多遍,每看一遍我都同样会被感动。
电影中男主角的帅气,女主角的甜美。
适合所有年龄段的朋友。
更配上绝佳的唯美环境和柔和的音乐陪衬。
使得这一生一次的吻一生一次的爱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这绝对是纯爱电影系列的佳作。
女主角非常漂亮,我还被宫崎葵摘下眼睛的那一刻电到了“一生一次的吻一生一次的爱”,最爱电影里这句话,试问在中国有几个女孩敢说这句话,敢这么痴情一个男孩?3、《PS:I LOVE YOU》(欧美)强烈推荐这部电影,如果从感人程度来说,这部可以进前3,从21分钟开始,我的眼就是湿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感人处~~~其实我也对欧美的不感冒,欧美人太过开放,爱情就不可能纯洁,但这影片让我改变了原来欧美也能拍出如此感人的电影。
少了日韩的几分做作,细节打动了我。
整部影片其实是在轻快的气氛中演绎的,可女主角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总是让我感动得流泪,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情绪比较容易受影响,总之真的特别感动。
4、《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台湾)这个不就不用多说了,最近火的一塌糊涂,九把刀的吐血之作。
台湾的纯爱电影是大陆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就算是这部电影里有打飞机这种情节,也丝毫影响不了这部电影的纯洁度。
美国棒球电影的发展

美国棒球电影的发展棒球电影,兴起于世界上最热衷于棒球的国家——美国。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有关棒球比赛、著名棒球明星或者是与棒球有关的电影,并且有许多当时留下的电影现在看来仍是经典之作。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介绍美国棒球电影,希望大家喜欢!美国棒球电影的兴起棒球电影兴起于世界上最热衷于棒球的国家——美国。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有关棒球比赛、著名棒球明星或者是与棒球有关的电影,并且有许多当时留下的电影现在看来仍是经典之作。
其中好莱坞著名影星凯文.科斯特纳是棒球电影的忠实追随者,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只要是演棒球选手的电影,我就一定会接拍...”他确实也演出了许多经典的棒球电影,如《梦想之地》、《百万金臂》、《棒球之爱》(又译《为爱执著》)。
其它的演员、导演也喜欢拍摄一些棒球电影来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棒球梦,例如经典影片《扬基的骄傲》、丹尼斯.奎德主演的《新秀》、比利鲍伯松顿导演的经典翻拍之作《少棒闯天下》,都代表了美国人对棒球这项体育运动无可替代的爱。
主要作品美国1. 棒球之爱For Love of the Game导演 : Sam Raimi主演 : Kelly Preston/Kevin Costner/John C. Reilly评语 :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2. 心灵投手The Rookie导演 : 约翰李汉考克(John Lee Hancock)主演 : Dennis Quaid评语 : 不论我们的年纪,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3. 完美比赛The Perfect Game导演 : William Dear主演: Clifton Collins Jr./Cheech Marin/Moises Arias/Jake T. Austin评语 : 完美比赛在球场上用表现去打破部分美国人的种族歧视的观念,用奇迹去战胜自己、实现自己未竟的目标……4. 魔幻大联盟Angels in the Outfield导演 : William Dear5. 红粉联盟A League of Their Own导演 : Penny Marshall主演 : Tom Hanks/Geena Davis/Madonna/Bill Pullman/David Strathairn评语 : 女子棒球队,因梦想而聚集在一起6. 追梦高手Hard Ball导演 : 布赖恩罗宾斯 (Brian Robbins)主演 : Keanu Reeves评语 : 一个沉迷颇深的赌徒康纳欧尼尔,他非常喜欢在运动比赛上下赌注,弄得他常常生活拮据、四处借贷,使得他的朋友也不堪其扰,最后他的朋友要他接下一份工作否则就不帮他清偿赌债-他要成为一个企业赞助的青少年棒球队的教练。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

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一、导言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在考察欧美作家描摹中国的小说时,将其分为六类:其一是书写在中国内部的中国人,如赛珍珠(Pearl S. Buck)刻画中国农民,英国作家厄内斯特?布拉马(Ernest Bramah)写倒霉而幽默的凯?龙(Kai Lun),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撰写狄公办案传奇等;其二是写在中国的西方人,如约翰?赫赛(John Hersey)小说《一块卵石》(A Single Pebble, 1956)的叙述者美国工程师,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笔下的美国飞行员英雄,畅销书詹姆斯?克莱威尔(James Clavell)的《大班》(Tai-Pan)和罗伯特?爱列根特(Robert Elegant)的《王朝》(Dynasty)里面的西人形象;其三是描写海外中国人的世界,如著名人物形象恶魔傅满洲(Fu Manchu)和华人探长陈查理(Charlie Chan),保尔?斯科特(Paul Scott)笔下的中国女子蒂娜?张(Tina Chang),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描写的金山华人和移民女性等;其四是把中国作为政治声明的焦点所在,如马尔罗的《人的命运》,布菜希特的《四川好人》等;其五是虚构地描写中国的学者,如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珠游戏》,哥兹沃西?洛兹?狄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的《中国人来信》,卡内蒂的《迷惘》等;其六是描写一种主观想像的中国,如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
史景迁的类型学划分,同样适用于解读美国电影里的中国形象。
作为"世俗神话"的美国电影,当然不会放弃中国形象这一经久不衰的刺激,而作为"他者"的中国与中国人,对于个人/文化意义上美国"自我"的构成,可谓必不可少的想象源泉。
对电影《刮痧》的赏析

对电影《刮痧》的赏析对电影《刮痧》的赏析影片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在美国奋斗的中国人生存与情感状态及其文化传承,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亲情、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部艺术品质与商业品质兼具的上乘佳作。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其所反应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该电影从某种角度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悠悠华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浸染着儒道佛三家精华,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着,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中国迥异,工业革命的冲击带来了更多新鲜的活力,使其更加民主开放同时注重法律的作用。
他们更强调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纵观全面,中西方的差异实在是伯仲难分,文化本身并无一定的好坏标准,尊重差异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差异中发展中凸显中国的独特魅力,让中国文化绽放灿烂光辉!《刮痧〉这部影片确认反映了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中价值观文化观的不同。
中国社会受到儒教影响。
儒学以重人事、尚伦理而著称于世。
从其创立之日起,就与中阎古代的宗法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随着由宗法而家族一一宗族的社会政治变迁,儒家的思想、理论也与之相应地发展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历代统冶者和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
儒教讲究重在“正名分”,严君臣、父子、夫妇、尊卑、贵贱、男女、长幼之序,旨在“拨乱反正”,恢复周礼、匡扶周室,故其以“继周室”自命,自称:“吾志在《春秋》。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贵“仁”,但更重“礼”,其言有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因此,在东方文化看来,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可以包括一些体罚等等。
但是在西方文化当中,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注重独立、平等。
因此在父母与子女关系当中则更多的体现一些平等因素,认为都是平等的个体。
比如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等等。
因此,父母绝对不可以体罚孩子。
比如电影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大同的儿子把大同同事的孩子打哭了,大同要儿子给对方道歉,但儿子就是不道歉,结果,大同就当着同事的面打了儿子。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

中美战争电影比较战争电影:(百度百科)亦称“军事片”。
是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有通过战争事件、战役经过和战斗场面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树立英雄形象;也有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还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多歌颂杰出的军事统帅、著名将领和军事家的战功和业绩。
较常见的战争片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通过战争事件、战役过程和战斗场面的描写,着重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如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另一种以反映战争事件为主,通过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描写,形象地阐释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军事原则和战略战术,如中国影片《南征北战》.60年代以来,苏联和西方国家摄制的战争片中,出现了探索人与战争关系的描写,在反映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同时,如实地描写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心灵创伤。
人类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争的历史,战争也在不断打造和开创着新的历史.身处战争中的人们,因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表现出其为人之核心品质,亦因之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内涵产生了最深刻的疑问和探究。
战争电影,一方面可以重现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一方面可以对人性的另一面进行揭示和反思,纪录性、商业性、文化性并存。
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可以揭去,有时又不得不披上。
生命、死亡、爱情、战争等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战争事关生死存亡,又往往伴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成为最活跃的主题之一,被各种文艺样式竟相追捧。
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天然的影像优势后来居上,理所当然地成为纪录战争、表现战争、鞭挞战争的最佳途径。
战争片因此长盛不衰,在类型片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界电影史上,〈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战舰波将金号)、《夏伯阳)、〈桂河大桥)、(巴顿将军)、〈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等经典战争片占据了世界电影史的重要篇章。
世界各国战争电影在创作上显现出许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体的创作方法上因民族、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电影技巧、意识形态的不同又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中国战争电影简介:中国战争电影,是指反映中国现代以来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或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无以数计的对内、对外的战争、战役和战斗,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抵抗外侮、平息战乱,那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威武雄壮的人民革命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
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
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美国电影与美国精神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电影协会(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
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
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
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
在《关山飞渡》、《杀无赦》等西部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尤其是后者的结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杀气,震住了整整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容而去,实在是酷炫到了极点。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
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林《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和《富贵浮云》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
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
例如,乔治·萨杜尔就曾经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评论如下:“它们证明亿万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爱的疯子,他们放荡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从事善行或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卡普拉的喜剧对好莱坞的老板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过去宫廷弄臣对君主的尊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这些近乎斥骂的句子,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弗兰克·卡普拉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之准。
他的影片,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
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
二战中,在卡普拉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
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这种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战为起点,开始动摇。
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到了《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的年代,已经被打回尘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前的。
《深喉》一扫“汉斯法典”实施以来统治电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场面搬上了银幕。
一时间,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风尚。
大学生们在周末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跑到电影院去看这部影片。
这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则、反抗社会的快感。
同样,《油脂》和《毛发》撕去了传统音乐剧电影“典雅”的面纱,用大量俚语、粗口和嬉皮装扮直面真实的人生。
《洛基》则通过低级拳手挑战拳王失败的故事,质疑了“个人奋斗”的传统信条。
只不过在这套系列影片的续集中,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又回到了传统的怀抱。
至于《美国往事》,则是为好莱坞影片中一贯讴歌的“兄弟义气”埋下的第一块墓碑。
直到许多年后,马丁·斯科西斯的《好家伙》终于在棺材上投下了最后一锹土。
(电影影评欣赏到:小谭)与解构相伴的是新生。
以《教父》、《大白鲨》和《星球大战》这3部影片为标志,“电影小子”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诗片的泡沫迸裂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中的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
如表现家庭、亲情与事业矛盾的《克莱默夫妇》、讲述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午夜牛郎》等。
与此同时,《星球大战》系列为美国社会营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同时也为乔治·卢卡斯培养了一批狂热拥趸。
从“天行者”卢克身上,美国人看到了祖辈曾有过的那种生活与追求:一个青年,孤身一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事业与梦想……经过十几年的淘洗,1994年罗伯特·泽米基斯的《阿甘正传》为世纪末的“美国精神”写下了一部《新约》。
卡普拉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美国人似乎很满足于这个答案,因为从那以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精神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侠》中高高飘扬的星条旗。
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则体现了美利坚立国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赎”为内核的新教精神。
美国电影中的另类声音美国电影业的强盛,除表现为大量从大制片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大投资、制作精良的A级影片外,还表现为充斥市场的无数低成本娱乐片,即所谓的“B级片”。
这些电影多数采取独立制片的形式,编剧往往兼任导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点可怜的资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
为了省钱,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然后就等待着被哪位制片人相中,肯为他们掏腰包,把磁带转换成胶片拷贝。
实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录像带的形式进入租赁和零售市场,能收回一点成本是一点……好莱坞怪才蒂姆·伯顿导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B级片导演。
他出身寒微,默默无闻,却如同《喜剧之王》里的星爷那样,始终梦想着看到自己的名字在银幕上出现。
与无数传奇人物不同,他不是天才,有些时候甚至愚蠢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对拍摄过程中最明显的错误(如拍同一场戏,一会儿是白天,一会儿又是夜晚)都视而不见。
除了妻子和一个年老多病的过气的恐怖片明星外,几乎所有人都瞧不起他。
梦想与热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个人后来真的拍成了许多影片,这些影片为他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的评价。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影片中最意味深长的一段,是艾德·伍德和奥逊·威尔斯在酒馆中邂逅。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和最差劲的导演坐在一起,像兄弟一样谈论着他们的苦恼和抗争。
也许,就灵魂的层面而言,这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美国电影,要从B级片开始。
它们是电影市场的最底层,是金字塔的塔基,但贡献却远远超出了所得。
为了增加发行量,B级片多半包含大量惊险、凶杀和色情内容。
这一方面加深了人们对它的“低级趣味”的偏见,但另一方面,无数B级片导演的探索,丰富了类型片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成为电影制作者汲取营养的源泉。
许多著名导演在成名之前,都曾经有过在B级片市场打拼的经历。
《蜘蛛侠》的导演萨姆·拉米,当年就凭着一套小制作的《尸变》,不仅成为“邪典”电影中的杰出之作,更初步展现了自己在模型制造和节奏控制上的超凡能力。
到了上世纪末,终于出现了一位把B级片的意义发掘到极点的“另类天才”———昆汀·塔伦蒂诺。
(电影影评欣赏到:小谭)昆汀·塔伦蒂诺曾是录像带租借店的店员,众所周知,那里正是无数B级片的“大本营”。
这种滋养反映在他出道后的作品中,令我们在《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挂着“昆汀·塔伦蒂诺导演”招牌的影片中,看到了浓郁的B级片色彩。
在无数的粗口、暴力和对凶杀的过分渲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对无常人生和乖戾社会的黑色讽喻,看到的是对传统叙事方式的大胆颠覆,看到的是在每年数百部主流影片背后的好莱坞。
前不久,昆汀·塔伦蒂诺推出了他的新片《杀死比尔》。
据说他在制作这部影片之前,曾用了整整4年时间,观看了大量历史上默默无闻的B级片,并将之吸收进《杀死比尔》中那种夸张、变形和戏谑的风格里。
也许再过几年,当我们重新整理这份名单的时候,将会把此片收录其中。
好莱坞另外一位著名的“另类”导演,是把传统类型片进行解构与重组,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混乱感与梦幻感的大卫·林奇(代表作:《蓝丝绒》、《我心狂野》)。
与一切“另类”的事物同理,观众对这些导演的作品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严重:喜好者趋之若鹜,厌恶者不屑一顾,极少中庸。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1975年的那部荒诞的歌舞片《洛奇恐怖电影》。
该片讲述一对夜行的青年男女被雷雨所阻,不得不投宿于一座城堡,一夜之间目睹了凶杀、宇宙航行和实验室造人等诸多离奇景象。
影片上映之后,很快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每天晚上都有100名影迷前去观看,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雷打不动。
除此之外,则再也没有人来矣。
于是每天晚上,售票厅也只能卖出这100张“铁杆票”,一张不多,一张不少。
美国电影中的世界许多美国影片———尤其是史诗片———取材于美利坚本土以外,甚至欧美世界之外的故事。
这一方面丰富了美国片的故事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好莱坞影片的“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无论是希腊、罗马,抑或泰国、中国,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在经过好莱坞“加工”之后,无一不失去了本来面目,被深深烙上了一个“美国式”的鹰徽标记。
在本文后面附带的影片名录中,包括1956年由迪克·鲍威尔导演、约翰·韦恩主演的影片《成吉思汗》。
我们选录这部影片,并非觉得它是什么了不起的杰作,而是恰恰相反。
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滥改历史,炮制所谓美式“史诗片”最恶劣之一例。
其内容大致是:塔塔尔人的公主孛尔贴在出嫁的路上被铁木真劫持(他和他的兄弟们从一个戈壁化的小山包上冲下来,像极了西部片里的印第安人)。
为逃避塔塔尔人的报复,铁木真求助于王罕(这个蒙古游牧首领住在一个很像巴格达的城市里,拥有巨大的皇宫和大理石地板)。
王罕与塔塔尔人定计陷害铁木真,后者却在孛尔贴的告警和帮助下,杀死了敌人,继承了他们的庞大军队,开始了征服世界的事业。
倘若成吉思汗的后人看到这样的故事,不气死才怪!其实这部烂到极点的影片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它把好莱坞改造其他民族历史的“套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影片中,所有的角色,只是穿着其他民族的服装,使用着其他民族的名字,不仅满口说的都是地道的英语,骨子里更完全是美国式的思维,以及由美国主流影片赋予他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