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最新关于博物馆调查报告精选范文五篇
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范文

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上海博物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
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
本文将介绍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
上海博物馆调查报告第一篇:调查主题:走进上海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调查地点及简介:上海博物馆是1950年4月开始筹建, 1952年12月21日开馆。
建馆初期,馆址在南京西路325号(原跑马厅大厦)。
1959年迁至河南南路16号(原中汇银行大厦)。
1991年,在龙吴路1118号建造4,000平方米文物仓库。
1992年,在虹桥路1286号建立上海博物馆分馆中国钱币馆。
同年,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上海博物馆建造新馆,选址在人民广场中轴线南侧人民大道201号,与市政府大厦遥遥相对。
2019年局部建成,试行开放,2019年10月12日全面竣工,举行开馆仪式。
新馆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地下二层,地上五层,高29.5米,总投资5.7亿元。
新馆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
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
建馆初期,隶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53年7月,划归上海市文化局领导;1960年9月,市文管委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7年1月,上海博物馆升格为副局级单位;1988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委恢复独立建制,上海博物馆划归市文管委领导;2019年9月,上海市文物局成立后,原市文管委管理单位除上海博物馆外悉数划归文物局领导,上海博物馆直属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
建馆初期,上海博物馆机构设置仿照苏联博物馆模式,采用三部一室制,设立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办公室。
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1960年,设立文物保护技术科学实验室;同年6月,上海市裱画生产合作社并入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修复工场建立书画装裱组。
1974年,为了加强博物馆的学术研究,设立陈列研究部,下设青铜、陶瓷、书画、工艺、陈列设计5个研究组以及考古部;1985年,各研究组升格为部,电脑组升格为室,同时增设文化交流办公室。
2019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

2019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近年来,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2019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行业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一、主题公园1.全球主题公园概况2019年,全球各地的主题公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迪士尼乐园到环球影城,从国内的欢乐谷到海外的巴黎迪士尼乐园,主题公园的数量和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2.主题公园的创新发展在2019年,随着科技的持续创新和发展,主题公园开始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科技元素融入到游乐设施和游乐体验中,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游乐体验。
主题公园也在建设规划和主题设定上做出了更多的创新,打造了更加具有吸引力和个性化的主题公园。
二、博物馆1.全球博物馆概况2019年,全球各地的博物馆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展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重要场所,不断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成为人们学习和休闲的重要去处。
2.博物馆展陈和教育在2019年,一些博物馆通过改变展陈设计和引进互动体验等方式,使展览更加生动有趣,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许多博物馆也加强了对观众教育的重视,通过举办讲座、展览解说等活动,提升了观众的学习体验。
总结2019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行业都在不断推陈出新,将科技创新融入到游乐体验和展陈设计中,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娱乐和学习体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文化、娱乐需求的不断增加,相信主题公园和博物馆行业在未来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个人观点作为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爱好者,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变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期待。
看到主题公园和博物馆在创新发展的也注重传承和教育,我感到非常欣慰。
我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主题公园和博物馆还将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成为人们学习、娱乐的重要场所。
以上是对2019年主题公园和博物馆的综合评估和观点共享,希望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情况。
博物馆工作年度总结6篇

博物馆工作年度总结6篇第1篇示例:博物馆工作年度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作为文化事业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教育人们的使命。
本文将对某博物馆2019年度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展览在2019年,博物馆共举办了10场主题展览,吸引了20万人次的观众参观。
特别举办的“文明古国”展览备受瞩目,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
展览内容涵盖了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展示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传承。
展览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博物馆策划团队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也得益于博物馆不断拓展的合作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
二、教育活动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在2019年,博物馆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主题讲座、工作坊、学术研讨会等。
特别是面向学生的教育活动,共有50场次,覆盖了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多个领域。
博物馆还与教育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公众对文化事业的认知和理解,也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
三、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2019年,博物馆开展了多项学术研究项目,涵盖了文物保护、历史考古、博物馆管理等多个领域。
博物馆还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交流学术成果,提升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学术研究的结果将为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提供有力支持,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四、社会服务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也承担了社会服务的责任。
在2019年,博物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项目,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博物馆还开设了免费参观日,吸引更多社会群体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
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支持,也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展望回顾2019年的工作成绩,博物馆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展示了在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

博物馆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收藏和展示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对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了解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对于提高文化素养和加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过程。
我们选择了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实践,通过参观展览、听取讲解、参与互动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了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文物收藏、教育活动等方面。
我们还通过访谈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观众,了解了博物馆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陈列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要平台。
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历史文化知识,激发观众的文化兴趣,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
同时,博物馆还承担着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文物的收集、保管和研究,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三、实践收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对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了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也意识到,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当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博物馆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发挥其在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四、实践建议。
在实践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公众参与;二是加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博物馆的展示和传播效果;三是加强博物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和学者来访。
综上所述,这次社会实践让我们对博物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将会把这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行动,为博物馆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为国家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目前中国拥有1,813家博物馆和纪念馆,其中9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332家省级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沿革和多元文化。
此外,全国博物馆的参观量也在不断增加。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8亿人次,较上一年增长4.4%。
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接待量超过1亿人次,占总接待量的12.5%。
博物馆的活动和展览也越来越多,文化体验和学习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一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心。
报告显示,2019年国家一级博物馆举办展览768个,讲解员服务量达到1,170万人次,共举办各类教育活动近万场次。
国家一级博物馆还积极开展数字化、社区服务等新业务,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此外,全国博物馆还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
2019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海外观众78万人次,举办了124个对外合作展览和17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通过与国外博物馆合作,中国博物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外国文化,并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博物馆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切实保障公众安全。
博物馆开展了线上展览、云课堂等活动,探索数字化、开放化的文化服务新模式。
同时,博物馆还加强了防疫措施,采取了适当的限流、预约等措施,确保公众安全的同时,为公众打开了文化服务的大门。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博物馆不仅仅是一所文化场所,更是每个人了解和学习文化的重要窗口,是全社会加强文化交流和建设的重要载体。
希望未来全国博物馆能够在多方面持续发展,为更多人开放、普及文化知识和精神食粮。
关于博物馆的调查报告

关于博物馆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博物馆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机构,承载着保护、研究和展示各种文物、艺术品以及自然历史的使命。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参观频率、展览内容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90%。
问卷包括开放性和封闭性问题,具体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 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2. 参观博物馆的频率和原因;3. 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评价;4. 对博物馆服务质量的评价;5. 对博物馆的期望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1. 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博物馆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场所,也知道博物馆有展览和教育功能。
2. 参观博物馆的频率和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受访者每年至少参观一次博物馆,其中近40%的受访者每年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在3次以上。
参观博物馆的主要原因包括增长知识、欣赏艺术品和文物、感受文化氛围以及休闲娱乐等。
3. 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评价大部分受访者对博物馆的展览内容持肯定态度,认为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有趣且有教育意义。
少数受访者认为某些展览过于专业化,难以理解。
4. 对博物馆服务质量的评价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表示满意,认为工作人员态度友好、导览服务专业且周到。
少数受访者提到博物馆的人流拥挤、设施老旧等问题。
5. 对博物馆的期望和建议受访者对博物馆的期望主要包括增加互动性、提供更多的展览活动、加强数字化展示和拓展文化交流。
建议方面,受访者提到应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和推广,改善博物馆的设施和环境,并提供更多的导览解说等。
四、结论通过对博物馆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较高,并且参观频率也较为频繁。
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服务质量得到了公众的肯定,但仍有部分问题需要改进。
公众对博物馆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增加互动性和提供更多的展览活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参观博物馆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参观博物馆主题:参观博物馆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博物馆逐渐成为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场所之一。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机构,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可以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因此,本次社会实践调研将以参观博物馆为主题,通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探索博物馆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包括展览内容、藏品特色、参观人群等。
2. 探究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3. 分析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 深入了解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及参观者的文化素养和认知变化。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参观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选择了几个知名的博物馆,包括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地方性博物馆和专题性博物馆进行了实地参观。
通过观摩展览馆、参观藏品和了解博物馆的宣传与推广活动,我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博物馆的运营和发展状况。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通过对参观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参观感受和看法,以及对博物馆的评价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1. 博物馆的基本概况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博物馆都拥有丰富多彩的展览内容和独特的藏品特色。
例如,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展览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其中敦煌壁画、故宫文物、三星堆文物等展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而地方性博物馆主要展示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比如某地方性博物馆主要介绍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民俗和风土人情。
此外,一些专题性博物馆如军事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纪念馆等也各具特色,展示了特定领域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2. 博物馆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博物馆在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方式,博物馆能够向公众传授历史和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
【社会实践】游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社会实践】游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2019年10月10日,我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前
往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这次活动让我们对历史文化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比如古
代的青铜器、陶瓷、书画作品等。
通过这些展品,我们了解了古代
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历程。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
当地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对我们的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专业的讲解和解说,使我们对展
品的理解更加深入。
通过与导游的交流,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
不到的知识,也激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增长了见识,还提高了对历
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
和启发,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文化传统。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这
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最新关于博物馆调查报告精选范文五篇博物馆是沟通现代与古代的桥梁,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一起来看看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博物馆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博物馆调查报告精选(一)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馆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面积3万余平方米,有19个展厅,是一座国家级现代化博物馆。
院区中央为主展馆、东西两侧配厅及文物仓库楼,四隅分布着电教楼、临展楼、办公楼和培训楼等,整体布局结构严谨,取九鼎定中原之寓意,建筑形式新颖别致,气势雄浑,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特色。
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
大多数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常年举行诸如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等等属于文化范畴的展览,并且相对长时期稳定。
这一类型的展示与商业展示和专题展示都大相径庭。
与商业和专题展示的区别在于这是一种提倡文化交流和保存艺术珍品的展览空间,并且展览时间较长,甚至是永久的展示。
早期的艺术馆、博物馆等大多沿用传统建筑加以改造,转而对外开放,观众群从贵族雅士慢慢扩大到普通民众。
走进博物馆,当我们要领略艺术的美丽时,往往先被展馆空间所营造的艺术气氛感染,而后才能静心品味单体展品,类似这样的艺术馆不计其数,每一种艺术流派都会有合适的展馆空间。
第一宽敞疏松的平面格局。
文化展示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合理的平面功能布局上。
一个井然有序的参观线路会使观众在舒适安逸的心理状态下品位展品。
参观线路有入口开始,保持一定量的交通线路,才用串联式与发散式结合。
展区的排列方式类似于商业展示。
文化展示的展板、展架多数都依靠展馆建筑本身的界面,在结构支撑和构造上相应比较简单。
对于单体的艺术品或文物,根据其身的体量需要有合适的观看距离和范围,它们的陈列不能和商品或其他商业性的产品那样布置得琳琅满目,尤其对于稍大体量的艺术品或文物,应该多留一些空间并给观众以充分的观赏时间。
甚至在展品前有供休息的座椅,让人品味。
第二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恬静的展馆气氛从整体环境上给人以清净安逸的感觉,因为这类展品多数是艺术品、文物等,展览中心除了突出展示的展品外,尽量避免其他物品的干扰。
只是为了烘托展品,需要精心设计出适宜的展具和陈设,但不能有过多渲染,以免喧宾夺主。
在展馆中为陈列出极具情调的艺术气氛,必须对每一件精美的展品都加以分析。
正是这种艺术品或文物的独立特征,才能使博物馆处处显得精美别致。
第三柔和自然的照明设计在展示空间里,由于其展品多数都是珍贵的艺术品或文物、标本等有保留价值的东西,所以在关照度上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并且许多展品必须提供日光效果的照明才能完全真实的表现,但又要避免直接日光的照射,以防紫外线对其侵害,所以展馆提供柔和自然的照明配置。
第四风格统一的展示空间博物馆展示在风格上较统一。
因为没有过多的企业和品牌商业形象的干扰,展示空间叫纯粹,而且往往直接利用展馆空间的界面作展示,没有过于复杂的展板、展架等构造,不用额外的刺激观众的视觉与心理,而是强调展品本身的冲击力,简化单一的立体空间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与回味。
在这些展馆中,有的质朴无华,有的冷静深邃。
这些都应是展览建筑空间本身的艺术美感,它们能让观众步入其中并感受到艺术与文化的神圣与魅力,而并非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内的大中城市开始对大展览馆进行大规模改造。
主要原因就是老的展馆环境已不能适应现代展示观念的需要。
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的不断革新,原有的单一局限的展示手法逐渐被新的变幻莫测的声光电等技术代替,信息化为展示陈列提供了超大容量的平台,电脑软件技术的飞跃发展为展示场景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改变是展示方式从单方面的说教转向互动行为,观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物品罗列,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观展中通过体验的方式去感受。
博物馆调查报告经典(二)20**年5月5日调研报告为了体现“以人为本,以实物地质资料为本,为社会服务”的设计理念,为把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成为“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
20**年5月5日,我中心一行33人在中心团委的组织下,参观首都博物馆及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参观过程中,着重了解两个博物馆的馆藏职能及及先进的办馆理念,结合本中心的馆藏职能及发展特点,调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两博物馆概况:首都博物馆新馆是一座拥有最先进设施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的展览陈列以首都博物馆历年收藏和北京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历史、文物、考古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形成独具北京特色的现代化展陈。
首都博物馆以其宏大的建筑、丰富的展览、先进的技术、完善的功能,成为一座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称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行列。
首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颇受好评的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如:《北京历史文物陈列》、《元大都历史陈列》、《老北京春节民俗展》、《馆藏历代陶瓷、书画真伪辩识展》、《北京历史文化展》等数百项。
内设: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文物库房、社会教育区、业务科研区、行政办公区、综合服务区和地下车库等。
新馆以完善的功能,先进的设施,跻身于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行列。
使文物收藏、展览、修复、研究、教育、交流融为一体。
首都博物馆新馆不仅是一座重要的文化设施,同时也是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文物研究、面向公众和广大青少年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历史及科学知识的基地,还是北京市举办礼仪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民群众旅游和休闲的理想去处。
建筑设计重视博物馆的特定功能要求,力图以清晰的、简明的、富于逻辑的方法处理好各功能区间的关系。
主要的功能区分为:展陈区、社会教育区、综合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地下停车库、行政办公区、安全保卫区、藏品库区、设备区。
文物安全的环境监控:首都博物馆采用恒湿不恒温的先进、独特的智能化空调系统,将文物库房和展厅的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控制在2%以内,极大地保证了文物存放安全;同时又使展厅温度随外界自然气温有一定幅度的浮动,获得较好的对人舒适度。
观众现场服务:在博物馆各大门内、大厅均安装参观导览系统,让公众自由地浏览、查询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参观信息。
售票验票系统出售本馆的全价、优惠价等各种参观券,能够自动识别参观券的真伪、面额,并允许观众当天即使中途临时出馆、仍可返回继续参观。
信息化服务:信息技术将以往历史的音视频数据数字化所建立音视频节目数据库和点播系统,可让观众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电话拨号自由地点播想收听、收看的曲艺、戏曲节目。
多功能报告厅:通过数字化网络、电台、电视网(有线/无线)和现场视频直播、数据网络交互式播发、后期电子出版物制作,实现现场会议与网络会议的相结合。
互联网用户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浏览本馆局域网的方式实时地参与现场学术讨论。
展厅不同类型展厅相对独立,既便于观众有选择地参观、缩短参观路线,又便于安防管理。
宽阔的展厅面积和充足的高度,也为丰富多样的展陈设计提供了理想空间。
3000余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将为国内、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一流的展示平台。
智能化温湿度控制系统、安防消防系统,为举办最珍贵级别的文物展提供了条件。
数字放映厅超宽视角弧形银幕,可播放高清晰数字影片,该设备分辨率为国内外目前最高;目前第一部影片是《辉煌的北京》;今后将制作立体数字影片。
为每一位参观的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完善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基础,以人性化服务理念为原则;接待服务拥有多语种服务咨询、物品寄存柜、公共饮水台、休息座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等。
并为残障人准备了残障人电梯、轮椅、残疾人电话;为婴儿准备了婴儿室、童车等。
同时配备了6台为残疾人士或不方便行动的人使用的触摸屏。
导览与讲解服务为观众免费提供多语种导览图、展览的中英文版展览彩页;提供多语种讲解员讲解、专家讲解专场;触摸屏查询电脑、多语种智能化语音导览机,以及在全国率先采用的多语种个人掌上电脑(PDA)导览。
休闲经营服务餐厅、咖啡厅、茶室、纪念品商店、书店、自动取款机、邮筒、公用电话等设施对观众开放。
北京自然博物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对现代化的天桥剧场,具有特殊的文化环境。
北京自然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
自然博物馆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
馆藏文物、化石、标本10余万件,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居世界第二,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名扬海内外。
“动物陈列”按系统发育顺序展示了现生主要动物类群,反映了动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历程。
“植物陈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细菌、蓝菌,真核生物的藻类、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标本及生态照片,展现了诸位的多样性,再现了植物演化的历程,反映了植物对动物、人类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古生物陈列”踏着史前生命的足迹,通过大量的化石标本展示了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由变温到恒温、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历程。
“人之由来陈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历史进程,以及个体的人十月怀胎的诞生过程,勾画出人类自身的发展轨迹。
“恐龙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将恐龙复原,配以声光电,让观众仿佛回到了亿万年前的远古生态环境中,因而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馆藏标本约20余万件,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国家一、二类保护的动物植物标本,还拥有一定数量的模式标本以及具有特殊意义的珍贵标本,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马门溪龙、世界上最早鸟类之一的三塔中国鸟以及完整的整窝恐龙蛋化石等。
北京自然博物馆现有四个大型基本陈列:古生物陈列(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厅、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厅)、植物陈列(绿色家园厅)、动物陈列(动物人类的朋友厅,动物的奥秘厅)、人类陈列(人之由来厅)。
这四个陈列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并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展示内容,向观众普及生命科学知识。
馆内还设有几个专题展馆,如“人体真奇妙”、“水生生物馆”、“恐龙世界”等,以及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新开辟的互动式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探索角。
同时,本馆每年都会推出若干个临时性展览各种临时性专题展览,影响较大的包括“优生优育”、“人与生物圈”、“香港自然风光”、“人体真奇妙”以及连续12年推出的“动物生肖”展览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览“男孩女孩”展览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奖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最佳活动创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