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编码:CLIM3003

学时:120 (课外学时10)学分:5.5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先修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诊断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Mark H. Swartz,《物理诊断学》(英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为医学生学完了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门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它应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阐明疾病的症状、临床表现,并提出可能的诊断。诊断学可以说是一门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课。

课程目的:①学习掌握和收集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并恰当地使用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以揭示疾病的临床征象。②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方法。在学完了诊断方法,还要做出正确的诊断,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面对大量的临床资料,如何去伪存真,做出合理的诊断,尤其是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兴起,更加需要医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

课程任务包括:①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而详细地采集病史;②能够熟练地、有序地进行体格检查(即视诊、触诊、叩诊、听诊),仔细了解患者的体征;③使学生掌握和了解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技术及其临床意义,能正确分析其检查结果;

④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正确地分析正常及异常心电图;⑤结合病史、查体资料,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的完整病历;⑥利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初步诊断。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诊断学”课程,应达到以下要求:

1.熟练掌握病史的询问技巧及其内容;

2.熟悉临床上常见症状及其特点;

3.熟练掌握查体基本功以及规范的临床体格检查;

4.熟悉临床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及其临床意义,并且能够分析相应的化验结果;

5.能够分析正常心电图及常见的异常心电图;

6.结合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能够熟练地做出完整诊断,并写出大病历;

7.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于管理人员及教师应该随时与学生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大纲内容和计划进行检查与了解,不断总结经验,采用各种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3.了解诊断学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诊断与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2.诊断学的内容:常见症状、问诊、检体诊断、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病历编写和诊断思维方法。

3.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与作用。

(1)诊断学是将医学基础课引渡到临床课程的一门桥梁课。

(2)诊断学是临床各课程的基础。

4.临床诊断的分类与临床意义。

5.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第一篇问诊

第一、二、三章问诊的方法、技巧和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问诊的重要性。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问诊的内容。

(1)一般病史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及生育史、家族史。

(5)系统回顾问诊要点。

第四章常见症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主要症状的临床特点,出现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2.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3.了解伴随症状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发热

(1)发热的定义、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2)发热的发生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外源性、内源性);

非致热源性发热。

(3)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4)发热的临床表现:

发热的分度;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5)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6)发热的伴随症状

(7)问诊要点

2.水肿

水肿的定义及其分类,水肿的发生机制,水肿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3.呼吸困难

(1)呼吸困难的定义

(2)呼吸困难的病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中毒,神经精神性疾病,血液病。

(3)发病机制及各种临床表现: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

(4)伴随症状

(5)问诊要点

4.咳嗽、咯痰和咯血

(1)发病原因

(2)临床表现:性质、出现的时间及伴随症状;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5.呕血

病因,临床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血液学改变;不同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特点),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6.便血

病因,临床表现(颜色,特点),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7.黄疸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黄疸的分类、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伴随症状和体征;问诊要点。

8.少尿,无尿与多尿

病因与发病机制,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9.头痛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10.意识障碍

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

第二篇体格检查

第一章基本检查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第二章一般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2.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营养与体型(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头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头颅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2.头部器官

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牙龈;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第四章颈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颈部的检查内容、方法与顺序。

2.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掌握扁桃体肿大的诊断标准

4.掌握甲状腺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廓、肺部检查

第一节~第四节胸廓与肺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胸部体表标志和胸壁、胸廓及乳房的一般检查。

2.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四种基本检查方法在胸部及肺部检查中的应用及其规范查体手法。

3.掌握肺部的异常体征,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4.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1.胸部常用的骨性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2.正常胸廓及常见的病态胸廓类型。

3.肺部检查

(1)视诊:正常和异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2)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和异常胸部语音震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

正常胸部叩诊音的分布范围;

肺上界、肺下界及移动范围的叩诊方法、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胸部异常叩诊音的临床意义。

(4)听诊:

正常呼吸音(气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和分布;

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临床意义;

啰音:干、湿性啰音的发生机制、分类、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语音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听诊特点和临床意义。

4.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1)大叶性肺炎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3)胸腔积液

(4)气胸

第五节心脏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脏视、触、叩、听诊检查顺序、内容和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2.熟悉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音分裂、额外心音的听诊特点。

3.掌握心脏杂音产生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掌握其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4.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

教学内容

1.视诊

胸廓畸形:心前区隆起;扁平胸;鸡胸、漏斗胸及脊柱畸形。

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心尖搏动移位、强度范围及其改变及负性心尖搏动的临床意义。

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

2.触诊

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震颤发生机制及各种震颤(出现的部位和时相)的临床意义。

心包摩擦感发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

3.叩诊

心浊音界叩诊方法;

叩诊顺序;

正常心浊音界;

心浊音界各部分的组成;

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心脏以外因素及心脏本身病变)。

4.听诊

(1) 心脏瓣膜听诊区

(2) 听诊顺序;

(3) 听诊内容:

心率:心动过速、心动过缓;

心律:期前收缩及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心音:四种心音产生机制,第一、第二心音的区别;

心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心音强度、性质改变和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额外心音(奔马律、开瓣音及心包叩击音、收缩早期喷射音、收缩中、晚期喀喇音)的原因、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心脏杂音:①杂音的产生机制;②杂音的特性和听诊要点,最响部位和传导方向,心动周期中的时期、性质、强度,与形态、体位、呼吸和运动的影响;③杂音的临床意义。

心包摩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临床意义,以及与胸膜摩擦音的鉴别。

第六节血管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血管视、触、听诊检查方法。

2.血压测定方法,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 脉搏

脉率、脉律、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强弱、脉波(水冲脉、交替脉、奇脉)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血压

(1)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法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2)血压标准:成人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3)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高血压、低血压、双侧上肢血压差别显著、上下肢血压异常及脉压改变的定义和临床意义。

(4)动态血压监测

3.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

静脉杂音、动脉杂音、周围血管征及其检查方法(水冲脉、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周围血管征阳性的临床意义。

第七节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

体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循环系统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1.二尖瓣狭窄,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瓣狭窄,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5.心包积液,

第六章腹部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2.掌握腹部视、触、叩、听诊规范的检查方法(以肝、脾触诊为重点)。

3.熟悉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教学内容

1.腹部的体表标志、分区及其临床意义;

2.腹部检查:内容、方法、临床意义;

(1)视诊:

腹部外形;

呼吸运动;

腹壁静脉曲张;

胃肠型与蠕动波;

腹部其他情况:皮肤、脐部、体毛、搏动等

(2)触诊:重点掌握肝、脾的触诊。

腹壁紧张度;

压痛和反跳痛及其临床意义;

脏器触诊,包括:肝脏触诊、脾脏触诊、脾肿大测量法、胆囊触诊、肾脏触诊的方法及压痛点、膀胱触诊、胰腺触诊、腹部包块、液波震颤的检查方法及意义、振水音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3)叩诊:叩诊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

腹部叩诊音、肝脏及胆囊叩诊、肝浊音界、胆囊叩击痛、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移动性浊音、脊肋角叩痛、膀胱叩诊。

(4)听诊:听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搔弹音。

3.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消化性溃疡、急性腹膜炎、肝硬化、腹部包块。

第七章外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了解生殖器检查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男性生殖器

2.女性生殖器

3.肛门与直肠

第八章脊柱与四肢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

2.熟悉其病理改变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脊柱检查

(1)脊柱弯曲度,有无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2)脊柱活动度;

(3)脊柱压痛和叩击痛及临床意义;

(4)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

2.四肢与关节检查

(1)形态;

(2)运动功能。

第九章神经系统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简要介绍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重点讲授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1)浅反射: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和肛门反射;

(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跟腱反射,Hoffmann 征,阵挛(踝阵挛、髌阵挛)。

(3)病理反射(锥体束征):

Babinski征;

Oppenheim征;

Gordon征。

(4)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

Kernig征

Brudzinski征。

(5)Lasegue征。

第三篇病历书写

第一章病历的基本规则和要求

第二章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病历书写在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中的重要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教学内容

1.病历的主要意义;

2.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与要求;

3.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要求(重点要求住院病历的格式与内容)。

第四篇实验诊断学

第一章概论

实验诊断课应强调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为教学中心。

1、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选择实验室检查的原则,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证。

2、重点掌握参考值及临床意义,能联系临床,正确解释检验结果,并能正确分析判断,以指导临床诊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熟悉或了解检验原理和方法、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

第一节~第二节血液一般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参考值及其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了解上述各项检验的方法。

2.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各项平均指数(MCV, MCH, MCHC)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适应证,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溶血性贫血常用实验室检验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及参考值。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以及病理性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以减少为主)。

(3)红细胞形态病理性改变(大小、形态及嗜色性的改变);出现核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2.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计数(DC)(1)简述白细胞细胞动力学;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参考值及生理变化;

(3)各类白细胞增多及减少的临床意义;

(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核右移)的临床意义;

(5)白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其临床意义;

(6)类白血病反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贫血的形态学分类: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5.网织红细胞计数:染色原理、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6.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原则、原理,常用检查方法的临床意义及其分析判断。

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1)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2)红细胞沉降率的参考值及沉降率增快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骨髓细胞学检查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证、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的选择原则,以及送检要求。

2.了解血细胞发育规律、骨髓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和分类比值。

3.熟悉常见的血液病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4.了解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法及其在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选择原则及临床意义。

2.血细胞成熟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的正常形态。

3.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结果分析。

4.简述正常骨髓象,以及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5.简介常用的血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苏丹黑B、酯酶、碱性磷酸酶、糖原及铁染色等)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章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引起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常见原因。

2.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与临床意义。

3.熟悉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验方法的原理。

4.熟悉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的选用原则及实验室诊断的步骤;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检查。

教学内容

1.简要复习正常止血与凝血机制。

2.常用的止血与凝血障碍的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束臂试验、血块退缩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等)的检验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简介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及DIC的实验室检查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的应用原则及诊断步骤。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第一节尿液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尿液检验方法,掌握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尿标本的收集、保存和送检要求。

2.尿液检验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1)一般性状:尿量、外观、气味、酸碱反应、比重;

(2)化学检查:蛋白质、糖、酮体;

(3)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和结晶体。

第二节粪便检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粪便检验法,掌握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2.熟悉粪便隐血试验的方法,掌握其临床意义。

3.掌握黑便原因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标本采集

2.粪便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形状、性状、气味及肉眼所见。

(2)显微镜检查:细胞、寄生虫虫卵、原虫、脂肪滴及食物残渣等。

(3)隐血试验: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四节脑脊液及第五节浆膜腔积液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脑脊液检验的临床意义、适应证及参考值。熟悉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掌握浆膜腔积液检查的临床意义,掌握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及标本采集。

(2)检验内容:

一般性状检查

化学检查

显微镜检查

细菌学检查。

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2.浆膜腔积液检验

(1)一般性状检查

(2)化学检查

(3)显微镜检查

(4)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及常见渗出液的特点。

第五章肾功能试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常用肾功能试验的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肾功能试验:

1、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1)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血清尿素氮和肌酐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3)浓缩稀释试验及其临床意义;

(4)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2、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原则。

第六章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常用肝功能试验及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查原理。

2.掌握参考值、临床意义及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

1.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测定、白蛋白与球蛋白定量及比值、血清蛋白电泳,甲种胎儿蛋白测定。

2.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定量测定、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3.血清酶学检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r—谷氨酰转移酶、单胺氧化酶等。

4.染料排泄功能检查:靛氰绿滞留试验。

5.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甲、乙、丙肝)。

6.肝功能试验的选用原则。

第七章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第九节血液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

教学目的及要求

掌握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常见酸碱紊乱的血气分析特点

教学内容

1.PH, PaCO2, PaO2, SaO2, SB, AB, BE, AG 的概念及意义

2.酸碱平衡及其测定;

3.常见的酸碱紊乱类型:

呼吸性酸中毒发病机制及判定

呼吸性碱中毒发病机制及判定

呼酸合并代酸发病机制及判定

呼酸合并代碱发病机制及判定

呼碱合并代碱发病机制及判定

第八章临床免疫学检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免疫球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熟悉自身抗体检查的常用项目:类风湿因子测定、抗核抗体的检查、抗双股DNA抗体测定、抗ENA抗体测定。了解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免疫功能检查

(1)免疫球蛋白测定: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补体检查:总补体及补体单一成分C3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3)T、B淋巴细胞检查:免疫学检测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4)自身抗体的检查: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双股DNA抗体、抗ENA抗体的临床意义。

第五篇器械检查

第一章心电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

2.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形态、正常值。

3.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临床意义。

4.熟悉各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5.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教学内容

1.临床心电学的基础知识

(1)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3)心电图导联体系(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连接;

(4)常用导联,心电图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2.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1)心电图测量:心率的测量、各波段振幅及时间的测量、平均心电轴(概念、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心脏循长轴转位的判断方法及临床意义。

(2)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3.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1)心房、心室肥大

(2)心肌梗死基本图形、图形演变、分期、定位及分类。

(3)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逸搏和逸搏心律)。

4.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

第三章肺功能检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肺功能检查方法

2.熟悉肺功能常规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3.掌握通气功能障碍的肺功能检查特点

教学内容

1.肺容积测定:

肺容积及组成

2.肺通气量测定

每分钟静息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最大通气量的概念及意义

用力肺活量概念及意义

最大呼气中段流量

3.阻塞性和限制性肺通气功能的鉴别

第六篇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第一章诊断疾病的步骤

第二章临床思维方法

第三章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诊断步骤、基本原则和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2.能将问诊和体检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教学内容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1.诊断疾病的步骤;

2.临床思维方法;

3.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

四、实践环节

五、课内学时分配

带“*”和“#”分别代表2个内容合上2学时。

理论课64学时,实习课56学时,共120学时

大纲制定者(按姓氏笔画):

王玉环、尹爱萍、陈小燕、张

军、宋安齐、宋政军、何爱丽、

张梅、张超英、杨岚、姚孝礼、

郭辉、解立怡、薛小临

大纲审定者:杨岚、刘原

大纲批准者:杨岚、刘原

大纲校对者:何爱丽、谢小鲁、薛芝琴

(企业诊断)教学大纲-骨伤科影像诊断学广东省中医院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骨伤科影像诊断学(五年制) Diagnostic Imaging of Skeletal Diseases 课程编码:10511026 学时与学分:54学时/3学分 先修课程:1.《医学影像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专业(骨伤方向)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骨伤科影像诊断学是研究骨与关节创伤、感染、骨肿瘤等疾病的综合影像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中医骨伤专业的专业基础。其内容包括骨伤科X线、CT、MR各种影像检查技术对骨与关节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骨与关节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培养学生运用影像检查方法分析骨与关节损伤机制、影像表现,以及对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第一章骨伤X线总论 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X线的发现过程,X线发现者伦琴的生平事迹与人生启发。 【了解】医学影像学的的发展简史及前程展望。 【熟悉】医学影像学的概念。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 【了解】骨关节系统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掌握】骨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掌握】骨折及关节脱位概念。 【熟悉】骨折与关节脱位的分类及X线表现,骨折的愈合分期,骨折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X线表现。 教学内容 1. X线的发现过程,X线发现者伦琴的生平事迹与人生启发。 2.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及前程展望,医学影像学的概念。 3. X线的特性,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 4. 骨关节系统的X线检查方法及应用价值。 5. 骨与关节的正常X线表现。 6. 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7. 骨折及关节脱位概念;骨折及关节脱位的分类及X线表现,骨折的愈合分期,骨折 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的X线表现。 教学方式 课堂讲座、幻灯、X线胶片、多媒体课件。 第二章上肢损伤 12学时 第一节肩关节损伤 目的要求 【熟悉】肩关节的X线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近端各类型骨折的X线表现及肩关节、肩锁关节脱位的X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诊断学教学大纲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诊断学教学大纲(供口腔、法医、预防、医检、妇幼、医技、营养等)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 二O一五年九月 目录

前言………………………………………………………………………………………………绪论………………………………………………………………………………………………常见症状…………………………………………………………………………………………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呼吸困难……………………………………………………………………………… 四、咳嗽、咳痰、咯血…………………………………………………………………… 五、水肿、心悸、紫绀…………………………………………………… 六、腹泻、腹痛…………………………………………………………………………… 七、消化道出血……………………………………………………………………………… 八、黄疽………………………………………………………………………………………问诊、书写病历………………………………………………………………………………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二、头、颈部检查………………………………………………………………………… 三、胸廓、肺部检查……………………………………………………………………… 四、心、血管的检查…………………………………………………………………… 五、腹部检查……………………………………………………………………………… 六、生殖器、肛门、直肠、脊柱与四肢检查…………………………………………… 七、神经系统检查………………………………………………………………………… 八、病历编写及诊断方法概述……………………………………………………………器械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二、超声波检查…………………………………………………………………………… 三、实验诊断学(检验系)、血常规检查(讲、习)………………………………… 前言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 前言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实习,学会采集与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奠定基础。在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要求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熟悉各系统各部位的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重点了解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心电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象、正常值,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最终达到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能独立进行病史采集、系

统体检、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并作出初步诊断;能完成格式正确、文笔通顺、简练,有系统分析与符合逻辑的完整病历;初步具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绪论 目的要求 诊断学是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它是临床各科的入门和基础,是由基础过渡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因此临床思维方法的培养及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是诊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与体征、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检查及其他一些特殊检查,还包括病史采集与书写,通过临床思维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教学的重点、难点

1、掌握正确的诊断思维 2、熟悉诊断学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自学(适当指定参考书及相关杂志)。 问诊 目的要求 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3.问诊的内容 ①一般项目 ②主诉 ③现病史 ④既往史 ⑤系统回顾 ⑥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问诊内容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录像。 水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发生机制 2.掌握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主要内容 1.保持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平衡的主要因素及水肿产生的机制2.全身水肿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苏州大学临床技能教学中心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见习》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0130059 大纲执笔人:沈海林、诸伟 实习(见习、实践)周数(时数):18学时大纲审稿人:沈海林 学分:1.5 开课学期:7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 一、大纲说明 本大纲根据口腔医学专业2006年教学计划制订 二、实习(见习、实践)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实习目的在于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口腔专业人才,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本课程是《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课程的实习环节。通过本实习,使学生正确掌握影像检查的方法、影像诊断技术的过程,锻炼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通过实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实习(见习、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具体内容见下述各章节要求。 四、实习(见习、实践)内容 1、实习(见习、实践)地点:影像实验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读片室 1、实习(见习、实践)地点:实习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 2、实习(见习、实践)内容;见下述个章节具体内容 3、时间安排;18课时 五、实习(见习、实践)的形式与方法 包括到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参观、摄片操作、读片等。

六、实习(见习、实践)考核和成绩评定 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读片、诊断要求。 七、实习(见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掌握口腔颌面部各系统疾病的影像读片、诊断要求。 八、实习(见习、实践)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版,马绪臣主编 九、其他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四版,马绪臣主编 《口腔颌面影像医学图谱》马绪臣主编 一、前言: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口腔临床医学与口腔基础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以研究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对牙及牙周组织病变、颌面骨炎症、外伤、颌骨囊肿、肿瘤、颌骨畸形、涎腺疾病、颞下颌关节疾病及系统疾病在口腔、颅颌面骨的表现等方面的医学影像诊断为内容的学科。 实验课18学时。实验课主要为读X线片。 二、教学要求:

临床诊断学

绪论 兽医临床诊断学:研究诊断动物疾病的方法和理论的学科。 临床诊 断学的 内容 症状学(症候学)1.病史采集:即问诊。 2.临床检查: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 诊及辅助器进行系统的检查。 3.实验室检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方 法对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进行检查,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临床检查和特殊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特殊检查:用X射线、超声波、心电图、各种 内窥镜等特殊设备对组织器官结构或功能进行检查,获得比较客观和正确的结果。 方法学(检查法) 症状:动物患病后经过检查所发现的机能异常和病 理现象。 体征:组织或器官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变化;或兽 医用叩诊、听诊以及器械检查所发现的异常 现象。 症 状 分 类主要症状和 次要症状主要症状:在疾病过程中表现比较突出、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特点:在提示和确诊疾病中起主要作用,或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次要症状(一般症状):指在疾病过程中表现不突出、对疾病诊断意义不大的症状。特点:诊断意义不大;但常是主人就诊的原因。 固定症状和偶然症状固定症状:在疾病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症状。 偶然症状: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出现的症状。 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由疾病引起的全身性反应或整体的异常变化。特点:疾病诊断意义不大,但能够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 局部症状:出现在患病组织器官、表现明显的局灶性反应。特点:反应病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病变性质,对疾病有诊断意义。

临床诊断学的内容症状学(症候学) 症 状 分 类 典型症状:能够反应疾病临床特征 的症状(包括局部、主要、示病症 状)。 示病症状:能反应疾病性质的症 状,或一但出现就可以确诊为某种 疾病的症状。 典型症 状和示 病症状 综合征 (综合症 候群或综 合症状) 综合征(综合症候群):在疾病 发展过程中,一些症状有规律地 出现或按一定秩序相继出现。 综合症候群常提示某一特定器 官或系统的疾病。由主要症状、 固定症状、典型症状组成。 早期症状(前趋症状):指动 物在疾病发生初期表现出来 的症状。特点:可为疾病的早 期诊断提供启示和线索,但无 特异性。 亚临床症状:指机体出现的症 状难以达到明显的程度。 早期症状和 亚临床症状 诊断的方法论 诊断的 分类 症状学诊断:一般称临床诊断: 根据主要症状来命名的诊断结 论。 机能性诊断(病理生理学诊 断):根据机体功能障碍的表现 特征来命名的诊断。特点:需 以症状学诊断作为基础。 病理学诊断(病理形态学诊 断):依据患病器官形态学变化 特征作出的诊断。特点:可确 定疾病部位、性质。是通常门 诊应达到的诊断。 发病学诊断(发病机理诊断): 能阐明发病机理的诊断。 病因诊断:阐明发病原因的诊 断。特点:较完美的诊断。对 疾病的防治有积极作用。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诊断中称为 病原学诊断。 诊断所表 达内容 建立诊断 的时间 早期诊断:在发病初期建立的 诊断。 晚期诊断:在疾病的后期或死 的诊断。

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

《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目得与任务: 临床诊断学就是研究诊断疾病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诊断思维得一门临床学科。就是为医学生学毕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得一门必修课,就是临床各学科得基础课,也就是通向临床各科学习得桥梁。本课程得任务就是讲解问诊与体格检查得基本内容与方法技巧;心电图、肺功能与各种内镜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诊断疾病得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搜集资料、分析综合,得出符合疾病本质得结论——临床诊断。 二、课程基本要求: 在深入领会各个症状得病因与机制基础上,学会与患者接触与交流,独立进行全面系统得问诊,深入理解患者得主诉与病史。能用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掌握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得内在联系与临床意义。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常见异常心电图得图像分析。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得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按照诊断程序进行临床分析、综合,作出临床诊断,独立完成内容真实、格式规范、描述准确、用词恰当、字迹清晰、书写全面、符合要求得住院病历。 (一)问诊 掌握问诊得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得重要性。熟悉特殊情况得问诊技巧。 常见症状学 掌握常见症状得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鉴别诊断及问诊要点。掌握询问常见症状得方法,通过分析症状得个性及其伴随症状作出初步症状诊断。除课堂讲授外,部分内容自学。 (二)体格检查 1、掌握视、触、叩、听、嗅诊得基本检查方法。 2、掌握一般检查各项内容得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得临床意义。 3、掌握头、颈部各器官得检查方法、体征及临床意义。了解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听力 检查。 4、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方法在胸廓与肺部得应用,并能获得较为准确得检查结果。 掌握胸部得体表标志、肺部异常体征、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乳腺得检查方法、顺序、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学习询问呼吸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5、掌握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得临床意义。掌握震颤、心脏浊音界得检查 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S1、S2得产生机制及听诊特点。掌握心音变化、额外心音得概念、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杂音得产生机制、听诊要点、鉴别要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心包摩擦音得产生机制、特点、临床意义及与胸膜摩擦音得区别。掌握血压测量、周围血管征得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熟悉脉搏、血管杂音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学习询问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6、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掌握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重点为肝、胆、脾触诊)。 掌握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得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掌握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学习询问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得方法并写出病史及体格检查记录。 7、熟悉肛门、直肠检查得方法与临床意义。 8、掌握脊柱、四肢、膝关节得检查方法及病理改变得临床意义。 9、熟悉神经系统检查得内容及方法(颅神经、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检查)。掌握神经

公共行政学第六章行政领导自测word精品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12分) 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选任制)。 题目2 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 题目3 题目4 题目5 题目8 题目9 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主要有( 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 ) 题目10 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 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统一,不受牵制,行动迅速,简便易行 )。 题目11 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 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课本答案) 题目12 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奖惩权力,合法权力) 题目13 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特质外,还应具备( 等特质。 题目14 委任制 )。 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 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 委任制 )。 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 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 考任制 )。 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 决策权力 )。 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 行政道德 )的核心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26分)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领导者 )。 有按工作性质或所处管理层次的不同,行政领导者可以分为( 政务类行政领导者,行政类行政领导者 )。 社会背景,智力,个性,任务定向,社会技能 ) 题目1 题目6

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四分图理论,领导系统模式,领导方格理论,PM型领导模式,领导作风理论) 题目15 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斯,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 题目16「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利克特经长期研究,于1961年提出领导系统模式。这一理论将领导方式归结为(专制独裁式,温和独裁式,协商式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 题目仃 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他们是(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 题目18 下列属于行政领导者素质特点的是(层次性,时代性)。 题目19 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三、问答题(每小题2分,共计36分) 题目20 理解领导的含义,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1)领导只能产生于一定的组织,又服务于一定的组织,没有组织便无领导。另一方面,没有领导或领导不当,任何组织或团体都不能存在和发展。 (2)领导是一种统御和指引被领导者的行为过程。 I 3 题目21 简述领导与领导者的区别。 (1)领导是一种管理行为和管理过程; (2)领导是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实践过程; (3)领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领导是一种领导者有目标的管理活动。 题目22 简述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只是对“行政”的领导; (2)从行政领导活动方式的特性上讲,行政领导的执行性,是它的明显特点;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P 题目23 简述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 (1 )选任制; (2)委任制; (3)考任制; (4)聘任制。

西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 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 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 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 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 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课堂 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 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 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

《超声诊断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以电子学与医学工程学的最新成就和解剖学,病理学等形态学为基础并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即可非侵入性地获得活性器官和组织的精细大体断层解剖图像和观察大体病理形态学改变,亦可使用介入性超声或腔内超声探头深入体内获得超声图像,从而使一些疾病得到早期诊断的新兴学科。超声诊断学属医学影像诊断学范围,是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内容包括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和原理;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术语;超声诊断的正常声像图和病理声像图表现;介入性超声等。其总任务是使学生能运用超声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常见病进行诊断。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式教学原则,采用讲授、演示、讨论、阅读、电教、录像、课件和见习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并通过提问、测验和操作,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水平。 本大纲适用于三年制影像专业,本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课程共70学时。理论42学时,实践28学时 三、各章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诊断学的概念,性质和内容,超声诊断学的发展史略。 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特点 2、超声诊断学发展史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学时分配 理论0.5学时,实践0学时 第二章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和原理 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诊断的物理特性、超声诊断仪的种类、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超声波基本物理量 2、超声波的物理特性 3、超声波的生物效应及诊断安全性 4、超声成像一般规律 5、超声显像特点 6、超声诊断仪的基本结构及类型(A、B、M、D) 7、超声诊断仪的使用与维护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电教 学时分配 理论1.5学时,实践1学时 第三章超声诊断基础 目的要求 掌握:超声诊断的检查方法,超声回声的描述和声像图分析,超声报告的书写。 熟悉:超声诊断常见的伪像 教学内容 1、超声诊断的常规检查方法 2、超声诊断的特殊检查方法 3、超声回声的描述 4、超声回声分析的内容 5、声像图分析的方法 6、超声伪像形成的原因 7、灰阶超声常见的图像及伪像的辨识和消除方法 8、超声报告的书写原则、要求及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诊断学 英文名称:diagnostics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64 学分:3.5 理论课学时:44 实验课学时:20 适用对象: 医学影像学(工程方向)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诊断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课程。诊断学的内容包括问诊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器械诊断等,横跨多个学科,内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课程十分强调临床技能训练和诊断思维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可以说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诊断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临床技能培训、课间见习、考试。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结合CAI 课件、VCD、录像、录音、投影、模型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检查方法和思维程序;临床技能培训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临床技能训练中心采用了现代化、功能强大的电子模拟人教学设备,从心肺听诊,到腹部触诊等各种教学功能,训练学生的临床技能。各种穿刺模拟人,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间见习是在病房进行,学生下科后,深入病房,进行床旁训练,在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方法,通过具体的病例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了解各种异常体征及正规的检查手法。在反复医疗实践中,逐步学会临床思维方法、检查方法和检查技术,逐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的;考试是检验《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分理论考试与形成性考试两部分,理论考试是对学期末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结业考试。形成性考试采用实验课出勤考核及实际操作的完成情况考核,是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查体的能力,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检验与考核。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问诊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供药学专业本科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临床医学概要Synopsis of clinic 课程号(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时:51 学时学分:3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教学目的 《临床医学概要》着重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和实验室及其它检查对疾病诊治的联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要内容,从而对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认识。 通过讲授、自学、讨论等方式,按理论联系实际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来组织教学,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提倡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将临床医学与临床药学各科相联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二)基本要求 本课程除诊断学基础为基础章节外,涉及内、外、妇、儿、传染病等临床各见疾病,该科所占课时不多,但要求学生能通过临床医学概要的学习,对体格检查、常见症状和各科疾病有一概要的认识。结合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概念叙述清楚,着重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诊断学基础3学时 常见症状:发热、头疼、惊厥、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心悸、恶心与呕 吐腹痛、呕血、便血、黄疸、水肿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 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问诊的内容。 体格检查: 1、基本检查方法:视、触、叩、听、嗅。

2、一般检查:全身状态检查(性别、年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和体型、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体位、步态)、皮肤检查、淋巴结检查。 3、头部及其器官:头颅、眼、耳、鼻、口腔。 4、颈部:外形、姿势和运动、血管、甲状腺、气管。 5、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凹窝和解剖区域)、胸壁、胸廓和乳房、肺和胸膜及心脏的视、触、叩、听。 6、腹部: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的视、触、叩、听。 7、脊柱与四肢:脊柱、四肢与关节。 8、神经系统检查:深反射、浅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第二章急症医学3学时 心跳呼吸骤停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昏迷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因诊断、昏迷病人的急救和处理。 休克概念、分类和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 急性呼吸衰竭概念、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有机磷农药中毒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预防、治疗。 烧伤概念、烧伤面积的估计、烧伤深度的估计、烧伤严重程度分类、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治疗。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第三章传染病3学时 传染病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病毒性肝炎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霍乱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口腔)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Ⅰ前言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编写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在实验课上通过教师示教,学生阅片,病例讨论等方式,与理论课相互验证,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综合驾驭能力,使学生掌握口腔颌面部常见疾病的X线诊断和X线鉴别诊断,掌握口腔颌面部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熟悉口腔颌面部常用X线检查设备。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相对应,并同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2学时。 四教材:《口腔医学实验教程》,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嘉德,2版,2003年。 Ⅱ正文 实验一口腔颌面部X线技术特点 常用口腔颌面部X线片正常图像 龋病、牙髓病X线诊断 一教学目的 认识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学习常用口腔颌面部X线片投照技术和正常图像,学习龋病和牙髓病X线诊断。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根尖片投照技术(包括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和平行投照技术)。 (二)掌握根尖片上牙及牙周组织正常图像。 (三)掌握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X线表现。 (四)掌握牙合片正常图像。 (五)掌握曲面体层摄影片、华特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侧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髁状突经咽侧位片的正常图像。 (六)掌握浅龋、中龋、深龋的X线诊断。 (七)掌握牙髓钙化的X线诊断。 (八)熟悉口腔颌面专用X线机(包括曲面体层X线机、X线头影测量机,牙科X线机)。(九)熟悉牙合片投照技术。 (十)熟悉牙合翼片正常图像。 (十一)熟悉X线头影测量片、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颧弓位片的正常图像。

临床诊断学复习笔记.doc

诊断学绪论 张晓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 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基础学科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桥梁课; □临床各专业学科(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儿科.眼科等)的童娈 基础; □从医生入门——到终身的应用? ※诊断学的内容 ◎问诊:通过医生与患者进行提问与回答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 一过程又叫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通过病史采集可以获得病人的症 状。 ◎症状(symptom):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即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只有 主观感受到的,瘙痒.疼痛.恶心等;主观感受到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 发热.呼吸困难等。 ◎体格检査(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传统的辅助 器具(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计等)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和 检査,揭示机体正常和异常征象的临床诊断方法。 体征(sign):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如皮肤黄染. 肝脾月中大、 心脏杂音等。 ◎实验室霧查(laboratory examination)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 验室方法 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 等进行检查,从而 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 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辅助检查(assistant examination)如心电图.肺功能等。 ※诊断学的学习要领 ◎学习如何接触病人,如何通过问诊确切而客观地了解病情,如何正确 地运用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 方法来发现和 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而了解这童临床表现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以阐明哪 些征象为正常生理表现,而哪些属于异常病态征象。 ※正确的诊断思维 ◎做全身CT 的意义? 一个诊断的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正确的临床思维。当前医学 科学的 飞速发展,突出表现在诊断领域高技术的应用,如计算机体层扫 描(CT).防真 内镜等。但临床医师面对的是病人.环境.社会相互作 用和动态变化的有机整体。如仅依据某一特殊检查的结果贸然作出诊断, 往往就会顾此失彼,造成抓不住主要矛盾的局面。目前,发达国家将系 统评价的结果作为临床制定诊治指南的 主要依据。 ※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 ◎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査。 ◎熟悉常用化验检查方法及临床目的和意义。 ◎心电图的分析。 ◎完整病历的书写。 ◎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 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问诊(inquiry) 为病史采集(history taking) ◎问诊内容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 主诉(chief complaints)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 號柱史(past history)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婚姻史(mairitai history)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主诉(chief complaint):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 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要求: ?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的诊断线索。如紅咽 痛.发热2天”。 ?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的症状,不用诊断用语。 ?对当前无症状,诊断资料和入院目的又十分明确的患者可适当用诊断 ◎现病史(history of present illness):记述患者病后的全过程,即发生. 发展、演变和诊治经过。可按以下内容和程序询问: ① 起病情况与患病的时间。患病时间:从起病到就诊的时间。(年.小时) ② 主要症状的特点:主要症状出现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缓 解或加剧的因素。 ③ 病因与诱因:病因一如外伤.中毒.感染等。诱因一如气候变化.环 境变化.情绪等。 住院病历中所要求的内容3—现病史 ④ 病情的发展与演变:包括患病过程中主要症状的变化或新症状的出现。 ⑤ 伴随病状:主要症状的基础上又同时出现一系列其他症状。阴性症状 —按 一般规律在某一疾病应该出现的伴随症状而实际上没出现。 ⑥ 诊治经过。 ⑦ 病程中的一般情况:如病后的精神.体力状态,食欲.睡眠.大小便。 ◎既往 史(past history) 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 外科手术 预防注射 过敏史 ◎系统回顾(review of systems) 目的:作为最后一遍搜集病史资料,避免问诊过程中患者或医生所忽略 或遗漏的内容。 内容: ①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胸痛。 ② 循环系统:心悸.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水肿.头晕。 ③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食欲改变.暧气.反酸.腹胀.呕吐.呕血. 腹痛。 ④ 泌京系统: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量改变、尿的颜色改变. 尿失禁.水肿.腹痛。 ⑤ 造血系统:皮肤粘膜苍白.黄染、出血点.瘀斑.乏力.头晕、眼花 等。 ⑥ 田分泌系统及代谢:怕热.多汗.乏力等。 ⑦ 神经精神系统:头痛.失眠、意识障碍.情绪状态.智能改变等。 ⑧ 肌肉骨骼系统:肢体肌肉麻木.疼痛.痉挛萎缩,关节肿痛等。 ◎个人史(personal history) 社会经历: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等 职业及工作条件:工种.劳动环境.对工业毒物的接触情况等。 习惯与嗜好:吸烟.吸毒.饮酒等。 冶游史:不洁性交。 ◎婚姻史(family history):未婚或已婚,配偶健康状况等。 ◎月经史(menstrual history)和生育史(childbearing history) 行经期(天' 初潮年龄 -------------------- 末次月经时间或绝经年龄 月经周期(天) 妊娠与生育次数,流产等。 ◎家族史(family history) 乙型肝炎一一家庭集聚现象(传染) 高血压一遗传有关。 探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问。可从一般性提问开始,如“你今天 来, 有哪里不舒服? ”。获得一些信息后,再着重追问一些重要问题。诱 导性提问或暗示性提问可能得到错误的信息或遗漏有关资料。如“你的胸 痛放射至左手,对吗? ” □患病的时间:追朔首发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可以顺着问,也可逆着 帮助回 忆;如有几个症状同时出现,必须确定其先后顺序。 □尽可能让患者充分地陈述和强调他认为重要的情况和感受,只有在患 者的陈 述离病情太远时,才需要根据陈述的主要线索古灵活地把话题转 回,切不可生硬地打断患者的叙述,甚至用医生自己主观的推测去取代 患者的亲身感受。 苛提问时要罡意余统性和目的性,杂乱无章的重复提问会降低患者对医 生的信心和期望。 □避免医学术语。 □有时医师要引证核实病人提供的信息。如病人用了诊断术语,医生应 通过询 问当时的症状和检查等以核实资料是否可靠。如“我5年前患了肺 结核 石仪氨 礼节和友善的举止,有助于发展与病人的和谐关系。 □医生应明白病人的期望,了解病人就诊的确切目的和要求。 □如病人问到一些问题,医生不清楚或不懂时,不能随便应付.不懂装 懂,甚至乱解释,也不要简单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对焦虑与抑郁者应给予宽慰,但在说话时应注意,不要乱下保证。 ※常见症状 ※水肿(edema) 水肿的定义 人体组织间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 器官的水肿,如脑水肿.肺水肿等。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有关人员的系统询问而获取病史资料的过程,又称 (一) (-)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 一般项目(general data):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地、民族. 婚姻、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工作单位.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 病史陈述者及可靠程度。 数语。如“2周前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

诊断学教学大纲(特选参考)

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医学影像学、护理专业用) 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内科学教研室 二○○四年三月 《诊断学》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The diagnosis learns the syllabus 课程编号: 学时:140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76学时 学分:7.5学分 适用专业: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专业用 先修课要求:全部基础课程 一、前言 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各科临床医学的基础。诊断学阐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关键,因此一定要把对学生临床诊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到诊断学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诊断学教学,使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原理和方法,学会采集病史、综合和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概括诊断依据,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基础。 在诊断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诊断学教学中,通过理

论学习,课间实习或实验和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诊断学》教学大纲是以第六版教材为依据编写。诊断学中的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实验诊断、诊断思维方法与病历书写,为课堂讲授内容,其他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供学生自学和参考。 [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5.熟悉血、尿、粪便等常规项目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及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了解实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意义。 6.能将问诊、体格检查和实验室器械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书写格式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学时分配] 根据1991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对《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4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64学时,实习76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内容讲授实习合计讲授∶实习 绪论 1 0 1 问诊 2 3 5 常见症状8 2 10 基本检查方法 1 2 3 一般检查 1 2 3 头、颈部检查 2 3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