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系统分类学

生态指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可 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种类作 为生态指示物种,监测环境变化。
环境质量评估
通过分析植物种类的分布和生长 状况,可以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 了解环境污染状况和生态恢复情
况。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可 以对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了 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THANKS
谢谢
目的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历程
早期的植物分类
01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们开始根据植物的用途和外观进行简单
的分类。
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诞生
02
随着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和组织
结构,推动了植物分类学的进步。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植物系统分类学
目录
CONTENTS
•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 植物系统分类学基本原则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方法与技术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应用 • 植物系统分类学的挑战与展望
01
CHAPTER
植物系统分类学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一门科学,旨在根据植物的形态、遗传、生态和地理分布等 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以揭示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历程。
植物系统分类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
植物系统分类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植物物种多样性 的研究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生态恢复与重建
利用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知识,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农业和林业生产
通过植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发掘和利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植物资 源,促进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知识

三、地衣植物门
特征: 真菌(子囊菌)与藻类(蓝藻、绿藻)的共生植物。 形态: 1、壳状: 2、叶状: 3、枝状
壳状地衣
王兆龙2001年 摄于美国罗格斯大学
第二节 高等植物
特征: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例外)。 2、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 3、有性生殖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新的植物体。 4、陆生。 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 子植物、被子植物四个 门。
(三) 真菌门
。 2、生活方式:寄生、腐生、或兼寄腐生。 3、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发达;有性生殖各 式各样。 有70,000种。 可分为4纲:藻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 半知菌纲。
各纲代表植物
1、藻菌纲:黑根霉 2、子囊菌纲: 酵母菌 青霉菌 3、担子菌纲: 蘑菇—伞菌的结构:菌盖、菌褶(侧丝、担孢子)、 菌柄、菌环 4、半知菌纲: 只知道无性生殖阶段,对有性生殖阶段还不明了。 稻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等病原菌。
繁殖方式:
1、细胞分裂。 2、丝状体断离。
异形胞—丝状体上厚壁的细胞,胞质均匀透 明,大小与营养细胞相同。 厚垣孢子—丝状体上比营养细胞大的厚壁的 细胞。 藻殖段—丝状体上由异形胞分隔形成的片段。
3、孢子生殖(内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垣孢子)。
念珠藻属
代表植物:
例如: 稻 Oryza sativa L. 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
梅花 P. mume (Sieb.) Sieb.et Zucc.
(二)有关命名人表示法的含义
植物分类系统与分类方法

01
当一份植物标本知道其采集地时,则可使用地方植物志、手册、检索表等进行鉴定。如标本采自东北长白山,则可使用《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木本植物图志》、《东北草本植物志》等进行鉴定.
份数:2-3份 编号: 同一地点采集的同一种植物编1个号 属于同种植物分开采集的部分编相同的号码 定人采集的编号最好连续 号牌要和标本连在一起 做好野外记录 编号要与标本上号牌的编号一致 重点记录从标本上无法观察到的信息
3.采集的份数、编号及采集记录
1、整理和压制 及时压制 适当整理 按时换纸 粗大部分常更换位置 各标本尽量顺序排列 避免不同号的标本夹在一张纸上 肉质植物沸水杀死后压制 大型叶的压制 2、上台纸:台纸39×27cm 3、消毒
查某科、某属的研究情况,也可在《东亚植物文献目录》索引中先查某科或属有哪些人进行过研究,再到正编该作者项下查有关著作或研究论文。该文献包括补编只收集到1958年。想了解以后的资料可查阅《中国植物学文献目录》(第1-4册)、《中国系统植物学文献目录》。
二、检索工具书的利用方法
查某个种的文献。在《中国植物志》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每种下面列举了原发表该新种的文献,称为原始文献,此外常列出数个重要文献。有条件也可直接查阅《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该索引收集了自1753年林奈《植物种志》发表的所有种子植物新种名、产地及原始文献。
二、植物标本的整理和制作
三、标本的保存
鉴定 分科:科号表;标本标号 排序:科按科号排序;属种依拉丁字母排序
标本的分类鉴定
01
植物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分类

功能:具有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防洪抗旱等多种生态功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分类:根据湿地的水文条件、土壤 类型和植被类型,可以分为沼泽、 湖泊、河流、海岸等多种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
定义:以乔木为主体的生 态系统
特点:生物多样性丰富, 食物链复杂
生态系统的分类
水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河流、湖泊、池 塘等
咸水生态系统: 海洋、海湾、珊 瑚礁等
湿地生态系统: 沼泽、湿地、红 树林等
水生生物:鱼类、 甲壳类、水生植 物等
水生生态系统的重 要性:维持生态平 衡,提供水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陆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包括热带雨林、 温带森林、寒带 森林等
功能:调节气候,保持水 土,净化空气
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系 统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破
坏和退化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草原生态系统: 包括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寒 带草原等
荒漠生态系统: 包括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寒带 荒漠等
湿地生态系统: 包括河流、湖泊、 沼泽、湿地等
城市生态系统: 包括城市公园、 城市绿地、城 市建筑等
农田生态系统: 包括农田、果 园、菜园等
湿地生态系统
定义:湿地是指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土壤饱和、生长有湿生植物的地区
植物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 分类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植物的植被类型
02
生态系统的分类
植物的植被类型
温带植被
植物系统分类

植物体不含乳汁
植物体含乳汁
缘花↑K0-∞ C(3)A0 G(2:1:1) ,0 盘花﹡K0-∞ C(5)A(5)G(2:1:1)
↑ K0-∞C(5)A(5)G(2:1:1)
菊科的绝大部分属种 如向日葵、菊花
恩格勒:柔荑花序类为原始类群;
哈钦松:柔荑花序类较木兰目进化。
4. 锦葵科 ⑴主要特征:
①草本、灌木、乔木,韧皮纤维发达;单叶互生,掌状 脉,托叶早落。
②花:﹡K5,(5) C5 A(∞) G(3- ∞ :3- ∞ );
花图式: 中轴胎座 ; 通常附有副萼;单体雄蕊 ③蒴果或分果;种子有胚乳。
⑵代表种:
9. 芸香科 ⑴主要特征:
①乔、灌木,木质藤本;全株含挥发油;叶互生,复叶,
具透明腺点。
②花:﹡K5-4,(5-4) C5-4 A10-8, ∞ G (2- ∞ :2- ∞)
花图式
③柑果、蒴果、核果、蓇葖果
⑵代表属:
①柑橘属——常绿乔木、灌木,有枝刺;单身复叶革质
总叶柄具翅。柑果;
﹡K(5)C5A15-∞ G(8-14 :4-12)
花序中有异形小花(外围为假舌状花,中央为管状花) 萼片不发育,常变态为冠状毛、刺状毛、或鳞片。
﹡↑K0-∞C(5)A(5)G(2:1 :1)
花图式 基生胎座 ③连萼瘦果;种子无胚乳。 ⑵两个亚科的主要特征:
管(筒)状花亚科
舌状花亚科
整个花序全为管状花;或缘 花为假舌状花、漏斗状,盘 整个花序全为舌状花 花为管状花。
8. 豆科 ⑴主要特征: ①木本、草本,常有根瘤;叶互生,常有托叶。 ②两性花,5基数,1心皮,边缘胎座。 ③荚果;种子无胚乳,子叶发达。 ⑵各亚科特征: ⑶系统分类: 恩格勒系统——无豆目,豆科属蔷薇目,下分3亚科 哈钦松系统——豆目,下分3个科;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分类等级种的概念:显明特征,地理分布,生殖隔离分类等级的命名:“双名法”、“三名法”种的命名:属名+种加词,属名为名词,或名词化的形容词,种加词为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用的名词。
此为“双名法”亚种、变种、变型的命名:属名+种加词+亚种、变种或变型的分类单位名(subs., var.,form.)+上述分类单位的加词,这些加词也是形容词或作为形容词的名词。
此为“三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的名称:全部为名词或作为名词用的形容词,属的名称为单数,属以上的名称为复数。
分类单位的名称可以是任意来源的词,亦可以是人名,地名,不过在人名作为种加词时可以用名词的所有格,亦可以转化成形容词;作为属名时,不管男性或女性,规定一概作为阴性单数主格看待。
分类的依据:形态学为主,也可以用其它手段。
种组成属,属组成科,科组成目,目组成纲,纲组成门,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
每个分类单位可以再加入亚级分类单位,如种有亚种,属也可以有亚属,科有亚科,目有亚目,纲有亚纲,门有亚门等。
此外还在亚科之下设族的。
各个分类等级的后缀:种加词有各种形式,但其性、数、格应与属名保持一致。
保名作为作种加词时可以以是复数,这时与单数的属名是不一致的。
生活史:生物从个体开始到产生新的个体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有有性生殖。
生殖reproduction繁殖propaganda无性繁殖有性繁殖核相,核相交替:某种个体一套的染色体称为核相;有性生殖两个配子结合那时的核相是双相的,结合成合子之前,核相是单相的。
从核的单相——双相——单相,这就叫做核相交替。
显然从单相到双相,再到单相,具有质的变化。
孢子体孢子配子体配子合子同配生殖异配生殖卵式生殖胚世代交替:具有有性生殖,要有减数分裂R!要有孢子体(无性世代)2n,和配子体(有性世代(有性世代)n。
世代交替的定义存在着争论。
由于世代交替是从苔藓植物中最先发现的生活史中最先发现的,英美学者认为只有多细胞的植物体才能称为孢子体或配子体。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

植物学系统分类分————————————————————————————————作者:————————————————————————————————日期: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复习资料一、两种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不是根据植物的自然性质,也没有考察彼此间在演化上的亲疏关系,就一、两个特点或应用价值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系统: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等不同角度,反映植物界自然演化过程及彼此间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将植物界50万种以上植物分为16个门二、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和命名(一)植物界的分类单位(taxa):界、门、纲、目、科、属、种(species)、亚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as)、变型(Forma)、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和一定的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理类群,同种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而且彼此杂交可以产生后代。
种群(Population):在一个分布区的所有种内植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二)植物界分类的依据:1 形态学依据:依据形态结构特征分类。
优点是:直观、简便。
2 细胞学依据:以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性质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3.化学依据: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而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植物碱、酚、萜、糖、蛋白质、DNA 等等。
常用的有血清学方法和电泳分析法。
4.分子生物学依据: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求分子水平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5. 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依据: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植物在超微结构的差异作为分类依据。
(三)植物命名法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命名上十分混乱,往往存在同物异名的现象,如番茄,南方称为番茄,北方称为西红柿,英语称tomato ;马铃薯,南方称为洋芋,北方叫土豆,英语叫potato,此外还有同名异物的现象,如黄瓜香,可能是荚果蕨,也可能是地榆(蔷薇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系统分类学教案引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以及它们间的进化关系,植物的命名法。
教学内容: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法和植物命名法规。
教学重点:植物的基本类群的概念,植物的命名法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一)分类的方法1、人为分类法林奈根据植物雄蕊数目划分一雄蕊纲、二雄蕊纲......等。
这种依据自己的方便或按用途进行分类的方法,叫人为分类系统。
2、自然分类法达尔文认为物种起源于变异与自然选择。
从而得知复杂的物种大致是同源的。
物种表面上相似程度的差别,能显示它们的血统上的亲缘关系。
因而,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叫自然分类法,这种方法可反映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植物界的进化过程。
所用的分类方法称为自然分类。
3、自然分类法(1)细胞遗传学研究植物细胞染色体的信息、多倍化、杂交系和繁育行为,确定物种间及种下居群的亲缘关系。
染色体的数目在一个物种内通常是稳定的,因而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依据。
减数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方式表明了不同亲本的染色体组之间配对的程度,因而常用来揭示种间的关系。
多倍化即一个细胞中出现多套染色体,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多倍体大多是由不同种之间的杂交产生的杂种染色体加倍而形成。
二倍体与四倍体交配,产生不育的三倍体,三倍体加倍可成为能育的六倍体。
二倍体与多倍体在形态上的差异常很小,却是不同的物种。
我国学者李林初对杉科的水杉属、巨杉属和红杉属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提出了红杉是由水杉与巨杉(或它们的祖先)自然杂交而成,水杉是父本,巨杉是母本这一论点,从而揭示了我国特有的水杉和远隔太平洋、北美特有的巨杉与红杉的亲缘关系。
不同物种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别,是染色体上基因的差别造成的一种表型差异。
分子生物学就是直接在染色体DNA结构上寻找分子水平上的差异,作为分类的依据。
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配对有二种形式:A-T与G-C,每个物种的DNA都有其特定的G+C mol%。
不同的物种G+C的含量是不同的,亲缘关系愈远,其G+C的含量差别就愈大。
所以这是一个新的能反映属种间亲缘关系的遗传型特征,国内尚在推广应用之中。
在细菌分类中已作为一个常规的分类指标。
(2)化学分类学研究植物体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生物大分子水平的资料,评价植物类别的种系发生关系,建立以化学信息资料为基础的化学分类系统。
植物的化学组成随种类而异,因此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分类的一项重要指标,用以研究生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规律。
在分类上有用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次生代谢的小分子化合物,如植物碱、酚、萜、糖、糖苷、蜡等,以及带信息的大分子化合物,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常用的方法有血清学方法、直接用蛋白质做电泳分析的电泳法等。
此外,用生物体内所含的酶作为分类的标准也是一项发展较快而有意义的蛋白质电泳工作。
(3)数量分类学通过对已有的植物信息资料,应用计算机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客观的比较各组资料间的关系,重建进化关系并判断性状和器官的进化趋向。
(二)植物的类群最原始的植物大约在太古代的34亿年前出现,在以后极漫长的时间里,这些最原始植物的一部分经遗传保留下来了;另一部分则逐渐演化成新的植物。
随着地质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新的植物种类不断产生,但也有一部分老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消亡了,这样经过不断的遗传、变异和演化就形成了今天地球上这样丰富多样的植物。
根据植物构造的完善程度、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亲缘关系将植物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
每一大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
低等植物是植物界起源较早,构造简单的一群植物,主要特征是水生或湿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器官是单细胞,有性生殖的合子不形成胚直接萌发成新植物体。
低等植物可分为藻类、菌类和地衣。
高等植物可分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二、植物界命名(一)分类的单位1、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表以亲缘关系远近为根据,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以下还有亚种、变种和变型。
而科是植物分类的重要单位。
以水稻为例,说明其在分类上的隶属关系2、种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单位。
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且能进行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
既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又不断的发展演化。
(二)植物命名法双名法对于每种植物各国都有各自的名称,一个国家各地的名称也有差异。
因而就有同名异物(Synonym)、异物同名(homonym)的混乱现象,造成识别植物,利用植物,交流经验等的障碍。
一个种的完整的学名必须符合双名命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简称双名法。
双名法是生物分类之父林奈(C. Linnaeus)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一书中,采用前人的建议创立的,双名法要求一个种的学名必须用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了的词组成。
第一个词称为属名,属名第1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词称为种加词,通常是一个反映该植物特征的拉丁文形容词,种加词的第一个字母一律小写。
同时,命名法规要求在双名之后还应附加命名人之名,以示负责,便于查证。
如水稻:Oryza sativa L. 属名种加名定名人(Linnaeus的缩写)若是变种,则有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compressa Bean. 变种名(三)植物命名法规第一章藻类植物Algae教学目的: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以及主要的门类。
教学要点:观察代表植物以掌握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藻类及其重要门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各门类的主要特征。
藻类植物均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是自养的原植体植物。
藻类植物约2万余种,多数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少部分生活在土壤、树皮、岩石等陆地上。
藻类植物体具有多样类型,有单细胞、群体(各细胞形态构造相同,没有分工)和多细胞个体。
藻类植物含有多种不同的色素,如叶绿素A、b、C、D胡萝卜素、叶黄素和其它多种色素,由于叶绿素与其它色素的比例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藻类植物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有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之分。
凡以植物体的片断发育为新个体的为营养繁殖;凡以特化的细胞(孢子)直接发育为新个体的称为孢子繁殖;有性生殖则借配子的结合而进行,也可分为同配、异配和卵式生殖等。
同配是指大小、行为相同的两个配子之间的结合;异配是由一个大而游动迟缓的大配子与小而活泼的小配子结合;卵式生殖则是大配子完全失去鞭毛,不再游动,称为卵,小配子行动活泼游向卵而完成结合。
根据藻类植物的形态,细胞核的构造和细胞壁的成分,载色体的结构以及所含色素的种类,贮藏营养物质的类别,鞭毛的有无,数目,着生位置各类型,生殖方式及生活类型等。
一般将它们分为8个门:蓝藻门(Cyanophyta)、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Chlorophyta)、金藻门(Chrys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褐藻门(Phaeophyta)。
第一节蓝藻门Cyanophyta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蓝藻是一类最原始、构造简单的自养植物。
植物体为单细胞或群体,多数细胞外有胶质鞘(即细胞壁两层,内层纤维素,外层果胶质),有的群体外有共同的胶质鞘。
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只有核物质,为原核细胞,属于原核生物。
其特点是:(1)蓝藻细胞无细胞分化。
(2)细胞内的原生质体分化周质和中央质两部分。
中央质内有核质(染色质),其功能相当于细胞核,但其外无核膜分化,故中央部分也称原核。
周质内无染色体,(3)其所含叶绿素a、蓝藻素等色素存在于光合片层上。
(4)贮藏的物质是蓝藻淀粉。
(5)蓝藻只进行无性繁殖,包括营养繁殖和孢子繁殖,而不具有性繁殖。
无有性生殖,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单细胞蓝藻细胞分裂后,形成单细胞个体;群体和丝状体蓝藻主要靠断裂来增加个体。
断离的丝状体称为藻殖段。
藻殖段的是由异形胞分隔形成的,或是由于丝状体中某些细胞的死亡,或在两个细胞之间形成双凹形分离盘等。
异形胞是由营养细胞形成的,大小与营养细胞很相似,但壁厚,所含的物质均匀透明。
蓝藻营养繁殖外,还可产生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在丝状体类型中产生厚壁孢子。
厚壁孢子由普通营养细胞体积增大,营养物质的积累和细胞壁的增厚形成的。
孢子可长期休眠,以渡过不良环境。
环境适宜时,孢子萌发,分裂形成新的丝状体。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1、颤藻属(Oscillatoria)生于湿地或淡水中,其藻体为一列细胞组成的不分枝丝状体,无胶质鞘,藻体能前后或左右颤动。
无胶质鞘,细胞呈圆筒形。
丝状体中间有少数空的死细胞,有时有胶化膨大的隔离盘,都呈双凹形。
通过死细胞和隔离盘将丝状体分成几段,每段称为藻殖段。
藻殖段具有繁殖的作用,断开后,能产生新的丝状体。
蓝藻生长在有机质的水体中,夏秋季节过量繁殖,在水表形成的一层有腥味的浮沫,即水华(Water bloom),反映水体富营养化,并加剧水质污染,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氧,造成鱼虾缺氧死亡。
主要为颤藻属等。
2、念珠藻Nostoc藻体为一列圆形细胞组成的丝状体,丝状体不分枝,外有公共胶质鞘所包而形成片状。
丝状体有异形胞,两异形胞间的藻体可断离母体而进行繁殖,故两异形胞之间的这段藻体称为藻殖段。
葛仙米、发菜、地耳等可食用。
3、螺旋藻藻体为一列圆形细胞组成的丝状体,呈螺旋状排列。
螺旋藻含大量的人类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是人类理想的食品。
4、鱼腥藻鱼腥藻有明显的固N能力。
第二节裸藻门Euglenophyta一、蓝藻门的一般特征绝大多数都是无细胞壁、有鞭毛、能自由游动的单细胞植物。
又分为绿色和无色两大类。
在绿色种类,含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贮藏物质为副淀粉(即裸藻淀粉)和脂肪。
有的无色种类象动物,可吞食固体食物。
裸藻植物体,有鞭毛1~3条、有趋光性的眼点,另外因没有纤维素的壁,其植物体可以伸缩变形。
绝大多数为淡水产,极少数为海产。
二、分类及代表植物:1、眼虫藻第三节绿藻门Chlorophyta一、绿藻门的一般特征绿藻植物的细胞与高等植物相似,具有真核和叶绿体,叶绿体一至多个,形状有杯状、带状等(缺叶绿素b时称载色体),绿藻所含的色素与高等植物相似,也是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但叶绿素多,因此植物体呈绿色。
贮藏的养分为淀粉和油类。
淀粉常在叶绿体内的蛋白质(淀粉核)周围积累,蛋白核有一至多个,它是淀粉形成中心。
绿藻的细胞壁成分与高等植物也相似,都是由纤维素构成的。
由于绿藻在色素的种类、细胞壁成分、贮藏的养分等方面与高等植物相似,因此多数科学家认为高等植物起源于绿藻。
1、其细胞的细胞核和叶绿体、所含的色素、贮藏的养分、及细胞的成分都与高等植物很相似。