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修养。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诗歌鉴赏兴趣不高、难以理解诗歌内涵等。
我们有必要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现状目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由于传统鉴赏教学法往往注重对诗歌形式、修辞手法等形式要素的讲解,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诗歌理解能力有限。
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往往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理解模糊,缺乏深入的解读。
教学策略单一。
部分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课模式,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多样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外阅读、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给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诗歌鉴赏内容,增加学生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可以组织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爱好。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去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针对学生诗歌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尝试解读诗歌,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诗歌欣赏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去理解诗歌。
可以通过批评性鉴赏教学,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思考,培养其对诗歌内涵和意境的深刻理解。
3.创新教学策略针对教学策略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教学策略创新,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

浅探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稚龄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
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五年多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一、诵读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给了同学们一定的时间来反复诵读,感受诗歌。
在诵读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诗歌押韵的特点,借助形象思维,设身处地体会理解诗中爱情悲剧的主题,在诵读与思考中解决了很多问题,既使学生有所收获,又减轻了课上压力,同时还调动了同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知人论诗鉴赏法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地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著名的诗人。
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我们就不能随便地一言带过,而是应该多收集整理,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在课堂上以比赛或讨论的形式交流。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参与度低,缺乏主动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启发式提问: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可以问学生: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2. 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所学的诗歌展开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意见,扩大视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上述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培养其主动参与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多种形式展示诗歌传统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往往只通过文字展示诗歌,这样会限制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1. 图片展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 赏析实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著名诗歌的鉴赏实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展示诗歌,可以丰富诗歌鉴赏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而中国古代诗歌因为它博大的题材内容,优美的艺术形式,真挚的思想情感,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璀璨的明珠。
我国古代诗歌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丰富中学生的文化内涵,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修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因而新课程标准教材除将古代诗歌选入必修教材外,还单出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选修教材。
此外,诗歌鉴赏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且分值较大,因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此项能力的训练。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虽有着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但鉴赏诗歌并不是完全诉诸理性的思维活动,还要求鉴赏者具备感性认知的能力。
因而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摒弃旧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应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由引导到自主”、“由合作到独立”、“由感性到理性”的模式完成自身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中国古代诗歌教学: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归纳而得出的,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便是对学生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综合能力的考察,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习得的过程,即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在学习李白、杜甫的诗作和苏轼、辛弃疾及李清照的词作时,可依据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模式开展教学。
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听配乐朗诵,看相关图片及视频的形式使学生建立对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豪放,李清照婉约的语言风格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李杜”,“苏辛”以及李清照的作品何以呈现这样的语言风格?他们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显著特色?作品中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或合作的探究之后,学生们结合配乐的特点、朗诵的特色、图像的画面特征、视频的视觉风格就比较容易完成对这些诗词作者语言风格由感性直观认识到理性深刻认识的过程。
浅谈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美读教学

对课 堂教学 的认识 , 不应该 只是满 足让 学生把握 教材 , 更主要 的是 堂堂课 的学 习 , 让学生 不断地修整 自己的认 知结构 , 掌握理解 与运用政
引导他们借助教材 的学习来发展思维 、 情感 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通过一 本出发点 , 是进行素质教育 ,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 的必要 条件 。 丰 在课 堂教学 的主阵地 中 , 充分 治理论 的本领 , 高认识世界 的水平 。要达到这个 目的 , 提 就必须要 针对 断提高 自己的理论水平 , 富 自己的知识 , 不 同层次学 生 的实 际情况 来实施 教学 , 只有 这样 , 学生 的 主体性 才能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 , 不断地探 索和改进 , 优化课 堂 教学 过 程 , 才能 切 体现 出来 。所 以 , 正确地协调 和处理好教材 的要求 与学生 的实际 隋况来 实提 高课 堂教学 效益 。
经 验的参与 , 想象与联想就不可能产生 , 只有 调
结合现行教材 中现 当代诗歌的选文 ,笔者 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 特别是审美经验 , 产生
的美 , 此时美读便成为可能。
其次 , 造成一种氛围 , 使学生进入联想与想
自醉其音 , 心醉其 情。 就现 当代 : 想象 , 对语言文字 的感受才 会产生相应 认为进行现当代诗歌的教学 ,发挥美 读的美感 了联想 、
二、 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 。 在师生 的思维碰撞 中, 挥学生主体 性 发
要营造 和谐 的课堂 活动气氛 ,让学生在课堂 中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
接受 , 在具体 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过程 中, 但 学生主体作 用的发挥往往 很 创造一个宽松 的课 内环境和融洽 的师生关系 。 和谐 的课 堂教 学活动应该 借 眼 手 反 不理想 , 主要 原 因在于教师习惯于 “ 满堂灌 ” “ 言堂” 习惯 于让 学生 是让学 生阅读教材时 , 用媒体充分地 利用脑 、 、 等感觉器官 , 复 或 一 , 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 , 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跟着 自己的思维转 , 这样学生成 了学 习的机器 , 缺乏主观能动性 , 没有 自 地去体验。在理解教材 、 觉性 和创造性 , 只是一种被动接受 , 与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 , 提高学 生素质 的要求是很难适应 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 中, 真正树 三、 努力把 目标转化为问题 。 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教学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 它决定 了教 与学 的方 向。 f统 的 目标教学 ' 专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讨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效果是一项时代教育课题。
教师应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充分挖掘诗歌之人文内涵,注重培养高中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鉴赏能力高中诗歌教学是高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激发高中生学习诗歌兴趣,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高中生综合的文学素养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同时,诗歌鉴赏也纳入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
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诗歌教学,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反复吟诵,提高理解能力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特点,适合人们吟诵。
在吟诵过程中,人们可以感悟到诗歌之人文内涵与丰富情感。
为此,教师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反复吟诵之作用,引导学生吟诵诗歌过程中逐渐领会喜怒哀乐之情感,让学生能够跟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其中,笔者在诗歌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实际开辟出了“每课一诗”等栏目,规定学生轮流推荐出自己喜欢阅读的诗歌,课外让大家反复吟诵,课堂上则抽点几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吟诵心得。
如此一来,学生日积月累吟诵了不少诗歌,积累了不少的心得,也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理解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纵观古今诗歌,人们会发现诗歌的语言具有想象的翅膀,往往寄情于物,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给读者无限的遐思。
诗歌也含蓄隽永,给读者美妙的意境、独特的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给高中诗歌教学或多或少带来了一些困境。
可以说,怎么样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歌所蕴含的各种感情意蕴,使学生从文字感知逐渐上升至内心的领悟,从而跟诗人较好地达到感情共鸣,已经成为高中诗歌教学之难点与热点。
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则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的诗歌教学之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诗歌的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认真读下去会有种激情澎湃之感。
刍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刍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摘要:诗歌以真挚的情愫、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
教师要有效引导现代的高中生跨入灿烂辉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效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抓住诗歌特点,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我认为,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知识点,通过诗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介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以兴趣作为支撑,高中语文诗歌学习也不例外。
德国教育家J·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内心的主动趋势,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学生抱有学习兴趣则会更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认识到,每一首诗歌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书写着一段故事。
教师可通过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究诗歌深层次的内涵。
以《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为例,若教师不介绍该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则学生很难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因此,教师可简要介绍康桥之于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这里是徐志摩留学所在地,也是其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的地方,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感情也夹杂着自身的爱恋情感。
1928年,徐志摩重回英国,在康桥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叹离别的忧伤,不禁情由心生,感慨万千,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名篇。
诗歌是一面镜子,既可以反观作者,也可以反照读者,学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知识,能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产生触动,心生情愫,进而带着情感读诗,探究的兴趣也会更高,也更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

生 活 的 满 意 之 情 , 分 体 现 了 王 维 “ 中 有 明 的 淡 远 拙 朴 、 白 的 清 新 烈 逸 、 清 照 的 括 : 比兴 、 托 、 比 、 染 、 扬 先 抑 、 充 诗 李 李 赋 衬 对 渲 欲 联 画 , 中有 诗 ” 特 点 。 画 的约 等 。 某 一 风 格 的诗 人 的 特 例 也 想想 象 等 。学 生 对 这 些 手 法 部 了解 , 以便
往往是高考命 题点 , 如李 清照长 丁婉约词 , 在鉴 赏 时 得 心应 手 。
以上 所 淡 , 就是 鉴 赏 古 代 诗 欤 的 常 川 方
特 点 是 托 物 言 志 。如 王冕 的《 梅 》 我 f 也 有 “ 当作 人 杰 , 匕 为 鬼 雄 ” 慷 慨 墨 “ ! : l 生 夕亦 的 家洗 砚 池 边 树 , 朵花 开淡 墨痕 。不要 人 兮 悲 歌 。 朵 好 颜 色 , 留 清 气 满 乾 坤 。 ” 不 仪 反 映 了 只 诗 他 所 画 的 梅 花 的风 格 ,也 反 映 了 作 者 的 高 他 不 向 世俗 献 媚 的坚 贞 、 清 的 操 守 。 纯
六、 了解 诗 歌 的 表 现 手 法
老 昏 小 流 而功俯 。在此 , 我简单淡儿 点高中教学 中诗 当政 者 荒 淫 无 耻 ,从 而 表 现 作 者 阅 尽 沧 桑 先 将 曲 中 描 绘 的 枯 藤 、 树 、 鸦 、 侨 、
了解 诗 歌 类 别
、
诗 歌 按 内 容 来 分 , 分 为 I水 田 诗 、 轼的《 可 I 1 念奴娇 ・ 赤壁怀 古》 堪称典 地 , 诗人 站 想象 , 体昧 景 蕴含的情 意 , 而领悟诗歌 进 咏物诗 、 塞诗 、 诗 、 史诗等 。 边 咏怀 咏
上 流 。竹 喧 ! 浣 女 , 动 下 渔 舟 。 随 意 春 容的理解 和把握 。卡 甫一生穷闲潦倒 , L 』 莲 寓情 丁景 、 情景交 融等 。修 辞手 十 终生 借景抒情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16-09-14T13:46:35.663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7月总第211期作者:孙晓英
[导读]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山东省寿光市第五中学26270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在唐代,诗歌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生活的广阔画面,艺术手法也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成为国人的骄傲,也成为教师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首要目标。
换言之,就是要摒弃教学实践中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修正较纯粹的架空分析的教学模式,努力挖掘作品的审美符号功能,注重诗歌自身思维特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逐渐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从中获得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审美思想和语文能力,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整健全的人生修养。
明确了高中诗歌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那么,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则是诗歌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诗歌鉴赏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要防止僵化的、片面的解读,鼓励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审美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呢?这就需要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比较、联想和鉴别,使学生思维呈现新颖、独特、有意义的趋向。
对于一些有关联的作品,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真对照,或相近,或相反,或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反复比较,学生对作品的掌握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是有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是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从而锻炼出整体把握诗歌的能力。
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诗歌欣赏”题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概括、表达自己对诗歌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的看法。
目前的高考全国卷、上海卷等均要求考生用文字来表述,对诗歌欣赏的表达已不在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了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察。
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合,不可言传”,要能把“壶里的汤圆儿”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读懂了,弄清楚了,还得写通顺了,且表达准确了,才可能得高分、得满分。
与过去的客观试题相比较,这种主观试题有效地考查了考生的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鉴赏诗歌”需要掌握一定的、必要的有关诗歌性质、特点、种类等方面的知识,没有必要的鉴赏诗歌的知识,对诗歌根本不理解,或者了解得不深入,就谈不上鉴赏;学习了有关诗歌赏析的一些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也是答不对问题、得不到高分的。
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所给的诗歌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上的特色予以正确的判断,或提出自己独特而合理的理解,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诗歌以丰富的情感反映生活。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概括性强,讲求炼字、炼句。
要鉴赏诗,就要读诗,要由浅入深地读,要细心地读、反复地读,还要带着激情去读。
要鉴赏,就要深入地体味诗歌深邃的意境,要由表及里分析诗歌间意象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在的、深刻的涵义。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没有深入的、研究性的阅读就根本谈不上鉴赏,没有鉴赏就谈不上答题、答好题。
这个认真细致阅读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的过程。
五、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
人的是非观念并非生而有之。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谁是,谁非,什么是应该褒扬的,什么是应该抨击、摈弃的,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未必都清楚、明白。
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下,金钱论、“读书无用论”常泛滥成灾。
让学生多读诗、多鉴赏诗,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褒善贬恶的能力,其效果很显著、很神奇。
常言道“知书达理”,一个通情达理、心胸豁达的人,一般没少读哲学方面的书籍,没少读富有哲理的诗歌。
“怀古诗”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充满了人情味;“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诗多表现作者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诗歌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尤其是大气磅礴的豪放派诗歌,能让人胸襟开阔,气量大增,热爱生活,珍分惜秒,有利于身心健康。
“读诗使人明智”,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对生活的高度集中与概括。
读诗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理想、情感、审美意识等因素,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评或议,不拘一格,在发散性思维中习得知识、陶冶性情。
归根结底,只有把学生置于教学研究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接受诗歌并参与诗歌意境的诠释,才能实现诗歌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