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中药配伍十法

中药配伍十法中药配伍十法是指在中医药中,药物搭配的一种规律和原则。
通过合理配伍,可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下面将依次介绍中药配伍的十个法则。
一、相似法:相似法是指将功能相似或相近的药物进行配伍,以增强药物的疗效。
例如,咳嗽常用的药物川贝母和薏苡仁具有润燥化痰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协同作用,加强疗效。
二、互补法:互补法是指将功能互补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综合治疗的效果。
例如,白芍和当归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治疗血虚的病症。
三、对消法:对消法是指将具有毒性或不良反应的药物与具有解毒或抑制不良反应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减轻药物的不良影响。
例如,银翘解毒片中的连翘和银花具有解毒作用,与具有抗病毒功效的连翘配伍在一起,可以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伤。
四、互化法:互化法是指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通过配伍能够相互改变其药效的特性。
例如,黄连和黄芩具有消炎祛热的功效,配伍在一起可以增强药效,并且相互之间可以改变药物的特性。
五、相剋法:相剋法是指将具有相克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抑制病症的效果。
例如,陈皮和枳实具有行气健胃的功效,它们配伍在一起可以互相抑制,加强功效。
六、制衡法:制衡法是指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通过配伍能够相互制约,以达到平衡药效的目的。
例如,升麻和附子具有相反的性味和功效,由于其能够相互制约,因此在配伍时需要注意平衡。
七、相宜法:相宜法是指将对疾病有益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例如,枸杞子和龟板具有滋养肝肾的功效,配伍在一起可以共同起到补肾养肝的作用。
八、配伍禁忌法:配伍禁忌法是指在中药配伍时需要避免使用相互有禁忌或不宜同时使用的药物。
例如,茶和陈皮具有相互抵消的作用,因此在配伍时需要避免同时使用。
九、药味相合法:药味相合法是指在配伍中需要考虑药物的气味和口感,以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例如,口感苦寒的草药可以与味辛热的草药配伍,以改善其口感。
常用中药配伍技巧

常用中药配伍技巧中药配伍技巧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可以发挥药效的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配伍技巧:1.相互协同相互协同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配伍后,其药效相互增强,共同发挥治疗作用的技巧。
例如,黄连和黄芩的配伍,可以增强它们的抗菌、抗炎作用;白芍和当归的配伍,可以共同活血散瘀、调经止痛。
这种技巧常用于中医方剂的配伍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方剂的疗效。
2.主副药配伍主副药配伍是指在一剂方中,选择一种主药,再配伍一种或多种副药,主要是为了增强主药的治疗作用或减轻其不良反应。
例如,利胆通脏汤中的夏枯草是主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利尿的作用;而茯苓、草决明则起到增强清热利湿作用的副药作用。
3.调和药性调和药性是指通过药物的配伍,使其药性与病情相适应,达到平衡的技巧。
例如,苍术和白术是中药中常用的健脾药,苍术具有温中健脾的作用,白术则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二者配伍可以起到互补作用,达到调和脾胃的目的。
4.根据病情配伍根据病情配伍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搭配。
例如,对于湿热病患者,可以选择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如黄连、黄芩、茵陈蒿等;对于气虚病患者,可以选择具有补气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如黄耆、党参、白术等。
5.药物间相克药物间相克是指药物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不能直接配伍使用的技巧。
例如,龙胆草与大黄具有相克作用,应避免同时使用;附子和甘草也具有相克作用,应相互慎用。
这种技巧在配伍中尤为关键,避免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保证了药效的发挥。
以上是常用的中药配伍技巧,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充分发挥中药的疗效,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减轻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配伍规律,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

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中医辨证施治具体表现在理,法,方,药的一致性。
除了辨证精确,立法不差外,能否收到预期疗效还要看药物使用是否妥当。
中医通过长期的临床时间,体会到药物已经配伍,就大大增加了各药作用的复杂性,药物的性能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以下为各脏腑用药配对及方剂归类: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心清心泻火药物配对:石膏—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药物配对:黄连—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药物配对:犀角—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药物配对:栀子—木通,如洗心汤;滑石—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药物配对:车前子—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药物配对:黄连—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药物配对:香薷—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药物配对:黄连—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天竺黄,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药物配对:黄连—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温心壮阳药物配对:附子—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药物配对:附子—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药物配对:附子—玄胡索。
和阳益阴药物配对:桂枝—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药物配对:细辛—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益气回阳药物配对:人参—附子,如参附汤;黄芪—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药物配对:黄芪—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药物配对:黄芪—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药物配对:炙甘草—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药物配对: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药物配对:人参—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药物配对:熟地—当归,如四物汤;白芍—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药物配对:干地黄—阿胶,如黄土汤;麦冬—生地,如炙甘草汤。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中药组方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合理搭配中药,达到增强药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中药配伍技巧的示例:
1. 因药方剂:即根据病情和症状的不同,选择一些主药,再根据这些主药的作用,选择辅药和调药,使各药共同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2. 相宜配伍:即一些中药之间有较好的配伍效果,能够相互增效,提高疗效。
例如,黄连和黄芩配伍,能够起到协同抗菌的作用。
3. 药性调配:药性调配是指根据病情和需要,选用不同药性的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调和病机、平衡药性的目的。
例如,对于热病,可以选择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相结合。
4. 同类药物配伍:即选择同类的中药进行配伍,如多味清热解毒药物组合使用。
这样可以加强疗效,提高药物的适应性。
5. 逆向配伍:逆向配伍是指将相反或具有对立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
例如,将偏寒药物与偏热药物配伍,能够平衡药性,起到调和作用。
请注意,中药配伍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中药的配伍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下是52种中药配伍方法的技巧:1. 同功增效: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2. 互补调和:将功效相似但不同性质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互相调和,达到更好的疗效。
3. 相似搭配:将相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提高疗效。
4. 对决配伍:将相互制约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不良反应。
5. 配伍加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的配伍比例,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6. 隔日配伍:将药物分别隔日使用,可以避免过度使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7. 交替使用:将不同性质的药物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8. 逐渐加减:将药物逐渐加减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9. 毒药配伍:将有毒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0. 疏散配伍:将疏散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1. 收敛配伍:将收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2. 温热配伍:将温热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3. 冷凉配伍:将冷凉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4. 透疹配伍:将透疹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5. 止血配伍:将止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6. 活血配伍:将活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7. 补虚配伍:将补虚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8. 降脂配伍:将降脂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9. 降压配伍:将降压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20. 调节免疫配伍:将调节免疫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常用中药配伍法

常用中药配伍法常用中药配伍法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定痛必要用良姜,宿砂益智紧跟着;治疥必要用斑斑螫麻麻黄,大枫蓖麻紧跟着,治疮必要用神灯,艾绒乳乳香没没药紧跟着;治疔必要用蒜灸,乌金乌金膏,巴豆炒黑研细,用水调涂患处,以膏药贴之;菊花内服甘菊汤,方见卷四疔疮门紧跟着;治邪必要用铜自然铜砂避阳砂,良姜葛根紧跟着;补气必要用党参,炙芪白术紧跟着;补血必要用芎归,生地酒芍紧跟着;补阴必要用熟地,山药萸肉紧跟着;补火必要用肉桂,干姜附子紧跟着;滋阴必要用黄柏,知母丹皮紧跟着;以上一药为君麻黄杏仁疗寒嗽,芥子半夏紧跟着;款冬紫菀疗虚嗽,百合五味紧跟着;川乌草乌疗风痹,桂枝灵仙紧跟着;黑姜吴萸疗翻胃,丁香胡椒紧跟着;苍术麻黄疗风寒,羌活独活紧跟着;川贝蒌霜疗火痰,苏子菔子紧跟着;乌梅五倍疗虚脱,龙骨牡蛎紧跟着;乌贼诃子疗带下,阿胶肉果肉豆寇紧跟着;条参云苓疗阴虚,骨皮枸杞紧跟着;霍香杷叶疗逆气,赤石滑石紧跟着;芫花大戟疗水肿,牵牛防已紧跟着;瓜萎天冬疗结胸,川贝川朴紧跟着;苦参赤苓疗湿痒,蛇床白芷紧跟着;槐花地榆疗崩漏;荆芥秦艽紧跟着;前胡元参疗头风,薄荷柴胡紧跟着;白附天麻疗风痰,僵蚕郁金紧跟着;桔梗豆根疗喉风,牛子射干紧跟着;三七莲子疗诸血,黄芩童便紧跟着;黄芪用生防风疗自汗,枣仁麦皮紧跟着;芦荟胡连疗阴热,泽泻车前紧跟着;小茴川椒疗肾气,宿砂故纸紧跟着;菖蒲柏仁疗心疾,茯神远志紧跟着;葶苈桑皮疗肺喘,礞石朱砂紧跟着;石膏知母疗热渴,香薷糯米紧跟着;川楝茴香疗疝气,芦巴巴戟紧跟着;升麻柴胡疗气陷,干葛潞党紧跟着;扁豆薏苡疗泄泻,猪苓木通紧跟着;土硷红糖疗菸毒洋烟,大黄芒硝紧跟着;以上两药。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
中医名方配伍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相须配伍: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例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2. 相使配伍: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例如,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3. 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例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4. 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例如,生白蜜杀乌头毒,防风杀砒霜毒等。
5. 相反配伍:用两种相对的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合,在相反相成中,改变其本来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种新的效果。
例如,桂枝——白芍(气——血)的桂枝汤,调和营卫;黄连——肉桂(寒——热)的交泰丸,治心肾不交失眠。
在具体使用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疾病和体质进行适当的调整,请务必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这些名方配伍技巧。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中医药历经千年,形成了丰富的药材配对经验,下面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
1. 五味调同:盐、醋、姜、蒜、糖,常用于调味和去腥味。
2. 炙药配当归:炙甘草配当归,可增强药效,常用于治疗虚弱、贫血等症。
3. 同类相配:如当归、川芎、白芍,同属补血药,可相互搭配增强疗效。
4. 药物相生:如黄芪配人参,可相辅相成,共同增强免疫力。
5. 药物相合:如川芎、桂枝、芍药、生姜,可相互协调,共同治疗痛经。
6. 药物相反:如大黄、枳实、黄连,可相互制约,共同治疗腹泻。
7. 特殊配伍:如毛冬青、贝母、连翘、板蓝根,可共同治疗急性气管炎。
以上是经典中医中药配对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但需注意,中药配对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等情况综合考虑,避免不当搭配导致副作用。
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处方常见的八大配伍技术
一、大小配伍:剂量大小变化
小承气汤:大黄12、枳实9、厚朴6 ,主热证。
厚朴三物汤:厚朴24、枳实15、大黄12 ,主气闭证。
目的:改变适应证。
●中医用药之精妙处,古有“传方不传量”。
二、阴阳配伍:君阴臣阳,君阳臣阴
■君阴臣阳
左归丸:熟地、山药、龟板胶,主滋补肾阴填精;
鹿角胶、菟丝子,主补助肾阳。
目的:补肾阳助化生阴精。
■君阳臣阴
右归丸:附子、肉桂、鹿角胶,主补肾中之阳;
熟地、山药、山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目的:为化生阳气补实之物质基础。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三、寒热配伍:君寒臣热、君热臣寒
■君热臣寒
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主回阳救逆/热;
猪胆汁,清热泻火/寒。
目的:抑过热伤阴。
■君寒臣热
芍药汤:黄连、黄芩、大黄,主清热泻火;
肉桂,大辛大热。
目的:防过寒伤中。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四、补泻配伍:补中有泻、泻中有补
■补中有泻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萸肉,主补肾肝脾三阴;
泽泻、茯苓泻三焦湿邪。
目的:防过度补阴而滋腻、留邪。
■泻中有补
白虎汤: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
目的: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五、表里配伍:君表臣里,君里臣表
■君里臣表
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细辛,温肾阳,主阳气虚里寒证/助阳;麻黄:发散表邪/解表。
目的: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君表臣里
柴胡、葛根、甘草、羌活、白芷,解肌发表/表证
黄芩、石膏,清里热/里
●为中医八纲辨证之体现。
六、动静配伍:君动臣静,君静臣动
■君动臣静
败毒散:柴胡、川芎、羌活、独活,主发散表邪/动;
人参、茯苓、甘草,主补中气/静。
目的:不伤正气,培元又败毒邪。
■君静臣动
阳和汤:熟地、鹿胶、肉桂,主补肾精/主静;
麻黄辛散、通经络,主阳气开结/主动。
目的:补而不腻,通而不伤正。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七、升降配伍:君升臣降,君降臣升
■君升臣降
升阳益脾汤:黄芪、陈皮、防风,主补升中气/升;
半夏,泽泻,主降泻湿邪/降。
目的:升中有降,防太过。
■君降臣升
济川煎:肉苁蓉、当归,主润肠通便/降;
升麻,提升中气/升。
目的:轻宣升阳,浊阴自降。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
八、敛散配伍:散中有敛、敛中有散
■散中有敛
桂枝汤:桂枝、生姜辛散,主解肌发表/散;
白芍,酸敛,调营卫/敛。
目的:辛散不伤阴。
■敛中有散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固表止汗/敛;
防风,解表散风/散。
目的:敛中有散,不留邪。
●为中医整体观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