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研究讲义

合集下载

宋词文学常识上课讲义

宋词文学常识上课讲义

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 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 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 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 全不提到浪和沙; 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 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词的发展过程
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隋唐,五代十国后 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
在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醒时,扎 在一起连接的军营都吹响了号角。在军营里,分赏给 部下大块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雄壮的军 歌。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的奔驰,利箭射出,弓弦像 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恢复中原的统一大业, 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已经丛生!
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⑴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⑵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 ⑶长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西江月》、《风入 松》、《蝶恋花》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 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 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 苏轼一 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 《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 后三个字是 “酹江月”。
词的起源与昌盛
词体简说
词是一种新兴的音乐文学形式,它从 发生发展到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较为 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认为宋代是词 的繁荣鼎盛时期,宋元以来人们已经 习惯于将“宋词”与“唐诗”、“元 曲”并称,视之为“一代之文学”。
词的定义别称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在唐五代时 期),起源于隋唐之际,是配合隋唐流行音乐—— 燕乐曲调歌唱的一种诗体,并以“依调填词”的方 式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

唐宋词研究资料

唐宋词研究资料
3、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写作特色:对环境和心情的直接渲染,极写女子孤独、凄苦的心境,笔法或古或今,意象浑厚而不失跳跃之致。陈廷焯评道:“此种词,第自写性情,不必求胜人,已成绝响。”
4、更漏子(玉炉香)宋代胡仔、近人李冰若均视此词为温词之冠。
5、更漏子(柳丝长,春雨细)
①主题:其一认为此词描写困居华屋的女子凌晨梦醒后的惆怅,可以归入闺怨词一类;其二认为此词是“思君”,是“托于弃妇,以自写哀怨”。
二、李白
1、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萧声咽)两首最为著名,被宋代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2、大约十里为一长亭,五里为一短亭。
3、《忆秦娥》(萧声咽)
①“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末二句痛极而返,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把秦娥一人一时之所感,骤然扩展到千秋万世众人之命运。王国维评此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②艺术特点:此词艺术上在温庭筠的作品中也有代表性,“小山”、“鬓云”等多写感性印象,语言富丽精致,词风香软,而且章法极密,层次极清,以一线贯串,但中间暗寓转折。
2、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①名句:“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两句的写景特色:写的是江上晨景;境界开阔,合天地于一体;动静结合,柳的安静与雁的高飞形成对比;景象朦胧,以烟月构成总体背景。
六朝乐府说:以乐府为中心,认为词起源于六朝。
六朝浮艳说:以词婉约浮艳的风格溯源至六朝。
简单应用:认为词起源于隋代初唐说的理论依据。
填词所倚的燕乐至隋代已初步成形。以七调和十二律而成八十四调。
第三章词的体性
一、胡夷里巷之曲
1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
2、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
三、张志和
1、仅存《渔歌子》五首。

唐宋词研究 课件

唐宋词研究 课件
• 少数词调可以考知其来源,多数已无从了解。词调如此之 多的原因之一,就是精通音律的词人创调或依旧调加以变 化。大词人如柳、苏、周、姜、辛、吴等都有许多创调。 变旧调另成一体的,如《木兰花》上下阙各七言四句,仄 韵,《减字木兰花》则将上下阙的第一、三句减为四字, 上下阙各两仄韵、两平韵,《偷声木兰花》则将上下阙的 第三句改为四言,两仄韵,两平韵。再如《浣溪沙》上下 阙各七言三句,上阙三平韵,下阙两平韵,过片偶句, 《摊破浣溪沙》则上下阙结尾各添一个三字句,韵同。
• 双调词上下片首句句式、字数相同,称“不换 头”、“重头曲”,晏殊《木兰花》:“重头歌 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如《醉花阴》、 《破阵子》等即是不换头的重头曲。上下片首句 字数、句法不同,称“换头”或“过变”,如 《菩萨蛮》、《念奴娇》等。双调词上下片全同 的,即依原曲重奏一遍。
• 三叠两类,前两段相同,称“叠头曲”,又称 “双拽头”,如柳永的《安公子》、《曲玉管》, 周邦彦的《瑞龙吟》,姜夔的《秋宵吟》等。还 有非“双拽头”的,如柳永《夜半乐》,周邦彦 《西河》、《兰陵王》等。
段称上阕或上片、上遍,后段称下阕或下片、下遍。下片 起句称“过片”或“过遍”,承上启下,极见贯通全篇的 功力,词人多于此用力。双调章法,往往上片写景、状物、 叙事,下片抒情、咏怀、议论。过片切忌断了词意。 • 遍乃音乐名词,唐宋时乐曲一段叫一遍,也指一曲;简写 作“片”。王国维《宋大曲考》:“大曲各叠名之曰遍。 遍者,变也(郑玄注《周礼·大司乐》:“乐有六变、八 变、九变”,云“变,犹更也,乐成则更变也。”)或云 ‘变’,或云‘遍’,知此两字因音同而互用也。”
• 三、令、引、近、慢与中、长调
• 前人解释不尽相同。王易《词曲史》说:“拍之多少依均 (韵)而定,约四拍为一均。令则以四均为正,引、近则 以六均为正,慢则以八均为正。”

宋词上课讲义

宋词上课讲义
词牌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情况: • 有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的 • 来自民歌,如:调笑令、渔歌子、水调歌头 • 来自新见事物:菩萨蛮、满庭芳、念奴娇等 • 来自诗文典故:汉宫秋、凤凰台上忆吹箫、浣溪
沙、虞美人等 • 来自生活习惯:忆旧游、忆秦娥、醉花阴等。
• 词在风格上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 种流派:
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 疾,词风雄浑开阔奔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和 柳永,词风缠绵细腻,多写儿女风 情,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 狭窄。
词的发展过程
• 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隋唐,五代十国后开始 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最早 起源于民间。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的打开和敦 煌写本遗书发掘填补了民间词。
• 盛唐时期文人词的创作和发展显得较为沉寂和 迟缓.中唐文人词在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进程中 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一时期,有 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较多词人 从事填词,词的写作才从偶发走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
宋词
•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 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 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 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 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 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 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 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 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 名词)。
词的特点
•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 句也是词的别称。
• 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 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名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也指某一调中的某一支 曲子的名目。如“仙吕·南歌子”“南吕·忆江南” 等等。 后世音律渐失,作词者每每不懂音乐,而 只倚声填词,便只取词牌做调名。

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研究报告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宋词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如风格、题材、文化背景等方面。

以下是对宋词的研究报告的一些内容:
一、宋词的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宋词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宋代,士人文化的兴盛使得诗词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同时,宋代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的发展以及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宋词的风格特点
1. 唯美细腻:宋词注重对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运用细腻的语言和意象,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受。

2. 妇女意识的崛起:宋代是中国古代女性地位逐渐提高的时期,不少宋词表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3. 忧国忧民:宋代的社会政治动荡,使得一些士人以及词人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三、宋词的题材
宋词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爱情、战争、社会现实等。

宋词以描绘自然景物、抒写个人情感为主,较少描写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

四、宋词的艺术成就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辉煌,代表作品有陆游的《钗头
凤·世情薄》,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等。

宋词在韵律、格律、意境等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题材以及崇高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宋词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宋代社会的面貌。

宋词讲义(一)

宋词讲义(一)

宋词第一讲我国是一个文学样式极为丰富的国家。

五千年来,人类能有的文学样式在我国几乎都应有尽有。

在我国传统文学的百花苑里,出现了唐诗、宋词、元曲三朵奇葩。

而其中的宋词更是以她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绚丽,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

词,在晚唐、五代时的人称为“曲子词”,就是当时的歌词,本来是依照歌曲的音律节拍写作,配合器乐来演唱的。

后来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词也逐渐和音乐脱离,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

正如王力先生所说:“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王安石的《千秋岁引》: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yu)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词意:在寒冷的客栈里,敲响捣衣的石砧,悲鸣的画角响彻孤耸的城郭,一派秋声散入无边的寥廓。

东归的燕儿从海上飞去,南来的大雁向沙头降落。

楚王的兰台有快哉之风,庾亮的南楼有皓然之月,眼前的景物宛然如昨。

无奈有着束缚我的名缰利索,无奈有着人世间的真情所耽搁,可惜了我的风流俊雅,全都丢脱。

当初随意在华表上书写谏语,而今误了我秦楼的誓约和承诺。

睡梦觉来时,酒醉醒来后,总要深深地思索。

这首词以秋景抒愁情。

上片,写秋天寥廓,秋声悲切,秋鸟分离,秋风寒冷,秋月凄凉,一派悲秋景象,借以抒发难以排遣的愁怀。

下片自白为名利世情所束缚耽搁,而虚放过多少欢娱安乐,深感后悔,大有退隐追仙之想。

实际上是作者政治上失意时的一种厌倦和愁怨感的表露。

但全词情感真挚,悱恻感人。

语调凄哀清婉,手法空灵婉曲。

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在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

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而著称于史册;另一面,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

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

无怪明代的杨慎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

第四章 唐宋词 课程讲义

第四章.唐宋词一、概述(一)词的基本知识1.词的生产:词是供歌唱用的,音乐性是其生命。

词必须按曲填写。

词大致改变,六朝是其滥觞期,隋和初、盛唐是发展期,中后是形成期商业繁荣—娱乐需要—音乐的发达—唐乐2.词的体制:称法很多,诸如乐府,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章等。

词有各种不同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每个词牌都有固定格式,一个曲调演奏一遍叫一阙,词一般分上下两阙,也有三阙、四阙者,只有一般歌词的词称单调。

一般词可以设有题目,但绝不能设有词牌。

唐宋时,人们按节拍将词分为令、引、近、慢,元明代,又按词的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慢词)。

3.词的婉约与豪放:婉约:主要抒发词的柔美简约,蕴含委婉。

从内容上看,多写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羁旅行役,怀乡恋土等私人化的情感;抒情注重细腻入微,委婉含蓄;一般说严守音律,声韵和谐,偏重于优美、阴柔气氛的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如欧阳修、李煜、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吴文英等。

豪放:主要指文辞的慷慨淋漓,无拘无束。

从内容上来看,多反映社会及人生的重大主题,诸如理想壮志,国家兴亡,军国大事,名生疾苦,以及名族意识等社会化的情感。

抒情多豪迈坦率,激昂粗狂,气势恢宏,一般说能遵守词的音律规范,但又不为音律所束缚,偏重于壮美、阳刚之美的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如苏轼、陆游、张孝祥、陈亮等。

南宋初期,爱国思想岳飞、南宋中期,爱国主义成为词坛主流,辛弃疾是当之无愧的领袖。

与苏轼并称“苏辛”;同时期还有陆游、陈亮、陈亮、刘过等人。

南宋中后期,姜夔、吴文英4.宋词的成就和影响作家、作品的众多,题材、手法多样。

宋代是词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后代影响深远。

(二)唐宋词选温庭筠《菩萨蛮》1、了解温庭筠的生平。

温庭筠,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人。

有文才,屡试不第。

有“温八叉”之称。

能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今存词七十余首,内容上几乎全是写宫怨闺思及男女情事,并使词与诗真正划清了界限,《花间集》收其词66首。

华东师大宋词研究串讲笔记

一、词籍(10种)1 、宋词总集《全宋词》,唐圭璋,共收录宋代词人1330余家,约20000 首词。

2 、宋词汇刻本,每一词家的全部作品。

《宋六十名家词》,明代毛晋编,最早、流传最广的宋词汇刻本,收录61家(北宋23家,南宋38家)(1 )在各家之后都赋予跋语,简介词人作品风格。

(2 )以词籍付刻先后为准排列,而不以时代先后为序。

(3 )版本选择不精,校刊有疏略。

(4 )把原本卷书任意合并,所补遗词也不完全可信。

《疆村丛书》,清末朱孝臧(号疆村),最富宋词汇刻本,共收唐宋金元173 部,其中宋词112家(北宋27,南宋85),以网罗善本为主,注明版本来源,校刊精博。

3 、宋人宋词选本,属总集范畴。

《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和《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的合刊本,南宋黄昇(号花庵)编。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10卷,卷一收唐五代词,其余9卷宋词,苏轼31首数量居第一。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10卷,辛弃疾、刘克庄最多。

(中兴以后即南宋)(1 )以苏、辛词派为主。

(2 )所选作品符合宋词发展客观实际,对词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3 )所选各家都有小传,有时还有评语。

(以前是没有的)《阳春白雪》,南宋赵闻礼编,宋人词集中最晚出,流传不广。

(1 )所选大多为南宋词家。

(2 )其中有许多不知名词家作品,对保存宋人散逸词篇颇有价值。

(3 )以词调分卷。

《绝妙好词》,南宋周密编成于宋亡后,共132 家,385 首。

(1 )只收南宋以来词,始自张孝祥,终于仇远。

(2 )选词标准偏于清丽婉约,不选忠愤激昂的豪壮之作。

周密22首,其次吴文英16首,姜夔13首,史达祖、王沂孙10首以上,辛稼轩3 首。

《乐府补题》,南宋遗民词选,未署编者姓氏,咏物词选。

王沂孙、周密等14家,37首,以《摸鱼儿》、《桂枝香》等五调,分咏莼、蟹,“托物寄情”,表达家国沦亡之悲。

4 、宋人的词话《碧鸡漫志》,宋王灼,于成都碧鸡坊,宋代词学理论著作。

宋词研究 PPT课件


宋词概述 .宋词述评
1、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创作成果繁荣丰硕。宋代姓氏可考的词人凡 1493人,词作21055首,其中1569首为无名氏之作; 宋人有词集别集传世的多达313人(52家词别集原 本己佚而为近人辑佚而成,其他均代有刻本,广 为流传);宋代词坛群星灿烂。宋词名家约300左 右,堪称大家名家的前30名有:辛弃疾、苏轼、 周邦彦、姜䕫、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 李清照、晏几道等,专业化词人有柳永、晏几道、 秦观、贺铸、周邦彦、辛弃疾、姜䕫、吴文英等; 宋代词体词调完备。宋人词调有881个,
7、词最早应是在中唐时期发生的,也是由民间而发展到文 人手里的。最早的词牌与内容相关,例如《渔父》词,大 都写打鱼生活的。渐渐的词入乐了,填词的多了,内容与 词牌就联系不大了,如唐人爱用的“忆江南”,到后来的 内容就不与江南发生关系了,词牌与内容就脱接了。
一、词的基本知识 . 词牌 . 词谱
词牌,本是词的曲调名,相当于歌谱。后来不再配乐歌唱, 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每个词牌都有一个名称,如 “菩萨蛮”等。
4、张炎“词要清空”,做到“协律”、 “雅正”、“清空”、“意趣”,沈义父 论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下字欲其雅, “用字不可太露”,“发意不可太高”, 倡导“绵密妍练”的风格。
宋词创作技法例说 . 一气旋折法
[依据] 近人陈匪石《宋词举》(卷上):覃献曰:“一气旋 折,作壮词须识此法。”盖此词(指张炎《八声甘州.记玉
州?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
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
宋词创作技法例说 . 一气旋折法
我的个人解释:
“一气旋折”是词的一种表达技巧和方法,谭献说“作 壮词须识此法”。这种写法,作品起势旺盛,始则波涛汹 涌,狂飚突进,中间激流回旋,奔腾起伏,于回旋中蓄势 待发,再从高处盘旋直落主题,全篇之中,不用提捏、转 折或映衬之法,而是一气贯注,冲波递折,笼罩全局。作 者诸般感情,排闼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可阻 遏。这种磅礴气势和强烈的力度,使作品呈观出壮阔健美 的气象或者悲凉慷慨的格调,使我们在阅读和饮赏时,胸 中有滔天巨浪拍击,即使回旋跌宕之处,我们也感到了一 种被挤压的力量,犹如被阻隔的洪流,一旦闸门开启,便 以破竹之势摧枯拉朽。

《宋词研究》教学大纲

《宋词研究》教学大纲学时: 36 学分: 2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考试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宋词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词体特殊的审美性质和宋代词演进发展的历史。

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点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教学尝试。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有宋一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宋词,贮存着十分丰厚而又能贯通古今的人文意蕴。

作为“一代之文学”,宋词不仅获得了与身俱长的评析与探究史,而且也较早得到现代学术的关怀。

本课程以宋词为研究对象,讨论宋词的演进和流变,,解读宋代词学名家大家的名作精品,剖析其中蕴涵的人文底蕴,用现代文化视觉﹑审美眼光读懂其中具有对现代有启示作用的内质,并培育一种深厚的人文传统。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 词体审美论学时4一、唐宋词的形体美二、 唐宋词的音乐美从音乐的角度看,配词的音乐是兴起于隋唐之际的燕乐,它较多地吸纳了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因子。

唐代杜佑《通典》云:“唐武德初,燕乐因隋旧制,奏九部乐。

一燕乐,二清商三西梁,四扶南,五高丽,六龟兹,七安国,八疏勒,九康国。

燕乐的基础正是上述的九部乐。

三、唐宋词的音柔美第二章 词的起源与晚唐五代词的演进学时4一、敦煌曲子词二、中唐文人词三、温庭筠与花间词四、冯延巳五、南唐二主词第三章 宋词与宋世风流学时2一、宋代社会文化与文学文臣成为宋代官僚体系的主体。

理学思潮的兴起。

印刷业、教育事业发达。

内忧外患的时代特征。

二、 宋代城市生活与宋词的发展宋代城市经济繁荣。

商业、娱乐业迅速发展,民曲艺形式兴盛。

以诗述志、以词娱情的分工观念。

在中国诗歌史上,只有宋词可与唐诗相媲美,流派众多,名家辈出。

三、宋代文人心态与美学趣味融通三教的时代思潮,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求得心性道德的养成。

性格理性稳健,美学趣味朝着重主体体验、内在感受的方向发展,扩展了文学的题材与手段,使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词研究讲义(一)温庭筠与文人曲子词•词本是一种音乐文学。

唐代产生的曲子词是自歌诗之后又一新型的流行歌词。

•一般文人作词要依据词牌名(简称词牌),词牌最早是充当词的标题使用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来自曲名,某一文人或民间艺人首次按某支乐曲填写歌词,以曲名为歌词的标题,后人以其所制歌词文字格式填词,则当初从曲名而来的标题就成了词牌了;二是文人首创歌词,由乐工或文人自己谱曲,歌词的标题也成了词牌。

总之,当初某一词牌下歌词的文字内容所反映的情感类型,与某种乐调所传达的情感类型是相合的。

•当某种乐调与歌词联系在一起,则这种乐调也就转称为词调了。

古人根据音乐所传达的情感类型,将每支曲子都划定在某种乐调之下,如将传达悲伤情感的曲子划归商调之下,将传达激越情感的曲子归于羽调之下,将传达平和中正情感的曲子划归宫调之下。

所以,词调只与词所传达的声情类型相关。

•所谓创调,是指词人自作歌词,自己(或由乐工)谱曲,或者自己先谱曲后填歌词,所谱出的新的乐调,即为新的词调;所作歌词的标题,也成了新的词牌名。

这种确立新的词牌词调的过程,称为创调。

•词牌当初是作为歌词的标题又与词调(乐调)相联系的,而后来绝大多数词人只是依照词牌之下的文字格式填词,仅保留词牌的音乐特征,不管它与歌词的内容是否相称,词牌也就脱离了标题的功能。

•再后来,词牌与音乐(词调)也有所脱落,只留下文字格律(平仄与押韵)这样的痕迹,与音乐的情感类型又不再相关了,如[虞美人]词牌,本来传达的是感伤情调,后人也用这一词牌填词来表达艳情了。

此即北宋沈括所揭示的“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哀词”现象。

•当词牌仅与词调(声情)相联系而与歌词文字内容无关时,给词加标题或词序就渐为流行了。

当词牌又与音乐(词调)脱离之后,词牌就仅成为一种填词的文字格式了。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即云:“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P79中华书局2000年版)这种说法,只是考虑了北宋苏轼对词坛改革以后的多数词作的状况,也与他只谈词的格律有关。

• 1.白居易与吴二娘的曲子词创作•所谓曲子词,指应歌所作之词,或按曲谱所作之词,即适合歌唱表演的词。

与曲子词不同的,是后来出现的格律词,即专供文人阅读欣赏的仅按词牌格律填写的词,这类词又被称为“诗馀”。

•中唐时期民间曲子词为歌妓所传唱,大有取代文人歌诗的势头。

白居易在江南歌女吴二娘所唱曲子词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曲子词,与民间艺人争夺歌词创作主导权。

•白居易《长相思》(闺怨):•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深画眉,浅画眉,蝉鬓鬅鬙云满衣。

阳台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潇潇郎不归。

空房独守时。

•吴二娘《长相思》:•深黛眉,浅黛眉,十指茏葱云染衣。

巫山行雨归。

巫山高,巫山低。

暮雨潇潇郎不归。

空房独守时。

(上片又作: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间时。

花枝难似伊。

)•白居易《寄殷协律》“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二句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辞云:“暮雨萧萧郎不归。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刘禹锡与巴渝民歌创作•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效屈原作《九歌》,雅化巴渝民歌《竹枝》,完成《竹枝词》九篇:•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春来新雨晴,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萝。

•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刘禹锡所作《竹枝词》,虽未注出和声,但表演时,仍然是以“竹枝”、“女儿”这一和声形式出现的。

……民歌曲调《竹枝》这一和声形式,已为长短句歌词创作,打开了无数法门。

•(三)文人放达生活与曲子词创作•1.张志和的隐逸追求与《渔父》词创作•《云笈七签》引沈汾《续仙传·玄真子》云:“玄真子姓张名志和,会稽山阴人。

……鲁公颜真卿与之友善。

真卿为湖州刺史,与门客会饮,乃唱和,为《渔父词》,其首唱,即志和之词,曰:西塞山前白鸟飞,……斜风细雨不须归。

真卿与陆鸿渐、徐士衡、李成矩共唱和二十五首,递相夸赏。

而志和命丹青剪素,写景夹词,须臾成五本,花木禽鱼、山水景像、奇绝踪迹,今古无伦。

”今存张志和《渔父》词,又称《渔歌》、《渔歌子》,共五首:•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蚱蜢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蚱蜢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反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泊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

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诸人和作今未见,王兆鹏先生认为寄名在张志和名下的另外十五首《渔父》词,即为诸人和作,现录三首如下:•远山重叠水萦纡,水碧山青画不如。

山水里,有岩居,谁道侬家也钓鱼。

•料理丝纶欲放船,江头明月向人圆。

尊有酒,坐无毡,抛下渔竿踏水眠。

•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清。

香稻饭,紫莼羹,破浪穿云乐性灵。

•2.文人以游戏心态创作的调情词•中晚唐进士文化造就了一批风流文人,他们多寄情声色,逢场作戏,创作调情词。

如《调笑》、《三台》,《杨柳枝》。

如:•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韦应物《调笑》)•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韦应物《调笑》)•扬州池边少妇,长干市里商人。

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

(王建《江南三台》)•树头花落花开,道上人去人来。

朝愁暮愁即老,百年几度三台。

(王建《江南三台》)•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白居易《杨柳枝》)•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南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四)温庭筠与文人曲子词•晚唐温庭筠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与诗歌,学习民歌与民间曲子词,将唐代风流文人的曲子词创作推上了高峰,并形成了文人曲子词专门言情的传统,是文人曲子词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词学贡献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添新声杨柳枝》创作的意义•一尺深红朦曲尘,天生旧物如此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用了南朝民歌式的双关的手法,且直以眼前景物入题,适合酒宴上打令。

这种利用旧声创新的方式,真正使曲子词创作打破了词牌提示词作内容的限制,无疑推动了文人曲子词创作的大解放。

•裴諴《新添声杨柳枝》:•思量大是恶因缘,只得相看不得怜。

愿作琵琶槽那畔,美人长抱在胸前。

•独房莲子没人看。

偷折莲时命也拚。

若有所由来借问,但道偷莲是下官。

•2.多首《菩萨蛮》创作的意义•“菩萨蛮”,本是唐代广州人对波斯妇女的称呼。

用作词调,或许与波斯音乐的传入有关,并且从温庭筠现存的十四首《菩萨蛮》内容来看,全部描写女性情态,也与“菩萨蛮”的本义相关。

•如果说在《菩萨蛮》创作的用调上,温庭筠仍显保守,那么,他一气创作十多首《菩萨蛮》(相传原作二十首),则是一种创举。

因为这种做法真正属于规模化创作,既容易满足当时市民文化市场的大量需求,也为文人锻炼填词开启了门径。

•而他描写妇女多重情态,细腻委婉,为后来的西蜀词人所追摹,终至形成花间派,确立了文人曲子词艳情婉约的新模式,在词学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一座高峰,大大提高了词在文学中的地位。

三、课堂提问•1.李景伯《回波词》是否曲子词?•2.刘禹锡《杨柳枝》是否曲子词?•3.《长相思》作者是白居易还是吴二娘?•4.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二首在词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四、课堂赏析•赏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提示:环境、外貌、情态、动作、衣着;借代、比喻、对照、暗示。

)•示例:•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载:唐宣宗李忱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綯丞相央温庭筠代作若干首(据《乐府纪闻》为二十首,现存十五首)。

词成后,令狐綯冒称是自己的作品,暗地里献给李忱,并叮嘱温庭筠不要声扬出去。

温庭筠却很快地说出去了,因此得罪了令狐綯,以致终生不被重用。

•这首词写一个闺中贵妇的苦闷心情。

首句中的“小山”一词,历来有多种解释。

许昂霄《词综偶评》说:“盖指屏山而言”。

全句谓屏风上雕绘着重重叠叠的小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一明一灭地闪烁。

另一解认为指眉。

《天宝遗事》载:“明皇幸蜀,命画工作十眉图。

”据《海录碎事》:“十眉图:一鸳鸯、二小山……”。

杨慎《词品》说:“北周静帝令人黄眉墨妆,其风流于后世。

”全句是说,眉上涂的颜料有的掉了,因此金光有明有灭,暗示睡觉后妆残了的意思。

•根据词的上下文义细细推断,似仍以作眉毛为好。

因为首句说眉上的颜色褪了,次句说头发蓬蓬松松地快垂到腮边了,三、四两句才接着说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画眉和梳妆。

这样前后呼应,层次极为分明。

•下片写她梳洗和打扮齐整了,为了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便拿两面镜子一前一后地照着瞧。

镜子里交叉出现了她的脸孔和花饰。

二者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

末两句写她穿上新贴图样的绣花丝绸短袄,袄子上盘着一对对金色的鹧鸪。

这双双对对的鹧鸪,勾起她无限的情思。

•表面看来,这首词写的不过是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却能充分透露出她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开头两句,写她脸孔雪白、芳香,头发像浓云一般乌黑柔软,再衬上金黄色的眉毛,显得多么光艳!它不仅让读者看到色彩和闻到香味,而且试图触动读者的全部感官。

在短短十四字中,竟把色泽、气味、体态……连同神情都生动地描绘出来,技巧不能说不高。

俞平伯先生指出:“度”字含有飞动意。

叶嘉莹女士《迦陵论词从稿》也说:“度”字生动,……足以唤起人活泼之意象。

在词人的联想中,“云”字乃从“鬓”字生出,“度”字又从“云”字生出。

词人再于“度”字添一“欲”字,就把无生命的“鬓云”写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