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案例讨论
流行病学案例分析

流行病学案例分析流行病学案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特定疾病或健康问题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来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关于流行病学案例分析的例子。
案例背景近期,某城市发生了某种传染病的爆发。
该城市卫生部门启动了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并制定控制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经过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
调查还发现,该疾病的传播与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如在冬季、春季发病率较高。
此外,调查还发现该疾病在某些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如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影响因素分析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该疾病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社区环境:在病例密集的社区中,空气污染和环境卫生不良可能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
2.个人行为:如不注意个人卫生、不经常洗手、吸烟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3.免疫接种:调查发现,在免疫接种的人群中,发病率明显较低。
4.医疗设施:在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疾病的传播可能更加迅速。
预防和治疗措施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的结果,该城市卫生部门采取了以下预防和治疗措施:1.增强社区环境卫生:加强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
2.个人卫生宣传:通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个人卫生知识,鼓励人们勤洗手、保持环境卫生等。
3.免疫接种计划:组织大规模的免疫接种活动,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发病率。
4.医疗资源优化:优化医疗设施和资源分配,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结果与评估经过一系列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实施,该城市中该疾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后续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评估,发现这些措施对于减缓疾病的传播和保护人群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群的监测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了该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为今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参考。
总结与建议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流行病学在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案例分析

流行病学案例分析一、2015年3月14日,临沧市某学校午餐后陆续出现多例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学生。
截至下午3点,送医学生480人,其中,320人住院治疗(包括较重的30人),留院观察160人。
问:在紧急应对处置的同时,应按照什么步骤开展该事件的调查。
(请结合资料进行阐述)二、在一项胆固醇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60岁及以上的确诊冠心病患者200例,未患冠心病的对照300例。
结果发现,冠心病病例组中有120例存在高胆固醇,对照组中有160例存在高胆固醇。
问:(1)改研究采用了何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列出分析表格(3)计算并比较两组的高胆固醇暴露率(卡方=20.548)(4)计算并解释高胆固醇者患冠心病的危险度(注:该危险度的95%可信区间为2.52~4.62)三、某医生抽取一级高血压患者300例者700例,采用血压计进行筛检,结果漏诊20例,误诊90例。
问:(1)列出分析表格(2)计算该高血压的真实性评价指标(3)如果用该血压计在一级高血压患病率为8%的1万人中进行筛检,会造成多少人误诊?阳性预测值是多少?(重新列表计算)四、1979年Shapiro等文对口服避孕药(OC)和心肌梗塞(MI)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他们选择因MI住院的25-49岁育龄妇女234人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一地区1742名育龄妇女为对照组,分贝调查她们口服避孕药的情况:在病例组中有29人服用,对照组有135人服用。
(1)请问这是什么研究方法?(2)列出分析表格。
(3)若=5.84请分析结果。
(4)请计算OR值,并分析结果。
已知OR(1.10,2.58)五、在1975年开始选择1000名从事油漆镭盘的表厂健康女工与从事电话员工作的1000名健康妇女进行追踪观察研究至1995年。
研究结果中发现其从事油漆镭盘的工人中发生了20例骨癌患者,电话员中发生了4例骨癌患者。
(1)改研究为何种流行病学方法?(2)列出分析表格。
流行病学调查实例分析

目录•流行病学调查概述•流行病学调查实例之一:糖尿病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实例之二:心血管疾病研究目录•流行病学调查实例之三:癌症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实例之四:呼吸道疾病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流行病学调查概述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疾病的流行趋势、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策略和措施。
定义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的调查,为制定和评估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义与目的分析性研究通过对特定人群的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比较,评估疾病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如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实验性研究在控制条件下对暴露和未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个体进行比较,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如随机对照试验。
描述性研究对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包括病例报告、病例系列分析、横断面调查等。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和评估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监测疾病流行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监测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指导。
发现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发现影响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评估预防措施效果流行病学调查可以评估预防措施的效果,为改进和优化预防策略提供支持。
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尿病研究0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02糖尿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03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了解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背景与目的01采用问卷调查和身体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进行调查。
02在多个地区进行样本采集,包括城市、农村和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
样本量根据统计学原则确定,以保障结果的可靠性。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02数据分析方法与结果解释采用卡方检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临床流行病学案例讨论筛检

大肠癌筛检案例讨论上海市2003~2007年大肠癌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35/10万和22.42/10万,其中结肠癌的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5.55/10万和12.75/10万,直肠癌的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7.80/10万和9.66/10万。
大肠癌的发病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2位。
大肠癌的死亡率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4位。
研究者甲从1989年至1996年在上海市某大肠癌高发区3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中,应用反向被动血凝大便潜血试验法(RPHA-FOBT)实施大肠癌筛检,得到如下资料。
表1 RPHA-FOBT法在3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的大肠癌筛检结果病人非病人合计+65 535 600-55 23345 23400合计120 23880 24000 研究者乙同期对同一人群,调查研究对象肠息肉史、慢性腹泻史、粘液血便史、便秘史等等13个高危因素,并计算个体大肠癌危险隶属度(AD值),实施大肠癌筛检,以AD值≥0.2诊断为阳性,得到如下资料。
表2 大肠癌危险隶属度(AD值)法在30岁以上普通人群中的大肠癌筛检结果病人非病人合计+96 7200 7296-24 16680 16704合计120 23880 240001. 试分别计算反映上述两个筛检试验真实性和预测值的指标。
2. AD值法的ROC曲线如图1,请问筛查大肠癌时,诊断阈值取何值最佳?图1 AD值法的ROC曲线3. 若在该人群中进行大肠癌筛检,要尽量降低漏诊率,选择上述哪种方法较好?4. 在AD值法中,若将诊断阳性的阈值从0.2改为0.3,预期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5. 若分别使用联合试验的串联法和并联法,分别得到如下资料,请分别计算串联法和并联法得到的灵敏度、特异度,并解释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
表3 RPHA-FOBT法和AD值法检测联合筛检大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结果RPHA-FOBT法AD值法患者正常人合计+ - 10 35 45- + 41 6700 6741+ + 55 500 555- - 14 16645 166596. 这两个筛检试验得到的阳性预测值均较低,请解释原因,若该地70岁以上且有不良习惯(长期进食高脂肪、高热量、缺乏纤维素饮食和体力活动)者中的大肠癌患病率达10%,则预期在此类人群中应用RPHA-FOBT法得到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各为多少?7. 结合本案例谈谈实施筛检的原则有哪些?8. 结合本案例谈谈提高筛检效率的方法有哪些?9. 研究者甲选择了附近未进行大肠癌筛检的某县作为对照区,并获得了当地30岁以上人群自1989年至1996年的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累积死亡率,与筛检区比较获如下资料(图2、3)。
慢性病流行病学—慢性病案例讨论(流行病学课件)

高血压病的第三级预防措施 ➢ 对重症患者进行抢救,进行康复治疗,预防严重并发症。
➢ 无论处于哪个危险等级的患者,均应立即开始非药物治 疗,即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减重、适当运动等。
➢ 高血压患者还应根据分级管理要求,定期测量体重、 腰围、血脂、血糖、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眼 底、超声心动图等,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与非药 物治疗并举)
2018年AB两乡结核病的发病率?(列出计算公式,不做具 体计算)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定义: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 病新病例数 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
K
K=100%,1000‰,10000/万
计算发病率需考虑的因素:
新发病例数
上测定血压所得的平均值为依据;
类别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轻度) 2级(中度) 3级(重度)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收缩压(mmHg)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180 ≥140
和 和(或) 和(或) 和(或) 和(或) 和(或)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高血压的流行特征及诊断依据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 血管损害的疾病。
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单纯性收 缩期高血压。
高血压流行特征
国家地区差异: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 种族差异:美国黑人>白人 年龄差异:老年人最为常见 地区差异:北方>南方 沿海>内地 城市>农村 性别差异:青年期 男性>女性 中年后 女性>男性
临床流行病案例分析

临床流行病案例分析引言:临床流行病学是通过分析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状况、疾病的分布特征、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从而进一步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临床流行病学案例,来详细描述疾病的发生过程、流行状况以及分析其可能的传播途径,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案例背景:市的一家大型电子厂有多名工人陆续出现了相似的呼吸道感染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症状持续时间不一,且有轻微的传染现象。
工厂对疾病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报告给卫生部门。
方法:1.调查病例:对出现症状的工人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人数、性别、年龄、日常工作环境等。
2.整理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工厂内外的流行病学资料,如日常工作流程、员工的行为习惯、就餐情况等。
3.对相关环境进行调查:对工厂内外的水源、空气质量、食品供应、卫生设施等进行调查。
4.取样和实验:在出现症状的工人中,随机选择一部分进行采样,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结果:1.调查病例:工人中出现症状的人数为50人,其中男性40人,女性10人。
年龄分布在20-50岁。
大部分病例发生在电子车间内。
2.流行病学资料:工厂内外的环境干净整洁,食品供应安全,员工集体活动频繁。
3.环境调查:工厂内外的水源合格,空气质量良好,卫生设施完善。
4.实验结果:对病人的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后,发现病原体为流感病毒。
通过病毒株的测序发现,感染的病毒为H1N1亚型。
讨论:结合以上结果,可以初步确定该电子厂内出现的流感疫情为H1N1流感。
以下是对该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1.传播途径: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病例发生在电子车间内,由此可以判断,该电子车间可能是疾病的传播源。
病毒可能通过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在车间内传播,而工厂内外的卫生设施和餐饮供应等环境没有异常,排除了通过其他途径传播的可能性。
2.感染原因:由于电子车间的工作环境封闭,空气流通性较差,加之电子车间内的工人密集,接触面较大,因此,一旦有感染者出现,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感染其他的工人。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案例解析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案例解析今天咱们就像侦探破案一样,来解析几个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案例。
案例一:神秘的学校流感爆发。
话说有这么一个学校,突然好多学生都感冒发烧了。
这可不得了,就像一阵阴霾突然笼罩了整个校园。
首先呢,调查人员就像一群超级侦探赶到了现场。
他们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到底是不是流感啊?”于是,就开始对患病的学生进行症状询问。
那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什么头疼、咳嗽、流鼻涕,还有浑身没劲儿。
这些症状看起来很像流感,但不能光凭这个就下结论呀。
接着呢,调查人员就开始采集样本了。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寻找犯罪证据一样。
他们从患病学生的喉咙里采集了一些分泌物,然后送到实验室去检测。
这时候,调查人员可没闲着,他们开始调查这些患病学生的活动轨迹。
结果发现,很多患病的学生都参加了学校的一场大型室内活动。
哇,这就像是找到了一条重要线索!原来这个活动的场地通风不太好,而且人员密集。
这就为流感病毒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就像一个“病毒乐园”。
实验室结果出来了,果然是流感病毒在作祟。
那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像给这个“生病”的校园开药方一样。
学校加强了通风,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还让没生病的学生多洗手、注意个人卫生。
就这样,慢慢地,这场流感风波就平息下去了。
案例二:村子里的奇怪腹泻病。
在一个宁静的小村子里,突然很多村民都开始拉肚子。
这就像是平静的湖水突然泛起了涟漪,而且是很不好的涟漪。
调查人员赶到村子后,就开始一家一家地询问。
发现这些村民有的喝了村里的井水,有的没喝,但是患病的村民大部分都喝了井水。
这时候,井水就被列为了“头号嫌疑犯”。
他们对井水进行了检测,这一检测可不得了,水里有好多细菌呢!原来啊,村子里的一口井旁边最近有个小动物的尸体,可能是这个污染了井水。
这就好比是一个“坏蛋”偷偷潜入了村民的水源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查人员赶紧让村民停止饮用井水,并且对井水进行了消毒处理。
同时,对患病的村民进行治疗。
慢慢地,村民们的腹泻病就好了,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临床流行病案例分析

诊断标准
艾滋病诊断主要依据实验室检测,包括HIV 抗体检测、病毒载量检测、CD4+T淋巴细 胞计数等。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 行病学史进行综合判断。
防治策略及挑战
要点一
防治策略
针对艾滋病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宣传教育、行为干预、药 物治疗和疫苗研发等方面。重点加强高危人群的干预和管 理,推广安全套使用,开展抗病毒治疗等。
指导临床实践
临床流行病案例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实践参考,帮助医生 更好地了解和处理类似病例,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临床流行病案例分析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 依据,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社会对流行病的防 控能力。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新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
针对新发传染病,需要建立更加灵敏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控
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临床流 行病学在应对公共卫生挑战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加强 临床流行病案例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案例分析概述
案例来源
选择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 影响力的临床流行病案例,如新 冠病毒肺炎、埃博拉出血热、登
革热等。
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 行病学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等方法 ,对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传播 链、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进行深
制疫情的传播。
02
跨学科合作研究
加强跨学科合作研究,结合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
多个学科的优势,深入探究流行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控策略。
03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临床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病学案例讨论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反应停与先天性畸形关系的研究》案例讨论1、案例中对原因不明疾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运用了哪些流行病学方法这
些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答:1)、《反应停与先天性畸形关系的研究》中进行了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
案例对反应停引起的先天性畸形——海豹肢畸形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通过病例报告及病例分布特点说明了海豹肢畸形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哪些人群中发生及发生多少的现象,不同国家的短肢畸形病例数与反应停销售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分析,继之通过人群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了反应停致畸形的现象,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致畸作用的影响,最后通过动物实验初步分析了反应停致畸形机制的研究。
2)、案例中运用了以下流行病学方法:
①、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是在某一时点或一个较短
的时间区间内收集的,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的关联。
在案例中,反应停于1956年投放市场,1959年~1961年间,许多国家发生了病例数逾万的先天性畸形的流行,具有相同的临床表现。
在较短的时间区间(1959~1962),横断面调查揭示了典型的海豹肢畸形的时间分布集中在1959到1962年之间,地区分布上缺乏确切数据,但是从当时世界各地的病例报告来看,使用反应停的地方就有短肢畸形的发生,大致说明了地区分布与反应停使用的关系,对于人群分布,没有证据说明反应停只在某些人群致畸,或在某些人群中比在其他人群更易致畸,种族、气候和饮食与发生畸形无关。
横断面调查基本阐明了海豹肢畸形的三间分布以及短肢畸形与疾病的关系。
优点:I、通过对发病地区或人群的调查,描述了海豹肢畸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从而为发现高危人群(孕期服用反应停)或有关的病因提供了初步的线索;II、在较短的时间(1959~1962)获得海豹肢畸形分布与反应停使用关系的初步结果,能够为预防海豹肢畸形的再发提供策略依据;缺点:I、海豹肢畸形的分布不集中,分布于世界上许多的国家,横断面研究获得的资料分散,样本量小不足以对疾病和病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II、横断面调查的结论可靠性不高,只能描述疾病的分布,不能充分说明反应停的使用就是海豹肢畸形的病因,因果关系不强。
②、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案例中,采用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不同国家的短肢畸形病例数与反应停销售量之间进行了分析,证明短肢畸形发生的频率域反应停销售量成正比,随后于1963年又做了反应停由市场撤出后的类似研究,评价英国部分地区的短肢畸形发生情况与反应停消耗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原西德的资料,证明反应停销售量曲线和短肢畸形病例数曲线相隔时间恰与病例母亲的怀孕前吻合。
优点:I、生态学研究应用现成资料(反应停销售量和短肢畸形病例数)来进行研究,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可以很快得到结果;II、生态学研究对病因未明疾病(短肢畸形发生初期,反应停并不是确定的致畸因素)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
缺点:I、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生态学谬误,反应停的销售量并不一定等于病例母体实际摄入量,用群体的销售量与病例数建立的相关关系所得的结论并
不完全可靠;II、混杂因素难以控制,案例中主要利用反应停的销售量和病例之间的相关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不能将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分离出来;III、生态学研究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研究结果不能作为因果关系的有力证据。
③、历史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的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对象的分组,研究开始时研究的结局已经出现。
在案例中,1963年于澳大利亚妇科医院进行的一次10年的回顾性纵向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孕期服用过反应停发生短肢畸形的危险是未服用过的146倍,RR=146.
优点:I、历史性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可以在较短时期内完成,案例中对纵向观察的研究并不需要追踪10年即可获得相关关系;II、历史性队列研究的性质属于前瞻性观察,仍然是从因到果的推论;III、历史性队列研究具有省时、省力、出结果快的特点;
缺点:I、资料的累积未受到研究者的控制,案例中所搜集到的病例及其与反应停暴露的关系不一定符合要求;II、历史性队列研究的资料搜集样本量需求足够大才能够充分说明因果关系,减小偏倚,案例中的暴露组数量较小。
④、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种特点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以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
案例中进行了一项正式的
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了放射线、避孕药、堕胎药、去污剂等因素,最后只有反应停有意义,χ2=,P<,OR=。
优点:I、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对于发病数分散数量小的短肢畸形适用;II、相对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易于组织实施;III、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如案例中同时对放射线、避孕药、堕胎药、去污剂等因素进行了研究,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
缺点:I、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案例中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可能存在选择偏倚;II、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III、获取既往信息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尤其是因为对照组没有发生疾病,可能忽视暴露的存在,且不能测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2、试从判断因果关系的标准来分析案例中疾病与因素的关系。
答:①、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或防治处理)X引起疾病(或防治效应)Y(X→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这就是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
案例中反应停大量上市后在使用国出现短肢畸形发病率急剧升高的现象,提示了反应停作为怀疑病因的可能,随后通过生态学研究进一步提示了服用反应停与发生短肢畸形的时间顺序,对反应停致畸形的剂量和时间进行的研究虽然结论不一致,但都提示在妊娠早期服用反应停所容易导致胎儿短肢畸形,通过反应停致畸动物实验及机制的研究,说明了给予孕期动物反应停X可以导致胎儿畸形Y,从实验研究的角度说明了二者的时间顺序;
②、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
越大,关联强度的测定可以有OR、剂量反应关系和生态学相关。
案例中,进
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所得结果显示χ2=,P<,OR=;生态学显示了出生缺陷数与一年前供应给Birmingham地区的反应停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另外Davis和Dobbling提供的资料证明了随着反应停销售量的上升,短肢畸形病例数随之上升;案例中并没有提供剂量反应关系曲线,100mg反应停足以引起严重的海豹肢畸形,且剂量与畸形严重程度之间没有关系;
③、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观察到,除非有明确的理由来解释不同的结果。
案例中发现没有证据说明反应停只在某些人群致畸,或在某些人群中比在其他人群更易致畸,种族、气候和饮食与发生畸形无关,典型的海豹肢畸形的时间分布集中在1959到1962年之间,地区分布上缺乏确切数据,但是从当时世界各地的病例报告来看,使用反应停的地方就有短肢畸形的发生,大致说明了地区分布与反应停使用的关系;
④、关联的合理性:反应停在大量投入市场前并没有开展发育毒性实验,关于反应停的致畸作用的理论知识缺乏,但是研究者通过横断面调查、生态学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动物实验对反应停导致胎儿畸形进行了论证,论证方式较为严谨、科学,能够说明关联的合理性;
⑤、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一般而言,在因果论证强度上,实验性研究大于观察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大于无对照的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大于以群组为分析单位(生态学)研究。
案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涉及实验性研究(反应停致畸形动物实验及机制的研究)、观察性研究(横断面调查、生态学研究),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对照(历史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因果论证强度强,能够说明反应停事短肢畸形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